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咏故乡浚县诗词自赏(7)
唐代(2)
15、岑参 题新乡王釜厅壁
怜君守一尉,家计复清贫。禄米尝不足,俸钱供与人。
城头苏门树,陌上黎阳尘。不是旧相识,声同心自亲。
全唐诗•卷200
这里的尉应该是县尉,因唐代实行的是道、州或府、县三级体制,新乡先后归河北道怀州、义州、河南道滑州、河南郑州、属州等管辖,均为县级体制。又因县尉一职来源一是贬降官,二是其他低品秩或同一品秩的官员,三是通过科举者。由诗中语气推测,王釜很可能是一位被贬降职的官员。苏门山位于新乡西北的百泉,“苏门树”也当距此不远。
读过这首诗,王釜在我心中高大起来,岑参的品行令我肃然起敬,王釜一定是一位爱民如子的好县尉,假若真的是被降职,真的好冤枉,岑参也一定与王釜有着一样的品行。新时代从政为民,也应该学习这样的古人!全诗可能是在表达这样的意思:可怜的王釜守着县尉这样一个从八品下的官职,家境很是清贫。俸禄连自己的衣食尚不能保,可王釜却把俸禄供给比自己更清贫的人用。站在城头看着西北百泉那边的苏门树,站在田边望着北边远处黎阳扬起的烟尘。来的虽然不是曾经的相识友好,可是凭着共同的话语心里却是亲近的。
16、岑参 临河客舍呈狄明府兄留题县南楼
黎阳城南雪正飞,黎阳渡头人未归。河边酒家堪寄宿,主人小女能缝衣。
故人高卧黎阳县,一别三年不相见。邑中雨雪偏着时,隔河东郡人遥羡。
邺都唯见古时丘,漳水还如旧日流。城上望乡应不见,朝来好是懒登楼。
全唐诗•卷199
此诗的韵脚我看不懂,也许“飞”、“归”与“衣”那时同韵,都押“i”韵。否则,“缝衣”二字是后人抄错了,或是岑参自己搞错了,不敢枉评。北风漫卷,大雪纷飞的隆冬季节,黄河黎阳渡口白雪皑皑,诗人却在征途跋涉。最后只好住进河边酒家,让店主人的女儿为自己缝补途中扯破的衣服。黎阳城中那位高卧的故人,已是三年未得相见了。邺城的古坟茔仍在,漳河的水照流,江山不改,情谊如旧。城头望不到的家乡,即使明天雪停风住,我也不愿登楼再遥望家乡了。因风雪太大,似乎诗人终未见到在黎阳县高卧的故人,于是登高望乡,可飘飞的大雪挡住了是人的视线,家乡仍在遥远的远方。
岑参,原籍南阳,迁居江陵,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父亲两任州刺史,但却早死,因而家道衰落。岑参自幼从兄遍读经史,二十岁进京求仕,受挫后遍游京洛一带山河,三十岁时中进士。岑参早期诗歌多是写景、述怀及赠答。前后两次在边塞共六年,积极进取的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造意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基调,其诗歌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就是岑参边塞诗中杰出代表作之一。晚年诗歌感时伤乱,渐趋消沉。入蜀后,山水诗中增添奇壮特色,但消极隐逸的想法也在诗中隐现。
17、皇甫冉 送萧献士
惆怅烟郊晚,依然此送君。长河隔旅梦,浮客伴孤云。
淇上春山直,黎阳大道分。西陵倘一吊,应有士衡文。
――全唐诗·卷250
此篇题目有的是《送萧献士往邺中》,邺中位于山东,而诗中有“西陵倘一吊”句,西陵位于湖北。且“淇上春山直,黎阳大道分”,明显地是(自邺中)向南走。故题目中不应该有“往邺中”三字,而应该加“离邺中”三字。傍晚伤感的郊外云霞,依然是在这个地方送君别离。黄河隔着君的梦幻旅途,漂泊的旅客伴着天边的孤云。淇水那边绿绿的太行山升起了直直的暮霭烟岚,黎阳的大路通向远方。前往湖北西陵凭吊,应有君的吊唁文字。
皇甫冉,字茂政,润州丹阳,今镇江人,祖先居甘肃泾州,天宝十五年进士第一(状元),曾任无锡尉,大历初年为河南节度使王缙幕,最后官至左拾遗、右补阙。著名诗人,其诗清新飘逸,多有飘泊之感。
18、薛能 送冯温往河外
琴剑事行装,河关出北方。秦音尽河内,魏画自黎阳。
野日村苗熟,秋霜馆叶黄。风沙问船处,应得立清漳。
――全唐诗·卷558
