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第一卷)
 
   
       
善堂朱村“君朱”源流小考
  作者:朱中月 上传时间:2009-8-22  
 
 

    我们浚县善堂镇朱村大宗朱姓,族谱记载和族人相传与明朝皇族有血脉渊源,所以被人们称为“君朱”。明初自安徽北迁居此,至今已经500多年,阅20多代,家族人丁兴旺,能贤辈出,明季已成当地望族,现在主脉仍居朱村,支脉星散于浚县、滑县、内黄、开封、山西、台湾等地。我们作为朱姓子孙,考本姓之渊源,知族人之流徙,昭祖宗之懿德,实为我等之责。

    一、“君朱”由来

    关于我朱在此地的起始,族内世代一直流传着始祖朱海北迁的故事。明惠帝建文年间,惠帝朱允炆为了加强中央政权,锐意削藩,触动了众藩的根本利益。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举兵起事,从而拉开了长达四年的叔侄战争,史称“靖难之役”,最后以燕王朱棣战胜,建文帝朱允炆失败告终。朱棣即位后,穷追惠帝下落,大肆铲除异己,不惜对皇室家族狠下毒手。皇室族人、我朱始祖朱海当时居于中都安徽濠州(今安徽凤阳县)朱家巷,为避乱逃生,携妻带子自北逃,渡过黄河,一直跑到距凤阳千里之遥的北直隶大名府黄河故道边。那时,这里到处是黄河南徙后留下的漫漫黄沙,草木荒芜,加上元末战乱,人烟稀少,可以说是个绝好的避难隐身之所。考虑再三,始祖朱海选择南俯白马坡,北靠黄河故道的古金堤上,隐瞒皇室身份,筑室居住。一直到数十年后,英宗复位,释放建庶人朱文圭,不再追究“靖难之役”中的异己,我朱族人才不再担惊害怕,过上平静的耕读生活。随着族人繁衍日众,取村名朱家村。朱村明清时隶属滑县高阳乡,民国时期属滑县广商区、北二区,解放前夕属高陵县一区,1949年10月划归浚县管辖。

    《朱氏家谱》、地方志书和有关碑志关于我朱的起源记载,始祖迁出地都和族中传说一样,而迁来年代却有两个不同版本。康熙九年(1670)《再续族谱叙》中八世孙朱骅写到:“我朱先世盖濠梁之朱家巷人也,祖海于永乐初迁滑,乃为我朱之始祖。当初迁时,择居城北三十里高阳乡迎阳里白马坡之堤上,其后遂以朱家名村焉。三传而子姓繁,四传而衣冠文物彬彬称盛矣。”时隔18年,康熙二十七年(1688),朱胤哲继配耿孺人三周年与夫合葬,公子朱骅持长沙太守吕夹钟状,泣请寓居浚县的成克巩为父母撰墓志铭,成克巩在铭中写:“公讳胤哲,字圣孩,号浚谷,别号五岳山人。明正统间,始祖海迁于滑,家焉。”此墓志铭现藏于朱村。《重修滑县志》中清长垣人郜焕元撰的《清大竹令朱胤哲传》中云:“按公子骅所撰公行述,栉比而为之传”,“公讳胤哲,字圣孩,浚谷其号也。其先世为濠梁人,明正统间,始祖海迁于滑,遂家焉。”我们知道,撰写墓志铭和传记一般都是根据家人提供的原始资料润笔加工而成的,成克巩和郜焕元显然也是根据朱骅提供的有关资料撰文的,只是朱骅先在《再续族谱叙》中言我朱永乐初迁来,后又说是正统间迁来,而他又没有留下只字片言说明理由,至今令人迷惑不解。另浚县大伾山天宁寺中的明景泰四年寺钟上的《直隶大名府浚县天宁寺万寿禅寺鸣钟记》文载:“滑县张善刘祥邢福正郭荣王普成李聪胡普信朱仁张原果王普□李宽张顺钟怀客商张厚徐妙能任妙通阎妙□募捐僧继玹门徒祖庆祖宁祖浩钟一颗重一千五百斤”其中有滑县朱仁的名字,我朱的《朱氏族谱》世系载三世祖为朱仁。那时,朱村虽隶属滑县,但距浚县大伾山仅十几里远,且那时距永乐初已经50余年,我三世祖也应到而立之年了,这不能不让人将这两个“朱仁”联系起来。如若诚然,那么我朱永乐初迁来更为合乎情理。

