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咏故乡浚县诗词自赏(16、17、18)――我的家乡系列之八 历代咏故乡浚县诗词自赏(16、17、18)――我的家乡系列之八
名城浚县2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第二卷

 

   

探索创作 - 研究探索 - 历代咏故乡浚县诗词自赏(16、17、18)――我的家乡系列之八
历代咏故乡浚县诗词自赏(16、17、18)――我的家乡系列之八
 
作者:秋 雨  加入时间:2010-4-30 19:28:34

历代咏故乡浚县诗词自赏(16)

宋代(2)

  42、彭汝砺 黎阳大佛高七十尺和颖叔侍郎韵 彭汝砺

百千妙法寄微尘,更向人间见大身。

何怪黎阳七十尺,当时广倍百由旬。

――全宋诗·卷九○五

浚县大石佛始建于北魏,位于伾山东麓天宁寺内,大佛阁是寺院东西轴线上的最后一座建筑,浚县人都知道“八丈佛爷七丈楼”的奇谈,因佛是坐在阁内的,且脚下是个大坑。大佛阁已经无存,留有大石佛一尊。佛身高当有24米,身穿五彩方格袈裟,依崖呈善跏趺坐,两肩齐挺,脖颈较长,有三道肉领,头部螺发,面方颊圆,额间有白毫相。左手手心向下覆膝,右手手心向外曲肘前举,示无畏印。坐四周方墩,足踏仰莲,脚面平直,五指平齐。大佛唇紧闭,目平视,表情庄重,似乎仍在面东坐观着北去的黎阳大川。我也和上一首《七律》:

依山仪态挺双肩,足踏荷莲镇大川。

曲肘手心无畏印,善跏趺坐目平观。

颈长肉领额白毫,五彩袈裟披在肩。

半在青冥望海若,孤峰俯眺看人寰。

彭汝砺,字器资,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英宗治平二年进士,授保信军推官,武安军掌书记。神宗熙宁初,召为监察御史里行。元丰初,出为江西转运判官,徙提点京西刑狱。哲宗元佑二年,为起居舍人,逾年迁中书舍人。以言事落职知徐州,旋加集贤殿修撰,入权兵、刑二部侍郎,进吏部尚书。因刘贽事出知江州,绍圣二年正月,召为枢密都承旨,未及赴而卒。有《易义》、《诗义》及诗文五十卷。

43、华镇 咏古十六首之十五

高柳何葱蒨,袅袅章台端。眉叶荫紫极,条丝拂朱栏。

何以谢松竹,挠弱惭岁寒。既乏贞固姿,枝叶何足观。

小人殉利欲,俛仰如转丸。苟非社稷臣,祸患宁肯干。

蒲山已归觐,黎阳尚盘桓。当时方寸地,明明赤如丹。

飙举冠凌烟,腾芳臭如兰。一言失其所,功名两雕残。

高帝论平阳,刘氏终以安。英公负文皇,武氏为世患。

无忌问赵相,侯嬴起长叹。白首不可保,知人良独难。

――全宋诗·卷一○八○

 诗中“蒲山已归觐,黎阳尚盘桓。”蒲山位于河南南阳境内,归覲就是归覲省父母。也就是说,华镇的父母当时住在南阳蒲山。华镇去蒲山看望父母以后,盘桓于黎阳。华镇本是会稽人,字安仁,号云溪居士。神宗元丰二年进士,调高邮尉。哲宗元祐元年,监温州永嘉盐场。七年,为道州司法参军。元符二年,知海门。徽宗崇宁五年,知新安。政和初知漳州,官终朝奉大夫。有《云溪居士集》一百卷及《扬子法言训解》等,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云溪居士集》三十卷。

