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伾山——我的家乡系列之四 大伾山——我的家乡系列之四
名城浚县2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第二卷

 

   

探索创作 - 文艺作品 - 大伾山——我的家乡系列之四
大伾山——我的家乡系列之四
 
作者:秋 雨  加入时间:2010-4-13 10:40:01

大伾山(1)

几年没回过家乡了,清明时节我回到家乡浚县。我的家乡有一座大伾山,大伾山孤峰突起,山势绮丽,松柏苍翠,岚影飘渺,古刹掩隐,金代明昌以前,也就是公元1190年以前,黄河经大伾山东麓流过。大伾山平地突兀,景色宜人,文物古迹荟萃,摩崖题记遍布,被誉为“豫北平原第一胜迹”。

据说张三丰曾居住过此山,刘秀曾在山上祭坛,颜良曾被关公斩杀在大伾山下,施耐庵的儿子在大伾山东麓山崖上留有手迹。大伾山上留有明代理学家王守仁的《大伾山诗》摩崖题记:

晓披烟雾入青峦,山寺疏钟万木寒。

千古河流成沃野,几年沙势自风湍。

水穿石甲龙鳞动,日绕峰头佛顶宽。

宫阙五云天北极,高秋更上九霄看。

此山西侧有浮丘山,县城与两山紧依相连,“十里城池半入山”,具有城市山林特色。1987年,被定为河南省省级风景名胜区。1994年,被国务院命名批准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河南省七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座县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因家乡已无家人,我住进县城宾馆,工作在县城的几位同学几年没见,搞了个彻夜未眠,配盘浪迹。次日非要陪着我去登大伾山览胜,以解胸襟,回味恰同学少年时候。我与几位同学醉意朦胧地聊谈着往昔的岁月,自大伾山的西侧拾阶而上,抬头看时已来到山门,儿时时常登此山只是为了玩耍,这一次我要看个仔细。

山门在大伾山西麓,是自大伾山西路的登山之门。山门平楼一间,又称砚画楼,建于清康熙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676年。门前横额题“青坛紫府”,“青坛”当是大伾山的别名,似乎山上对联中的“丹丘”也指的是大伾山。相传东汉初年,刘秀镇压河北王郎军,还师路经此山,在此山上筑青坛祭告天地,并赐此山叫青坛山。“紫府”意思是说,这里是神仙所居之处。

再看山门背面横额题“三别四壶”。“三别”是指大伾山上的三个别墅:紫泉别墅、瀛州别墅和古守臣别墅,分别位于太极宫北、吕祖祠南和龙洞之南。“四壶”是指大伾山上的四处壶天仙境:蓬壶仙境、方壶仙境、瀛壶仙境和小壶仙境,分别位于山门前后、壶天道院、吕祖祠左侧和圆门至太极宫。

山门处看到如下对联:

黄河东去  卫水南来  两派分流  昏垫千秋存禹迹

嵩岳西横  太行北矗  三峰遥歭  登临四顾豁吟眸

邯郸道上  黄河楼头  一剑西风留幻迹

卫水桥边  浮丘林表  三山海路在尘寰

同学笑我看的太仔细,过于认真,催我继续登山。走过山门,就是登山盘路,我也顾不上欣赏郁郁葱葱的夹道古柏,只是感觉到古柏苍劲挺拔,奇形百姿。一阵清风吹过,一时令我想起当年。当年夏日,我在这些树下曾读着《红楼梦》,她就陪在我的身旁,同看仙境中的花飞花谢,不知她现在如何,她生活的是否幸福?蓦然回首中,已是劳燕分飞,音信皆无。同学看出我的心思,取笑地说:“又想她了吧?你们没有偷着见过面?”我回击着说:“当年你不是发誓要写一部《伾山恋》吗?还说要把我们两个作为主人翁,写出来了吗?她就是你给吓跑的,我要找你要人!”大家笑个没完。

说着笑着,不觉就到了“歇歇亭”。歇歇亭的石柱上刻有一幅对联:

到此依依莫不远怀神禹

请君歇歇且看对面太行

是啊!遥想当尧之时,洪水横流,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我也是几年没有亲近故乡了,是该到此歇歇,让我面对着太行群山,好好在此仙境欣赏一下故乡山河,好好缅怀一下古往今来先人创业之艰难。也就在此时此刻,我的胸中涌出一首歌:

