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著名作家、诗人邵燕祥、孙荪、刘震云、田中禾、王怀让、王钢、墨白、贾兴安、行者、关劲潮等都赶过浚县正月庙会,他们为庙会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
著名作家田中禾的《深闺识秀》,弥漫着一种登大伾、逛庙会时的错愕不已和庆幸与欣慰的感情色彩:
到浚县跑了一趟才知道自己的孤陋寡闻,原来近在身边的这个豫北小县竟是全国百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听说时心存疑问,看了一天,不由得喜欢上它了,看来这头衔名不虚传,当之无愧。私下里一边庆幸,一边后怕,省内外的县城跑过很多,为什么没到这儿来过?要不是这趟周末小游,说不定真会把个好地方错过,铸成终生憾事。
……
说真的,我从未见过这样的县城,它让我感到既新鲜又古老。新鲜是因她的城势,大伾、浮丘两山对峙,淇水、卫河两水环穿,黄河故道走过城东,虽然如今已是沃野平畴,但仍使人依稀望见大河的影子滚滚北去,唤起心中无限沧桑。它这种与大自然相依与历史相融的层次和古朴面目,一下子便拉远了我与现代都市的距离,使心中的灵性油然苏醒。
它有山城的韵致,却略去了崎岖;有平原的安逸,又多出些嵯峨。一处摩崖镌刻“云林画法”四字横幅精辟地道出了大伾山的神韵。游大伾山,确如观瞻元代画家倪瓒(云林子是他的号,他用侧锋画山,创“折带又皴”,风格遒逸,作品被称为画中逸品)的画,石壁峭立,林木挺拔,斧劈、披麻融为一体,可以从中领略倪瓒的笔触。然而山并不高,盘桓于幽林、山道、佛寺之间,兴味正浓,人已登临山顶。放眼望去,黎阳古城、黄河故道尽收眼底,虽然倪瓒的山水几乎不点缀人物,但眺望河山,自己已是画中人。
……
这里至今保留着黎阳正月庙会的古老传统,从大年初一直到二月二,晋、冀、鲁、豫四省商贾、香客云集,大佛脚下人山人海,各个寺庙香烟缭绕。朋友们相约春节来赶庙会,拥挤于芸芸众生之中,买几个泥猴、石刻,感受着千年古风,真是别有一番情趣。
著名作家、诗人、鹤壁市文联原主席关劲潮,占天时之机,居地利之便,得人和之势,几乎年年岁岁到正月庙会上采风,在报刊上发表了不少有影响的诗歌散文作品。他的《庙会撷趣》,以汪洋恣肆而又精巧秀美的文笔,描绘出了浚县千年古庙会图腾般的人文精神和宏大气势。
欲领略浚县风俗,要感知黎阳(浚县古称黎阳)民情,无须走遍村村镇镇,只可看看此地庙会便全然而知。
庙会,当然是因庙而兴会。浚县的大伾、浮丘二山之上,佛寺古刹耸峙,祠庙宫阁林立。况那山因寺庙而美,寺庙因山而名。便招来四方游人,八方香客。历史延传下来的一年一度的庙会,也就愈来愈盛。庙会自农历正月初始,到二月二方罢。规模之大,招人之多,旷日之久,恐黄河以北,盖无此二也。
