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第一卷)
 
   
       
子贡文物资料
作者:王文章等 上传时间:2007-5-1
 
 

    先贤黎公序
 
    太史公列孔子弟子,籍卫,凡六人,公居其一。谨按夫子之门,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七人,而推传道者,颜曾而已。然后之大儒如程朱,其所以尊公者备至,程子以为公之知亚於颜曾,颜曾而外,其学日进者,惟公与卜子两人。故自圣师殆后,北方之学渊源闳肆,今所传诗礼授受皆出二子,其书虽或后人所附益,然足以见当时传经宏道之有归也。若其钩吴越力救宗邦之被伐,说楚兵迎解陈蔡之重围,其有功於圣人也。匪小至尊,夫子之道等於如天表章,圣治有立,道绥动数,语可谓传圣人之心法,兼得圣人之治法矣。观其道扬圣功,贤於尧舜,在十哲中而诸贤未能或之先也。即四配高弟,公亦无多让焉。况当庐墓之际,又独居三年,公之德行,直为千载立人,纪之纲常。更为万古树师弟之极则,其俾我后人,如依日月而赴河海,又可不谓功在万世者乎。盖瑚琏丰规,能传先圣之一贯,性道文章,能觉后世之人心。故唐开元中赠爵黎侯,宋咸淳中加封黎公。黎,故卫之黎阳也,公居於斯,故得封公於斯也。是以子孙修其功德,表章其盛典,以及嫡派之单传支维,无不釐然各按其次焉。虽时有流离播迁之变,总不使谱有存而复亡之失,何至有凤祧、鸡承、虎宗、狸窜之忧也。惟今人之嗣芳远,修谱已毕,一日赍谱过予,俾为篡序,既愧乏夷吾之多才,复耻鲜郑乔之博物,虽明知固陋,然亦未敢固辞,因竟出数语,是以为序。

    端木渊源

    端木,系出黄帝,派衍季连。季连生附叙,封于熊。附叙生穴熊。其后中微,弗能纪其传。二十余世有鬻熊者,仕于周,为文、武师。鬻熊生端木。端木生典,典即以父名为姓焉,是为端木得姓之始祖。平王时,端木舒智勇绝伦,随王东迁。舒子彻,彻子缄,缄子适,适子迟,五世为周大夫。迟子容,容子宿。宿子广单,卫献公聘为客卿。广单子伾。伾子巨,仕卫灵公,履中蹈和,匡君泽民,称卫之贤大夫,娶蘧氏,天性贤良,仁慈端庄,即昆虫草木,亦不肯残伤,怀孕十月,动静益慎,目不邪视,口无恶言,一饮一啄,必敬必洁,梦神赐以宝玉,遂诞先贤赐。根深者枝茂,源远者流长,天之报施善人,信不爽也。因冠诸家乘首,简明世次之渊源,昭统系于来源:

    黄帝——少昊

    昌意——瑞顼——卷章——重黎

    吴回——陆终——季连——附叙——穴熊——二十余世——鬻熊——熊履

    端木——端木典——端木舒——端木彻——端木缄——端木适——端木迟——端木容——端木宿——端木广单——端木伾——端木巨——先贤端木子(《端木氏家谱》)

    端木子里邑

    先贤端木子,卫人。所居之国,即康叔受封之地,所居之地,即今之卫辉府浚县是也。盖城内有故里碑,由来久矣,且县谓性道乡,与庙墓俱载邑乘,昭然可考,确乎有据,其为故日之里邑,固已彰明较著矣。宋微宗政和五年,孟昌龄为都水使,因故里请建专祠于浮山。明孝宗弘治间,有司因故里又建专祠于城之南偏。神宗嘉靖中,因故里复立别祠于城西之宜沟镇。熹宗天启九年,邑侯宁公又重修祠于城中。自古以来圣君贤宰未有不重(修)其道,爱其德,因其故里即其旧邑,使庙宇焕然聿新,俾贤哲遗庥也。今城南门内道左,有先贤书院在焉。邑东南大伾山之阳三里许有墓存焉。