西汉王朝在今大河家黄河南置河关县,大河家是介于甘肃省与青海省之间的一座小镇,大禹治水的源头就在大河家的积石关。秦音可能是指秦腔,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演变,蔚为大观,是相当古老的剧种,堪称中国戏曲的鼻祖,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其特点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这里的“魏画”是否是说的黎阳大石佛,因大石佛就是北魏时期的作品。河内位于河南孟县一带,古时称怀庆府,河外应是相对河内而言。隋开皇十六年在河北肥乡县境东部设立清漳县,大业三年清漳县归属武安郡,清漳河属海河流域,发源于太行山。
这首诗当写于秋季,大意是说:背着琴剑西出青海、甘肃前往北方。河内听到了秦音,黎阳看到了魏画(大石佛就是北魏时期的作品)。田野庄稼已经成熟,馆前秋霜染黄了树叶。又要踏上旅途了,大风中问渡船在何处?需得立在清漳河的岸边等待。
薛能,字太拙,会昌六年进士,官至工部尚书,汾州人,晚唐著名诗人。唐人交游之风盛行,薛能一生仕宦他乡,游历众多地方,诗多寄送赠答、游历登临之作。
历代咏故乡浚县诗词自赏(8)
唐代(3)
19、罗隐 寄酬邺王罗令公五首之四
水云开霁立高亭,依约黎阳对福星。
只见篇章矜镂管,不知勋业柱青冥。
鹤发四垂烟阁远,此生何处拜仪形。
――全唐诗·卷661
这首诗与浚县无关,黎阳说的不是古黎阳城,而是黎明的太阳。福星即木星,是天空第三亮的天体,古人认为那是一颗福星。镂管就是雕花的笔管,也指乐器,就是刻花的竹管。青冥就是青天、天空。诗人像是在写自己,天蓝蓝,水碧碧,诗人站立高处亭台,情深依依。遥望东方冉冉升起的一轮朝阳,再看看天空依然明亮的那颗被人们称作福星的木星。回想自己曾经呕心沥血编写的《馋书》,听着竹箫吹奏的乐曲,什么功业柱天都见鬼去吧,让那些痛恶《馋书》的老爷们痛恨去吧!看穿了世间人生的诗人,披散着一头白发,义无反顾地向着仙山烟岚处走去,走进了九华山。人生路慢慢,我也想去拜访诗人,但不知山中何处,只好在这里凭寄了。
罗隐,字昭谏,余杭人。七年应试名落孙山之后,自编《谗书》。《谗书》里的讽刺小品是他泄世愤懑之作,罗隐的讽刺散文成就很高,堪称古代小品文奇葩。但却为当时上层所痛恶,后又应试,断断续续考了十多次,最终无果。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中,光启三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罗隐在唐末五代诗名籍很多,精辟通俗,诗句流传人口,成为经典名言。后梁太祖开平三年,一代诗人七十七岁魂归。
20、吴融 隋堤
搔首隋堤落日斜,已无馀柳可藏鸦。
岸傍昔道牵龙舰,河底今来走犊车。
曾笑陈家歌玉树,却随后主看琼花。
四方正是无虞日,谁信黎阳有古家。
――全唐诗·卷687
隋大业元年,杨广开邗沟,宽四十步,渠旁筑御道,栽植绿柳成行,西自黄河东至淮河,后人称这段堤为隋堤。犊车,车篷为弧形,后面开有软帘,车式豪华,由牛拉着。这里的后主指的是南朝陈后主陈叔宝,他是南朝亡国的最后一个昏庸皇帝,作有宫体诗《玉树后庭花》,南朝陈家灭亡的过程也正是此诗在宫中盛行的过程,传说陈灭亡的时候,陈后主正在宫中与爱姬玩乐。
这是一篇感时怀事托古讽今的文字,诗人站在隋堤用手梳理着头发,看着就要落山的斜阳,隋堤上已经看不到绿柳成行供鸟儿搭窝的情景了。隋堤的御道上再也看不到拉着隋炀帝乘坐龙舟的纤夫,河床干涸,河底已经跑上了牛车。隋炀帝虽曾笑南北朝时期南朝陈家,但随后却随了南朝陈后主陈叔宝,成了荒淫无度的昏庸皇帝。天下都在歌舞升平,谁还相信黎阳城中还有老家。
吴融,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昭宗龙纪元年进士,曾随宰相韦昭度出讨西川,任掌书记,累迁侍御史。一度去官,流落荆南,后召为左补阙,拜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天复元年朝贺时,曾洋洋洒洒御前起草诏书十余篇,深得昭宗赏识,进户部侍郎。吴融的诗当属晚唐温庭筠、李商隐一派,并将温庭筠的诗派引向凄清,多留恋光景、艳情酬答之吟唱,很少触及重大社会主题,但也有少量感时怀事或托古讽今的篇章,很是难得的佳篇。
