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第一卷)
 
   
       
李密黎阳图谋天下
作者:马珂 文/图 上传时间:2009-8-27
 
 

 

   当年,黄河在黎阳大伾山脚下拐了个弯,向东北流去。历史,也以杨玄感黎阳起兵、李密献出灭隋三策为拐点,使隋王朝加速走向了灭亡之路。可以说,李密三策,是为隋王朝掘下的头“三锨土”。1969年,隋唐大运河(即永济渠,今卫河)清淤,发现的《李密墓志铭》,现存河南省博物院,系国家一级文物。

  记者寻访隋末唐初枭雄李密在黎阳的踪迹和文化遗存,是从高适的一首诗开始的。

  8月20日,记者如约来到浚县地方史志办公室,向刘会喜先生了解李密在浚县的遗迹情况。刘会喜先生对浚县的历史深有研究,著作颇丰,被称为浚县的“活历史”。见了面,他先将唐代著名诗人高适的一首诗递给我,这是《自淇涉黄河途中作》之十二,诗云:

  朝景入平川,川长复垂柳。

  遥看魏公墓,实兀前山后。

  忆昔大业时,群雄角奔走。

  伊人何电迈,独立风尘首。

  传檄举敖仓,拥兵屯洛口。

  连营一百万,六合如可有。

  方项终比肩,乱隋将假手。

  力争固难恃,骄战曷能久。

  若使学萧曹,功名当不朽。

  刘会喜先生随后给我讲解说:“这首诗,是当年高适自淇河泛舟,沿永济渠北上到了黎阳津,泊船上岸,看到远处高大的李密墓,触景生情吟就的。诗中,高适对李密叱咤风云的一生进行了精确的艺术描绘,不仅歌颂了李密推翻隋王朝的历史功勋,还对其功德没能圆满发出了惋惜的感叹。”

  李密是隋王朝最坚定有力的掘墓人。可以说,李密在黎阳,为隋王朝的灭亡最先掘下了头“三锨土”。

  

  杨玄感起兵黎阳,李密献出灭隋三策 

 

  为什么说李密为隋王朝的灭亡在黎阳最先掘下了头“三锨土”呢?

  隋大业七年(611年),隋炀帝为了炫耀武力,发动了远征高丽的第一次战争,结果被打得大败,100多万隋军,逃回来的只有2700余人。而这样的惨败,并没有使骄横的隋炀帝死心,隔了一年,他又发动了第二次对高丽的征战。隋炀帝亲自率大军攻打辽东,派遣礼部尚书杨玄感在后方黎阳督运粮草。杨玄感的父亲杨素是开国功臣,并且帮助隋炀帝夺取了皇位,但后来受到隋炀

  帝的猜忌,抑郁而死,杨玄感在心中埋下了对隋炀帝的深深仇恨。这时,他看到全国对朝廷不满、怨声载道,有的地方已爆发农民起义,政局已显不稳。他就想利用这个有利时机,一举推翻隋炀帝的统治。

  杨玄感以在黎阳督运粮草的名义,征集年轻力壮的民夫船工8000多人,要他们运粮草到辽东前线。这些青年本来就怨恨劳役,听说又是叫他们到前线,担心有去无回,群情激奋。杨玄感深有同感地对他们说:“当今皇上不顾老百姓死活,让成千上万的父老相亲死在战场上,现在,又要你们去前线,真的是凶多吉少。但有什么办法呢?我是被逼才征你们来的啊,如果你们不去,不仅我得掉头,你们也得掉头。要是不去的话,就只有一条道,反了!反了朝廷,推翻暴君。”

  民众一听有人带头反对暴君隋炀帝,一起响应,一片欢呼:反了,推翻朝廷!

