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咏故乡浚县诗词自赏(4、5、6)——我的家乡系列之八 历代咏故乡浚县诗词自赏(4、5、6)——我的家乡系列之八
名城浚县2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第二卷

 

   

探索创作 - 研究探索 - 历代咏故乡浚县诗词自赏(4、5、6)——我的家乡系列之八
历代咏故乡浚县诗词自赏(4、5、6)——我的家乡系列之八
 
作者:秋 雨  加入时间:2010-4-30 15:27:33

历代咏故乡浚县诗词自赏(4)

 

南北朝时代(2) 

11、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之刘桢

卓荦偏人,而文最有气,所得颇经奇。

贫居晏里闬。少小长东平。河兖当冲要。沦飘薄许京。

广川无逆流。招纳厕羣英。北渡黎阳津。南登宛郢城。

既览古今事。颇识治乱情。欢友相解达。敷奏究平生。

矧荷明哲顾。知深觉命轻。朝游牛羊下。暮坐括揭鸣。

终岁非一日。传巵弄清声。辰事既难谐。欢愿如今幷。

唯羡肃肃翰。缤纷戾高冥。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宋诗卷三

魏太子就是曹丕,八首诗分别是曹丕、王粲、陈琳、徐干、刘桢、应玚、阮瑀、平原侯植。黄河当年自黎阳大伾山东麓流过,当有黎阳渡口。历史上有过数个刘桢,有东汉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南北朝时期的刘桢,元末进士刘桢,江西萍乡革命烈士刘桢。诗中的当是南北朝时期的刘桢,字公干,东平今属山东人。其诗风格劲挺,不重雕饰,有《刘公干集》。

那时间自黄河渡口至许都的道路是很难走的,记得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关羽过的五关是:东岭关、洛阳城、汜水关、荥阳、黄河渡口。东岭关位于如今许昌通往洛阳故道上的白沙水库,汜水关、荥阳均在如今洛阳通往郑州的道路上,而当时关羽投奔的地方处在郑州方位的北东部,关羽走了很大一个弓背,可谓舍近求远,可见当时许都到荥阳附近的黄河渡口没有直达的道路。

谢灵运,灵运是他的字,名谢公义,因从小寄养在钱塘杜家,故乳名为客儿,人称谢客,浙江会稽人。与陶渊明基本同代,是东晋末年南朝宋初年的文学家和诗人,著名的山水诗人,中国文学史上山水派的鼻祖,其山水诗特点是能把自己的感情贯注其中,但有些字句过于雕琢,描写冗长,用典、排偶不够自然。袭封康乐公,称谢康公或谢康乐。晋末曾出任琅琊王德文的大司马行参军,豫州刺史刘毅的记室参军,北府兵将领刘裕的太尉参军等。入南朝宋后,在朝不得志,曾外任永嘉太守和临川内史等职,四十九岁辞世。

12、刘义恭拟古诗

束甲辞京洛。负戈事乌孙。

后军济太河。筑垒黎阳屯。

旦闻羽檄飞。夕见边驿奔。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宋诗卷六

当时,黎阳属北魏,太河镇位于今山东境内。胆小如鼠的刘义恭可能就坐镇在彭城,北魏入侵南豫州时,也许他会前敌瞭阵,看到敌方的兵力当然就是这种情形。于是,刘义恭统兵镇守彭城,吓得竟紧闭城门不敢拒敌。

刘义恭,南朝宋宗室,南朝宋武帝第五子,原籍彭城,即今天的徐州。少帝景平二年,代刘义真作过南豫州刺史,同一年被封为江夏王。文帝六年,授荆州刺史,因奢侈无度,文帝致书信令戒,五年后被征为南兖州刺史。七年之后,进为司空,次年又进司徒、录尚书、太子太傅。五年之后,进太尉。文帝二十七年,北魏入侵南豫州,刘义恭统兵镇守彭城,竟紧闭城门不敢拒敌。两年后还朝,官职照旧,次年刘劭杀文帝自立,刘义恭竟然吓得交出兵权,刘劭兴兵入讨,刘义恭只身一人惊慌而逃。刘骏当上了孝武帝,刘义恭像是断了脊梁骨,奴颜婢膝,奉承迎合,为刘骏歌功颂德。前废帝当了皇帝后狂悖无道,刘义恭欲谋废立失败被杀,时年五十三岁。刘义恭奢侈无度,会写诗,善解音律,是南朝诗人,代表作品有《艳歌行》、《登景阳楼》等。

