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伾山有两座 大伾山有两座
名城浚县2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第二卷

 

   

探索创作 - 研究探索 - 大伾山有两座
大伾山有两座
 
作者:什方子  加入时间:2010-12-27 15:00:40

  2010-12-27 08:53:31 星期一   本文来源: 邢台网

大禹治水与邢台

大禹治水距今已四千余年,它的一条引水主渠道竟与南水北调路线惊人的相似,而且都和邢台结下了不解之缘。

大禹的足迹遍及九州,治水规模浩大,但其中最主要的工程还是在黄河流域。关于黄河的疏导路线,《尚书?禹贡》中有一段经典论述如下:“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砥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禹贡》一文中描述的这条河,被称为禹贡大河。如上所述,黄河从上游甘、青两省交界处的积石山,一直到下游的洛汭,就是洛水注入黄河的交汇处,(位于河南洛阳东)黄河流经路线从古至今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古今学者也没有多少争议;但是黄河过了洛汭以后,大禹究竟把它引向了哪里,后世却出现了不同的理解,众说纷纭。其中的关键问题,就出在上述引文中提到的“大伾”上。

大伾山有两座。一座在河南省的浚县,位于京深高速以东的平原地带;另一座在郑州以西的荥阳县,地处黄土高原向华北平原的过度带上。比较流行的说法是,禹贡河是经过浚县大伾山向北延伸,最终进入大陆泽的。

但是,这种说法矛盾较多,经不起推敲。其一,浚县大伾山和位于邢台市任县、巨鹿的大陆泽,都处于同一经度上,是正南正北方向;而华北平原的地势是西高东底,从大伾山向大陆泽引水分洪,不如向偏东北方向直接导洪入海来的顺畅。实际上,大禹确实从浚县大伾山向北开挖了一条分洪渠,但它没有注入大陆泽,而是和古漳水汇流后,经过河北的曲周、临西,在清河一带折向东方,直接流入渤海。临西县有一处古堤,人称鲧堤,传说是鲧、禹治水的遗迹。后经挖掘鉴定,说是宋代留存。作者认为,这个鉴定并不能否定鲧、禹时期在这里修过大堤,因为洪水溃堤后,大堤往往会被夷为平地,甚至会冲出一个大坑,人们不得不就地重建新堤,而它原来的称呼却演习了下来。

其二,禹贡大河是最后经过一条叫做降水的河进入大陆泽的,因此,找到降水,便成了给禹贡大河验明正身的关键。沿着从浚县大伾山引出的分洪渠往下走,却找不到降水。为了附会《禹贡》,有人把流经河南省淇县的淇水硬说成是降水,但淇水之名春秋以前早就存在了,因为《诗经》中曾提到它。还有人说,山西省屯留县有条河叫降水。但是,这条降水还没有走出太行山就汇入了漳水,难圆其说。

其三,《辞海》“大伾山”条载:“《书·禹贡》导河:‘东过洛汭,至于大伾。’…汉晋南北朝以今河南荥阳氾水镇西北成皋故城所在之山为大伾,见《水经注》《河水注》、《济水注》及所引汉晋资料。唐以后以今河南浚县城东黎阳东山为大伾,见《括地志》等。”现在我们明白了,从大禹治水到唐代,已经过去了三千余年,当年大禹在太行山坡地上开辟的分洪渠早已湮没,不见了踪迹,后人于是把浚县的分洪渠当作了禹贡河,并把黎阳东山冠以大伾山之名。

其实,大禹从荥阳大伾山一带向北引分洪渠一事,在《禹贡》中就有明确记载。在谈到冀州的治理时,文中有“覃怀致绩,至于衡漳”“大陆既作”等表述。意思是,西来的黄河在覃怀得到控制后,又引水北上,横穿漳水,进入大陆泽。覃怀,古地名,在河南省武陟县境内,与荥阳大伾山隔河相望,这里也正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横穿黄河之处。