元宵节闹花灯、玩社火之时,就是庙会极盛之日。城镇乡村众多民间艺人,自四面八方云集县城,在欢闹中取乐,在耍逗中献艺。踩着高跷来的,划着旱船来的,扭着秧歌来的,打着腰鼓来的,全都着了戏装,画了脸谱,戴了面具,歌舞鼓吹,五花八门,把个浚县古城闹得春阳浮动,人心沸腾,正气大振。一年里,这是最热闹的日子,也是最欢乐的日子。不仅县城倾城阖户,肩臂相摩,乡下也是村不落户,户不留人。村村寨寨通往县城的路,成了人的河,人的江,县城便成了纳百川、汇巨流的人海了。上百万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簇拥着,从十字街的文治阁一直漫溢到大伾山上,足有三五里之长哩。远而望之,让人想起钱塘江八月的大潮。观社火、看热闹的队伍,你挤我拥,呼亲唤友,似乎只有在呼喊嘈杂中,他们才能看得过瘾,玩得痛快,才能得到艺术的享受,精神的满足。
……
古城内外,自早到晚,人声如潮,温风如酒,山色如烟。入得人流,人必相携相挽,步步留神,却又步步不自主。那些父母者,紧牵小童,小童夹裹于人缝,左钻右挤,上蹿下跳,呼爹叫娘,笑啼杂之。人最稠密的地方,更无一线缝隙,简直潮涌般往前平拥。前去者多,后回者少。后回者经不住前拥者的大浪,只得又被倒推回去,连叫苦都来不及。买者,卖者,耍者,看者,玩者,逛者,车儿撞车儿,篮儿碰篮儿,脚踩脚,肩摩肩,面对面,眼看眼。都是一忽而过,一闪而前,碰疼了,踩伤了,你也瞅不准是谁造的罪,只好忍痛作罢,仍拥挤着去看前面的景致。
……
其实,庙会上为数最多的,还是游人和香客。或为登山观光而来,或为瞻佛拾趣而来,或为怀古探幽而来,或为寻根觅情而来。有来孔庙朝拜圣人的,有来吕祖祠敬奉仙人的,有进香禹王庙兴国寺的,有进香天宁寺碧霞宫的。庙前寺后烟雾缭绕,洞内洞外熏香蒸腾。那些捧香跪拜的皆是村妇老妪,那分虔诚,那分自信,实在令人啼笑皆非。一位跪在大佛前的老太太,拽着身边的孙女,让其跪下。可她那苗条俊俏的孙女,望着大佛直笑,就是不跪。老太太无可奈何,便替孙女拜了三拜,叩了九叩,其孙女直乐得笑破了嘴。
至夜,庙会盛景不衰,山上火把如龙,山下花灯如星,明月醉了山松影,灯火亮了万家楼。忽而,锣鼓如沸如撼,鞭炮如雷如闪,礼花如金如玉。在人不经意之时,自街心腾地蹿出一条长长的火龙,欲腾欲跃,昂首摆尾,曲曲向前。紧跟着,便是一对雄狮出山,但见它抖动浑身红毛,张着血盆大口,朝手持绣球站立中间的美少年猛扑过去。美少年却机灵灵一闪,两只雄狮皆扑了空,只得翻了筋斗,又是一阵追扑。此时,焰火之花一簇美过一簇,喝彩之声一浪高过一浪。直到月色苍凉,钟声响过夜半,才见歌舞休,游人散。外地游人,姑且于山上歇夜,隐约听得松涛涌翠,月流融融。闲僧替他们默默祈祷:但愿这月色、这松香,化作游人一缕惬意的清梦……
2005年正月,当代作家、著名民俗学家孟宪明先生一走进浚县古庙会,立刻被裹挟在了人流中,这个走进民俗犹如投进母亲怀抱的学者,那一刻,兴奋异常,不由惊叹:“好久没有这样的感觉了,这才是过年的感觉。浚县庙会,是民间的精神盛宴!”这些年,孟宪明在《民间庙会》、《中原庙会》、《中国庙会文化》、《民间拜神》等著作中,深刻地论述了浚县古庙会文化。
另一位民俗学家、民间艺术家倪宝诚,不知赶了多少次浚县正月庙会,也不知在浚县结识了多少民间艺人。那年,他在浚县大伾山古庙会上调查访问时,一位卖民间木玩具“哗啦棒”的老人认出了倪先生,看到城里来的专家,这位老艺人显得非常激动。可以说,在浚县正月庙会上的民间艺人,不知道自己乡镇长的大有人在,不知道倪宝诚老师的恐怕不多。在倪宝诚先生《浚县泥咕咕》一书中可感知他对浚县庙会和浚县民间艺术的浓厚感情。
(据《浚县正月古庙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