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再成曰‘伾’,大伾山乃太行山的余脉,生成于五亿年前的寒武纪古生代,因当年神君大禹治水至此,被后人载入史册《尚书·禹贡》篇,书中有云:“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砥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邳(即‘伾’),北过洚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遂被历代称为“禹贡名山”。
据说后来,东汉光武帝刘秀当年在帅军北征王郎时途径大伾山,仰观一道七彩霞光瞬间笼罩大伾,武帝大喜之余认定此观必是吉祥之兆,结果,果然打败了王郎,就在他凯旋回朝之际又观其峰壑之间满溢王者之气,便统领三军登临此山,在这里筑坛以祭告天地,并御笔亲封此山为“青坛山”。
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则称大伾山为黎阳东山,何称‘黎’,其一解为黑色,平原之上突起一山,黎山便指青黑色石头的山。其二是颛顼时司天地的官叫重黎,据说,那时颛顼就在这一带活动,死后葬在了浚县东北方向约10公里远的内黄,此山的得名许是与重黎有直接的关系。
大伾山荟萃了佛、儒、道三教文化,其神韵可想而知。自古灵山多聚灵气,如此灵光之地自然不乏名人出,圣人孔子的大弟子端木子贡便生于斯长于斯。子贡,本姓端木,名赐,春秋时卫国人,生于公元前520年,卒于公元前456年。他长年悠游于伾山之巅,感观天地之玄妙,在有生之年尽心跟随着孔圣人讲学阐经,是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中之‘最慧者’。有料记载,子贡‘家累千金,善货殖,常驷马束帛,来往于诸侯之间,使孔子之名,扬于天下……’,由此可见,子贡为孔子之名能扬于天下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子贡之墓就在大伾山南麓。
山之处不仅出名人,亦挽名人:建安七子刘桢临览奇山后有《黎山赋》传世;唐代诗人王维、杨巨源、岑参、高适、贾岛,宋代诗人范成大,元代学者刑部尚书不勿木,清代画家程芳等人都曾登临或多次登览此山,并留下珍贵墨宝;神笔王铎更是在此留下真迹三幅:“鹭涛虎岫”、“仙崿”、“再至青坛”。现代大书法家肖劳先生也曾有感写下《梦游大伾》一诗;画家罗工柳登大伾山后写下了“伾山仙境”;而徐悲鸿的夫人寥静文一睹山之神韵后心潮澎湃,挥笔书下“心飞扬兮浩荡……”。
山之魂,神之韵,寥寥诉述,向着苍天默愿:一番苦心待君………
最后,借清光绪二十七年李鸿儒之言:“愿天下尽读有用书!”
愿天下尽读有用书!!!
来源:中华儒商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