梦中的卫河

思念的黎阳

清明时节回到故乡

绿绿的麦苗

阵阵的清香

飘来故乡泥土的芬芳

爹娘的坟茔

父老的脸庞

怎不叫我牵挂向往

啊问故乡

问故乡父老生活怎样

我梦中时常魂去探望

我多想我多想

回到我故乡

绮丽的大伾

美丽的风光

儿时记忆如何我能忘

梦中的浮丘

正月的时光

时常时常出现我梦乡

梦中的黎阳

美丽的黎阳

魂牵梦绕回到我故乡

啊我故乡

时常时常出现我梦乡

不自觉地竟然唱了出来,一遍两遍地重复,同学也竟然随我同唱起来。歌声中我回忆着儿时的一幕一幕,我流泪了。大家开始默默地沿着盘山路继续攀登,一座石坊就在面前,石坊上有四个大字:“寥廓峥嵘”。见对联写道:

手拍浮丘吸日月

肩随玉女跨云霞

流过眼泪心里舒畅多了,同学为了逗我开心,非要我也自己也来一对。没办法,被逼到这个份上,来就来吧。于是我便胡乱说上两对:

眼观苍茫吸日月莫不远怀神禹

肩随玉女跨云霞且看大地人间

寥廓峥嵘蓬莱凭看万岭低

三别四壶星辰咫尺手堪掬 

大伾山(2)

气氛顿然由忧转喜,大家开始向远处观看。只见寥廓峥嵘石坊对面山势悬崖峭壁,怪石嶙峋,远处是落虹桥和掩隐在蔽日翠荫中的吕祖祠,真可谓气象寥廓,山势峥嵘。踏上落虹桥,才知是近年新修的一座石劵拱桥,形似落虹,桥宽3米,跨在浴鹤池上。浴鹤池取名于池北山崖上的来鹤亭,池长7米,宽3米,池中清水涟漪,荇藻翻碧。

走过落虹桥,进入吕祖祠院内。院内古柏参天,碑碣林立,风貌古秀,气氛清幽,正中有八角莲池,池上建有云封亭,亭子四角攒角,玲珑秀丽,真可谓“闲叟对弈,不知金乌西坠;游人聊天,竟忘白驹过隙”。在云封亭处看到如下对联:

飞行碧落剑三尺

醉听琼台箫数声

邯郸一枕  事事严■波夜月

浮丘三异  人人威诵吏中仙

白鹤飞来天外影

丹丘宛在水中央

唐进士  清父母  同有仙风道骨

大伾山  卫水河  何殊海市蜃楼

邯郸一枕收海市

岳楼三醉下飙车

洞取数峰朝夕色

亭留万里水云缘

吕祖就是传说中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名岩,号纯阳,64岁时才算进士及第,后浪迹江湖,入山学道。吕祖祠建于清康熙十五年,祠院坐东向西,依托山崖建筑,形势险峻,布局周密适当。其建筑有山门三间,内塑两尊镇山门神;南北两廊各四间,塑有六丁、六甲十二个神像与四值符;拜殿五间,殿门面向西北,因西北为八卦乾位,故拜殿名叫乾元殿,殿内供有吕祖像。

乾元殿紧依山崖,殿内崖壁开凿有吕祖洞,洞高2米,宽3米,深5米,劵形顶。吕祖洞顶刻有南斗、北斗两座星宿,象征吕祖身居九天。洞口两侧拜厦下的梅花石柱上携有许多赞诗、对联,奇文妙句令人触目动魄。我摘抄几对:

蓬莱三岛客

终南二洞仙

觉世结三花  梦籍黄粱飞紫府

同天合六气  云随白鹤下丹丘

三诗缔道念

十试炼真心

传授钟离秘诀  降龙伏虎  夺造化于掌握  鼎中练就长生药

接续老子真■  取坎填离  认本来之面目  炉中养成不坏身

六鳌头上稳棲身  寿天地  光日月  莅丹丘以领群山  贝阙银宫  卧拥楼台十二

支鹤背■斜跨足  朝扶桑  夕昆仑  持绛节以朝上帝  云旌霞盖  飞游世界三千

吕祖祠右侧是主持祠院道人们的居所,名叫壶天道院,又叫方壶天。院内有餐霞阁,阁上有对联:“金鼎消红日;丹日老紫芝。”阁高足有10米以上,巍然屹立。曾有昔日诗人赞餐霞阁:

高阁平看万岭低,星辰咫尺手堪掬。

餐罢紫霞铺云睡,夜听淮南天上鸡。

说起餐霞阁,我与同学议论起刘德新,刘德新是清康熙年间在浚县任职的县令,餐霞阁就是他建造的。刘德新为了早晚礼拜吕祖,建起此阁,并从县衙搬到阁上居住,经常在阁上处理政务。我说:“其实,吕祖祠也该是刘德新建造的。”几个同学似有疑问,我只好讲起关于刘德新的一则故事:

刘德新自京城到浚县上任,途径邯郸,客店中巧遇一道人,道人给他讲经论道,二人谈的很是投机,自此刘德新萌发了学道的念头。上任后,一天他早上起床梳洗,忽然从洗脸的水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头上竟然长出一颗小柳树。刘德新很是诧异,自言自语说:“莫非我就是柳仙的化身?柳仙可是吕祖的弟子,我是柳仙,我就是柳仙了!原来我的师傅竟是吕祖!”随即向空而拜,并换来县里知事,令其赶快筹工备料,自己也大捐俸禄,决心建造吕祖祠。

道家有言:“神仙居高楼。”于是,刘德新又在方壶天建起了餐霞阁,希望能在高楼之上见到师傅吕祖。令刘德新遗憾的是,直到自己魂归离恨,驾鹤西归,也不曾见到梦寐一面的师傅。后人有诗云:

刘公何痴痴,以身许道家。

早谒吕祖祠,晚宿阁餐霞。

只要能成仙,何惜七品纱。留有古迹在,今朝可开发?

大伾山(3)

吕祖祠左侧是霞隐山庄,原来叫做赢州别墅,又叫赢壶天,可惜如今只有雕门楼一间,留有残垣断壁,石坊一座。石坊横额题“到此清心”,背面题“引人入胜”。并有对联:

浮丘路接丹丘路

卫水源通弱水源

瘦黄穿石窍

古蔓绕松身

岩前炼石云为质

栏外流泉月有声

循着门楼望去,对面是陡崖数丈,崖壁布满题记,有“千仞岗”、“山河一望”、“瞻彼淇澳”、“壁立千仞”、“群玉山头”等等,具有一定的书法价值。再向前走,应该是八卦洛书图和斗姆宫,遗憾的是建筑荡然无存,内中无从查考。据说内中八卦洛书图绘制精细,斗姆宫中还塑有七猪拉撵,十分生动有趣。斗姆是道教所信奉的女神,名叫紫光夫人,法身为三目四头,左右各有四臂。

 “大家离开这里吧,看不到了!咱们去张仙洞看看好吗?”一人提议,大家赞同。张仙就是张三丰,武当派太极拳的创始人。据说张三丰曾在大伾山上筑台练功,传教拳术,山上存留三丰啸台遗址,题有“东皋舒啸”。张仙洞位于大伾山西崖,建于康熙四年,即公元1665年,该洞依崖筑楼一间,坐东向西,小巧玲珑。楼前是悬崖,北墙上开一脚门,楼内后墙连着岩石雕有张仙卧姿身躯,俗称睡爷爷,形象逼真。睡爷爷身旁有题记:“卧游天地间”和“观澜处”。据说摸一摸睡爷爷可强身健体,百病不生,我们宁可信其为真,就摸他个够。正是:

邯郸一枕平时梦想丘丹顶

海市蜃楼今日回首是也非

出得张三丰洞向北,走过关帝庙,跨过云渡桥,前面还有来鹤亭,向上看是峭壁,向下看是柏涛,石经宽仅容人,沿着石经我们来到一个宽有2米的月亮门前,月亮门上题“纯阳洞天”。据说这里是吕纯阳居住的地方,吕纯阳也就是吕仙,此处当是大伾山最佳景点,这里也是观看浚县八景之一的伾山晓月之处。