21、高适 夜别韦司士,得城字
高馆张灯酒复清,夜钟残月雁归声。
只言啼鸟堪求侣,无那春风欲送行。
黄河曲里沙为岸,白马津边柳向城。
莫怨他乡暂离别,知君到处有逢迎。
――全唐诗·214卷-043首
22、高适 淇上别刘少府子英
近来住淇上,萧条惟空林。又非耕种时,闲散多自任。
伊君独知我,驱马欲招寻。千里忽携手,十年同苦心。
求仁见交态,于道喜甘临。逸思乃天纵,微才应陆沉。
飘然归故乡,不复问离襟。南登黎阳渡,莽苍寒云阴。
桑叶原上起,河凌山下深。途穷更远别,相对益悲吟。
全唐诗•卷211
诗人住在黎阳西部的淇水岸边,满目唯有空林萧瑟。当时不是农耕大忙时节,诗人漫步闲散地游玩。只有刘少府子英熟悉诗人,诗人想要骑着快马寻访去打声招呼。十年的情宜呀,终于千里相见。二人激动异常,相互道喜,促膝长聊,知己相见千言万语。天马行空般的遐想,诗人觉得自己微才,应该过隐居的生活。自那以后诗人就飘然回到了故乡,再没有打探过离别后的景况。记得当时过了黎阳渡口,登上南岸,天空阴云密布,寒风吹起,落叶随风飘飞,黄河水面也飘浮着冰凌。远别的路途是那样漫长,离别时二人相对因倍加感伤而叹息。
高适,字达夫、仲武,沧州人。高适少小孤苦贫穷,爱交游,有游侠之风。早年曾游历长安,离开长安后居住在宋中,即商丘一带,与李白、杜甫结交。天宝八年应举中第,授封丘尉。天宝十一年,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长而辞官,再次前往长安,次年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作掌书记。安史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封渤海县侯。永奉元年64岁去世,赠礼部尚书,谥号忠。高适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高常侍集》传世。
历代咏故乡浚县诗词自赏(9)
唐代(4)
23、杜甫 秋日荆南送石首薛明府辞满告别奉寄薛尚书颂
南征为客久,西候别君初。岁满归凫舄,秋来把雁书。
荆门留美化,姜被就离居。闻道和亲入,垂名报国馀。
连枝不日并,八座几时除。往者胡星孛,恭惟汉网疏。
风尘相澒洞,天地一丘墟。殿瓦鸳鸯坼,宫帘翡翠虚。
钩陈摧徼道,枪櫐失储胥。文物陪巡守,亲贤病拮据。
公时呵猰貐,首唱却鲸鱼。势惬宗萧相,材非一范睢。
尸填太行道,血走浚仪渠。滏口师仍会,函关愤已摅。
紫微临大角,皇极正乘舆。赏从频峨冕,殊私再直庐。
岂惟高卫霍,曾是接应徐。降集翻翔凤,追攀绝众狙。
侍臣双宋玉,战策两穰苴。鉴澈劳悬镜,荒芜已荷锄。
向来披述作,重此忆吹嘘。白发甘凋丧,青云亦卷舒。
经纶功不朽,跋涉体何如。应讶耽湖橘,常餐占野蔬。
十年婴药饵,万里狎樵渔。扬子淹投阁,邹生惜曳裾。
但惊飞熠耀,不记改蟾蜍。烟雨封巫峡,江淮略孟诸。
汤池虽险固,辽海尚填淤。努力输肝胆,休烦独起予。
――全唐诗·卷232_40
浚仪即今开封,浚仪渠位于今开封上下被黄河水冲毁的汴渠河段,大约是东汉初年为整治汴渠而修作的渠道,明帝时由水利专家王景和王吴共同主持修作浚仪渠, 使用墕流法, 排除淤积, 疏浚渠道, 使汴河水不再为害。浚仪县位于今安徽寿县板桥镇安城,南朝宋泰始七年,即公元471年置浚仪侨县,隋开皇三年,即公元583年撤除。故“血走浚仪渠”与今日浚县无关。诗圣杜甫出生河南巩县,世称杜工部、杜拾遗,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诗艺精湛。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史诗”,他的“三吏”“三别”,即《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成为传颂千古的名篇。杜甫多生活在成都,辞世于湖南耒阳,他的遗愿是要归葬首阳山,但其次子宗武因穷困无力做到,只好暂时掩埋于耒阳。四十三年后,方由其孙杜嗣业扶柩归葬于河南偃师首阳山下。
