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姓氏文化,寻根问祖,不得不说家族中最富名望的人物。端木氏虽非大族,但历代名人辈出,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贡献和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其先贤端木子贡是端木氏家族的楷模和荣耀,不知激励了多少代端木氏族人。
子贡,名赐,字子贡,春秋卫国人(今河南浚县)人,子贡家居浚县县城内南大街,为孔子高徒(比孔子小31岁)。孔子将其比作“瑚琏之器”。公元前520年,子贡出生于士大夫家庭。子贡17岁那年游学鲁国,拜孔子为师,后随孔子周游列国。由于子贡善于洞察时势,巧言善辩,具有卓越的外交才干,游说齐、吴、越、晋,使四国交兵,而解鲁国之围。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子贡一出,存鲁、乱奇、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子贡善于经商,是当时著名的商业贸易家,富可敌国,家累万金。他经常“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他是第一个将孔子的儒家学说运用到经商之道中的人。子贡对于儒家学说的形成与传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既是孔子周游列国经济上的支持者,又是孔子思想最重要的传播者。因此,司马迁说他:“夫使孔子名扬天下者,子贡是也”。子贡所开创的儒家经商之道,对世人影响深远,至今仍流传着“既在黎阳学子贡,何必南越法陶朱”的佳句。据了解,直到今天许多商家依然将子贡视为神灵供奉。
子贡与孔子感情深厚。孔子去世,众弟子皆服孝3年,唯有子贡结庐墓旁,服孝6年。相传,孔子丧,子贡由卫国带去哀杖一支,埋于孔子墓前,竟生根发芽。子贡守墓期间遂精心浇培,使之茁壮成长。然而其叶似柳非柳,似槐非槐,十分珍奇。子贡因念其恩师品学高洁,博学善教,当为世之楷模,即命名为楷树,以示孔子楷模流芳千古之意。
公元456年,子贡卒于齐,享年64岁。其子抚柩归卫,葬子贡于黄河岸边龙虎堤,今浚县大伾山东南5里许的张庄村北200米处。
子贡辞世后,后人为了纪念子贡,在楷树旁修建了子贡祠。这株楷树根深叶茂了2400余年,如今只剩枯骸,被子贡后裔保存着。“这棵楷树自子贡时到上世纪40年代,一直生长了2400余年。多年来未见有根生幼苗,孑然独株。直到日寇盘踞浚县城时,渐次枯萎,饮恨而逝。”端木庆国回忆说。
子贡被历代帝王追封为黎侯、黎阳公、黎公等。清康熙帝赐子贡70代后裔端木谦“贤哲遗庥”匾,并封其为翰林院五经博士,后代世袭。乾隆帝封子贡为十二哲之一,塑像立于孔庙大成殿内。
■子贡后裔遍布海内外
子贡画像
子贡第80代孙端木庆国告诉记者:“端木氏源起至今已有近3000年历史,若从子贡算起也有2500余年。2000多年来,端木氏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走过了风风雨雨,由于战乱、灾祸、婚嫁等原因,在繁衍中不断迁徙、演变,如今端木子贡后裔已遍布海内外。”
秦代,子贡9代孙端木肇为避秦始皇焚书坑儒之祸,曾去端姓木,隐居于鲁国。西汉初年,木肇之子木庚又复姓端木,迁归原籍。东汉初年,子贡16代孙端木伟之次子端木轩迁居大梁(今河南省开封)。三国时,子贡23代孙端木发之次子端木仁迁居延津。东晋时,子贡26代孙端木中,见祖坟荒芜,率族人封墓筑垣,栽树立碑,碑题:“端木子贡之墓”,并重修家谱。这是端木氏宗族活动的最早记载。北周时,子贡31代孙端木昂之次子端木如竹迁居青州(今山东省济南)。唐开元年间,子贡38代孙端木讷,官任中书舍人,子贡被追封为黎侯,端木讷为之修祠封墓。唐末,子贡43代孙端木裕之少子端木纯迁居归德(今河南省商丘)。北宋末年,金兵压境,宋廷南渡,子贡50代孙端木高之次子端木曾迁居江南太平府当涂县(今安徽省当涂县),此支以后又多次迁徙,散居今江苏、安徽、浙江等地,有仍姓端木者,有省木姓端者。元朝文宗时,子贡57代孙端木存德任开封尉氏县儒学教谕,其子端木郎因而留居尉氏。自此,端木氏大宗离开浚地。元朝末年,子贡59代孙端木歆之次子端木堦迁居山东郓城。子贡61代孙端木堦之子端木成由浚县携眷及宗谱迁居山东郓城县城南汉石桥。