    按,浚于古为黎阳,卫地也。《汉书·地理志》云:卫地,营室东壁之分野,今之东郡及魏郡之黎阳,河内之野王朝歌。又,《汉书·天文志》云:卫地,营室东壁之分野,天下图书之密府也,伾山峙其南,大河经其东, 盘纡,澌汇曲折。笃生先贤,闻圣达天子,姓虽星散于四方,实发长于黎阳,既迁而复返,已晦而复显,固道脉之长流长,亦山川之钟秀。(《端木氏家谱》)

             过子贡故里
    翠柏阴阴古道傍 先贤旧宅自齐梁
    孔门何止三千士 圣域谁窥数仞墙
    黎水远承洙泗泽 伾山应接杏坛香
    停骖徙倚乡祠望 千古斯文属大疆
            (刘梦熊)

            观性道乡有感
    性道文章分显微 畴能颖悟话真机
    自经端木发精蕴 千古相传道有依
             (廖印祥)


    端木子庙宇

    子贡祠在浚县南门内街东,南向,大殿五楹,后列垒居之庐,旁翼以两庑。二门匾曰“证圣之门”。大门匾曰“性道书院”。竖坊於衢,题曰“黎公祠”,盖宋徽宗时,都水使孟昌龄因端木高之请而建也,春秋致祭。

    一祠在邑西北五十里宜沟镇城外,堂为四楹,重门列於前,松柏列其侧,名黎公别祠。立坊於通衢,题曰”子贡故里“。创於明嘉靖三十九年,邑侯葛公厥始,徐公相厥终者也。

    一祠在信阳湢州城外西北隅,前曰”性道堂“,内为美富斋,号舍夹室,庖门屏,左方临流筑台,台上为君子亭,而总树绰楔,曰”瑚琏书院“(明正德十年兵备道阎公创建)。一祠在山东郓城县南三十五里林集村。一祠在湖南衡州。一祠在河南卫沟驲。

    一祠在南乐县城内南后街,南向(康熙四十一年创建)。(《端木氏家谱》)

    子贡墓的变迁

    王连孔

    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春秋卫国黎(今浚县)人,生于周景王二十五年(公元前520年)农历二月二十七日,是孔子最得意门生”孔子十哲“之一,善辞令,懂经营,经商曹、卫间,时为著名的外交活动家和商业经营家。卒于公元前456年,葬于浚县城东南五里许张庄村北200米处,后被历代帝王追封为黎侯、黎阳公、黎公等。

    子贡家居浚县城内南大街。死后为何不祖茔,而葬于偏离县城七里许的张庄呢?

    据考,张庄位于黄河故道。古黄河自周定王五年(前602年)“河决宿胥口”起,至金明昌五年(1194年)改道南移,其间流经浚镜近1800年,虽多次决口,但决而复塞,主河道基本未变。那时,河道流至张庄南一里余叉开东流,至后嘴头村北汇合,两叉道当中形成一个宽2公里长20余里的旱堤。堤呈南高北底,状如卧龙,俗称“龙虎堤”。传说每遇黄河发水,提随水长,故又称“活堤”,至今张庄一带还流传着“黄河水,四下流,淹不了张庄后嘴头”的顺口溜。张庄村堤南端,称之“龙头”,后嘴头村居堤北端,称之“龙尾”。张庄村三面环水,且地势又高,位居龙虎堤之首,可谓风水宝地。因之,端木子贡作为春秋时期浚县一带的名门望族,选择“龙头”之地作茔就在情理之中了。

