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咏浚县二十韵
襟山带卫水,古宅城壮丽。叠翠控黄流,长青瞻卫淇。
东方望澶云,拱北迎紫极。阁高遥倚栏,佳景流目视。
城下环碧水,丹丘绕东壁。紫黛护伾岚,浮丘卫河倚。
黎川今沃野,绮丽纱舞霓。八卦阁天吴,大佛眺千里。
西坡道观院,东麓僧佛寺。晨钟又暮鼓,柏涛寻禹迹。
峥嵘广寥廓,欲把道佛觅。峰顶望碧霞,浮山妥圣地。
钟灵化毓秀,浚泉流依稀。古来多传承,黎阳凯风起。
韵清曲高歌,拓展新世纪。改革三十年,新姿回首忆。
阡陌夹玉米,高产无可比。人杰程相文,忘我研科技。
雨新滋故土,风美拂浚地。河山换新貌,名城诉今昔。
2、七律·浚县八景
坯山晓月望中天,龙洞秋云吐雾烟。
玉女瑶池留倩影,岁寒双秀在浮山。
云溪桥下燕歌语,善化峰头奇景观。
晚照童山碑影西,淇门风雪古今传。
浚县八景是:坯山晓月、龙洞秋云、玉女倩影、岁寒双秀、卫水燕语、善化奇峰、童山晚照、淇门风扫雪。
3、五言·文治阁
高阁闹市中,鸟瞰故黎城。
跃上凭栏望,依约在碧空。
青螺流恣目,陌上眺飘红。
浚县峥嵘景,开襟气肃清。
文治阁是黎阳的形象标志,矗立在浚县古城四条街道交汇处。原名为中心阁,始建年代失考,明万历已卯年始移钟于中心阁。清顺治六年阁毁于大火,清康熙四十八年二次重修,改名为文治阁。阁的下部为方形平台,高两丈四尺,每边宽三丈六尺,青石基,砖砌墙面。四面开四个拱形大门,青石劵顶,人车可相对通行。四个大门分别题额:丹流东壁、清环黎水、碧泻西山、黛护伾岚。平台上建两层楼阁,阁高三丈,双重檐,琉璃瓦尖顶,四挑角,花脊,琉璃瓦剪边。平台边建有方孔女墙,墙高三尺。上层四面开窗,下层四面开门,四周有走廊绕行。东北角建有砖砌阶梯,可拾阶登阁可以极目遥望,这里是浚县人民盛大节日聚会的地方。
4、七绝·鹿台
土堆千尺筑高山,淇水河边纣王欢。
牧野战争兵惨败,自焚台顶殷云烟。
鹿台遗址是一处仰韶、龙山、商、周、战国、战国至两汉时期叠压起来的古文化遗址。曾出土有细泥红陶片、黑色陶片、灰色陶片,器形有杯、缸、鬲、豆、瓮、盘等,此外还有骨针、骨簪、铜镜、钩镶、耒形币等等。鹿台遗址位于浚县巨桥乡刘寨村北二里处,西、南两面滨临淇河。鹿台是公元前约11世纪纣王二年开始修筑的,历时三十七年而成。台高千尺,其大三里。但遗址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周武王伐纣,纣王与周武王大战于牧野,也就是今新乡辖区内,最终纣王大败。纣王牧野大败以后登上鹿台,穿上自己的宝玉衣,举火自焚而死。牧野大战使一个延续555年的殷商王朝灭亡,又使一个将要延续800年的周王朝诞生。牧野大战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成语,如:小心翼翼、天作之合、黄钺白旄、白鱼入舟、赤鸟流屋、叩马阻谏、不食周粟、爱屋及乌、助纣为孽、百夫致师、前徒倒戈、血流漂杵、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等等。
5、七绝·大赉店遗址
淇水汤汤北岸边,渊源文化数千年。
殷商无道施仁政,且看今朝谱新篇。
大赉店遗址位于浚县大赉店村南,西滨淇河,与淇县的花窝遗址隔河相望。大赉店遗址为商代、龙山、仰韶三层文化叠压起来的遗址,曾引起中外学者的重视,范文澜、郭沫若曾在其著作中引述过大赉店遗址。1963年,被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念奴娇·枋头城遗址
卫河千载,北流去,多少往昔回顾。
把酒诉说黎浚地,忆起当年人物。
淇水西来,三国古道,征战黄河渡。