历代咏故乡浚县诗词自赏(5)

隋代

13、江总 济黄河 

葱山渝外域。盐泽隐遐方。两源分际远。九道派流长。

未殚所闻见。无侍验词章。留连嗟太史。惆怅践黎阳。

导波萦地节。疏气耿天潢。悯周沈用宝。嘉晋肇为梁。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陈诗卷七

《乐府诗集卷第七十四?杂曲歌辞十四》

济黄河漫谈

――读江总的《济黄河》

江总的《济黄河》是随感而发,写出了黄河源远流长,壮阔波澜的景象。“嘉晋肇为梁”可能是诗人要嘉奖自晋初至南朝梁时期的黄河,由此句可知此篇应是诗人早年作品,严格意义上说,此篇当归入南北朝时代。因诗人早年在南朝梁为官,中年在南朝陈为官,老年入隋朝。隋代江总,字总持,济阳考城人。生于南北朝末年,死于隋代。历任南北朝梁、陈官职,但后期不主政事,闲散家中。陈亡入隋朝,隋开皇十四年卒于江都,年七十六岁。江总以善写艳诗著称,有文集三十卷、后集二卷,已散佚,明代人辑有《江令君集》。

诗中的葱山可能位于云贵一带,渝是如今重庆简称,这里的葱山渝可能是泛指西南一带,西南一带当时的确不是隋朝版土。盐泽当是新疆罗布泊一带,遐方就是遥远的地方,当时也不是隋朝版土。古往今来的中华民族,从来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总是合并分裂,分裂合并。中华版土历史上成立过很多国家,数不胜数,可谓星罗棋布,纷繁一时,先后或同期出现的国家有:北戎、山戎、白狄、赤狄、匈奴、东胡、羌、中山、乌孙、匈奴、丁令、鲜卑、夫余、挹娄、羌胡、契骨、敕勒、柔然、西域诸部、吐骨浑、失韦、勿吉、康居、太月氏、大宛、疏勒、龟兹、车师、于阗、楼兰、肃慎、乌桓、哀牢、黑汗、辽、西州回鹘、黄头回鹘、西夏、吐番诸部、大理、瓦刺、鞑靼、亦力把里、燕、齐、秦、晋、鲁、宋、楚、吴、越、赵、魏、韩、蜀汉、吴等等。总而言之,“葱山渝外域。盐泽隐遐方”是在说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河源远流长。

今天的科学考察发现黄河有三个源头,一是扎曲,二是约古宗列渠,三是卡日曲。而当时可能认为黄河只有两个源头,这一认为也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古人很是伟大!黄河在孟津以下汇合洛水等支流,折向东北,经河南北部,向北流入河北,又汇合漳水向北流入大陆泽,然后分为几支顺势向东北流入大海。可能当时的人们认为黄河入海有九道河流。

“地节”是汉宣帝的第二个年号,“天潢”又称天横,指天上的五星,即御夫座19、φ、14、σ、μ星,这里应是借指天潢贵胄。“导波萦地节。疏气耿天潢”是在描写黄河的壮阔波澜。“周沈”说的应是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名,“晋肇”即晋朝初年。“悯周沈用宝。嘉晋肇为梁”可能是说,黄河自周朝就已经为中华民族在做贡献,诗人更要嘉奖自晋初至南朝梁时期的黄河。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子孙。从古代大禹开始,中华儿女总在寻求与黄河的和谐,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浚县大伾山的大石佛就是当时人们与河水战斗的见证,也应该是大禹的化身,看看那一个区域的地名,多带水字,那就是黄河故道。