    史载,元代以来,来浚县的达官显贵,常至张庄子贡墓前谒拜祭祀,香火很盛。到了元末,红巾军入浚,张庄村有一杜姓富户,担忧村中屡受官府谒祭之忧,竟然夜间捣坏子贡墓碑藏了起来,又夷平墓冢,把子贡的石像移到大伾山南麓一座荒丘前。从此,再有来浚膜拜瞻仰子贡的官员竟将错就错,一直误在这大伾山南的荒丘前祭礼起来。明正统年间,浚县知县龙霖又在荒丘前建祠五间,置石人、石兽于其侧,周筑高墙,愈发弄假成真了。正德十年(1515年),知县胡惟良又事扩建。万历初,知县杨镕重修。这样自元末至明末,子贡伪墓在大伾山南麓竟达220余年,子贡祠堂也越建越大。每逢春秋时节,峨冠博带的官员、皂靴素袜的儒生,都纷纷前来顶膜拜。

    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宁时馍出任浚县县令。这位县令颇具有文彩,处事严谨。一次,他在阅读旧县志时,发现“黎公墓在大伾山东南三里许,张家庄是也......”的记载,遂对大伾山南麓之晃丘产生疑惑,亲自率众到张庄察访。当时村中有一老翁,名叫孟傅,年愈八旬,扶着拐仗对宁说:“闻之前辈,子贡墓在于此。但今碑毁像移,一望川原,鞠为茂草,将从何而搜之?”又说:“且闻前代有发之者,见其规模宏阔,墙四周皆砖,而色正赤。其中随葬之物业已盗去,不知果可验否?”宁时馍听后,随命众人开掘勘验,果然在张庄村北找到了墓穴。墓穴宏阔规整,穴中仅有一个破翁,款识奇古,碎于锹劚。在墓穴周围的荒榛积壤中,有找到了子贡墓碑碎片。子贡墓找到后,宁县令即令人”下像于圹,置碣封表,举祭告焉。”随又命人开挖大伾山下的所谓子贡墓。见墓穴洞门石头上题着”萧平川林丘“五子。经查考,方知是北宋萧平川与契丹族世婚的贵族之墓。于是,宁时馍报请郡台,平掉假墓,又将子贡石像移回张庄,在原址重建墓祠,“抡人为植,筑崇庸,树嘉木”,并立《改正先贤黎公墓祠记》碑,以记其事。

    清代,子贡墓又经多次修葺和扩建,规模渐具宏敞。墓祠座北向南,南端有石坊,“四柱三间”式石结构建筑。向北,穿过大门,既是祠院。甬道直达正殿,石马、石羊、文武翁仲排列左右,雕刻精致,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正殿三楹,供子贡塑像,两翼为东西簃室,大门两侧,各建小室,为看守者居住。祠院四周,筑有高墙。正殿后面,子贡墓冢高3米多。整个墓园占地20余亩,建筑“栋宇丽整,像设俨备”,古柏参天,百株有余。自明清至今,每逢农历二月二十七日(子贡生日前一天),张庄子贡墓祠前大会,周围远近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持酒登堂祭子贡”,表达人民群众对先贤圣哲的敬仰之情。

    1958年,开挖大公河,穿越墓地。伐柏树,掘墓冢,毁石刻。唯《改正先黎公墓祠记》碑仍巍然矗立,1973年被浚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者系浚县县志办公室干部)

             春谒黎公墓有感
     为儒莫道果无成 吾子当年亦解兵
     存鲁计长只数语 强吴心服敢前征
     诗书自古多灵气 货殖何曾损令名
     想象当年勤展拜 春风满树草连莹

     (苏庄)

    端木子林墓

    先贤墓在大伾山东南三里许,地名张家庄北,即其茔也。晋武帝时,二十六代孙中习儒业,见祖墓荒芜,率族人修理,除其荆榛,封其墓冢,四周筑墙垣,栽树木,立碑於茔前,题曰“周端木子贡之墓”。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为黎侯,二十八代孙讷,立碑於墓前,题曰“黎侯子贡之墓,”兼修享堂於墓前,主奉祀事。迨四十四代孙范,多学善书,家资巨万,重修林墓。宋大中祥符二年五月,诏加封为黎阳公,并诏修林墓,又命尚书右丞冯极撰子贡赞而祭其墓,墓前立碑,题曰“黎阳公子之墓”。咸淳三年,追封为黎公,墓前亦有碑记.明宣德景泰间,县尹焦谨、龙霖修筑不一,大学士高谷有记.嘉靖九年,改称端木子。万历庚寅,宁公又於墓前重建享岗,列东西序修翁仲、石羊、石虎、重门、石坊,额曰“先贤子贡之墓”。(《端木氏家谱》)