传说每至朔日,天将黎明之时,站立纯阳洞天的园门之处,抬头上望,便能看到山顶之上八卦楼顶有一轮明月。追索神秘之处,其实是农历初一拂晓月亮落山,曙光初照,月光与日光同时照射八卦楼顶的铜葫芦汇聚成一种特殊的光圈,站在一定的角度观看,酷似伾山升起的一轮明月。如今看不到伾山晓月了,因为有人把八卦楼顶的铜葫芦偷去了。

穿过纯阳洞天,是蜿蜒的石梯,石梯一侧是断崖,一侧是峭壁。我们攀葛扶栏,拾阶而上,直至山顶。山顶建有太极宫,也就是常说的八卦楼,建于清康熙十六年,即公元1677年。八卦楼外形呈八棱柱体,楼高33米,顶尖装有一个宝瓶,八角各吊一风铎,风吹铃动,叮当有声。站在八卦楼下,觉得楼气势挺拔,凌空欲飞,不愧为大伾山的标志。

我们几个就在八卦楼下议论起来八卦。传说伏羲氏时期有龙马自大河中出现,背负河图,伏羲氏据河图画出八卦。八卦是古代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用“—”代表阳,用“––”代表阴,用三个这样的符号,组成八种形式,八卦互相搭配又得到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乾代表天,在西北;坎代表水,在正北;艮代表山,在东北;震代表雷,在正东;巽代表风,在东南;离代表火,在正南;坤代表地,在西南;兑代表泽,在正西。除了河图,还有洛书,传说夏禹时期有神龟自洛水中出现,背负洛书,大禹据洛书制成九类大法,以治天下。后世树碑以龟背负,皆有神龟背书的含义。

八卦楼的楼门开向乾方,券形门额上阴刻着:“众妙之门”。进得楼内,见楼内分三层,上层供三清列真,三清列真又称三洞教主,被道教奉为最高神,他们是:居于清微天玉清境的元始天尊,居于禹余天上清境的灵宝天尊,居于大赤天太清境的道德天尊,也就是太上老君。中层供文昌,就是文昌帝君,是文曲星与梓潼神的合称,被道教奉为主宰功名利禄的神。下层供吕祖。登楼远遥,一览无余,令人心旷神怡,但见:

群山伏地起,青云拂面游。

卫水映金带,大河变平畴。

村镇披晚霞,夕阳照耕牛。

欲穷黎阳景,更上一层楼。

据说八卦楼东边应该有个万仙阁,有七八米高,分两层,上层塑有九千多个神像,下层是卢生卧游处。秦始皇时受命入海求取灵丹秒药的人就是卢生,求药空归,怕获罪而逃遁。万仙阁南边有禹王庙,原址应在山东南麓,明万里年间所建,清康熙十八年,即公元1679年,知县刘德新迁址新建,坐北向南,有大殿三间,内塑禹王像。

传说当年大伾山一带洪水泛滥,百姓不仅无地可种,就连居住的地方也被洪水淹没,大禹把自己乘坐的船只拴在大伾山东南麓,率领百姓修堤挖河。一条大蛟在洪水中兴风作浪,大禹与大蛟战了三天三夜,终将大蛟捕获,并将其锁在大伾山东崖之上。如今锁蛟石、栓船橛仍在。正是:

大伾山上望平川,自是黄河古道湾。

三过家门传后世,四千岁月享香烟。

九州大地刊神鼎,四海泽国化沃原。

帝禹魂归灵气在,丰功犹载尚书篇。

禹王庙为阳明书院故址,阳明书院建于明代后期,前身本是明嘉靖三十九年,即公元1560年所建的东山书院。阳明就是王守仁,明代哲学家、教育家,字伯安,浙江人,弘治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弘治十二年,即公元1499年,王阳明送浚县名宦王越灵柩,曾在大伾山上讲学,后建书院以课诸生。王阳明的《大伾山赋》、《大伾山诗》犹存。

去中军亭看看,中军亭就在禹王庙前,是隋末瓦岗军所建,当时用于练兵点将,瞭望敌情。瓦岗军徐懋功在黎阳驻军三年之久,至武德三年才调长安归附唐朝。亭子元朝时倾倒,仅存弥座亭基和柱基,公元1984年恢复为六角攒尖顶的形状。