44、晁说之 旅次大风

腊尾春头难作客,借书数帙共徘徊。

洛阳东风远寻我,水波参折冯陵来。

可怜难问洛阳事,念我邑墓有余哀。

汉儿辫髪益胡军,望望都门何日开。

勤王之师未肯发,怒飙激起无摧颓。

黄河高浪大岯山,金贼欲遁不得回。

吴樯楚柁日千里,大府有粟宁待催。

朝廷号令必偃物,我得归到孝王台。

――全宋诗·卷一二○八

晁说之生活在公元1059-1129年,在他生活的年代,宋朝与金兵战争不断,“黄河高浪大岯山,金贼欲遁不得回。”写的正是那个年代的战争场面。那个年代,黄河依然流经大伾山东麓。晁说之,字以道,一字伯以,自号景迂生,济州巨野人。神宗元丰五年进士。哲宗元祐初,官兖州司法参军,绍圣时为宿州教授,元符中知磁州武安县。徽宗崇宁二年,知定州无极县。大观、政和间临明州造船场,起通判鄜州。宣和时知成州,未几致仕。钦宗即位,以著作郎召,除秘书少监、中书舍人,复以议论不合,落职。高宗立,召为侍读,后提举杭州洞霄宫。有《嵩山文集》二十卷。

45、赵鼎臣 挽故致政大夫诗

乍捧毛生檄,初登贾傅年。

低回成鹤发,勉强用蒲鞭。

遗爱西州说,清风古国传。

欲知阴德处,廷尉有青毡。

系忝宗盟重,交推父党尊。

凄凉思往日,邂逅识朱轓。

华屋耆年逝,衡门稚子存。

大岯山下路,愁句向谁论。

――全宋诗·卷一三一一

赵鼎臣生活在公元1110年前后,正值徽宗执政时期。徽宗赵佶是著名的书画家,他对宋代文化艺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但他在政治上却昏庸无能,公元1100年继位,在位共二十五年。公元1125年,也就是宣和七年,金兵犯宋,赵佶让位于皇太子赵恒,也就是钦宗。公元1127年,即靖康二年,汴京沦陷,北宋覆亡。赵佶、赵桓父子及后宫嫔妃被掳往燕京,这就是有名的“靖康之耻”。徽宗政和八年,赵鼎臣任官度员外郎,他已经感觉到宋朝面临的潜在危险,于是他来到黎阳渡口,站在黄河岸边,遥对着黄河北岸的大伾山,发出了“大岯山下路,愁句向谁论”的呼声。

赵鼎臣,字承之,自号苇溪翁,韦城人。哲宗元佑六年进士,绍圣中,登宏词科。徽宗政和八年,官度支员外郎。宣和三年,出知邓州。未几召为太府卿。工诗,才气飘逸,记问精博。尝往来大名、真定间,与苏轼、王安石诸人交好,相与酬倡,故所作具有门迳,能力追古人。赵鼎臣原本著有文集一百二十卷,其孙纲立刊於复州,至四十卷而止。今则仅存竹隐畸士集二十卷,《四库总目》系辑搜所成。

历代咏故乡浚县诗词自赏(17)

宋代(3)

46、王庭珪 读唐遗录六绝 杨师厚

万炬千釭照一城,彩舟犹听棹歌声。

铁车空驾黎阳石,岂悟碑来祸已成。

――全宋诗·卷一四七二

此诗透着金就要犯宋的信号,看似繁华的“万炬千釭”、“彩舟犹歌”,却掩盖不住天空的阴云,黎阳山下的战车,预示着战争祸事的到来。“碑来”及其隐晦,应是暗喻北国的金就要犯宋。王庭珪,字民瞻,自号卢溪真逸,吉州安福人。徽宗政和八年进士,调衡州茶陵县丞。宣和末年退居乡里。高宗绍兴十二年,胡铨上疏斥秦桧,贬岭南,王庭珪独以诗送,后以此于绍兴十九年除名编管辰州。二十五年,秦桧死,许自便。孝宗隆兴元年,召对,改左承奉郎,除国子监主簿。以年老力辞,主管台州崇道观。干道六年,再召见。七年,至阙,除直敷文阁,领祠如故。八年,卒,年九十三。传世有《卢溪集》,此外著述颇多,均已佚。

