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春秋时卫国人,少孔子三十一岁,曾任鲁、卫大夫,善于货殖生意,家富有,后死于齐国。
子贡于孔门四科中,属于言语科,口才非常好,并且善于发问。于论语之中,常可见到子贡发问之情形,问的内容很多,如他曾问仁、问政、问友、问士、问君子等等。
子贡不但口才好,且才气横溢,通达物理,孔子曾嘉许他是「瑚琏之器」,可在政府中做大官、办理政治。史记上说:子贡一出来,而「存鲁、乱齐、破吴、疆晋、霸越」在十年之中使得鲁、齐、吴、晋、越五国发生很大的变化,鲁国曾因子贡的游说,才能免于被齐灭亡之祸。
子贡不但口才好,而且才识过人,对孔子之教诲,常能听而了解,能举一反三,如有一次,子贡说:「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说:「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孔子说:「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子贡一听到孔子的回答,就能马上引诗经互相印证,孔子赞许他可以告诸往而知来者。
当时,卫国国君父子争夺王位,子贡问孔子对伯夷叔齐的看法,就知道孔子会不会帮助卫国,由此可见子贡不但才智过人,且善于类推。例如:「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子贡虽家中富有,又身居大夫,但并无骄逸之气,性情态度非常和乐,论语上说「冉有、子贡,侃侃如也」,表示子贡为人随和,且乐观进取。
有时候,子贡也喜欢比较人,他曾问孔子,子张与子夏谁比较贤能呢?孔子回答:二人都还未达到中庸之道。又问孔文子何以谥号为文?孔子回答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又曾批评管仲不仁,管仲本来当公子纠的老师,而齐桓公杀公子纠,管仲不为公子纠守节,反而当齐桓公的宰相,所以说管仲不仁,孔子回答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如果不是管仲,则华夏子孙可能被发左衽,变成夷狄之邦了。
有时子贡批评得太过火,孔子也指责他说:「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除非自己没有毛病,否则就不要去说人家。
子贡虽才识过人,但不自傲。有一次,孔子问子贡,与颜回比较,谁比较好呢?子贡回答说:「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贡能告诸往而知来者,子贡说他闻一知二,并非真的闻一而只知二。子贡懂得类推,能够通达,只是未如颜渊那么圆满罢了,子贡不但有自知之明,且很谦虚。
子贡为人随和,而生平最厌恶的有三种人,「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一是憎恶暗中刺探人而自以为聪明的人。二恶不谦让自以为勇敢的人。三是恶揭发他人的隐私自以为正直的人。
有一次祭大庙,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贡认为空有形式而无实质,孔子马上阻止他说,羊虽然可惜,但至少可将礼保存下来,使得后代子孙看见亦可考证,或许还有重振的希望。
子贡是孔子大弟子之一,理想、胸襟很大,有时甚至超过自己的能力范围,如「广施恩惠给大众,普遍救济大众。」以及「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等等,孔子都一一的纠正他。孔子教导他行仁的方法,希望他能由近及远「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贡有一回问孔子,有那一句话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虽不如颜渊安贫乐道,而去做生意,而钱财也留不住他,以子贡的才识过人,对孔子之道,亦能入道,只是他不能安受天命,所以不能像颜渊一样达到屡空的境界,但他若能时时思想,研究,也可以达到颜渊、孔子的境界了。
他对孔子之德,非常的崇敬,仰慕。当时鲁大夫叔孙武叔,对人说子贡贤于孔子,子贡马上否认这件事,他说自v的境界就好像高到肩膀的墙,而孔子的境界则有如高好几仞之墙。叔孙武叔毁谤孔子,子贡又指出一般人的好,就如土丘一样,而孔子之德性,如日月一样,是不可超过的,不可毁伤的。另外,陈子禽也有类似的说法,也都被子贡指正。
凡此都可以看出子贡对孔子的钦佩,因此在孔子去世后,其它弟子皆以父母之丧守丧三年,唯独子贡庐墓守丧六年才离去。所以子贡一生虽然办政治,做生意,主要是在推行政治理想,并不是为贪图名利富贵。
图片来源:海南省文昌市孔庙 文章来源:明伦读书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