    就目前我们所能查到的资料而言,对我朱北迁原因都避而不谈,但族中世代相传我朱与明朝皇朱有渊源,称为“君朱”,到目前为止,浚县、滑县百姓说起我朱,也都是以“君朱”相称。另外,我们目前还不能推定我朱北迁的准确年代,也无法说以上两种说法哪个正确,但我朱于明初迁来并定居于此,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二、修谱纂志

     我朱自始祖海北迁至今已越500多年,延续24代。明末,七世祖五岳公朱胤哲于崇祯庚申(1620)暮春始修谱,著有《朱氏家谱》及《朱氏世系考》,但后缘兵燹丧乱奔走,清初又游宦在外,未能详确谱文,弗印成册。至二十世纪80年代,族人共5次修谱。第二次修谱于康熙九年(1670),八世祖思园公朱骅主修,有《再续族谱序》,序中详细追溯人文,兼述懿行,昭世德而备谱义。第三次修谱是乾隆二十八年(1763),十一世祖丙寅公和十二世祖文重公共担其任。丙寅公有《三续族谱序》、《跋语勉后人毅任续谱》,文重公有《又三续族谱序》、《跋语推奖仁孝尚义诸尊长》。此次修谱除绘编了翔实的世系表外,还确定了我朱派语、编写了谱例、制定了族规和祭祖礼仪。由文重公选拟,经合族议定,用“德基始祖建,儒脉中宗传。惇叙兴昌远,睦和世泽绵”二十字作为世次纪,自十二世起世,取一字为双名之上一字,其下一字则临时各择。第四次修谱是道光七年(1827),十三世祖基敬公主修,基信、基详、基遐、朝选诸公助之。基敬公有《四续族谱序》、《跋语记费用以劝修序》。第五次修谱是1984年冬,族中颖慧名人脉厚、中庆二公,借“县修县志”、“乡编乡史”的东风,组织修谱。族人德高望重者建文、脉敬、脉景、宗生(文生)鼎力相助。三个月完成家谱初稿,中庆公又做了细致入微的编校工作。1984年元月付梓成书。

    我族不仅有编修家谱的传统,族人还多次参与编纂地方史志,四代四人纂修《滑县志》成为我族盛事。明嘉靖间,五世祖南湖公朱三乐纂修滑县第一部县志——甲寅《滑县志》。清顺治间,七世祖浚谷公朱胤哲与从弟兰谷公胤显共修甲午《滑县志》,朱胤显作序。康熙年间,八世祖思园公朱骅纂修丙寅《滑县志》。

    三、繁衍流徙

    我族在1984年修谱之时,原谱已残缺损遗四章之多,自始祖海以下四代不能尽详,难以周全续明。经合族详查找寻发现滑县珠照村出土我七世祖朱胤哲墓志铭,上有其支溯至始祖六代世系,通过考其一支,而能与其他诸支衔接。按清长垣人郜焕元撰的《清大竹令朱胤哲传》及成克巩所撰《皇清文林郎四川顺庆府大竹县知县浚谷朱公暨配耿孺人合葬墓志铭》载:朱海为明初我朱北迁始祖。朱海生朱□、朱真、朱瓒是为第二代。朱瓒生朱□,朱真生朱仁是为第三代。朱仁生朱玫,与朱瓒及旁支孙朱现、朱环等为第四代。至朱三顾与其弟兄三思、三聘、三光及其堂兄弟三畏、三纲、三顺、三伊、三乐、三術、三立等共兄弟十五人,为我朱五世祖,因其兄弟皆以三为名字的首字,所以后世子孙皆以“三某门”论亲疏。

    我族祖德厚积,子孙奋发,人才辈出,人昌族兴。五世祖南湖公朱三乐以选贡名闻闾里,族中有“朱南湖才压江南”的传说;六世祖静虚公朱煐、七世祖兰谷公朱胤显于明季先后成进士;七世祖浚谷公朱胤哲清初以岁贡任枣强训导,升四川大竹知县;八世祖思园公朱骅以拔贡任教谕,候选正堂,以文名诗入选《皇清百名家诗选》。于是,我族于明末清初以治家睦邻立德、从仕为官立功、著书作文立言成为闻名滑县、浚县的名门望族。

