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评浚县文化珍藏系列《活着的历史之树:古地名》
窗外,夜色深沉。书房里,香薰炉中燃过的檀香味道还在房间里弥散。我喜欢在这种环境下阅读。我深信,这样的阅读能体会到书中文字的深度和质感。此时,这本《活着的历史之树:古地名》依旧还握在手中。它也许就是传说中穿越时空的使者,带我去走进浚县这片土地记忆深处的每一条街巷、每个村落、每一座山和每一条河。
时空,又在似梦似幻中交错。大伾山下,肆虐地洪水拍打着青石崖壁。山巅,手持耒锤的大禹带领一群衣衫褴褛的百姓正查看水情并和大家商议治水之策。大禹坚定地目光投向远方,他深信,水患总有一天会被降伏……。正是从“大禹治水,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开始,浚县这块土地上的山峰、河流,乃至于后来的古城、村落的名字便如一颗颗奇珍散落于中国历史典籍的长卷中。这些地名的起源,或因帝王将相的光顾、或因地理位置的特殊、或是因为人们的姓氏聚集,甚至因为一场战争、一次偶然的事件。林林总总,不胜枚举。这其中蕴藏着多少故事,有着多少传说?一切,靠学者们用浓重的笔墨去润泽已经风干的历史,去探寻远去已久的记忆。
如今,这本倾注了浚县地名研究学者们全部心血的《活着的历史之树:古地名》恰恰第一次系统、全面地将浚县的地名历史渊源展现在世人面前。该书主编马金章先生对于浚县古代地名怀着深厚的感情。他在《大运河沿岸地名解读》一文中这样写道:“如果把每一个古地名比喻成一棵大树的话,每条道路、每条街巷,便是它展开的树杈;那处处庭院、座座房屋便是它的叶子和果实……。”是的,做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浚县,历史文化底蕴是及其厚重和丰富的,而浚县的地名文化更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古地名,不是一个简单的代表符号,而是一段浓缩的历史,它存留于我们每个人的记忆之中,并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
我认为,这部书最大的看点首先在于精确、详细地解读、分析了浚县古代地名的历史渊源,使人们全面的了解了浚县古地名的历史和古地名演化至今的重要过程。以浚县古城为例,它跨越千年,源于黄河水又因黄河水多次迁移,解读浚县古城就要从探寻古城的迁移开始。书中《浚县古城址的变迁》一文按历史时期顺序详实、精准地介绍了浚县古城从汉唐黎阳城、北宋通利军城到金元时期的浚州城,重点解读了明清时期的浚县城,使读者对浚县古城的变迁历史有一个全面深刻的印象。另外,该书收入了浚县所有村镇古代地名的来源和历史概貌。地名解析之全面、详细前所未有。该书介绍的五百五十多个古代地名之中反映的历史信息囊括了浚县自然变迁、古代战事、历史遗迹、人口迁徙等诸多方面,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浚县历史文化、提高浚县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这一品牌文化含金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堪称浚县文化史第一部古地名词典。
此书另外一个精彩之处在于搜集整理了关于历史遗迹和古代地名的传说。从广为人知的浚县八景到淇河浚地说法的来源等等,经过千百年来人们口口相传,一些历史遗迹或是村落的名字被人们深深铭记。我们的先民在浚县这块丰饶的土地上生息繁衍。自然的地理变化也对古人的生产生活和古代地名形成、延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书收录了著名考古专家郭宝钧的《浚县辛村》,著名历史地理专家史念海的《河南浚县大伾西部古河道考》、等几篇影响深远的论著,为本书增加了不少分量。
正如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夏挽群先生为该书做的序中讲道:“历史是一个地域的年轮和记忆;文化是一个地域的灵魂和神韵。”
古地名,一不单单是某种简单的称谓和代号,而是已经根植于我们心灵深处。而浚县地名文化,更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成为我们永久的珍藏。
程彦强的博客 历史之树常青 地名记忆永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