通途南北,一时城阙高筑。
遥想东晋当年,移民跋涉,函谷悲万户。
烽火连天思故里,百姓无家愤怒。
西征回归,子承父志,踏上长安路。
曾永昌县,枋头汲郡公住。
枋头城遗址位于浚县新镇乡西枋城村东北,南距卫河二千米,西距淇河一千五百米,处于淇河入卫河的三角地带。当年的枋头城是黄河文石津渡口通向邺城南北大道上的要塞。枋头城源于三国曹操,公元204年的建安九年,曹操欲龚邺城,为了运粮草,在淇水口用大枋木筑堰,集淇水入淇河古道白沟,以通漕运,后人便称此地为枋头。
枋头城建于南北朝十六国后赵时期。公元333年的晋咸和八年,石虎迁函谷关以西的关中十余万户,以发展函谷关以东的关东,并以蒲洪为龙骧将军都督流民。公元349年的东晋永和五年,蒲洪投降东晋,次年流民蜂拥西归时经枋头,大家一致推举蒲洪为头目,蒲洪自称大单于三秦王,改姓苻,并开始在枋头筑成。后来苻坚被其部将麻秋鸠杀,其子苻健又杀了麻秋,自称晋征西大将军,在枋头城开始修建宫室。公元351年,苻健离开枋头城,入长安称帝,即为前秦。
公元369年的魏太和四年,晋大司马桓温率师伐前燕,渡文石津驻扎枋头,前秦苻健率师助前燕,大败桓温于枋头。前燕主慕容暐许割虎牢以西之地答谢苻坚,后又反悔,苻健大怒,于太和五年率军伐前燕,直杀到前燕京都邺城,然后还师经枋头,改枋头为永昌县(或为昌水县)。公元525-527年的后魏孝昌年间,曾在枋头置汲郡。
7、七绝·恩荣坊
孟楠奉赐蔑贫寒,认定贫寒不大官。
穷苦赫瀛心立志,荣登坊建孟坊端。
恩荣坊位于浚县卫贤大街,是明万历四十五年皇帝批准修建的,民间有坊叠坊之说。相传当年孟楠奉旨建坊,把坊建在了穷人赫家地面上,赫家一孩童赫瀛问母亲:“妈妈,地让人占去,以后孩儿的坊建哪里呀?”孟家蔑视地接话:“要饭花子!在做梦吧?以后你真的居了高官,就把坊建在我家坊的上面!”后来赫瀛真的官比孟家的大,孟家也只好让赫家的坊建在自家头上。
恩荣坊的四个柱子上有五个楼,均为歇山顶,中间楼下竖匾写“恩荣”。竖匾以下有七道坊,自上而下为:二龙戏珠,龙章宠锡,八仙庆寿,敕封承德郎南京工部主事孟含霓,竹林七贤,赐进士第承德郎工部主事孟楠,奉敕情景的十六人画面。孟含霓是孟楠的父亲。1963年,此坊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南乡子·陇西尹公浮图
天宝大唐年,极乐西归尹涅槃。
浮图高僧圆寂住,归途,觉悟曾经苦是福。
浚县北西边,佛塔七层雕图龛。
生死轮回来去路,虚无,佛界冥间话鬼途。
陇西尹公浮图位于浚县城西北五十里的大八角村东南真武庙的故址上,为公元755年的唐天宝十四年所建。浮图就是佛塔,用于压埋僧人遗体,凡僧人皆可造塔,按佛界地位高低限制级数,分七级、九级、十一级、十三级不等。陇西尹公浮图为七级叠涩密檐式石结构,顶端为石质宝瓶形,顶层檐有翼角,其余六层檐与檐之间三面雕佛龛,龛内雕一佛像。檐下为近一米高的塔身,前面雕一浮图门,门楣上雕有一佛、二弟子、而菩萨,塔身前两边雕滚龙柱。塔身下有须弥座,座上雕仰莲,四角各雕两个大力士。1963,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惜1966年被拆除,如今的已是复原后的浮图。
9、如梦令·淇门风扫雪
卫水身边流过,佛塔千年沉默。
大雪北风吹,躲避塔身飞落。
求索,求索。
地理特殊成果。
淇门风扫雪也是一座佛塔,为七级砖结构,又称淇门风雪避。冬日大雪纷飞,铺天盖地,到处是白雪皑皑,可是位于淇门村外的古塔四周片雪皆无。相传这里原是一处寺院,塔下原是一口大井,井中每每会喷出水来,形似一朵莲花,寺中方丈认为是佛祖要让自己到极乐世界,于是便坐于形似莲花的喷水之上,待水落和尚也就没了踪影。有人说井中有一神龟,是专门要吃和尚的,寺院恐惧,把块青石板盖住了井口,之后又在青石板上建起一座七层砖塔,塔内放置了一块石碑。前些年有人曾想把石碑偷着运往香港然后出境,但未得逞,据说碑上有许多怪符号,破解后用于医学妇科很灵。