大禹为什么选择此地开挖分洪渠呢?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中,对黄河治理路线有几句简单明了的总结,不妨摘录如下:“故道河自积石历龙门,南到华阴,东下砥柱,及孟津,雒(洛)汭,至于大伾。于是禹以为河所从来者高,水湍悍,数为败,乃厮二渠以引其河。北载之高地,过降水,至于大陆,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东海。”这段文字并不难懂。原来,“黄河之水天上来”,抵达大伾山时,居高临下,如脱缰的野马,滚滚而下,给下游平原造成极大的冲击。为此,大禹经过数度失败之后,才决定在这里力挽狂澜,引水沿着山坡北上大陆。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济水》中,对此处形势有过精彩的描写:“…伊、洛合注大河,南则缘山,东过大伾,回流北岸,其势郁懞,怒涛湍急激疾,一有决溢,弥原淹野,蚁孔之变,害起不测,盖自姬氏之所常蹙。昔崇鲧所不能治,…”最后两句中的“姬氏”和“崇鲧”,指的是黄帝和大禹的父亲鲧。文字中透露,入主中原的黄帝就曾经为此头疼不已,而以治水失败载入历史的鲧,很可能就是在这里栽了个大跟头,被革职判刑,流放到羽渊。岂只上古,有史以来,黄河在武陟一带决口无数,都给下游造成了灭顶之灾。仅就这点我们也可以看到,大禹治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值得中华民族大书特书的辉煌一页。

现在我们可以明确地说,大禹从荥阳大伾山向北开辟的禹贡大河,与如今的南水北调中线几乎是重合的,只是在穿过河北、河南两省交界的漳水以后,南水北调渠继续沿着高坡北延,直到北京;而所谓的禹贡大河则从邯郸开始走下坡路,偏向东北方向,与从太行山上流下的降水汇合,注入大陆泽。在邢台至邯郸间的高速公路上,有“支漳河”和“软地基”等标示,很可能就是其流经的遗存。

关于降水,现在可以撩开它神秘的面纱了。《汉书·地理志》注云:“降水,在信都。”历史上的信都有两说,一是在冀县及其周遍一带,汉代曾置郡、国。这个信都在大陆泽以东的百里之外,从东向西排洪不大可能。二是在如今的邢台市西南古邢国一带,秦朝时曾置信都县,此后虽经数度易名,一直有信都之称。《汉书》所指信都,应是此处。邢台的哪条河是降水呢?符合条件的是横贯邢台城南的大沙河。大沙河的下游流入大陆泽,而它的上游有条主要支流叫浆水川,还有一个古老的浆水镇。浆水者,降水也。音同,只是字不同而已。降水从太行山上倾泻而下,犹如天降,所以古人称之为降水;后人也许见水浊如浆,于是写成浆水,大概如是。这种随意更改地名的现象古今都有,给后人造成了不少麻烦。

大禹治水轰轰烈烈,波澜壮阔,涉及的范围之广泛、动员的人力之众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难以想象的,是世界上任何民族都不曾有过的。不要说遍及九州的治理工程,单就在黄河下游扇面形的平原上,就疏浚、挖掘了十数条骨干河道。除了上文提到的两条分洪渠,其中较大的工程还有开辟漯水、(今徒骇河)疏浚济水、并从荥泽引水向东通过泗水进入淮河。骨干河道之间,又十里一大渠、一里一小渠,挖掘出纵横交错、密密麻麻的沟洫。通过这些河渠沟洫,将频发的山洪以及因海浸形成的多年积水排入大海,使广袤的华北平原又呈现沃野良田。大禹治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它不仅再造了九州河山,为后代子孙重塑了家园,而且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一笔伟大而丰富的精神遗产,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奋斗不息。

我建议将新建的沙河大桥命名为“降水大桥”,将规划中的沙河“襄湖岛生态园”命名为“降水岛生态园”;把“中央生态公园”命名为“大陆公园”或者就叫“大陆泽”。这些园区除了具有湿地生态属性外,在文化内涵上,要把它建设成大禹治水主题公园。从大禹治水到南水北调的沧桑四千年间,中华民族在战水害、引水利的斗争中,发生过无数惊天地、动鬼神的事迹,其精彩不亚于改朝换代、文治武功,应该开辟个场地给以适当的表现。邢台有降水,有大陆泽,是禹贡大河的收官之地,有资格、也有责任担负起这项任务,在南水北调的长河上,镶嵌起一颗璀璨的、沉淀历史记忆的明珠,供过往的人们在这里驻足沉思。





 

 
     
大伾山有两座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主办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老农

 站长: 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邮箱: yhm450217@tom.com    主持人:马珂 电话 0392-3316536 邮箱: keke7120@163.com

技术支持:淇县之窗    豫ICP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