    我族三思门已经传承至第24代,也就是派语中的兴字派,三乐门已传至第22代,即惇字派,这两门是我族人丁旺门。相对而言,三顾门传承较慢,其小宗才传至第18代,即脉字派,其门内仍有第15代祖字派的健在。目前,我族8世并存,旺门与不旺门相差6代。

    我族六世以前同族聚居朱村,族人耕读传家生息,喜忧贺吊睦亲。我族自北迁至今,有四次大的外迁,第一次是明末。六世祖静虚公朱煐入仕为官,经常游宦在外,告老还乡后,择居滑县城里居住,这是我族中离开祖居地另居的一支。其子五岳公朱胤哲袭居于城西北隅,并名宅院为名园,重修后名复园,孙思园公朱骅在滑县城里建宅院名之思园,并自号思园公。七世祖兰谷公朱胤显清初游宦在外,后病卒于福建,子孙有在朱村居住,亦有在滑县城里别业居住。后来,朱煐、朱胤哲、朱胤显均葬于滑县珠照村,他们后人现在分别居住在滑县城关镇张固村、贾固村、孙庄村、白道口镇大刘营村等地。第二次是明末清初。李自成起义、清军入关,明朝皇室朱姓成了屠戮对象,这一时期,我族中有胆小怕事、恐祸及自身者,或投亲靠友,或隐姓埋名,家谱世系表中有如下记载:朱天成(第11代孙)迁居山西潞安(今山西长治)南关;朱明学(第11代孙)迁居开州小井店,李姓;朱法义(第11代孙)迁居道口,毕姓;朱继咸(第11代孙)迁居浚县周口,张姓。第三次是清乾隆、嘉庆年间。特别是嘉庆癸酉,朱村被滑县天理教起义军洗劫,遇难者数百人。这时外迁的有:朱德肖迁居浚县城里纸坊街(今浚县城关镇顺河村);朱德燮迁居山西泽州;朱德聪迁居桐柏会龙寺村。第四次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族逃荒至山西的很多,有些在农村改革前返乡,有些定居在山西。定居在新绛县的有朱脉岺、朱脉安、朱中生;朱建河定居稷山县;朱儒隆定居曲沃;朱儒周定居闻喜县。另有朱中星于1949年随国军到台湾,现定居在台湾。

    四、历代名人

    自始祖朱海北迁居此,世代相传严课子孙,延师训诲,耕读传家的良好家风。我朱闻名浚滑、成为望族源于以儒术起家,且文名奕世,子孙科第蝉联。自明嘉靖至清末,族中共有2人考中进士,举人6人,贡生7人,监生17人,生员53人,武生员25人。他们或入仕为官,为民公仆,报效朝廷;或著书立说,纂修邑志,惠诲后人。据《滑县志》、《浚县志》、《朱氏家谱》择要录之。

    朱三乐,字南湖,嘉靖年间选贡,三十三年(1554)参与纂修《滑县志》。

    朱三顾,字草庐,朱煐父,增生,以子贵荣,被诰封行人司行人,山西按察司副使。

    朱煐(1573—1644),字 ,号静虚,晚号觉庵。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初授行人司行人,升司副,转工部屯田司员外郎,四十四年(1616)进本司郎中,四十五年(1617)出任巩昌(今甘肃陇西)知府,天启二年(1622)补潞安(今山西长治)知府,寻擢山西宪副(按察司副使),崇祯三年(1630)任山东宪副,转武德道参政,历任三道两郡,俱有治声。累官中大夫、陕西苑马寺卿。《重修滑县志》录其《秋怀诗》、《九日同人宴集秋声楼》、《万历四十六年滑县知县赵时晋生祠碑》、《邑侯北海张公去思碑》、《邑侯介清王公去思碑》等。

    朱灴,字文郁,号澹虚。廪贡,清赠征仕郎,晋赠工科给事中。闭户著书二十年,人罕睹其面,著有《衲被集》。

    朱胤哲(1602—1660),字圣孩,号浚谷。清初岁贡。顺治十一年(1654)参与纂修《滑县志》。顺治十二年(1655)以明经授枣强训导。督学使姜公特书奏荐,顺治十七年(1660)擢四川大竹县令。朱胤哲著有《南游草》、《燕游诗》、《东行纪胜》、《蒙难纪事》、《枣水铎音》、《寒毡吟》等集。《重修滑县志》录其《题白云茅屋》、《明悌弟阎祺传》等。