早年我专程去看过这座古塔,寺院已不复存在,四周成了农田,不远处围在弯弯河堤之中,河堤的那一侧便是奔流的卫河,古塔的东侧便是淇门。这一特殊地形可能会形成特殊的地形风,每当大雪纷飞时,地形风会绕着古塔吹送,于是大雪总落不到古塔的周围,这也只是我自己的猜想。如今古塔依然,但地形完全发生了变化,特殊的地形风场被破坏掉了,淇门古塔再不会避雪。
10、五言·子贡墓
家乡出瑚琏,桑梓耀光环。
倍守恩师墓,忠君孝道全。
聪灵才济世,执政贾商专。
细细观论语,悠悠忆圣贤。
端木子贡,名赐,故乡浚县,孔子七十二贤徒之一,自谓能闻一知二,生于公元前520年,卒于公元前456年。子贡墓位于大伾山东南三里的张庄村北,元代张庄人不胜拜谒者吵扰,遂将西晋时所立的子贡墓碑砸碎,将墓夷平,并把子贡像移至大伾山南麓伪冢前。明万历十八,浚县知县宁时镆到任,考证得知原委,于是又将子贡像移回原址,并于万历二十三年立《改正先贤子贡墓祠记》碑。子贡墓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七绝·颜良墓
将勇无谋帅少才,北方半壁命悲哀。
青龙偃月亭侯举,头落魂飞战未开。
官渡大战,汉末军阀袁绍大将颜良围曹军于距黎阳关甚近的白马。袁绍误判曹军偷袭邺城,遣主力撤离黎阳去救后方邺城,曹操急派张辽、关羽解白马之围。颜良力战关羽,被关羽一刀斩于马下,颜良尸体被葬于今浚县东北十八里的酸枣庙村附近。清康熙年间,浚县知县刘德新立碑,上写“汉将军颜良之墓”,墓碑现存浚县博物馆。
12、七绝·李密墓
有功遭斩骂苍天,武德谁知万古冤。
瓦岗故人情念旧,葬埋骸骨大伾边。
同名李密史有三人,有西晋写《陈情表》犍为武阳之李密,祖母去世服期满后出任河南温县县令,字令伯。有南北朝时期平棘今河北赵县医学家李密(泌),字希雍,官至殿中尚书济州刺史,因母病调治未愈而研习医经。此处所记是隋唐时期陇西成纪李密,李密墓在大伾山西南,元代前墓已被盗,墓冢已无处可查,唯留《李密墓志铭》石碑一块,为魏征撰文,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碑文记载,李密对唐朝有功,然而却被李渊所杀。
13、五言·赞缇萦
杰女汉名医,芳龄救父难。
须眉巾帼敬,恨隔古今怜。
老父无男子,缧中命惨寒。
西行风雨冷,诣阙上书冤。
获救离京城,黎阳父疾顽。
人生多命苦,葬父大伾山。
感佩芬芳女,魂留起雾岚。
今生灵转世,倩影故乡仙。
缇萦是西汉时期一女子,后成一代女杰名医。她住在山东,那时山东非今日山东。秦统一天下,秦之山东,乃秦之东界华山以东,汉代依然以华山以东为山东之称谓。巾帼名姝缇萦是淳于意五个女儿当中最小的一个。淳于意是个读书人,因为喜欢医学,经常给人医病,因医病得罪权贵,被判肉刑,就是脸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淳于意被押解到长安受刑。淳于意唯有五个女儿,小女缇萦历尽苦难随父前往长安,越级申冤,拼着性命替父伸诉,并愿代父受刑。汉文帝大为惊奇,甚有恻悯之情,遂赦淳于意之罪,令其父女还乡,并自此废黜墨、劓、剕三种刑罚。当年父女回乡路经黎阳,淳于意一病不起,魂归灵河,缇萦无耐,只得葬父于今浚县城东南大伾山北麓,可惜墓址今已成为平地。张肯堂《浚县志》记载:意卒,缇萦帅妹(当为姊)四人为父筑墓,高五丈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