中军亭的南边是玉皇阁遗址,可惜被电视转播台占用。山顶高高的电视台铁塔,把个山顶夷出一大片平地,铁塔把大伾山重重地压在脚下,压得使人喘不过气来,感觉极不协调,使大伾山顿然失色,美丽的大伾山风光被铁塔破坏了!北京也建有电视塔,可是北京没有将塔建在高高的八达岭,也没有建在西山八大处,幽燕群峰,随处都是建塔的好地方,可北京没有那样做。上海浦东的东方之珠也很高的,站上去我就头晕,可明珠却是起于平地,也许是因为上海没有高山,如果有山,如果请浚县人去规划设计,估计会建在山上的。武汉有亚洲桅杆,可桅杆却不是建在龟蛇二山之上,也不是建在黄鹤楼头,高高的桅杆却是建在平地之上。我登上过拉萨布达拉宫的金顶,遥望蓝天、雪山、白云、藏幡,却没见到红山上建有铁塔,所以我感觉那里很美,人与自然十分和谐。河南电视台的铁塔也应该建到邙山上去,那样铁塔会更高,电波会传播的更远,可是铁塔却是建在郑州北郊的平地上,为什么不让浚县人给设计规划?建议浚县在有能力的时候能将铁塔拆除,恢复大伾山原貌,把铁塔也建在县城北开辟的大道与卫河交汇处,挖个大人工湖,植上树木花草,搞个综合设计规划,辟出一片园区,进行综合开发,使浚县再多出一个现代化的景区。 

大伾山(4)

自玉皇阁南边拾阶而下,当年这里是朝顶进香的登山盘路,公元1985年修成了七盘一百六十级的登山道,称作百猴路,因路两边雕有形态各异的百只猴子。走过桥上桥,攀上紧百磴,到了天齐庙。

天齐庙的主神是东岳大帝,为道教供奉的泰山神,宋真宗曾为其加封号为东岳天齐仁圣大帝,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为祭东岳大帝的日子。东岳大帝掌管人间生死,古人认为中国人死后则神灵归于泰岱,也就是归于东岳大帝领导了,后来逐渐才有了魂过灵河,直至丰都城中的说法。天齐庙又称东岳庙,处在山半腰,坐北向南,有山门三间,东西两廊各五间,曾有宋代所建的正殿三间,四周回廊,绿色琉璃瓦房顶,可惜毁于公元1978年夏季大火,仅存雕花石柱两根,石柱上雕有滚龙飞云,艺术精细。

山门内塑有黄明、周姬、吴谦、仑环四个镇山门神,院内有金代明昌五年,即公元1194年,及元代至顺四年,即公元1333年,记录两次重修碑文。两廊塑有十殿阎罗,此处当是道教沿用唐代末叶佛教发明,十殿阎罗就是十个主管地狱的阎王,他们分别是: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五官王、转轮王。我突然想起自己曾经写的《魂之旅》,其中有这么一段:

十殿阎罗分称王,地狱各司掌。

一殿生死判善恶,孽镜台前恶男狂女罪桩桩。

二殿剥衣加刑具,阳间伤人阴间偿。

三殿专司忤逆教唆生是非,倒吊挖眼刮骨惩恶狼。

四殿专惩无赖与奸商,受尽酷刑金山银海付魍魉。

五殿怨怨就要报,掏心身首成蛇粮。

六殿枉死怨天不孝人,铁锥烧舌锯声凄厉血流淌。

七殿怒对盗诬诈财害命徒,颠倒碓磨油锅白骨魂也丧。

八殿严惩虐待双亲畜类人,割头改脸永做猪狗刀下亡。

九殿司掌阿鼻狱,阳世杀人地狱受刑心肝碎裂苦难当。

十殿转轮分善恶,孟婆灌汤转生忘。

齐王殿当是佛道的混合产物,齐王殿东北方向是兴国寺,寺的全名是太平兴国寺,也在半山腰,坐西向东,山崖上刻有许多唐、宋、元、明、清各代的题记,有大佛殿五间,为明代天启七年,即公元1627年重修,殿内原有雕工精细的木龛,殿前有地藏殿三间,同时也是山门。殿北有开凿于公元1914年的观音洞,券形顶,高2.5米,宽4米,内里原有三尊佛像和十八罗汉。这里当是佛教文化了,据说山雨欲来之时,洞内四壁会渗水,可作为晴雨表。洞前拜殿下有一碑,为明代天启七年所立的拜殿碑,洞外两侧山壁上有元代题记。