直至清朝,雍正元年在武陟县境内的黄河岸边建起了嘉应观,相当于封建时代的黄河管理委员会。嘉应观官、庙、衙三体合一,占地140亩,是一处仿宫廷式的建筑群,内立雍正皇帝亲自撰文书丹的大铜碑,高4.3米,铁胎铜面,碑周雕龙,底座为蛟,为国之瑰宝。殿内正立“钦赐润毓”金牌,润毓是雍正皇帝赐予在武陟堵口的都御史牛钮的封号,牛钮是皇帝的皇叔,是嘉应观的首任主持。观内供奉的河神均为彪炳史志的历代治河功臣,蕴涵了中华五千年治河经验,是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博物馆。

黄河在孟津以上被夹在山谷之间,除了宁夏银川平原、内蒙古河套平原一代的黄河河道多次变迁,再无大的变化。而在孟津以下,黄河汇合洛水等支流,折向东北,经河南北部,向北流入河北,又汇合漳水向北流入大陆泽,然后分为几支顺势向东北流入大海。黄河下游河道多次变迁,影响重大。周定王、汉武帝、王莽新朝、南宋,黄河均发生过大的改道。尤其是汉朝以前,黄河下游频频改道,使得鲁南、豫东和淮北地区成为泽国,八百里梁山水泊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东平湖、南阳湖、独山湖、昭阳湖和微山湖当属八百里梁山水泊的遗迹。

说起黄河不少人认为,古黄河自大坯山东麓流经,浚县当属黄河流域,这是错误的。流域就是当地的水流到了哪里,浚县的水最终归入海河,所以属于海河流域,正像郑州临着黄河,但水流入贾鲁河,最终归淮河而属于淮河流域一样。河南分几大流域,以豫西卢氏县南山区玉皇顶山峰为界,以南含南阳大部,均属长江流域;以北含三门峡、洛阳、济源、焦作一部分属黄河流域;除上述区域,黄河以南属淮河流域;除上述区域,黄河以北属海河流域。

人类早期,茫茫华北平原,沼泽处处,自太行山流出的淇河,就是《诗经》里说的“淇河淌淌”,据说就是那吒闹海的地方,李靖的家乡就在淇河岸边。淇河汇入卫河,进入海河,大浪滔滔,多处低洼的地方,聚成一片片广阔的水域,比如今江南的水域还要宽广。古时广阔的华北平原,河流纵横,湖泊、沼泽比比皆是,大片大片的森林绿树苍翠,飞鸟成群。那时间人类没有如今的汽车、火车、飞机,渐渐开始使用船只,舟船行行,白帆点点,如果高空鸟瞰,风景如画。

古时侯,黄河与许都之间是商代亳都,人口相对集中,亳都西边有荥泽,东、南面有浩淼的蒲田泽,水域宽广,直达东都汴梁。古时黄河偏北,后来黄河南移。荥泽形成于史前,荥泽北侧,水来自王屋山,东出至菏泽,汇入汶水,东北入海。荥泽南侧,自荥阳汜水北向东成为荥泽,东出原阳南、封丘北,流入巨野泽,由巨野泽流出,转向山东小清河入海。

荥泽的存在,影响了黄河,对古代的航运、邮驿、人口和地理环境有重要影响。黄河泛滥,泥沙的沉淀淤塞严重,位于荥泽西部的宋朝皇帝陵墓,几百年的时间,陵墓前的石人石马已被埋没。再看豫东鹿邑的老子故里,那里的石人也被埋没,汴梁城已在开封的地下,这些都是黄河淤积的见证。至汉代,荥泽被淤积湮塞,荥泽消失了,荥泽原本就是黄河泥沙沉淀池,黄河的名子始于东汉,可能与荥泽淤平后河水变得黄浊有关。当时的汴梁城,西、南有蒲田泽,北、东有梁山水泊,汴梁就是东方的威尼斯。