47、周麟之 中原民谣 渡浮桥

小序  大河自兵火后,浮桥废矣,近岁虏复建焉。予宿丰邱,北使遣引接来,告曰:“昨以凌冰东下,断浮桥三十六洪,修治未毕工。今当以舟济。”翼日,未辨色至渡口,各不下车,曳而登舟。后月余回程,桥已成,遂策马而过。或曰:“此桥縻钱数百万缗,人力不可胜计,斧斤未尝辍也。他年王师北征,其无忧乎。”作《渡浮桥》。

渡浮桥,黄流喷薄翻云涛。

骈头巨舰寸金纤,翼以巨木维虹腰。

戍河老兵三太息,顾语行人泪沾臆。

去年造桥民力殚,今年过桥车毂击。

只愁屡坏费修营,追呼无时困征役。

前月南朝天使来,欲令践此夸雄哉。

无何层冰蔽流下,三十六洪中夜摧。

当时白马津头渡,不下毡车上船去。

今朝缓辔扬鞭回,笑踏长鲸指归路。

但愿河伯常安流,斯桥不断千古浮。

他年过师枕席上,孰忧王旅行无舟。

适见黎阳山下驿,驿垣破处龟趺出。

丰碑大字天成桥,犹是宣和时相笔。

――全宋诗·卷二○八九

周麟之生活于公元1160前后,北宋与公元1127年覆亡,黎阳为金所占据,故此诗是周麟之早年作品。由此诗可知,北宋末年黎阳关的黄河之上建有浮桥,但桥的质量很差,几经修缮。诗人当年具有忧患意识,深知备战和加强军事设施建设的重要,提醒要有防患于未然的思想。

周麟之,字茂振,海陵人。高宗绍兴十五年进士,中宏词科。任起居舍人。历擢兵部侍郎,直学士院,给事中,知制诰,翰林学士。孝宗即位,许自便。隆兴二年卒,年四十七。有《海陵集》二十三卷,《宋史艺文志》传于世。

48、罗愿 寄远辞

过黎阳而遂西兮,烦嘉友之临饯。

道踌躇而屡顾兮,忽背驰而不可挽。

幸介弟之勤我兮,守权舆其益坚。

人情岂其恶逸兮,虑我修涂之易倦。

粲高原与平隰兮,冰雪凛其同践。

山负石以当径兮,泥飞屐以相溅。

喜招招以卬涉兮,又风涛之交战。

几四载之皆乘兮,初不悟其巳远。

亦既降乎庐阜兮,县尹告以舟办。

谋不主于云梦兮,果若大江之为限。

分渚陆之异遵兮,弟亦曰予将返。

试往阅于千帆兮,前车近其当鉴。

挟忠信以临深兮,犹一觇而色变。

爱我者于是而委去兮,吾然后知所恃之惟天。

宁戒惧之遂忘兮,托命于南公之鸡犬。

舍亲戚与坟墓兮,初岂以易刍豢。

抑甚珍其所怀兮,每欲弃置而未忍。

行四方以经营兮,膂力犹幸其可勉。

荆又用武之国兮,庶几少施乎吾辩。

至天性之燥湿兮,盖终身陋巷而不厌。

非将老无闻之为病兮,且安往而不乐其贫贱。

独夫人之信此兮,跂予望之而不之见。

秋兰何时其可致兮,聊以报乎足茧。

――全宋诗卷二五○五

读那个时代的诗句,多有故国他乡的感觉。罗愿,字端良,号存斋,歙县人。颂弟。高宗绍兴二十五年,以荫补承务郎,历监新城县、景德镇税。孝宗干道二年进士。授知饶州鄱阳县,未上,主管台州崇道观。八年,通判赣州,摄州事。秩满,差知南剑州。淳熙六年陛对,为孝宗赏异,命知鄂州,十一年卒于官,年四十九。有《罗鄂州小集》、《新安志》、《尔雅翼》传世。