    朱胤显,号兰谷。天性孝友。明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清初,委授河间府司理(推官,掌勘刑狱),首歼巨恶,人多畏服,调淮安府司理,值禁旅南下,转输不匮。分校南闱,所得皆知名士。擢大理评明,升工科给事中。因直言忤当道,左迁福建监运司执事,以疾卒于闽。顺治十一年(1654)参与纂修《滑县志》并作序。

    朱骅,字汗朱,号思园。康熙乙丑科拔贡,有文名,工书。康熙二十五年(1686),与阎永龄、吕夹钟等共同增纂《滑县志》。朱骅一生所作诗文很多,《重修滑县志》载其《瓠子堤怀古》、《九江道参议刘源浚传》、《政和令魏庆云传》等诗文。《皇清百名家诗选》卷七十三录其《月夜与人登凤阳第一山》等诗十四首。

    朱儒琨(1911-1942),又名自瑾、鸿鹏、展。1937年洛阳军官干部学校毕业,被任命为安阳县县长,因其意欲干武,未去上任。1938年春,组建民众自卫团,年底,率民团投奔八路军,被改编为河南十三行政区农民游击第一支队,其为队长。1940年4月,支队被朱程改编为“华北抗日民军第三团”,其任团长。随朱程司令员与日军血战五陵集,随二纵司令员杨得志抢夺齐村日伪据点,随朱、杨转战沙区反日军“4.12”扫荡。1941年4月,受朱程和王凤梧的委派,返乡打入贾席珍灭共委员会,开展地下工作。1942年7月,被贾席珍和吴兰田以“私通八路”的罪名枪杀。1980年,河南省民政厅追认为革命烈士。(载《浚县志》1990年版)。

    朱儒询(1925-1988),又名智询、拾银,中学高级教师。195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1957年3月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曾任河北省石家庄市政协第五界委员会委员,民进石家庄市委委员。先后在保定工农速成中学、保定师范专科学校、保定师范学院、河北医学院护士学校、石家庄市第十七中学任教。杏坛四十载,桃李满天下。在《河北教研》、《历史教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编著有《中学历史知识问答》(河北省人民出版社出版)。

    五、轶闻轶事

    朱南湖录书 《朱氏家谱》云:南湖公生而颖异,读书目十行下,一过辄不忘,尝借人书自舟中读之,旋读旋湛于水,读竟而湛亦竟矣。其人怪之,曰:“勿害也。”遂援笔默录付之,一字不遗,其颖异类如此。

    朱煐奉命修皇陵 清成克巩撰《苑马寺卿朱煐传》载:万历四十二年(1614),朱煐任工部屯田司员外郎,奉命督理慈圣太后陵工。时同事为大珰戴进等,公裁抑之,使无所容其侵牟。附葬期迫,隧道艰深难启,诸珰惧。公曰:“有郎在,勿虑。”晓夜严督,心血俱殚,而工无延期。事竣,节银四万两。显皇帝(明神宗朱翊钧)闻之,特赐金帛。

    朱胤哲为人孝友《重修滑县志》载:明甲申,李自成之变,滑城失守。朱胤哲与举人程见周、王良翰谋同起义,诛伪令刘三晋。事泄,程、王二公遇害,公以省墓免。事平,上书各台,白程、王二公死事状,上闻,赐匾旌奖;同时伪党悉寘法,时论称快。

    朱基连遇难《重修滑县志》载:朱基连,字叶占、怀三,清生员。嘉庆癸酉练乡勇,杀贼甚多。贼怒,悉围村,缚二百余人,至桃园村劝之降,不屈,尽杀之。朱怒目视贼曰:“尔等不敢悬吾首于树上。”贼怒,杀之,悬其首于树。家人觅尸不得,仅得一首葬之,始知其为计也。邑人任金章哀之以诗,其中数句云:“数战不利贼人愁,决计破釜与沉舟,成功天不与义士,朱公被执家人囚。兄弟子侄眼前死,手指贼首骂不止,尔等纷纷真鸟兽,死为厉鬼当杀尔。”

    朱中月的博客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浚县栏目        站长:姚慧明   毛冰雪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毛冰雪  郑厚德      运行管理:淇县之窗网站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