这些人人皆知,不再赘述。当年在巩义搞中美协作试验,每每谈起杜甫,后来又被派往陕县从事党建工作,专程去了石壕村,记得当时写过这样几句:
曾经巩义远家乡,情愫忧民诗盛唐。
三吏怨悲三别泪,茅庐诗圣著华章。
史诗倾洒一腔愤,写尽人间千古扬。
坎坷人生湘水逝,魂归故土寿阳梁。
24、朱湾 寒城晚角(滑州作)
高台高高画角雄,五更初发寒城中。
寒城北临大河水,淇门贼烽隔岸是。
长风送过黎阳川,我军气雄贼心死。
羁人此夜寐不成,万里边情枕上生。
乍似陇头戍,寒泉幽咽流不住;
又如巴江头,啼猿带雨断续愁。
忽忆嫖姚北征伐,空山宿兵寒对月。
一声老将起,三奏行人发;
冀马为之嘶,朔云为之结。
二十年来天下兵,到处不曾无此声。
洛阳陌,长安路。
角声朝朝兼暮暮,平居闻之尚难度。
何况天山征戍儿,云中下营雪里吹。
――全唐诗?卷306
滑州位于今天的滑县东部,唐代属河南道,管辖胙城、酸枣、匡城、长垣四县。
寒城,寒冷的城池,这里指滑州城。
淇门位于浚县最南端,那里有唐代建造的一座佛塔,大雪纷飞时,塔四周不落雪,故称为“淇门风雪避”,是浚县八景之一。
陇头,借指边塞。
寒泉,《诗经》中有诗句:爰有寒泉,在浚之下。
巴江,位于广西石林县,巴江头位于湖南祁阳县。
此诗写作的大背景应是唐广德元年至大历十四年,即公元763-779年之间削藩战争。削藩战争中,河北诸州先已降服唐廷,广德元年平息了史朝义叛乱;广德二年,平息仆固怀恩叛乱;当年闰十月,蜀中大乱,永泰二年二月被平息;大历三年二月,商州军乱;四年,泸州闹事,藩镇间因利害冲突发生的争斗一直没有间断;大历八年,田承嗣向朝廷公开挑衅,十年四月,讨伐田承嗣;在唐廷与田承嗣进行软硬兼施的交锋时,汴宋留后李灵曜在汴州反唐,卓英璘据险叛乱;河北诸镇及黄河以南的淄青兼平卢节度使李正己等人,则借着唐廷削藩,乘机发展壮大自身势力。
诗中所写的这场战争应该是朝廷与田承嗣之间的战争,因安史之乱后,田承嗣占据邺城,投降朝廷后再次叛乱。这场战争就发生在滑州至黎阳之间的黄河两岸,唐军处在黄河南岸的滑州,帝方占据黄河北岸的黎阳。除了这一带的战争,其它地方也是“角声朝朝兼暮暮,平居闻之尚难度。”
朱湾,字巨川,号沧洲子,西蜀人,在世时间约是唐代宗大历初前后。朱湾性浪漫,好琴酒,放纵山水,不应徵辟(自西汉起,皇帝偶尔会采用特徵和聘召之方法,选拔有志行高洁,博学多才或技艺超群者,授以重要官职。称此举为徵辟)。善工诗,诗善咏物。李勉镇永平,嘉其风操,高薪邀请,署为府中从事。日相契阔谈讌,亲如骨肉。曾拜见湖州崔使君,不得志,以书作别,尽吐牢骚,于是归会稽山阴另择职业去了。朱湾著有诗集四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后世。
25、姚合 寄杨茂卿校书
去年别君时,同宿黎阳城。黄河冻欲合,船入兵罅行。
君为使滑州,我来西入京。丈夫不泣别,旁人叹无情。
到京就省试,落籍先有名。惭辱乡荐书,忽欲自受刑。
还家岂无路,羞为路人轻。决心住城中,百败望一成。
腐草众所弃,犹能化为萤。岂我愚暗身,终久不发明。
所悲道路长,亲爱难合并。还如舟与车,奔走各异程。
耳目甚短狭,背面若聋盲。安得学白日,远见君仪形。
――全唐诗·卷497
记得去年与君相遇,咱们同住在黎阳城中。当时黄河就要封冻,船在冰的夹缝中行驶。君是要南渡黄河前往滑州,我是要到长安去。大丈夫惜别泪不轻弹,即使旁人看了也会感到无情倒是真有情。进京应试,心愿成空,有负家乡的鼎力举荐,我自己也要重重惩罚自己。一堆烂草虽然不被人看重,但它也能燃烧发光生热。像我这样愚钝不名的人,难道会永远发不出光亮?哀叹人生之路是那样的漫长,我的亲人们也不会容我了。就像船和车一样,各有自己行走的路线。眼光短浅的人,永远不会看向远方和预测将来。幸喜自己坚持没白天没黑夜地学习,寄上书稿请君斧正。
姚合, 陕州硖石即今三门峡人,在世时间约是唐文宗太和中前后时期。登元和进士第,初授武功主簿,人称姚武功,后调富平、万年尉。宝历年间,历任察御史、户部员外郎,出荆、杭州剌史,后为给事中、陕虢观察使。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色,喜为五律,刻意求工,颇类贾岛,所著有《姚少监诗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