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木赐,字子贡,春秋时期卫国黎(今浚县)人,孔子高徒,七十二贤之一,在儒学方面很有造就,被人们称“亚圣”。唐玄宗时,被追封为“黎侯”;北宋真宗时又追封为“黎阳公”,后又改称“黎公”。子贡故于齐,归葬故里浚县。子贡墓在大伾山东南东张庄村西北隅。浚县自宋代就开始建有子贡专祠。宋微宗政和五年,孟昌龄为都水使,因浚县为子贡故里,请建专祠于浮丘山。明弘治间,又建专祠于城东南。明嘉靖年间,复建别祠于城西之宜沟镇。熹宗天启九年,县令宁时馍又重修祠于城内南大街路东。
浚县子贡墓和宜沟镇的子贡祠曾得到清康熙皇帝的圣眷。康熙皇帝曾亲谒宜沟子贡祠,遣皇子谒浚县子贡墓,并御笔“贤哲遗庥”匾赐给子贡墓祠。
子贡家居浚县,为何在汤阴的宜沟镇建祠堂呢?原来,清雍正以前,宜沟分南镇和北镇,南镇属浚县管辖,是浚县地。古代有“官不入民家”之礼俗,南来北往的文武百官要祭拜子贡很不方便,所以,明万历年间,端木子贡后人就在宜沟的官道旁修建了子贡祠,以供官民祭拜,祠内供奉有子贡塑像,子贡祠坐落在南门外铜佛寺左前方,驿路西侧。据说,子贡祠堂为四楹,重门列於前,松柏列其侧,名黎公别祠。立坊于大道,题曰“子贡故里”。创于明嘉靖三十九年,浚县县令葛慈始建,继任县令徐廷裸完成。宜沟镇南1公里处有地30余亩,人称僧地,每年收入供祠内开支。
为什么浚县子贡祠能得到康熙皇帝赐匾呢?这得从子贡的第七十代孙端木谦说起。端木谦父端木秀,端木秀生镒、晋、颧、谦四子,谦最小。原居于山东济宁,端木益为济宁州儒学奉祠生。端木谦字吉六,号霁青。康熙二十三年,康熙帝东巡。周公后裔七十三代孙世袭奉祀生员东野沛然上疏吁恩,康熙帝封沛然世袭五经博士,和孔、颜、曾、孟、仲氏同样待遇。是时,子贡后裔端木谦、端木直亦上疏请,部议不允。(王士禛《池北偶谈》)。后来康熙南巡,驾幸孔林,端木谦得以觐见,呈上《端木氏家谱》,康熙见其宗谱,方知端木谦为子贡七十代后裔,康熙帝非常景仰圣门贤人子贡。据说,孔林里的“子贡手植楷”,遇雷焚毁,仅留残桩。康熙皇帝得知此事,诏令在旁重植楷树一株,并立碑刻石纪念。为表彰子贡功德,康熙帝敕封端木谦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端木谦具呈大名府,回浚县修理家庙,栽种树木。端木谦回归祖居,迁移至河南浚县,成为北宗始祖,其后代以长门长子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主持续修族谱,南宗仍留居曲阜。自此,清祀子贡活动中心由东鲁之阙里,迁移至河南浚县。
康熙四十二年(1703)十二月初七日,康熙帝玄烨西巡回京,路经浚县宜沟镇。康熙帝拜谒了子贡祠,并召见了端木谦。端木谦在宜沟陪同康熙帝拜谒了先祖,并乘机跪拜,乞求御书匾字。康熙帝玄烨当场答应,但当时宜沟镇地方太过简陋,不便圣驾久停。康熙帝到达彰德(今安阳)行宫后,摆开御案,亲笔御书“贤哲遗庥”四字赐给浚县子贡墓祠悬挂,又遣其子至浚县谒子贡墓祠。此事《清史稿·圣祖本纪》有记载,《浚县志·大事记》(1990版)也有载述。
朱中月的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