      端木子墓前碑文

    按县志,子贡墓在大伾山东南,父老云:此冢是也。盖子贡,卫人,唐宋以来,追封黎公,其葬於此审矣。然荆榛满路,人迹罕到,樵童牧监,往来其间,衣冠之士,岂不有感於哀耶?春三月清明,知县焦谨、县丞庐日汞、主薄康英、教谕熊钦、训导吴骥、训科益志、训术王颐、大使马询、驿丞李铨率邑绅孙觉等,具酒肴致祭,立碑墓前,仍书其事,以表志之。冀后之人知:先贤丘垄所在,益加严敬,岁以为常,永久无(),其于名教,亦庶几焉,来者鉴之。宣德己酉幕春上浣立(《端木氏家谱》)

    《改正先贤黎公墓祠记》碑文

    碑今存大伾山东南三里张庄子贡墓址。楷书。正文20行,满行72字。雕龙碑首,通高490厘米,碑版高340厘米,宽94厘米。明万历二十二(1549年)春二月立石。浚县知县宁时镆撰文,大理寺左丞、前京畿道监察御史、邑人赫瀛书丹,前奉议大夫、四川龙安府同知李一经篆额。

          碑文

    粤惟大地为生民生圣贤,自黄虞以至孔子,皆有大功,历代崇祀。而七十子之徒,咸得配享。其游历钟灵藏魄之地,纪在载籍。故自曲阜孔林而外,若颜、曾、冉、宰之墓在鲁,子骞、仲弓之墓在齐,子夏墓在平阳,伯牛墓在盟津,而萧有子张之墓,澶有仲由之墓,莫不各封若堂斧,崇如閟如,罔敢不肃?乃黎公子贡墓,按志在浚之伾山东南三里许,即今之张家庄是也。此庄之中当时有杜姓者,虑官府谒祭之扰,夜焚其碑而匿之,且以子贡石像移于伾山之麓。麓下旧有丘岿然者,相传为夷冢,而后世不辩,乃以此冢为黎公而岁时祭焉,最可恨也。万历庚寅秋八月,余承乏是邑,首询其事而叹曰:“夫墓,慕也,丘垅之间人所慕也,祠之为言斯也,斯若人而祀之也。今思在此,而彼之祀盭名实哉,矧地历辽金,华夷杂处,以夷冢而祀之,非加冠于屦乎?”辄锐意欲正之。而会值其诎,未可举赢。迨壬辰,而年丰物乐也,可乂役矣。遂夙驾诣所谓古丘者,披蒙茸,绝巑岏,徘徊四顾,见天宇澄廓,郊原旷莽,慷慨今昔,大有不胜悲者。乃登进父老而问曰:“端木古茔尔有记者乎?”时有一老人孟博者,年逾八十,曳仗移前而对曰:“闻之前辈,子贡墓在于此。但今碑毁像移,一望川原,鞠为茂草,将何从而搜之?且闻前代有发之者,见其规模宏阔,墙四周皆砖而色正赤,其中随葬之物业已盗去,不知果可验否?”余曰:“嘻,有是哉。”遂命众旁行索,数月不见。方彷徨之际,有人至役所,峨冠缟衣,形状甚异,谓役者曰:“若寻黎公瘗耶?地诚在是。”会当见之,指顾间,倏忽不见。众大欢骇,以为神,踊跃赴工。俄倾,灵圹见焉!役者走报,余皆僚佐、师生往观之,果如父老所言。郁乎靓深,规制异常,下廉隅之端洁,上离披而纵横,第穿抇之,余无留藏焉,深为可痛。爰有败瓿,款识奇古,碎于锹劚。周圹砖色正赤,若涂朱然。观者惊异,咸曰:“真圹哉,神固预告之矣!”盖周制尚赤,此与之符,而子张之丧亦楮幕丹质焉,余亦信其然也。或问前启之丘,曰“是犹先圣虚墓云尔”。已而,寻像者舁以至,谓得之荒榛积壤中,甚艰,磨涂可读,始知传者不我诬也。即下像于圹,置碣封表,举祭告焉。再命开山之伪冢,则见榜其门曰“萧平川林丘”。何物夷骨而凭籍若是,急命掩之。或谓契丹与萧世婚,盖其裔或然也。于乎!此昔所谓先贤而祀之者乎,益见今墓之为真。而邑乘之载,古老之传,神告之语,盖有徵矣!因上其事于郡,请建祠而正之。郡转之两台,俱得可。檄下,士民大悦,于是鸠工庀徒,董之以官,抡人为植,筑崇庸,树嘉木。幕前为殿三楹,冀以东西簃室,楹视殿数;湢、庖为室各一,楹视簃数。限以重门,立之绰楔。坤巽二隅各建小室,以居守者。栋宇丽整,像设俨备,不啬不侈,无愆彝宪。工始于壬辰年十月,越岁而工竣。余既率属行告成之礼于神。佥谓不可无文以记,因叙述改作之由如右,俾勒之于石,昭示后人。盖惩前之伪,惧后之玩也。记己,复有感而叹曰:“嗟乎!子贡之在圣门,性与天道之传得闻久矣。污不至纵横其口,以致兴兵结怨,危其社稷也。乃乱齐、存鲁、亡吴、霸越、弱晋之事,太史公实载之。则青史之是非,尚有不可信者在也。然则子贡之受诬,岂特黎阳一堲周已哉!熟得而正之?”因系之铭。铭曰:


