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第一卷)
 
   
       
浚县于村于姓探究
作者:朱光临 上传时间:2009-8-22
 
 

    浚县卫贤镇于村于姓是明朝政治家、军事家、诗文家、民族英雄、兵部尚书于谦的后裔。于村于姓始祖于谦之三孙于南道约1486年随大哥于有道从山西省平定州娘子关下深山(今河北省井陉县)南峪村迁居白龙庙中(今河北省井陉县“中国民俗文化村”——于家村),随后于南道又携妻带子迁浚县谭城郭家庄建村,即今于村。

    一、于村于氏家族的由来
    于谦遇难后,其长子于世登不知去向,下落不明。次子于广(字崇登)隐姓埋名隐居在河北省井陉县南峪村。南峪村位于冀晋交界处的娘子关下,绵河之畔。据民国九年于氏宗祠碑文载,当时此地是荒山巨石,榛莽草丛,人迹罕至,绝对是避难隐居的理想之地。

    现南峪村于姓家族仍保存有于谦家谱。家谱始祖为少保于谦。于谦下有二子三孙。长子于世登,次子于崇登(名广)。于崇登配刘氏生有三子,长子于有道(名管),次子于东道(名奇),三子于南道(名辰)。后因生活所迫,于有道于明成化年间(大约1486年),携妻(贾氏)带子(厚、渊、昌、盛、惠五子)及小弟于南道迁居现于家村。大弟于东道配李氏生二子温、监仍留在南峪村,后来,小弟于南道迁浚县谭城(今于村)隐居。当时,老龙湾东居住三户郭姓人家,可谓人烟稀少,沟壑纵横,村南十里水草丛生,于村始祖于辰南道携妻(耶律氏、仇氏)带四子依沟搭窝,繁衍生息。为了安全,全家分散。于南道长子于稳配梁氏生四子:司直、德直、直强、秉直留于村,于稳在村北祖坟立祖。于南道二子于仲配吴氏生三子:进忠、进孝、进财。留忠、孝二子居于村,携三子财迁黄河南(今开封市)定居。于南道三子于相迁商丘砀山。四子于扶迁滑县丁栾(今属长垣县)。因于南道死后葬于后村东头路北岗上卧石碑地,头骨被小儿盗走,故未立祖,于村始祖当为于南道之长子于稳。

    二、于氏家族的繁衍与迁徙
    于氏家族自一世于谦至今有二十六世。于氏望族不仅有河北省井陉县南峪村、于家村,还有浚县于村。于氏家族自于南道迁至于村以来,于姓在于村已繁衍二十三代。于村全村536户人家,人口2400余口人。融合于、郑、高、王、周、吴、白、张、刘、李、翁、赵、阎、郭等十四姓,多数为投亲靠右迁往于村。

    大约1486年,于谦之三孙于南道携妻带子迁浚县谭城(今于村)隐居。于南道去世后,头骨被小儿盗走,其子心有余悸,为了安全起见,二、三、四子外迁黄河南(今开封市)、商丘砀山、滑县丁栾(今属长垣县)定居,唯于南道长子于稳卜居于此,繁衍生息。至今全村于姓已发展到1600多口人。于稳后代后来还陆续迁往本县新镇镇新镇集、于庄、兰庄、西郭村、裴村、卫贤山西村,外迁中牟县、淇县等地。

    于姓定居于村又渔边牧,勤恳躬耕,于氏家族几经兴衰。明朝后期朝廷对于于谦冤案予以昭雪。万历年间,于村六世祖于浙在北祖坟神路立石牌坊,得到卫辉府先祖故朋子孙厚助。明末至清中期,于氏家族文人志士、举人秀才、礼仪士绅辈出。康乾盛世年代达到鼎盛时期。

    于姓家族从十二世开始而子姓繁衍。于姓十世祖于恒,字斯昌。生二子鹏远,鹏翊。有五孙。于鹏远生一子法唐为门朝东院先祖。于鹏翊生四子,长子于荣先为后平房院先祖。次子于荣光为平房院先祖。三子外迁南乡。四子于荣宗为西南院先祖。于姓十三世于和的父亲是老和院先祖。十六世于在水的父亲是西栅栏院先祖。十六世于清的父亲是庙后东拐先祖。十七世于香的父亲是东栅栏院先祖。十七世于勳成德父亲是北拐的先祖。十八世于常富的父亲,十八世于同怀、于承怀的父亲是庙后院的先祖。十八世于合柱、于合保的父亲,十八世于合清、于合德的父亲是老龙湾南院的先祖。十八世于老河、于老海、于老千、于老茂的父亲是老龙湾西岗院的先祖。截至目前,于姓在于村已繁衍二十三代。西南院、门朝东院、后平房院、东西栅栏里、平房院、庙后院人丁兴旺,北大坑院、老龙湾院、老龙湾西岗院人丁较少。全村于姓已达1600多口人,外迁者也很多。

