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第一卷)
 
   
       
儒商始祖子贡(端木赐)
作者:马金章 上传时间:马金章
 
 

 

    子贡(公元前520年—前456年,姓端木,另字子赣),出生于卫国黎地(今鹤壁市浚县)。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位杰出的外交活动家、政治家,也是一位“家累千金”的富商巨贾。
  子贡“巧口利辞”、“能言善辩”,是杰出的外交家。 鲁哀公六年(前489),孔子和他的弟子“在陈绝粮”时,孔子派子贡至楚请求楚国出兵营救,结果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史记•弟子传》)。这是子贡在外交方面的第一次胜利。鲁哀公七年(前488),吴国想称霸中国,兴师北上向鲁国征百牢(牛、羊、猪各一百),鲁哀公亲自到鄫地(山东枣庄市附近)去会见吴人。而吴人还叫掌实权的季康子也去参加会见,这时,季康子就派子贡辞谢吴人,子贡说了一套季康子不能去的理由,说得吴人哑口无言。这又是一次外交的成功。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吴国的军队伐齐得胜后,吴王赐给鲁国叔孙氏甲、剑等物,一时间使叔孙氏不知如何言语和答谢,而跟随叔孙氏的子贡就出来应酬,从而圆满地结束了这一外交场面。鲁哀公十二 年(前483),吴国人会见鲁、卫等国国君,吴人把卫侯扣留,还是子贡说服了吴国的太宰,将卫侯释放。鲁哀公十五年(前480),齐鲁媾和,经子贡斡旋,齐国归还它以前霸占鲁国之地。子贡在外交方面的才干,当时就受到人们的承认和称赞。楚昭王说,楚国的外交官没有一个能与子贡相比。鲁季康子在外交上受到挫折时说,要是子贡在场的话不会遭此耻辱。司马迁对子贡的外交才能大加赞赏。《史记•仲尼弟列传》载,齐国田常欲作乱于齐,就想先出兵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路请出,孔子止之。子张、子石(公孙龙)请行,孔子弗许。子贡请行,孔子许之。”孔子知人善任,认为只有子贡才有解救鲁国危难的能力。子贡受命,先到齐国,果然说服田常,使之放弃伐鲁而伐吴。子贡又到吴国,说服吴国求鲁伐齐。但吴王怕伐齐时越国在背后攻吴。于是子贡又到越国,说服越国军队随吴伐齐。之后,子贡又到晋国说明吴国战胜齐国后必须加兵于晋,让晋国必须作好战争准备。后来,吴国出兵伐齐,大败齐军。晋国又出兵大败吴军。越王趁吴军在北方大败,从背后伐吴,终于把吴国灭掉而北上争霸。“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子贡不仅有出众的外交才干,而且还是一代儒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端木赐,卫人,字子贡,少孔子三十岁”,未记他的家庭和出身。但在《韩诗外传》中却可找到“子贡,卫之贾人也 ”的记载,可知他出身商贾之家。至少在鲁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5年)他二十五岁的时候就拜孔子为师。这时他已经商了。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赀”。子贡善于观察市场行情,东西贱时买进来贮存,等到东西贵时再卖出去获利。子贡就是这种能以观察市场,驾驭市场,从而能获利的精明商人。
  子贡在孔子弟子中,从来以有钱出名。司马迁在《史记》中几次说他“家累千金”,“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吕氏春秋》中还记着这样一个故事:鲁国有项法律规定,鲁人到国外当了奴隶后,如果有人出钱把他赎回来,可以到国库中去取赎金。子贡就曾拿出一些钱,赎回来一些鲁国在外当奴隶的人。他认为这是自己应该做的仁德之事,不去到鲁国国库中支取赎金。这一方面说明他有仁德之心,也说明他确实有钱。
  由于子贡经营有方,不但发了大财,而且社会地位也日益提高,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写了几个著名的商人中,子贡是他极力推崇的一个。文中说他“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骋享诸侯,所到,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子贡到了一个地方,赶着成群结队的马。每到一个地方,便拿出许多金帛来向各国国君送礼。因此他所到的地方,各国国君都对他热烈欢迎,热情接待。以国君之尊,与他平起平坐,平等地谈问题。这显示出子贡经济实力的雄厚,也说明当时商人地位之高。子贡不但经商致富,“家累千金”,在孔门弟子中“最为饶益”,而且经过他以经济作后盾,支持了孔子在各国的活动,因而“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对此,司马迁深有感慨地说:“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乎。”对子贡以经济实力为孔子作后盾一事大声叫好。