    河山菀蟠,灵气猗靡。笃生黎公,于厥之里。于惟黎公,师友孔庭。一贯悟道,名亚颜曾。服训信阳,载相卫鲁。百年归神,首丘兹土。距伾三里,岿然者丘.荒榛蔓草,事往名流.奈何奸氓,诪张为幻.徙像堕碑,讧此真膺.后人罔察,是祀是崇.好其似者,而畏真龙.我尹是邦,闻之衋伤.用解积疑,畚锸命将.经久靡获,诚感神格。蒸然来思,倏然已灭。群工争奋,骓声孔扬。幽扃郁郁,再见日光。往启于山,萧墓斯辨。千载之疑,涣然冰泮。上下用协,神谋攸同。爰树爰封,爰起新宫。新宫宏宏,后茔前殿。栋宇翚飞,丹口炳焕。何以娱神?钟鼓在筵。何以享神,黍稷牲牷。陵谷可渝,壑口可迁。庙祀延绵,聿千万年。

           谒黎公祠
    名贤此奋迹 佳气郁森森
    五道一灯灿 斯文万派深
    东周无奭旦 端木乃山林
    寂寞荒祠里 长松宿夜禽
         (李永茂)

    楷 树

    刘式武
    解放前,在浚县先贤子贡故里的南街子贡祠侧,生长着一株奇形的乔木——楷树。每界仲春,花开似锦,布满枝头。花呈褐色穗状,如桑椹积结枝间,不结实。叶如槐而较长,又似柳宽而短。花后而生叶。

    相传,此树天下有二。一在孔林(早已枯死),一在黎阳城内(今之浚县)。说起它的渊源,尚有神话般的故事:

     公元前四七九年,孔子与世长辞。其弟子七十二大贤之一的黎阳人端木赐(字子贡),闻噩耗如丧考妣,悲痛欲绝,而急趋奔丧。孔子奉安时,子贡悲痛益甚,痛苦流涕,如醉如痴,稽颡泣血,一只丧杖竟不能支其躯体,随双手各植一支,匍伏而行至墓地。孔子棺椁窀穸已毕,子贡仍拄哀杖悲痛不已,竟不知两哀杖于孔子墓前已入土尺余。