    2007年5月,于氏家族为缅怀先人,谨遵祖命,重新修了家谱。为弘扬祖德,传承于氏灿烂文明。于氏族人专门制订了“爱国爱家,遵纪守法。劳动致富,勤俭节约。尊老爱幼,邻里和睦。诚信礼让,宽厚包容。崇尚科学,求知上进”的四十字家训。同时,为缅怀先祖,延续于姓万代不衰,使代代辈分分明,支支理清,于氏族人提出了需延脉续派。经族亲合议后续“学新鸿昌,安泰庆祥。中正志顺,瑞泽水长”的派别。“长”派以后而周而复始,延续久长与日月同辉。

    在明清时期、民国时期,或解放前后,由于生活所迫、困境所限、工作所需等原因,于氏子孙迁徙外地定居的很多。分别在丁栾、砀山、荷泽、长垣、淇县、中牟、延津、开封、安阳、新乡、焦作、郑州、介休、西安、深圳、北京、福建、广西、新疆、台湾和本县县城、于庄、兰庄、白庄等地。

    四、于氏家族的记载
    明万历年间,于氏八世祖即于村六世祖于浙率族人在北族坟神路立三间一层大石坊门——石牌坊。当时曾得到潞王府(卫辉府)资助。于浙仿官衙超规格建九门相府宅,门前两侧摆大石狮。后来官府查询,于浙后代迁往中牟。

    于氏十二世祖即于村十世祖南茔先祖于荣宗迁茔时,故友旧朋子孙前来吊祭,浚县知县李士琳亲自点穴,并撰文立点穴碑。把点穴碑立在茔穴东十二步处。于氏祖坟至南茔有三里多远,迁茔时红毡铺地,绿毡遮天。祭奠者络绎不绝,情势肃穆。南茔碑刻林立,古树蔽日,神路两侧盘龙碑高达丈余。这些珍贵的碑刻均毁于一九六四年至一九七五年间,一九七四年六棵百年古树被伐。

    乾隆二十九年(1765年),点穴碑记载:“于姓先祖于前(即于谦)明朝任兵部左侍郎。罹难后,子孙隐居娘子关下深山,后迁隐古谭城郭家庄……现于村”。

    乾隆年间于氏族谱记载:“于姓先祖明朝任兵部侍郎,护国为民,举正除邪,天降事端,居家犯抄。于村于姓始祖携妻带四子逃匿现于村,时人烟稀少,沟壑纵横,村南十多里荒野水草。二、三、四子迁隐丁栾、砀山、黄河南。北祖坟二世祖于稳子孙又外迁于庄、兰庄等地居住”。

    河北省井陉县于氏族谱记载:少保于谦落难后,于谦之子隐居井陉南峪村,留有三子:于管(有道)、于奇(东道)、于辰(南道)兄弟三人。成化年间(1486年),因生活所迫,于有道迁于家村,于东道留南峪村,于南道迁往河南浚县。并记载:少保于谦生二子,长子于世登,次子于崇登配刘氏生三子。于有道培贾氏和小弟于南道配仇氏,从南峪村又迁白庙建村,现于家村。于南道又迁河南浚县于村。三股家谱遗嘱记载:“吾到南峪村,去查上世灵,查到十几户,俱是于谦宗,只知官职大,谁知吾祖先”。并有“河北于家村,河南于村,保定于家庄,老家南峪村”的记载。

    五、于氏名人
    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祖籍河南考城(今河南兰考)。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中进士,次年选授山西道御史。宣德三年(1428年)任江西巡抚。宣德五年(1430年)任兵部右侍郎兼巡抚河南、山西都御史,历时十九年。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剌部大举入侵,宦官王振持明英宗朱祁镇亲征,在土木堡(今河北省怀来东)全军覆没,英宗被俘,王振被护卫将军樊忠一锤砸死在乱军之中。这就是历史上的“土木之变”。是时,于谦升任兵部尚书,拥立景帝朱祁钰,力阻南迁。调集重兵,激战九门,大败瓦剌,迫使其议和并送回英宗,加少保。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发动“夺门之变”,夺回帝位。于谦被徐有贞、石亨等诬以迎立外藩之罪而遇害。成化元年(1465年),宪宗朱见深为于谦平反雪冤,追光禄大夫、大国柱、太傅,谥“肃愍 ”。万历十八年(1591年)谥“忠肃”。

    于谦的一生实践了他的《石灰吟》诗的誓言: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是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文家、民族英雄,他的名字将名垂青史,为后世敬仰并传颂。

   于司直,于稳长子,于村始祖于南道长孙。嘉靖丙午科举人,文水介休县知县。

    于浙,于稳二子于德直的曾孙。于村第二代始祖于稳之玄孙。明万历年间,在北祖坟神路建石牌坊,盖九门相府宅,立旗杆、打响场。后迁中牟县。

    于荣宗,生于康熙三十六年(1698年),逝不详。于氏十二世祖即于村十世祖西南院先祖,于村南茔坟始祖。迁茔时浚县知县李士琳亲自点穴,并撰文为其立点穴碑。

    朱光临的博客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浚县栏目        站长:姚慧明   毛冰雪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毛冰雪  郑厚德      运行管理:淇县之窗网站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