  子贡在治国思想上非常重视教化作用。有一次,鲁国执政的季孙氏,在治理国家中,强调对有过的罚,对有罪的杀。子贡说这些残暴的方式不好。当季孙氏问他为什么时,他举出郑国子产施德行仁的实例后说:“赐闻之,托法而治谓之暴,不戒致期谓之虐,不教而诛谓之贼,以身胜人谓之责。责者失身,贼者失臣,虐者失政,暴者失民。”最后的结论是“居上位行此四者而不亡者,未之有也”(《韩诗外传》卷三)。
  又有一次,卫灵公向几个人问执政时主要应做什么?史鳅说主要是刑罚,子路说主要是军事,而子贡却一反二人之说,坚决主张用教化治国。他说:“去民之所事,奚狱之所听,兵革之不陈,奚鼓之所鸣,故同教为务也”(《新书•政理》)。
  子贡是尊师的楷模。子贡聪明能干,开始时他虽然拜孔子为师,但感到孔子也没什么了不起,自认为学不了几天就会超过孔子。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大大改变了自己的看法。《论衡•讲瑞》载:“子贡事孔子一年,自谓过孔子;二年,自谓与孔子同;三年,自知不及孔子。当一年二年之时,未知孔子圣也,三年之后,然乃知之。”他越来越感到孔子了不起,以至认为孔子达到“圣人”的程度。
  孔子的每个学生对孔子都说过赞美的话,但是谁也没有子贡称赞得多,谁也没有子贡颂扬得高。
  《韩诗外传》卷八记载了齐景公与子贡的一段谈话,齐景公问子贡:孔子是位贤者吗?子贡回答:孔子已经是位高尚的“圣人”,怎么能只说是位贤者呢?景公又问,孔子如何“圣”呢?子贡说“不知也”。景公就变了脸色说,你说孔子“圣”,可是又说不知道怎么“圣”法,是什么意思?“子贡曰:‘臣终身戴天,不知天之高也。终身践地,不知地之厚也。若臣之事仲尼,譬犹渴操壶杓,就江海而饮之,腹满而去,又安知江海之深乎!’景公曰:‘先生之誉,得无太甚乎?’子贡曰:‘臣赐何敢甚言,尚虑不及耳。使臣不誉仲尼,譬犹两手把泰山,无损亦明矣’,景公曰:‘善!岂其然!诗曰:民民翼翼,不测不克’。”对孔子的赞美,可以说是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因为孔子如此高尚和高深,所以他的水平是谁也达不到的。有人对子贡说,你别客气了,难道孔子还真比你强吗?子贡就马上说:“……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子张》)。
  子贡不仅单纯用回答问题式的方式颂扬,而且也主动地进行宣传。所以说“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史记•货殖列传》)。这句话说得很恰当的。这也是其他弟子所不及的。另外,子贡不仅宣传孔子,而且在生活上也照顾孔子。如“在陈绝粮”时,子贡就千方百计的弄些米来给孔子吃。子贡把孔子当成父母,而且是做到了“有酒肉先生馔,有事弟子服其劳”的。
  《史记•孔子世家》记:“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唯子赣(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今山东曲阜孔林内孔子墓西侧有子贡庐墓处三间。室内原置神龛一座,内供子贡木主。室前左侧立“子贡庐墓处”石碑一座,右侧立“先贤子贡庐墓祭碑”一座,均系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所立。这一古迹生动体现出弟子对老师的尊敬。
  两千年来,随着孔子地位的提高,子贡的地位也随之提高。东汉明帝十五年(72年)东巡祭孔子时,“祠七十二弟子”,子贡亦在内。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子贡为“黎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又加封为“黎国公”、“黎公”。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尊为“先贤端木子”。早在唐玄宗开元九年(720年)便被诏为“十哲”之一,从祀于孔庙大成殿内。清乾隆年间又定为“十二哲”之一,配享于孔庙大成殿内东面北起第三位。
  子贡死后,葬在祖籍(今浚县大伾山东南张庄)。其二世端木炅为齐卿。三世端木叔家产破败。五世端木静为鲁下大夫。九世端木肇遇秦始皇“焚书坑儒”,去端姓木,隐蔽于鲁国。十世端木庚复姓端木,迁居祖籍。东汉光武年间,十五世端木质(字子西)为博士,十七世端木融拜议郎。
  浚县乃先贤子贡故里,子贡的道德学问,识见功业影响深远。尤其经商有道,由平常之人变为显要之士倍受商界崇奉,“既在黎阳学子贡,何必南越法陶朱”的佳句流传至今。
转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浚县栏目        站长:姚慧明   毛冰雪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毛冰雪  郑厚德      运行管理:淇县之窗网站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