    子贡因师孔子教诲而成才,得以政治、经济扬名于当时,结驷连骑于列邦。为报师恩,特于孔子墓侧,结草庐守墓六载,以尽尊师孝亲之道。守墓期间,子贡目睹两支入土哀杖,生根发芽,遂精心浇培,致其茁壮成长。然其叶似柳非柳,似槐非槐,十分奇珍,因念恩师品高亮节,博学善教,当为世之楷模,即命名为“楷树”,以示孔子楷模流芳千古万世之意。守墓期满,旋归故里,子贡为永缅恩师,特移一株带回故乡,植于庭园,以志朝夕不忘师尊。子贡谢世后,后人又为纪念子贡,在楷树旁修建了子贡祠。这株楷树自子贡时至解放县城前,一直生长了两千四百余年,根深叶茂,老干横天,盘若虬龙,凌云擎空。树干可四人合抱,巍然屹立。多年来未有根生幼苗,孑然独株。因相传楷花善治妇女各病,故每花开,群众多前往采集收藏。天长日久,花朵有限,渴望得楷花而未及者,则折枝撷叶,或割剥树皮,使树体损伤日甚,加之旧社会之官府对此奇珍异株,从未加保护,致该树终于一九四零年日寇盘踞县城时,渐次枯萎,饮恨而逝。

    关于楷树

    《康熙字典》载:“楷树生于孔子冢”。相传孔子丧,子贡由卫国带去楷树哀棍一枝,埋于孔子墓前,即生出双楷。《端木性道志》载:“周敬王四十二年,子贡手植楷树”。移植圣墓东南向一棵,茂盛时期,高四丈五尺,围一丈,其余枝疏而不屈,其质直苍而不朽。为不忘恩师,移植卫国(即河南省浚县南门里街东)一棵,干高三丈许,围一丈。迄今子贡庐墓之迹还在,手植之楷犹存。(《郓城文史资料》第八辑)

   《先贤端木祠古楷行》碑文

    子贡手植之楷树,距道口车站北十八里,在浚县南门内迤东折北至子贡祠。祠内雕梁画栋,金碧交辉,颇极壮丽。祠额曰:吾道一贯。中供先贤子贡像。殿右下有大楷树一株,相传为先贤子贡手植。围可数抱,枝干参天,大有凌云之概。树下立一碑,勒“先贤古楷行”一首。)

         先贤端木夫子祠古楷行
    先贤手植灵楷树 蟠柯瘦舞石根护
    不作苍松亦化龙 历尽乾坤三千春
    落落盘踞征奇瑞 千寻直干耻柔媚
    噫嘻海内无数本 孔林其一此其二
    春风约我过淇门 遇公七十八代孙
    为一天地几反覆 此木磊砢今独存
    手捧玉笺暗致声 劝我为歌古楷行
    呜呼李杜不再出 贱子何敢继韶英
    我来再拜风冷然 入门四顾喜欲颠
    仰见劲节二千尺 黛色苍苍直参天
    上荫金景下黄泉 古藓翠剥铜皮坚
    昔鲁哀公十七年 宣圣哀逝大道捐
    为贤庐室於墓前 手植古楷规范全
    於今形影独依旧 经历千年始成就
    五百为春五百秋 应与大椿禀同厚
    神呵鬼守势郁葱 天惊破碧腾游龙
    太古并根盘后土 扶桑接叶横苍穹
    黎阳三月下春风 花吐如葚色辄红
    一枝影插晴天虹 珊瑚光夺鲛人宫
    纹如贯钱性直融 昂首不受后人封
    干霄岂寻尘埃中 翠盖覆叶色玲珑
    老干苍节常不朽 天留灵种赛人寿
    榆柳千本能回春 此木人间竟何有
    君不闻阙里桧尊崇 只今枯干仅留踪
    楷乎托身有如此 能令万古凡材空
    又不闻东园花如雾 夭桃秾李空霜露
    琪花瑶草不足论 常留正气光乾坤
    古来材大岂偶然 大笑松柏甘受世人怜