据说自公元1986年4月1日始,兴国寺成了浚县佛教活动的场所。我对同学说:“可惜我不在家乡,否则我也会常来坐禅,研读佛经典籍,参悟经藏、律藏和论藏,学习定学、戒学和慧学。去追寻自后汉永平十年,也就是公元67年引入中国的佛家文化。”

同学笑我想搞迷信活动,我给他们解释说:“真正的佛学可不是迷信,佛开初不是宗教,佛是教育,直属皇帝管辖,而儒家教育却是归丞相管辖。佛是一种教育、一种自然人与空间的关系研究,佛学研究人的心态,教人向善,启迪人的大智慧。”

同学却说:“你是要学贾宝玉,想要遁入空门吧?”我回答他们说:“非也!人类已经知道,环境污染关系人类生存。可是,心理的污染、精神污染,不知道要超过环境污染多少倍!心理的污染、精神污染才是人间动乱危机的根源!我这俗人也只能是耐何天,伤怀日,也只好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了。”

大伾山(5)

我们在大伾山西侧看的都是道家文化,自兴国寺之后,我们转到大伾山东侧,开始看佛家文化。我向同学发问:“大伾山西侧,问什么总没涉及到道家鼻祖老子李耳呢?这可是一大缺失!”同学回答:“谁叫李耳骑青牛跑到函谷关写《道德经》的?他应该来大伾山著书立说!如果当年李耳来大伾山,知县刘德新会建起一个更好的祠,会建起比餐霞阁更高的阁。他是刘德新,不是刘道德,自然你也就看不到道德的影迹。”我无话可对,道无道,非常道,话无话,意会吧!

自观音洞向北就是天宁寺,元代以前又叫大伾山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间,即公元477-499年,具有悠久的历史。天宁寺早期为坐西向东,明代改为坐北向南,清道光二十八年,即1848年又被改为坐西向东,故天宁寺有东西、南北两条轴线。东西轴线上,有山门坐西向东,门额题有天宁寺,门两侧卧着石兽,门前有平台,台前有七十二级石阶,可惜如今无存。

山门内有藏经阁,建于明万历三年,即公元1575年,面阔五间,高有七八米,分两层,宏伟壮观。阁内原有藏经六千零五十三卷,公元1949年搬运至平原省省会新乡市,现存新乡市博物馆。阁内还有千手千眼观音,高4米,左右各六只手。观音最上层一双手托着日月;第二层那双手,左手持拐尺,右手我金印;第三层双手合掌胸前;第四层左手持弓,右手拈箭;第五层左手拿青杨枝,右手拿净水瓶;第六层双手下垂。

穿过藏经阁,便是大佛楼,大佛楼是寺院东西轴线上的最后一座建筑。大佛阁已经无存,留有大佛一尊,大佛依崖坐着,佛身高当有24米,身穿五彩方格袈裟,善跏趺坐,两肩齐挺,脖颈较长,有三道肉领,头部螺发,面方颊圆,额间有白毫相。左手手心向下覆膝,右手手心向外曲肘前举,示无畏印。坐四周方墩,足踏仰莲,脚面平直,五指平齐。大佛唇紧闭,目平视,表情庄重,似乎仍在面东坐观着北去的滔滔黄河。

浚县人都知道“八丈佛爷七丈楼”的奇谈,因佛是坐在阁内的,且脚下是个大坑。可惜阁已无存,原本我把中军亭处的对联添了几个字,想要贴到阁门上的,不能够了,只好写在这里:

驱除灾魔九河横流归海若

祈求福祥孤峰俯眺慑天吴

大石佛可以说是历尽沧桑。大佛外身的彩绘大部脱落,露出了石刻的原貌,其自身提供的时代特征很不一致,有北朝早期的痕迹,也有北朝晚期的痕迹,其头部螺发又有唐代的影子,一定是后人几经改造。元代末年,大佛遭受兵燹,阁被大火烧毁,大佛躯体某些部位被烧坏脱落,至明代已经无法补綴修复,因而糊上泥皮彩绘,把原貌覆盖在里面而无从考察。以下摘几段文字记载:

石勒佛图澄之言,鑱崖石为佛像,高寻丈,以镇黄河。拓跋魏覆以重阁。元末,毁于兵。――明末浚县知县张肯堂篡《浚县志》  注:石勒为人名,是后赵君王,死于公元333年。佛图澄是天竺高僧,永嘉四年,即公元310年来到中国传教,后投靠石勒。

畿南千里而遥,有山唯大伾,建寺其上,以天宁名。山有佛,千二百年余,其兴废几几。――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大伾山天宁寺重修三殿碑记》

以兹山之足为佛足矣,以兹山之顶为佛顶焉。寺内有缺落碑铭,载相续年月,俨三十二相,亦四五百年。――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准敕不停废记碑》

天宁寺历史久远,后周世宗灭佛,全国百分之九十的寺院被发掉,而天宁寺却得以准敕不停废,足见大佛在当时的政治历史地位。

大伾山(6)

据说大伾山上现存唐、宋、元、明、清各代题记、碑刻300余块,都有一定的历史和书法价值。由天宁寺向北,左侧崖壁上就有许多题记,其中我注意到有“鸿爪”二字,只是鸿字没有了三滴水旁。同学问:“为何对此二字这么在意?”我说:“据说施耐庵的儿子前来大伾山,仓促之间在崖壁上写了鸿爪这两个字,然后就一去不返了。”同学又问:“这是何意?”我回答说:“当年此处紧邻黄河,并不缺水,因而鸿字不需要三滴水,谁知后世河水改道,干旱加剧,反道缺其水来。施耐庵的儿子是说自己就像一只苍鹰,鹰爪一触及到水边山崖就飞走了,他是在说自己的志向。”

同学们赞叹说:“很有意思!”我说:“类似的事情有不少,距此山不远的淇县境内有座比干墓,也是林姓始祖墓,孔老夫子周游至此墓莹,挥笔写了碑文“比干之莫”,墓字不带土,说大地就是比干的基石,意在褒奖比干忠君热爱社稷的精神。后人不理解孔老夫子的心意,以为写错了字,擅自在莫字下面添加土字,结果被天雷将土字击掉。”同学要求再说几个,我继续说:“泰山山口有一个石碑,上书“虫二”,虫字上多一撇,其实是风月二字不带边框,意思是告诉人们泰岱风景如画,风月无边。三国时期曹操建造花园时,动工前工匠们请曹操审阅花园工程的设计图纸,曹操看了什么也没说只在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意思是说园门阔了。”

沿着向上去的斜坡,说话期间走过那段崖壁,我们就到了龙洞。龙洞有三个天然洞口,最大的洞口有50厘米。三个洞穴均通向山顶的罅隙,阳光射进石隙,映入洞中晃晃有光。龙洞秋云是浚县八景之一。据说秋日的早晨,东方渐现曙光,龙洞会喷云吐雾,云雾笼罩着山崖,好似真龙出现。其实这是一种自然景象,洞内暗流积水,秋高季节洞外冷而洞内热,水蒸汽自然会从山缝中冒出,形成山崖云遮雾绕奇观。如今看不到龙洞秋云了,这说明洞内已经没有暗流积水,浚县变得干旱缺水了。

龙洞洞口依崖建有丰泽庙三间,庙内崖壁上精雕五条滚龙,有宋代乾德五年,公元1051年所立《西阳明洞记》碑,有宋代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所立《康显侯诰》碑,洞口左侧有宋代元祐,公元1086年的“鲁元翰再观龙洞”题记。庙内的一些祈雨碑上,记载有大旱的年月等情况,是我们今天研究气象灾害的贵重资料。

大伾山上最北端的古建筑是观音岩,又叫观音洞。观音洞开凿于元代至治三年,即公元1323年,洞内雕有女像观音。站立此处,我回忆起来缅甸境内那个佛塔,里面也有一驱佛像,与这里的酷似,据说是中国帮助建造的。时间不早了,我们绕至西麓下了大伾山。





 

 
     
大伾山——我的家乡系列之四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主办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老农

 站长: 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邮箱: yhm450217@tom.com    主持人:马珂 电话 0392-3316536 邮箱: keke7120@163.com

技术支持:淇县之窗    豫ICP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