  杨玄感把民夫船工编成队伍,发给武器,但要起兵反隋他感到还缺个高深谋士。他想到了好朋友李密,派人急将李密从长安请到了黎阳。杨玄感见到李密说:“你常说要以拯救天下百姓为己任,现在是实现你抱负的时候了。”遂向李密问起推翻隋炀帝的计策。

  李密献出三策:炀帝出征,远在辽东,距幽州也有千里之遥,南面有大海,北有强大的胡人,中间夹着一条道,按理说面临的局势是险恶的,你可率兵出奇不意,据守临渝关险要,扼住这条道的咽喉,切断隋军的退路,这时高丽军必追击隋军,不出一个月,隋军消耗殆尽,不降即溃,皇帝就会束手被擒,这是上策;关中之地四面有要塞屏障,是天府之国,如统帅部众向西进军,直取长安,招收长安的豪杰英雄,安抚长安民众,凭险据守长安,炀帝从高丽返回,但失掉了老巢,会无可奈何,我们就可慢慢夺取天下,这是中策;挑选精锐士卒,昼夜兼程,袭取东都洛阳,借以号令四方,这是下策,但是因为朝廷在东都还留着一部分守兵,不一定能很快攻下来。杨玄感急于求成,觉得李密前两策都太浪费时间,认为夺取了东都,俘虏了百官家属,就足以扰乱军心,定能一举取胜,认为李密的下策才是上策。

  杨玄感于是兵发黎阳,攻取东都,一路连战连捷,起义军队伍扩大到了10万人。

  

  兵败投翟让,讨伐隋炀帝

  

  隋炀帝在前线得到杨玄感、李密黎阳起兵造反的告急文书后,连夜退兵,派大将宇文述带领大军快速歼之。结果,起义军抵挡不住,杨玄感想到李密的第二策,就打算西退到长安,宇文述带兵紧紧追击,把杨玄感的人马包围了,杨玄感无路可走被杀。李密成了隋军的俘虏。

  宇文述派兵押送李密向朝廷交差。半路上,李密跟十多个犯人合计,将随身携带的钱财都拿出来送给了押送的隋兵。隋兵收了李密和犯人们的贿赂,对他们放松了防备,李密趁他们酒醉时逃跑了。

  李密逃脱后,一边改姓换名、东躲西藏,一边另寻机会,反抗隋朝。他先后投奔了几处义军,都没被重用,后来他听说瓦岗寨(今滑县东)有一支义军,他就投奔了瓦岗军。

  李密投奔瓦岗军,除了他看瓦岗军兵力强盛,首领翟让厚道又喜欢结交英雄豪杰外,还另有深层的心理因素。刘会喜先生分析说:瓦岗军的根据地此时已移至有险可居、易守难攻、交通便利、进退自如的黎阳,渴望东山再起,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的李密就毅然决然地投奔了瓦岗军首领翟让。

  入了瓦岗军,翟让先让李密游说河南地区小股反隋武装,结果很有成效。接着,李密又在荥阳大败隋军张须陀精锐部队,进一步取得了翟让的信任,赢得了一部分军权。李密治军有方,赏罚严明,深得部属拥戴,瓦岗军声势渐盛。在据有黎阳仓、回洛仓两大国仓的情况下,李密劝翟让袭取另一国仓洛口仓(今荥阳境内)。夺得洛口仓后,瓦岗军赈济灾民几十万,博得民心,起义队伍进一步壮大。李密在瓦岗军中首领地位进一步巩固,声望进一步提高,他要篡夺瓦岗军首领地位,进而推翻隋王朝、平定天下的愿望也进一步强烈。

  大业十三年(615年)2月,翟让推李密为魏公,改年号为元永平。同年4月,李密率领的瓦岗军围逼东都洛阳,并向各郡县发布檄文,历数隋炀帝10大罪状:“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得到广大民众的热烈拥护和各路义军的积极响应,收编了多路反隋武装,由此,李密在各路起义军中确立了盟主地位。

  

  同山激战,途穷降唐

  

  浚县人武部原政委王存喜先生是浚县卫贤乡山西村人,他说,李密当年大战同山坡的故事,至今仍是家喻户晓。

  唐武德元年(618年)3月,隋将宇文化及在江都(今扬州)杀了隋炀帝,然后拥兵10万西进,在巩洛遭到李密抵抗,宇文化及的部队这时粮草已经不多,他便改变策略,想进军黎阳夺黎阳仓补给军需。李密得知此讯后,让徐懋功坚守黎阳,誓保黎阳仓。

  宇文化及将辎重留在滑台(今滑县),引兵北上想强夺黎阳仓。徐懋功知宇文化及军粮不足,欲速战,他指挥部队一方面挖深沟、建高垒,借地道出其不意大败宇文化及,另一方面又与李密紧密配合,每当宇文化及进攻黎阳仓时,李密便引兵制其后,使其屡攻不克。宇文化及只得隔淇河与瓦岗军对峙。