   大清光绪二十二年冬月陇西王梓题并篆额

     子贡手植楷树碑文

    尝考楷之为物,其余枝疏而不屈,其质直苍而不朽。子贡以是木树于夫子之墓前者,用志不忘其师也。且子贡之在圣门,岂朽木不可雕者哉!品重瑚琏,堪为廊庙之栋;才可从政,足称邦家之桢。子贡之成材,皆夫子裁成;辅相之攻,培植所由成也。一旦夫子模范已捐,不啻栋折榱崩,赐将压焉,子贡能勿悲阶梯之圮乎!故念杏檀之庇荫,思树下之讲礼,不禁生抑郁之悲,盖树欲静而风不宁,徒欲养而师不待,若丧考妣然。於是服心丧三年,不同萍水相逢;庐墓六载,常怀杜门不出。无奈,於若斧之旁,种植土木之宜,以表师弟之情怀。培基惟恐不固,痛师之情,时注於继长增高之际;植根犹愿其深,哀师之怀,常寄于含英吐华之间。良木已坏,谁作中流砥柱;木铎云遥,难忘道途栖遑。蔓草荒烟,满目戚戚;月冷风清,中怀耿耿。节届勾芒,菁茅犹存;时至伐木,香楮必登。相向而哭,愁思茫茫,情更深於诸子,反於室狐踪落落,谊独高於千秋,为万世树师弟之极则,孝者,其惟端木子一人乎。吾愿千秋后学入学校奉教先生者,观楷树遗迹,思端木手泽,尚其以子贡为标准,奉为权衡焉,使世世人人所重荣名,流芳青策可也。宋大中祥符二年五月朔尚书右丞冯极题於曲阜(《端木氏家谱》)

          子贡手植楷诗
     不辨何季植 残碑留至今
     共看独树影 犹见古人心
     阅历风霜尽 苍茫天地阴
     径过筑室处 千载一沾襟

         (施闰章)

    端木子遗迹

    先贤端木子庐墓室,在至圣墓西,东向,即子贡筑室于场,独居三年之所,有匾曰“子贡庐墓处”。清明节、十月朔,衍圣公致祭于亭前。楷树在至圣墓东南,高四丈五尺,围一丈,其余支疏而不屈,其质直苍而不朽。

    圣墓孔子林,在鲁城北泗上,昔子贡葬孔子,藏入地,不及泉,而封为偃斧之形,高四尺,树松柏为志焉。既葬,有自燕来观者,舍于子贡。子贡谓之曰:“吾亦人之葬圣人,非圣人之葬人,奚观焉?昔夫子言曰:‘吾见封若夏屋者,见若斧矣。’若斧者,马鬣封之谓也,今徒一日三斩板而以封,尚行夫子之志而已,何观乎哉?”,《水经注》云:“孔子既没,葬于泗上,门弟子皆庐墓三年,各携异国土宜木卉,种艺其侧,以志不忘。惟子贡又独居三年,手植楷树,至今犹存。”康熙甲子,圣驾幸孔林,拜圣墓毕,又躬亲楷亭,顾盼楷树,因赞叹曰:“阅历三千年,生意仍然不朽,奇哉奇哉,圣贤手泽所存,天固不肯泯没也。”至已卯,南巡回銮,至济宁州,次见衍圣公,问曰:“朕前在曲阜,乃冬月,见子贡楷树,不曾见其叶果,何如也?”遂奉旨差侍卫驰孔林,取楷树叶,递呈御览。(《端木氏家谱》)                    

      赞子贡筑室独居处
    松桧参天秀色侵 云烟高郁素王林
    再三独守如存义 不二尤坚事死心
    涕泪泉台余古木 悲号日夕听鸣禽
    而今尚恨知音少 流水高山莫抚琴