49、张尧同 嘉禾百咏 卫墓 

惆怅黎阳客,飘流浙水滨。

定忘空腹恨,知是赤心人。

――全宋诗·卷二九五二

故国他乡的感觉更加强烈,很想替岳飞高喊一声:“还我河山!”张尧同,秀州人,仕履未详。清《四库总目提要》据诗中有咏潘师旦会景亭、赵衮赵老园,定为宁宗以后人。著作已散佚,仅流传《嘉禾百咏》一卷。

50、范成大 旧滑州

大伾山麓马徘徊,积水中间旧滑台。

渔子不知兴废事,清晨吹笛棹船来。

――全宋诗卷二二五三

也是对北宋覆亡,南宋偏安的叹息之声。范成大父母早亡,家境贫寒。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初授户曹,又任监和剂局、处州知府,以起居郎、假资政殿大学士出使金朝,为改变接纳金国诏书礼仪和索取河南“陵寝”地事,慷慨抗节,不畏强暴,几近被杀,不辱使命而归。后历任静江、咸都、建康等地官员。官至参知政事,因与孝宗意见相左,两个月即去职。晚年隐居故乡石湖。卒谥文穆。范成大的作品对当时很有影响,清初影响更大。其诗风格轻巧,但好用僻典、佛典,晚年所作《四时田园杂兴》是其代表作,算得上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有《石湖诗集》、《石湖词》、《桂海虞衡志》、《揽辔录》、《骖鹭录》、《吴船录》、《吴郡志》等著作传世。

历代咏故乡浚县诗词自赏(18)

宋代(4)

  51、 谢翱 宋骑吹曲 回銮曲第二

小序  建隆亲征回銮二之一

徂暑黎阳车驾归,扫清氛翳兵更衣。

江都朔云车驾出,凯歌消冰供尚食。

都人引领望翠华,征人一月俱还家。

――全宋诗·卷三六八八

这应该是赵光胤亲自北征的记录。赵光胤曾经就是假借出兵北方,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当时后周世宗柴荣病亡,恭帝七岁继位,主政的符太后又毫无主见,政治很不稳定,非常时候,赵光胤可谓出来力挽危局,否则中国又会战火连绵,百姓又要苦海无边。赵光胤假说辽国联合北汉大举入侵,是城中谣言四起。符太后求救于宰相范质,范质认为只有赵光胤才能解救危难,而赵光胤以兵少将寡为由就是不领命,后周不得不授予赵光胤最高军权,赵光胤终于有了可以调动全国兵马的权力。都说赵光胤发动陈桥兵变是一场阴谋,为的就是黄袍加身,当上皇帝。其实就是这样,天下有德者居之。

从唐朝安史之乱到赵光胤发动陈桥兵变,历经了二百零五年,这二百多年里中原战争不断,朝代更替频繁,国家不能统一,中原经济崩溃,民不聊生。国家统一,发展生产,安居乐业,已成众望所归,民心所向,赵光胤发动兵变是顺应历史的发展。赵光胤当上黄帝之后,制定了长治久安的治国方针,稳定了局势,平定了李筠、李重进的叛反,征服了南唐,基本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混战局面,从此中原由乱到治,由分裂到统一,百姓们过上了安定生活。

赵光胤取得天下之后,不想重蹈晚唐五代灭亡的覆辙,于是两次设宴请石守信等大将和王颜超等节度使,酒席宴上赵光胤劝他们不要领兵了,不如罢镇改官,多买些良田,也好终养天年。从而消除了禁军领发动兵变和藩镇割据的隐患,统一了集权,消灭了地方割据势力,堵塞了历史上外戚、后妃、藩镇、大臣、宦官的专权、夺权漏洞。

  在巩固政权方面赵光胤也是动了脑筋的,他把地方的军权、用人权、财权都收归朝廷,由他亲自掌握,进一步加强了朝廷集权。后来的历朝都沿用了宋朝的治军策略,再没有哪一朝发生过兵变。送代科技发达、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使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成为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至于后来的“靖康之耻”,那是后来者不知如何继业,不懂得创业艰难,继业更难。北宋后期,大臣多是忠臣能臣,可皇帝一个个都是窝囊废,以至于宋朝的历史成了汉族的一部屈辱史,不争气的赵佶、赵桓还被北国掳去,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奇耻大辱!

