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第一卷)
 
   
       
东魏文学家、著名外交使臣李谐
作者:马金章 上传时间:2007-5-2
 
 

 

     李谐(495-544年),字虔和,北魏顿丘(治今浚县屯子镇)人。尚书仆射李平次子。李谐风流闲润,博学有文才。荫父功袭爵彭城侯。自太尉参军,历尚书郎、抚军府司马、中书侍郎、著作郎。后加辅国将军、光禄大夫、相州大中正。元颢入洛,为给事黄门侍郎。颢败,被除名,作《述身赋》。

    《述身赋》是北朝时期第一篇描写洛阳盛衰变化的佳作,被后人称为“北朝亡国悲情文学的代表作”。这篇赋大约写于 529年或稍后(据 《魏书》卷六五《李谐传》,此赋写于元颢篡位失败之后,即永安二年)。作者从盛世的和平生活,写到河阴之变后的仓惶逃窜,以及乱后的悲观厌世。作者的描述没有涵盖洛阳被破坏的全景,仅及个人经历,虽不那么宏大,却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战乱当中士大夫的生存状态和内心感受,更能表现国破家亡的切肤之痛。全赋采用对比手法描写洛阳的盛衰变化,先写繁华舒适的和平生活,次写魏末的六镇兵变的破坏,再描写尔朱氏屠杀皇亲大臣的惨剧,惨剧发生后作者的仓惶逃命。在所有这些悲剧描写中,主题思想很明确——胡汉冲突:
    “既孝昌之陵陂,亦继口而祸结。将小雅之诗废,复三纲之道灭。闻虜马之夕嘶,見胡尘之昼上。”作者的所感、所见、所闻都无不与胡人对汉文化和汉人的威胁和施暴有关。孝文帝幼兄之子元颢(生卒年不详)从南方归来,给时局带来一丝转机。李谐出仕为官。但是,元颢很快就被镇压下去,李谐只好退隐:“及宸居之反正,振天纲于颓纲。……乃褫带而来反,驱下泽于故乡。探宿志以内求,抚身途而自计。”
    若将李谐的退隐放在胡汉冲突的大背景下来看,其中大有深意可挖。《魏书·李谐传》记载:“元颢入洛,以为给事黄门侍郎。颢败,除名,乃为《述身赋》。”(《魏书》卷六五《李平传》附子《李谐传》)元颢篡逆,入洛以后,放纵南方军人,颇失人心。所以魏收(506-572年)此处似乎暗示李谐乃以退隐谢天下。但是此说并未触及问题的实质。李谐为元颢做事,并非所谓支持篡逆,应有更深层的考虑。从524年六镇军人兵变开始,到五年后(528年)的4月13日,尔朱荣屠杀王公朝士一千三百余人,汉人所虑恐已非谁是北魏正统,而在于谁是汉化正统。“俄隙开而守废,遂冠冕之毁裂。彼膏原而涂野,嗟卫肝与嵇血”几句话,足以表明李谐的态度。他之后的逃难,大约都是为了躲避尔朱氏的屠杀。所以元颢归来是李谐对国家前途、对个人命运的一线希望。他向往从此“忻草茅而偃伏,且优游于宸庆”,就是最好的说明。

    李延寿撰写的《北史·李谐传》记载了李谐作为外交使臣在南北交往过程中的历史贡献:东魏天平初,帝诏李谐为魏尹、将军,因母丧禫制未终,表辞不受。时南朝梁武帝与东魏求通和好,朝廷盛选使者,“既南北通好,务以俊乂相矜,衔命接客,必尽一时之选,无才地者不得与焉”。东魏以李谐为使主,出使梁国,李谐言行敏捷,梁国朝内众臣及武帝称其才辩。梁武帝与他一起游历。梁武帝是个笃信佛教的人,有意向李谐炫耀他的仁慈。当他们行到放生池时,武帝问:“彼国亦放生否?”李谐回答说:“不取亦不放。”帝大惭。“放”的前提是“取”——而正是“取”摧毁了“放”的本质。梁武帝听了李谐的话,羞愧加佩服,《北史·李谐传》这样记载,梁武帝萧衍会见东魏使臣李谐等人后,对手下臣僚感叹道:“朕今日遇勍敌,卿辈常言北间都无人物,此等何处来?”已经变轻视为重视,从此,“魏使至梁,亦如梁使至魏,梁武帝以谈说,甚相爱重”。李谐从南朝归来后,任大司农卿,加骠骑大将军,转秘书监。武定二年(544年)卒,年49岁,时人悼惜之。赠骠骑大将军、卫尉卿、齐州刺史。著有文集10余卷。

    转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浚县栏目        站长:姚慧明   毛冰雪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毛冰雪  郑厚德      运行管理:淇县之窗网站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