浚县——我的家乡系列之一 浚县——我的家乡系列之一
名城浚县2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第二卷

 

   

探索创作 - 文艺作品 - 浚县——我的家乡系列之一
浚县——我的家乡系列之一
 
作者:秋 雨  加入时间:2010-4-13 10:21:58

自河南省会郑州出发,北越黄河,途径新乡,过滑县县城道口,北行9千米,迎面是大坯和浮丘两座山峰,两山之间有一个县城,那就是我的家乡浚县。浚县地处华北平原上的豫北,北距北京548千米,南距郑州165千米,位于安阳、濮阳、新乡、鹤壁之间的中心地带。

浚县古称黎阳,就是三国关公战黎阳的那个黎阳。商代称黎,汉高祖十二年置县,宋代政和五年置州,明代洪武三年,重降为县,称谓浚县至今。公元1190年,也就是金代明昌以前,黄河流过县境,经大坯山之东,向东北流去。淇河自太行山流出,绕浚县之西最终汇入卫河,卫河由西南向东北斜贯浚县县境,浚县境内的卫河段长96千米,卫河将浚县划为卫西和卫东两个部分。卫西腹地有“火龙岗”,南北逶迤22.5千米。浚县境内有山、有水、有丘陵、有平原,童山、善化、白祀、浮丘、大坯、紫金、凤凰等山群峰棋布。

记得童年时候,出浚县城的北门,便能看到一条横亘着的沙丘,沙丘东起内黄,西至卫河东岸,恰似一条探首卫河欲要饮水的黄龙。听老人们讲,县城北门外的沙丘西端,有人在上面建了一阁,镇住了沙丘的继续西进,使得黄龙最终未能饮到卫河之水,破坏了浚县地灵人杰、人才辈出的风水。故而浚县历代只是出了几个人物,他们是:春秋时的端木子贡,也就是孔子七十二贤徒之一;西汉时的贾护,《左氏春秋》的重要传人;唐初的王梵志,开创了我国通俗诗话先河;明代的王越,出将入相,文武全才。

浚县历史悠久。殷商时期,境内建有犁城,为殷近都之邑。周武王灭纣之后,分殷地为邺、鄘、卫三国,浚地属卫。据说张三丰居住过大坯山,刘秀曾在大坯山上祭坛,颜良曾被关公斩杀在大坯山下,曹操也曾在浚县城北屯田,施耐庵的儿子在大坯山东麓山崖上留有手迹。大伾、浮丘两山平地突兀,景色宜人,文物古迹荟萃,摩崖题记遍布,有“登浮丘即朝东岳,攀大伾如游三壶”之称,被誉为“豫北平原第一胜迹”。县城与两山紧依相连,“十里城池半入山”,具有城市山林特色。境内现有名胜古迹280余处,其中国家级保护单位10处,省级保护单位24处。1987年,被定为河南省省级风景名胜区。1994年,被国务院命名批准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河南省七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座县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古城黎阳原来位于卫河之西,后成湖泊,只得把城移至浮舟山颠。明代洪武三年,又将城移至浮舟山东北麓。正德五年,增筑城墙,万历年间,重修城墙,挖出了护城河,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四座石桥,把个古城装扮的巍巍严严。遂有民谚:“南京到北京,比不上浚县城。”据说红旗飘飘的年代,有人举着大旗进城门,结果是举着大旗也进不去城,横着大旗也进不去城,最后只好被逼把个大旗从城墙上递进城去。后来那个举起的人执政浚县,一气之下令人把四周的城墙拆掉!说是一位白胡子老者伏地哀求,才算保住了城西几百米的城墙。如今护城河不见了踪影,未被拆除的那段城墙在发臭干涸的卫河衬托下,总在流泪诉说着往昔的岁月。





 

 
     
浚县——我的家乡系列之一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主办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老农

 站长: 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邮箱: yhm450217@tom.com    主持人:马珂 电话 0392-3316536 邮箱: keke7120@163.com

技术支持:淇县之窗    豫ICP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