谢翱,字皋羽,自号晞髪子,长溪人,徙浦城。度宗咸淳间应进士举,不第。恭宗德佑二年,文天祥开府延平,署谘事参军。文天祥兵败,避地浙东,往来于永嘉、括苍、鄞、越、婺、睦州等地,与遗民故老方凤、吴思齐、邓牧等多有交接,名其会友之所曰汐社,义取“晚而有信”。元成宗元贞元年卒,年四十七。有《晞髪集》、《西台恸哭记》、《天地间集》等。

52、苏辙 送李昭叙移黎阳都监归洛省亲

与君非旧识,倾盖便相亲。

共事林泉郡,忘归南北人。

煮茶流水曲,载酒后湖漘。

未觉游従厌,空惊别恨新。

濒河今重地,知己旧元臣。

洛下闻鸡犬,家书不浃旬。

西还倚门罢,北渡羽书频。

忠孝传家事,风流待一振。

苏辙,字子由,眉州眉山人。嘉祐二年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佑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后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为文以策论见长。工诗,亦能词,著有《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三集》十卷、《栾城应诏集》十二卷。

  依据苏辙《次韵子瞻寄贺生日》诗句“兄弟本三人,怀抱丧其一”,苏辙应是弟兄三人,长兄苏景夭折。依据苏轼《送沈逵》和《李委吹笛》有“嗟我与君同丙子”, “十二月十九日东坡生日”,苏轼,号东坡,当出生于1036年景皊三年丙子十二月十九日。依据宋代孙汝听《苏颍滨年表》,苏辙,字子由,生于宝元二年己卯,即1039年2月20日,时年苏洵三十一岁,苏轼四岁。

苏辙一生视苏轼即为兄长,又是老师,还是朋友,也是知己。苏轼视苏辙既是弟弟,也是至友。弟兄二人志同道合,都有坎坷的人生经历,同喜同悲,命运相牵。公元1076年,即熙宁九年,时年苏轼四十一岁,苏辙三十八岁。当年十月王安石再次被罢相,门徒苏轼在密州亦不得志,十二月移任河中府,即山西运城一带。苏辙亦被罢齐州任还京,暂居范镇。次年苏辙改任佐郎,二月弟弟苏辙自京往迎兄长苏轼,相会于澶、濮之间,到达陈桥驿,即今河南延津陈桥镇,因黄河改道现该镇移至黄河北岸。途中苏轼得知自己被改任徐州,不准进京,弟兄二人居于京城郊外范镇东园。四月苏辙送苏轼赴徐州,苏轼留弟百余日,中秋夜苏轼兄弟作《水调歌头》话别。苏轼写的是: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据说巴蜀眉州山清水秀,人杰辈出。相传宋代眉州苏洵生三男一女,父子被世人称为三苏。苏洵之女苏小妹,聪明绝世智力超人。苏小妹十岁能诗,苏洵甚是溺爱,自此苏小妹博览群书,不再针织女工。这些是不是历史真相,我无力分辨。

苏氏兄妹时常用自身深厚文化涵养相互取笑,且十分夸张。苏小妹嘲兄长苏东坡胡须:“口角几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苏东坡嘲妹妹额颅凸起:“未出庭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妹又嘲兄下颏太长:“去年一点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兄又嘲妹双眼内抠:“几回拭脸深难到,留却汪汪两道泉。” 真是一门诗书秀气,堪称一家人杰灵翠。

记得梦中唢呐吹奏,说是苏小妹完婚,我梦中也曾前往。苏小妹三难新郎之后正要请秦观进洞房之时,我从秦观手中要过笔墨,醉笔龙蛇,醉意朦胧之中也给苏小妹写了个纸条,苏东坡见写的象是长歌,每二字一连,共一百二十三对字,秦观将文字递于苏小妹,只见上写:

天天边边语语君君情情谊谊可可贵贵芬芬芳芳思思雅雅丽丽英英姿姿咏咏絮絮女女奇奇巾巾帼帼须须眉眉敬敬致致词词句句心心声声梦梦幻幻烟烟云云起起歌歌声声远远飘飘云云天天碧碧苍苍穹穹天天籁籁曲曲远远寄寄天天外外客客珍珍惜惜飞飞花花霓霓裳裳舞舞羽羽衣衣似似雪雪天天飘飘春春意意染染绿绿山山河河美美无无比比青青春春峰蜂蝶蝶恋恋比比翼翼双双飞飞枝枝头头鸟鸟竞竞技技欢欢歌歌春春光光好好时时机机易易逝逝懊懊悔悔晚晚恨恨迟迟共共饮饮春春浓浓酒酒醉醉意意闲闲行行春春色色里里相相忆忆魂魂梦梦游游神神州州东东西西悠悠归归去去来来休休役役

哪知苏小妹看后嫣然一笑,竟读句出来:

  天边语,天边语君君情谊。情谊可贵芬芳思,可贵芬芳思雅丽。雅丽英姿咏絮女,英姿咏絮女才奇。才奇巾帼须眉敬,巾帼须眉敬致词。致词句句心声,心声梦幻烟云起。梦幻烟云起歌声,歌声远飘云天碧。远飘云天碧苍穹,苍穹天籁曲,天籁曲远寄。远寄天外客,天外客珍惜。珍惜飞花霓裳舞,飞花霓裳舞羽衣。羽衣似雪漫天瓢,似雪漫天瓢春意。春意染绿山河美,染绿山河美无比。无比青春蜂蝶恋,青春蜂蝶恋比翼。比翼双飞枝头鸟,双飞枝头鸟竞技。竞技欢歌春光好,欢歌春光好时机。时机易逝懊悔晚,易失懊悔晚恨迟。恨迟共饮春浓酒,共饮春浓酒醉意。醉意闲行春色里,闲行春色里相忆。相忆魂梦游神州,魂梦游神州东西。东西悠悠归去来,归去来休休役役。

  其实秦观原来也是不理解,后听爱妻读句,如梦初醒,深赞爱妻才能过人。于是秦观挥笔写一短歌:

未及秋雨歌,词重而意复。

字字如联珠,行行如贯玉。

想汝惟一览,顾我劳三复。

裁诗记是夜,因以真类触。

汝其审思之,可表予心曲。

  短歌后面给着一句古怪:

思伊久爱娇妻静庙慧芳闻时前嬉

  有人将文字递给苏小妹,苏小妹看后说道:“待为妻将夫君怪句读来!”只听苏小妹读道:

静思伊久爱娇妻,久爱娇妻庙前嬉。

庙前嬉时闻芳慧,时闻芳慧静思伊。

    梦中我也不甘示弱,也写了一句古怪:

黄昏闹洞房春梦意恨悔时醒魂醉

  可惜还没来得及递给苏小妹天就亮了,醒来想着这句古怪,自己也不知什么意思。今天竟然有人将那句古怪的意思告诉了我,原是:

      梦黄昏闹洞房春,闹洞房春意醉魂。

      意醉魂醒时悔恨,醒时悔恨梦黄昏。

  把个我搞得更加糊涂,非常纳闷,弄不清自己究竟是在眉州还是在浚县什么地方。正是:

秋雨总恨良宵短,在浚不嫌日夜长。

美妙姻缘人羡慕,新婚月色著华章。

巾帼俊秀超男士,小妹难郎闭洞房。

蜀地一门多奇才,黎阳处处也辉煌。





 

 
     
历代咏故乡浚县诗词自赏(16、17、18)――我的家乡系列之八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主办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老农

 站长: 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邮箱: yhm450217@tom.com    主持人:马珂 电话 0392-3316536 邮箱: keke7120@163.com

技术支持:淇县之窗    豫ICP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