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第一卷)
 
   
       
黄河故道古地名点击(一)
作者:马金章 上传时间:2008-5-30
 
 

 

    那年正月,礼部尚书、神笔王铎登临大伾山,行至东麓,但见龙洞腾云吐雾,如入仙境,再看山下黄河故道,眼前幻化出一幅大河横流、白浪滔滔、群鹭翱翔,他情不自禁地挥笔题写了“鹭涛虎岫”四个大字。
    这是明崇祯十七年,即公元1644年。黄河在浚县断流是1199年,距王铎登山题记时已经整整450年了,那么,王铎何以看到了鹭涛虎岫的黄河呢?
    审美通感的作用吧,时至今日,当游客在这方王铎题记前驻足,当听到导游员在讲这题记的故事时,眼前不也会浮现大河逐浪,白鹭惊水的壮美景象吗?
    对于黄河故道上成长的浚县人,最初感受黄河气息的,是在母亲的怀怉里学说自己是哪里人的时候,进而感受黄河气息的,是从父辈们讲的村名来源的故事里吧?对黄河感悟更深的,恐怕是你第一次填写履历表,在籍贯一栏落笔写浚县的时候。这时,那远去的,你素未谋面的黄河之水,竟然在你笔下汩汩流淌,竟然在你胸间左右奔突。你猛然醒悟:籍贯,只是你的祖居地、出生地,黄河,则是你的精神故乡。
      关键词:大伾山、黎阳、浚县
    大伾山并非黄河而得名,但却因黄河而显赫,因大禹治水到此而成为《尚书》记载的最早的历史文化名山。钱穆著述的《中国文化史导论》中说:“中国古代的黄河,流到今河南省东部,一到郑县境,即折向北,经今河南浚县大伾山下,向北流。”《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采撷《尚书》、《汉书》、《史记》、《尔雅》等历史典籍记载,归纳叙述说:“大伾山,在河南浚县东南,亦曰黎山,《书禹贡》至于大伾。《汉书注》臣瓒曰:‘今黎阳东邻河,乃大伾也。’按伾《史记》作邳,释文云:或作岯。又名黎阳山,青坛山。《尔雅》一成曰伾。孙安国曰:‘山再成曰伾。’今观其形,当以安国说为是。”传说当年大禹到了大伾山,将船拴在山的东南麓,带领百姓修堤疏河,有一恶蚊兴风作浪,大禹下黄河治服了恶蛟,将其拖到大伾山上斩为三截,河水平息。为纪念大禹,在大伾山顶建了禹王庙,还在山半腰修建了怀禹亭,亭上有这样一幅对联:请君歇歇,且看对面太行;到此依依,莫不远怀神禹。
    自大禹临大伾山治水始,大伾便有了神性,便有了王者之气。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出征河北平王朗大获全胜之后,为庆祝大捷,广告天下,祈福帝业,他登大伾,寻禹迹,筑青坛,祭天地,这就是大伾山又叫青坛山的来历。
    禹王之迹,自有巨人高蹈;名山胜水,引得神灵纷至。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隋炀帝杨广、唐太祖李世民都在大伾山上、山下留下了深深的历史足印。龙王、二郎神、弥勒佛、东岳大帝、碧霞元君等神灵也分别在山上安家落户。人塑起了神,神抚慰了人。大伾山,声名便日益远播。大伾山,便成为众生心中的圣地。
    父山母河,大伾山,黄河水孕育出了黎阳这个地方。“黎山在其南,河水经其东,其山上碑云:县取山之名,取水在其阳以为名。” (《汉书·地理志》)浚县商时称黎,西汉初置黎阳县,明初改置浚县。虽然名字改了,但尚古之人,文墨之士,至今一提浚县,仍张口黎阳,闭口黎阳,历史情结所系吧。当代一位诗人曾惋惜感叹:叫黎阳好美,可为何偏偏更名为浚县呢?黎阳叫起来多有诗意,多有画感,多有气魄,多有色彩,多有亮度啊!可她毕竟也称浚,名字而已,并不当紧。改来改去,却并未改掉黎阳迷人的风采。她既有文物般的古老神奇,又有晨阳般的新鲜灿烂,旧中出新,新里标异,使黎阳展现了一片新天地,亮出了一个新境界。
    也难怪这位诗人发思古之幽情,喜欢古典文学名著的,爱读中国历史书籍的,黎阳这个名字会不时地从唐诗宋词里,从历史典籍里蹦出来,让你注目,让你审视,让你探究。
        千骑随风靡,万骑正龙骧。
        金鼓震上下,干戚纷纵横。
        白旌若素霓,丹旗发朱光。
        追思太王德,胥字识足臧。
        经历万岁林,行行到黎阳。
    黄初元年,曹操去世,曹丕初继魏王,率大军从邺城出发挺进黎阳。《黎阳作三首》,成为其军旅诗的绝唱,也成为中国军旅文学的经典之作。
    与曹植并称为“曹刘”的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随所向披靡的魏军南征到达黎阳,他登山望远,畅襟抒怀,高歌长颂,成就《黎阳山赋》:“河源汩其东逝,阳鸟飘而南翔。睹众物之集华,退欣欣而乐康。”
    以大漠孤烟,雄风铁骑的边塞诗著称的唐代诗人高适,以黎阳风物为题材的诗作达十几首,这些诗,多是怀友酬别的性情之作,显示了诗人的另一番情怀:“飘然归故乡,不复问离襟。南登黎阳渡,莽苍寒云阴。桑叶原上起,河凌山下深。途穷更远别,相对益悲呤。”高适与友人黎阳渡依依惜别的情景令人愁肠嗟叹。
    在高适前后,江总、谢偃、李白、刘禹锡、骆宾王、王维、岑参、贾岛、杨臣源、范成大、罗贯中、王阳明、冯梦龙等历代文坛高手,艺苑巨擘,都在黎阳留下了传世佳作。
    历史沿革,朝代更迭。到了明洪武三年(1370年),黎阳作为县治,正式退出了行政序列,取而代之的是浚县。浚是个多音字,既读jun, 又读 xun,在《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的注释里,浚和县组成词组时,读 xun ,再无它意。浚县名字的来源,仍和黎阳一样,不仅与黄河有关,也与大禹治水相连,而且出自大禹之口。《尚书·益稷》载“禹曰:……予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暨稷播,奏庶艰食鲜食。”大禹疏通了九条河流,使它们流到四海,挖深沟疏通了田间的大水沟,使它们流进了大河。同后稷一起,教百姓播种粮食,民众食有粮,居有所,幸福安康。
    一个浚字,既展现了悠久历史,又宣示了兴县富民根本,还蕴藏了瑞信民风,更弘扬了进取精神。其实,浚为该地之名并非从明初始,早在北宋初年施行军政制时,就在黎阳县设立了浚川军,“浚川”直取“浚畎浍距川”首尾两字。政和五年(1115年)治浚州,辖黎阳县、卫县,明初降浚州为县时,自然地浚县取代了黎阳。黎阳县从此成了浚县的历史。


来源:马金章的博客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浚县栏目        站长:姚慧明   毛冰雪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毛冰雪  郑厚德      运行管理:淇县之窗网站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