迄明之世,朱棣(燕王)与惠帝允炆争位,兴兵攻破南京,朱棣登位为成祖,国号永乐,欲在北京建都,命学士方孝儒写诏布告天下。方孝儒威武不屈,抗旨不写,破口辱骂,残遭杀害,祸及十族。时汉石桥子贡63代孙端木泰官拜明室镇殿将军,与方孝儒八拜之交,为避诛十族之祸牵扯端木氏,泰兄弟5人议决各逃生路,皆背井离乡各奔其程。端木泰奔南乐县端庄隐居,其弟端木庆北迁东昌府端庄(今聊城市西王乡端庄)。永乐二年,其兄端木荣避难西迁至赵王河畔定居,隐易林姓,为林家集,今简化为林集,该支隐易林姓达290余年,至清代康熙38年恢复端木姓,播迁在今山东省聊城市、鄄城市和河南省南乐县等地,后又迁居今江苏省桐山县、黑龙江省河港市等地数支。
明万历年间,因天灾人祸,子贡65代孙端木正避难寄居济宁州(今山东省济宁市)。清康熙年间,子贡70代孙端木谦归居浚县,以守祖墓;康熙38年(1699年),康熙帝南巡返京,端木谦有幸迎驾觐见,受封为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康熙42年(1703年)康熙帝西巡回京,经浚县,赐端木谦“贤哲遗庥”匾额,其后代以长门长子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民国初年改为奉祀员。至今子贡大宗嫡裔已传至82代。
端木庆国向记者介绍,由于历史上的不断播迁,先贤子贡的后裔现遍布世界各地(包括历史避难改为端姓、木姓、沐姓、贡姓及一小部分山东林姓的端木氏)。其后裔聚居集中者形成长江以南、长江以北的江南与江北两大族。江北族主要分布在河南省东、北部和山东省中西部,如开封、商丘、浚县、南乐、洛阳、郓城、鄄城、聊城、济宁、曲阜等地。因其地近孔子、子贡故里,族人深为先贤子贡骄傲,有很强的宗族观念和寻根意识,宗族活动较多,有修家庙、续家谱的传统。自清乾隆帝以后,端木氏以御赐孔子后裔五言字辈诗命名,至今族辈昭然有序。今存有自子贡至今90代世系家谱。江南族主要分布在江苏、安徽及浙江、广东等地。由于江南族居所分散,又远离族地,族谱散失,其宗族观念、寻根意识都相对较弱。不过,近年来修家谱、祭祀等宗族活动已有所增加。在历史进程中,由于婚配等其他原因,端木氏也融入到少数民族之中,如回族。
无论氏族人走得再远,再分散,家谱始终是寻根问祖的重要依据,然而端木氏家族中流传至今的字辈诗,则如一脉相承的生命树,将其辈分联系得井然有序。
子贡81代孙端木繁军说,端木氏至今沿袭使用孔氏家族的五言字辈诗:“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在中华民族百家姓中,唯有孔子、孟子、曾子、端木的后裔才是按照此字辈诗起名。只要看到后代姓名中间的字,便可知他们的辈份。
■端木氏源远流长
端木氏源远流长,源出黄帝,以父名为姓。据《史记》载:黄帝生二子,长子少昊,次子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二子,长子重黎,次子吴回。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六子,少子季连。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之后其世系失记。至20余世有鬻熊,在周朝做官。
再据《端木氏家谱》载:端木,系出黄帝,派衍季连。季连生附叙,封于熊。附叙生穴熊。其后中微,弗能纪其传。20余世有鬻熊者,仕于周,为文、武师。鬻熊生二子,长子熊丽,次子端木。端木生典,典以父名为姓,名端木典,是为端木得姓之始祖。其后几世断记。西周末,端木典后裔端木舒,仍仕于周,端木舒智勇绝伦,随平王东迁。端木舒生子彻,端木彻生子缄,端木缄生子适,端木适生子迟,五世为周大夫。端木迟生子容,端木容生子宿。端木宿生子广单。端木广单被卫献公聘为客卿。自此,端木氏迁居卫国。端木广单生子伾。端木伾生子巨。端木巨仕卫灵公,“匡君泽民,称卫之贤大夫”。端木巨娶妻蘧氏。蘧氏“天性贤良,仁慈端庄……怀孕十月,梦神赐以宝玉”,遂诞子,因名端木赐。端木赐字子贡,春秋卫国(今浚县)人,生于周景王25年(公元前520年),卒于周贞定王13年(公元前456年),享年64岁。子贡系孔子杰出弟子,受到历代帝王祭祀和封爵。唐代开元间被封为十哲之一,后追封为黎侯(唐代浚县谓黎阳),宋代加封为黎阳公、黎公。明代改封先贤端木子。清代,封子贡后裔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
对浚县端木姓氏文化深有研究的浚县县志办主任刘会喜说,子贡以及子贡先世均单传,且居聚地不详。唯子贡有据可考,葬于祖籍今浚县大伾山东南。其后有系统族谱,今端木氏皆为子贡后裔。故可说,端木氏源远流长,但根在浚县。
淇河晨报 2009-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