圃田泽与荥泽各成一水域,也许更古时候二者是一水域。两泽在黄土高原东端,与华北平原接壤,由于地势低洼,河水自山区至此减速,水源又多,排泄不畅,以致河水漫溢而成两泽。如今荥泽与蒲田泽都不见了,只有曾发生过官渡之战的黄河南岸,还有一个小小的雁鸣湖,算是蒲田泽的影子吧。黄河海河之间如今再没有大的湖泊与沼泽了,保存下来的几条河流,也多成了季节河,别说行船了,灌溉都不能够,如今的黄河海河之间成了大片大片的旱地。“九道派流长”的景象早已成为历史。

说到济黄河,我想提及开挖大运河的隋炀帝杨广。杨广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使隋朝二世而亡,只存在了短短的三十八年。尽管杨广是历史上有名的大暴君,但他的功绩不能一笔抹杀。杨广营造东都洛阳,意在控扼中原,是强化中央政府控制能力的必要措置。其他如掘长堑、置关防、修驰道、筑长城等大型工程,目的在加强国防,有一定积极作用,也造福了后人。杨广置仓储粮、三巡江都,沟通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杨广出塞北至草原牧场,巡抚突厥,亲临青海,击破吐谷浑,在那里设置郡县,为后来的唐朝西出玉门关丝绸之路的形成打下了基础。杨广创设进士科,正式确立科举取士制度,并且兴办学校,敦奖名教,统一经学,整理图籍,将儒道佛三教并重,积极影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杨广是一个出色的诗人,自小善属文,诗赋雄丽,他倡导艺术,赏析书画,繁盛百戏。杨广真的是一个文韬武略都很雄厚的绝顶聪明之人。

尤其是杨广开挖的南北大运河,1500年来一直是中国南北运输的主要航道,也是中国经济的输血管,唐、宋、元、明、清历朝得到的实惠实在无法统计。人们都说大运河开挖自隋炀帝,这与秦始皇修万里长城的说法很类似,其实大运河始于战国,魏国都城移至汴梁,梁惠王开挖鸿沟,把黄河与淮河连了起来,惠王先把黄河水引入浩淼的蒲田泽,继而引入淮河。这当是古代的“北水南调”工程吧!追溯我家乡的卫河历史渊源,也应该是一条人工运河,我童年的时候,还是新乡通天津的运输大动脉。我上面所说的还不足以表述曾经的黄河,正像诗人所说“未殚所闻见。无侍验词章”,我也同样只好“留连嗟太史。惆怅践黎阳”了。

历史终于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我们进入了科学的新时代,南水北调工程起步了。三条南水北调工程是: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取水,利用古代京杭大运河,线路全长1150千米;中线工程从长江支流汉江取水,把湖北省丹江口水库的水引往河北、河南两省,为减少对汉江下游航运、洪水和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将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13米,线路全长1246千米;西线工程从大渡河、雅砻江和金沙江向黄河源头引水。我去看过丹江水库,大坝已经在加高,源头闸渠均已修好。

南水北调东、中、西三条线路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相连,构成我国水域的“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总体布局。调长江之水济黄河,这才是真正史无前例、举世宏篇的济黄河!

进入新的世纪,北方广大地区缺水、水源被严重污染,蔓延的旱情加上长期的水资源浪费,越来越严重地影响了北方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九曲回肠的母亲河黄河,也因水土流失和环境恶化造成几次断流,中国的668个城市中,有400个城市缺水,12亿人口中约有7亿人的饮用水受到污染。黄河当济,刻不容缓!

这项规模浩大的工程引起了世人的瞩目,南水北调的工程规模不亚于耗资250亿美元的三峡工程,是中国建造万里长城以来规模最大的工程之一。就写到这里,借着夜深人静,我来上一首《鹧鸪天》:

春去秋来霜满天。黄河岸上可耕田?