              (刘梦熊)

    子贡庐墓堂碑文

    从来孝为百行之原,孝之义大矣哉。《尚书》著于篇首,《论语》著于开卷,圣人以之垂万世,帝王以之教天下,谊为人人所共慕,而求一能尽者,卒鲜。惟有端木夫子子贡者,天性至孝,固能尽于家庭之内,尤能尽于师尊之前。若夫夫子之删定缵修,不啻文谟之丕显。而子贡之闻性达天,何异武烈之丕承。夫子曰:“赐,汝来何迟?”夫子之视子贡如子矣,子贡不言而潸然涕下。子贡之视夫子亦犹父也。至于奉命而出,不犹是弟子之服劳;告籴于野,宛然与先生之共馔乎。况说楚兵迎解陈、蔡之重围,何莫非明发不昧之怀,所迫而形焉者也。然而,子贡之尽孝于师,更有见于既没之后者,心丧三年,独决门人之疑,庐墓六载,专伸一己之情。悲哉!子贡声音绝,而神不与之俱绝,居室于场,岂知有栋折榱崩之患?伤哉!子贡形容渺,而心不与之俱渺,植楷于墓,常寄于含英吐秀之间。形影相吊,苦历风霜,情更深于诸贤,谊独重于千秋,杏坛之高弟,实尼山之孝子,为万古树师弟之极则者,其惟子贡一人乎!盖前有千古,后有万年,从未见有若子贡只敦笃,于师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者,吾用是爱之慕之,深嘉而乐道之,故不禁为之赞,以称扬之。宋大中祥符二年五月朔尚书右丞冯极题于曲阜(《端木氏家谱》)

           黎公墓
    皇王迹既熄 元圣道因传
    欢凤违周世 乘龙见鲁田
    雨特泽下土 云从景多贤
    淑气钟伾岳 灵光袭卫川
    精英延睿哲 休耿昭韦编
    一贯疑方启 宫墙诣已渊
    玄闻天道合 妙彻圣功全
    遗泽存丘垄 明禋历岁年
    焄蒿朱黻侧 齐速閟宫前
    回车重回首 苍茫起夕烟

     (施闰章)

    子贡山

    王文章

     春秋末战国初,中华儒商第一人——端木子贡,为捍卫、传播儒家思想和孔子学说,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经常随从孔子周游鲁、齐、晋、楚、宋、卫、吴、越等诸侯国。同时,子贡还不时的离开孔子经商于这些诸侯国。据史料反映,子贡的一生对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发扬光大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有一次,子贡游说吴国后,在返回鲁国途中路过塔山(今江苏省赣榆县塔山水库管理处境内),正当休息看书时,一场疾风暴雨将其书籍及衣物淋湿溻透。雨后,子贡找一高台把书和衣物晒在上面。晒干后,他便启程归鲁。

    子贡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杰出弟子,又是儒商始祖。他能言善辨、从商之道、经商之略、商海之术和家累千金用于支持、宣扬、传播儒家思想和孔子学说,倍受后人尊敬、赞赏和效仿。据传:江南各商家所供奉的财神,就是子贡。因此事后,塔山地区的人们和地方官员,为缅怀、纪念子贡的功绩,便把子贡当年被雨淋的山,称作子贡山;把子贡晒书用的高台筑成平台,称作端木书台;另外还在该山上建造端木祠堂,至今这两座建筑物还存在该山上,历代世家、文人、游客去连云港,都要到子贡山上一游,并愿留下点足迹、笔墨作为纪念。现摘清代文人游山题诗一首:

         端木曝书处 嶙峋石径开
         一拳孕灵气 千古剩荒台
         人往云封帙 年深字化苔
         我来游胜境 骧首几徘徊
     (作者系浚县县志办公室副主任)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浚县栏目        站长:姚慧明   毛冰雪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毛冰雪  郑厚德      运行管理:淇县之窗网站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