  到了7月,宇文化及军粮殆尽,李密设计派使者与之谈和,借以麻痹宇文化及将士。宇文化及不知是计,将所存不多的军粮放开胃口大吃起来。等了一段时间,一直没有李密和谈的音信,宇文化及才知中计,勃然大怒,率军强渡大运河(永济渠),孤注一掷,与李密大战同山坡。激战中,李密中箭落马,宇文化及的兵卒蜂拥而上,想活捉李密。这时,李密部将秦叔宝及时赶到,救下李密,击败了宇文化及。

  这次大战,激战一天,双方伤亡惨重。宇文化及势穷力疲,率残部向北逃到魏县(今大明县西南),并在此称帝。次年,被河北窦建德起义军杀死在聊城。

  同山一战,李密领导的瓦岗军虽取得了胜利,但也损失惨重。这时,隋末王朝内部又发生了新的变故,东都洛阳的隋将王世充利用手中掌握的兵权发动政变,专制朝政,他乘瓦岗军同山之战大伤元气的时机,组织两万军队,征伐李密。两军决战偃师,李密军队大败,大将秦叔宝、程咬金、牛讲达等被俘。李密想退入洛口,谁知部下洛口守将邴元真已投降王世充;想奔黎阳,因自己曾砍伤黎阳守将徐懋功臂膀,怀疑徐懋功也不可信。走投无路之下,李密率王伯当、魏征等两万将士降了唐高祖李渊。李密自认为凭自己的地位威望和文韬武略,一定能受到唐朝重用,谁知唐高祖只任用他为光禄卿,封邢国公,这大出李密所料,使他十分失意。

  

  梦断桃林,魂归黎阳 

 

  李密投唐后不久,唐高祖李渊派他和瓦岗军将领王伯当、常何、贾润甫到黎阳招收旧部。行至稠桑(今河南灵宝县北),李密接到敕书,要他单身返朝。李密感到唐高祖李渊已对他有了猜疑,断定回朝凶多吉少。就与王伯当、常何、贾润甫商量叛唐。贾润甫对李密进行劝阻,李密不听,贾润甫便离开李密奔了熊州;常何也离开李密躲避风险。

  李密叛意已决,率领其余随从袭击了桃林县(今河南三门峡西南)的唐军,之后南入熊耳山,想凭险伺机行事。唐高祖李渊得知李密反叛消息后,命将领剿灭李密,将李密射杀于邢公岘下。

  远在黎阳的徐懋功获悉李密叛唐被杀后,念及与李密以往的情义,请求唐高祖李渊,让其收葬李密尸首。唐高祖准许了徐懋功的奏请。徐懋功派人接收了李密尸首,全军缟素,以君礼葬李密于黎阳大伾山南2.5公里处。

  刘会喜先生对记者介绍说:明、清《浚县志》,对李密墓都有明确记载。可惜的是,元代以前,墓已被盗,墓冢已平。所幸的是,1969年卫河清淤时,在浚县城关公社(今黎阳镇)罗庄西卫河河道里,发现了魏征撰文的《李密墓志铭》。

  罗庄村村长王清新是《李密墓志铭》出土的目击者、见证人。他给记者介绍说,《李密墓志铭》出土时是春天,当时负责隋唐大运河(今卫河)清淤的是滑县的民工队。墓志用青石料制成。不仅有墓志,还有墓志盖,墓志盖长宽与墓志相同,正面四边劈棱。

  墓志铭高63厘米、宽81厘米。铭文39行,满行31字,上有篆书标题“唐上柱国邢国公李密之墓铭”12个字。该墓志铭文与《全唐文》所录《唐故邢国公李密墓志铭》基本相同。此墓志铭现存河南省博物院,为国家一级文物,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

  刘会喜先生说:“当年,黄河从东南流来,在大伾山脚下拐了个弯,然后向东北流去。隋朝的历史,以杨玄感、李密黎阳起兵为拐点,开始走向没落。黎阳起兵,促使隋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王朝最终灭亡。

      淇河晨报 2009-8-26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浚县栏目    站长:姚慧明   毛冰雪

电话: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毛冰雪  郑厚德      运行管理:淇县之窗网站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