辛勤播种求收获,心事一怀撒旱滩。

思故土,望天边。佳处独立站岸边。

云涛接水漫漫雾,秋雨风霜茫茫岚。

二〇一〇年四月十六日夜于郑州港区鑫港假日宾馆

历代咏故乡浚县诗词自赏(6)

唐代(1)

14、王维  至滑州隔河望黎阳忆丁三寓

隔河见桑柘,蔼蔼黎阳川。望望行渐远,孤峰没云烟。

故人不可见,河水复悠然。赖有政声远,时闻行路传。

――全唐诗·卷125

黎阳古城襟山带河,西依卫水。浮丘山古柏成荫,大伾山孤峰突起,苍翠葱郁,黄河水东北奔流。唐开元十四年夏,王维别离济州前往长安,途径黎阳,被美如画廊的黎阳山水所吸引,从而产生了弃官归隐,摆脱世俗的念头。在黎阳游侠一样转了几天,最后选定淇水之滨定居,开始了悠闲、舒心、自然的田园生活。王维得以从官场脱身,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从而获得了一种平和宁静的心境。开元十七年秋,王维要离开黎阳赶赴长安,丁三在家中晚宴给王维践行,王维晚宴赠诗:

君心尚栖隐,久欲傍归路。在朝每为言,解印果成趣。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

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开轩御衣服,散帙理章句。时吟招隐诗,或制闲居赋。

新晴望郊郭,日映桑榆暮。阴昼小苑城,微明渭川树。揆予宅闾井,幽赏何由屡。

道存终不忘,迹异难相遇。此时惜离别,再来芳菲度。

次日,与丁三黎阳渡口话别,王维乘船渡河到达滑州,于是就有了《至滑州隔河望黎阳忆丁三寓》这首诗篇。隔着黄河遥望对面的黎阳,树木成林,绿意繁茂。渐渐地走的远了,黎阳那座孤峰突起的大伾山消失在身后的烟云雾岚之中。与对岸黎阳的丁三老友相见不知何日,只有那奔腾的黄河之水依然如故。黎阳那段半官半隐的田园生活,所给予的评论之声也已渐远,也许在以后的人生征途中偶尔会传来一些消息。

诗的字里行间隐藏着王维挥泪依依惜别的身影,难忘两年来在黎阳民间和睦相处的情景,难忘曾经的悠闲、舒心、自然的田园生活,可惜“望望行渐远,孤峰没云烟。”我能体会得到那种牵肠挂肚的不忍离去和眷恋,我也是离开黎阳多年在外的游子,也是几曾梦回黎阳,梦回我的童年。清香阵阵吹送,故乡风情浓浓。田园花香入梦中,风送飘飘天空。好梦魂飞随风,满目春光朦胧。儿时岁月又峥嵘,醉梦点点无穷。

王维,字摩诘,今山西祁县人。其母奉佛三十余年,王维的名字出自《维摩诘经》,王维后半生的避世之举与佛教有关。王维早年聪慧,十六、七岁前往长安、洛阳游历,谋取仕途,此间写了一些游侠诗。王维是一位文艺全才,诗、文、书、画都很著名,精通音乐,善弹琴、琵琶。

开元九年王维中进士,任太乐丞等官。开元十九年王维的妻子病故,从此不再娶妻,一直孤居三十年。自开元二十三年被宰相张九龄擢为右拾遗后,至天宝年间,屡迁侍御史、库部员外郎、库部郎中等职。期间王维曾奉使出塞,写了一些有名的边塞诗。天宝元年,王维转左补阙。目睹朝政的黑暗腐败,王维开始得过且过,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之后开始学佛修道,期间所写诗文都染佛道色彩。

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王维被叛军俘获。但他不愿就范,王维在菩提寺中闻悉安禄山要在凝碧池设宴群臣,含泪赋诗抒发对帝都沦陷的悲痛和对李唐王朝的思念之情: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王维被迫任了安禄山的伪职,至德二年唐军收复两京,王维被从轻处分,削官为民。次年春复官,最后升任尚书右丞。但他看到朝中弄权、专政,朝廷毫无振作,于是思想更为消沉。上元二年七月,这位天才的诗人离开了人间。王维的诗歌现存四百多首,但存在真伪问题的约有六十首。记得诗人写过一首《相思》,就以这首诗结尾吧: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历代咏故乡浚县诗词自赏(4、5、6)——我的家乡系列之八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主办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老农

 站长: 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邮箱: yhm450217@tom.com    主持人:马珂 电话 0392-3316536 邮箱: keke7120@163.com

技术支持:淇县之窗    豫ICP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