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第一卷)
 
   
       
扑朔迷离的崔庄莺莺坟
作者:陈志付 上传时间:2009-1-28
 
 

 

◇进崔庄谈莺莺

  崔庄村的东面原有一座古墓名为莺莺坟,莺莺坟旁边从前还建有石塔,村民们至今把这处古墓遗址称为小塔地。莺莺坟和石塔在40多年前被夷为平地,石塔上的石鼓、石如意等部分构件被运到村里,孩子们时常骑在它们上面玩耍。村民说,小塔地是古时一个名叫崔莺莺女子的墓地,从前在村里一提到崔莺莺就犯忌。

  早在两年前,记者就曾听说崔庄的莺莺坟里面埋葬的是古典戏剧《西厢记》中的主人公崔莺莺。当初听到这种说法时,记者认为同名同姓的人并不稀罕,这俩女子都姓崔,可能是有人在借题发挥,想制造一些轰动效应罢了。

  此次之所以会深入崔庄,全力采访,主要缘于浚县文物旅游局编印的《天书地字》一书,该书中收录了由崔庄莺莺坟出土的墓志铭文,铭文中还记载了墓主的生平事迹。

  既有传说,又有实物,难道说戏剧人物崔莺莺就是崔庄崔莺莺的化身?带着这个疑问,记者于2008年12月24日走进了淇滨区崔庄村。

  “村里谁不晓得莺莺姑娘呀,她的坟就在村东边。”一进村口,就看到抱着孩子的几个妇女在路边晒太阳,她们告诉记者,崔庄这个地名就是从崔莺莺那时候传下来的。

  40岁的村民常现青极热情,他向记者透露:“来考察莺莺坟的人很多,郭沫若也到崔庄考察过。如果找村里的老人采访,一些故事传说将会了解得更多。”常现青带领记者来到崔庄老年人娱乐室,二三十位老人正在分桌打牌。

  老人们放下手中的牌,你一言我一语说起了崔莺莺。时代不同了,崔庄村的人也不再避讳谈及崔莺莺的故事。殊不知,崔庄村在解放以前是不允许本村人演唱《拷红》和《西厢记》两部戏的,一旦有人唱了与崔莺莺有关的戏,等于在给崔庄人丢脸,如果本村人碰到,就会马上与之恼火。崔庄村没有一户姓崔,而村里人把自己视为崔莺莺的娘家人,他们称崔莺莺为莺莺姑娘。

  村民们所说的莺莺坟位于崔庄村东边,其遗址东距市文化中心不足100米。老人们说,上世纪50年代,现代著名史学家、考古学家和剧作家郭沫若曾到崔庄考察过莺莺坟。但是,郭沫若在崔庄考察后给了莺莺坟一个什么说法,我们无从知晓。

  崔庄村原名后桃园村,南距前桃园村约1公里,两村近郊有座古老的庙宇女娲宫。相传女娲宫是当年殷纣王进香的地方,前后两个桃园从前同为女娲宫的庙田。唐朝贞元年间,崔莺莺的父亲在朝中任宰相,人称崔相国。崔相国很欣赏淇河的美丽风光,他便在距淇河约1公里的后桃园建起了别墅,别墅名为崔家庄园。不久,崔相国英年早逝。莺莺随母亲含悲将崔相国灵柩从京城送回老家河北博陵安葬。当送葬队伍途经后桃园时,崔家母女与护送灵柩的人马在崔家庄园短暂停留。三年服丧期满后,由于母女俩迷恋崔家庄园的优美环境,莺莺随母亲返京城一段时间后又回到了后桃园,以后在这里长期住了下来。

  据说,入住崔家庄园后,莺莺和母亲常到附近的庙里烧香。一次,莺莺在庙内与一个书生邂逅,两个人一见钟情。于是,俩年轻人私下来往频繁,最后,莺莺为答谢书生的关照便以身相许,并与心上人私定终身。但是,莺莺的母亲郑氏察觉了这对年轻人的私情并对其阻挠。书生为挽留这份爱情,便向莺莺的母亲承诺,他将发奋读书并博取功名,待来年金榜题名后通过明媒正娶与莺莺姑娘成婚。第二年,书生进京考中了进士。然而,这个书生为获得政治靠山,寻求进一步提升的机会,竟将莺莺姑娘抛在脑后,与一位当朝尚书的女儿成了亲。莺莺姑娘被抛弃。

  莺莺的母亲郑氏祖籍河南省荥阳市,莺莺被初恋情人抛弃后由母亲做主嫁给了舅舅家的表哥郑恒。后来,莺莺的情感故事被人写进小说,继而又编成戏剧。当初,莺莺私定终身被视为大逆不道,崔庄的人为此感到“丢人”,从前谁也不能在崔庄演唱《拷红》和《西厢记》两部戏。

  崔家庄园的花匠和仆人在后桃园定居下来,后来,人们便将这里起名为崔庄。

  村民们讲起祖辈的传说头头是道。至于莺莺与祖籍河南荥阳的丈夫郑恒为什么会合葬在崔庄,村民们说,莺莺姑娘是个独生女,她和郑恒继承了崔家庄园后便以此为家。

  

  ◇元稹撰书“恋”莺莺

  

  众所周知,元代剧作家王实甫的剧本《西厢记》中的女主人公名叫崔莺莺。《西厢记》位列我国四大古典名剧之首,该剧主要表达“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而这部古典名剧却是根据唐代文学家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改编而成的。

  元稹,河南洛阳人,与白居易同朝为官,两人有着相同的文学见解和主张,史称“元白”。提及元稹,自然令人想起“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样千古流传的佳句。元稹把有情人那种刻骨铭心的生死之恋简直写绝了。

  学术界普遍认为,唐宋时期的小说一般都是对真人真事进行艺术描写,元稹的《莺莺传》也不例外,他的这篇传奇小说带有明显的自喻性质。通过考证元稹的生平和作品,可以看出他是借张生之名,把自己和崔莺莺的情感故事撰写成了《莺莺传》一书,以寄托对莺莺的思念和愧疚之情。后人又以《莺莺传》为素材,以戏剧、评书等不同形式编撰出了脍炙人口的《西厢记》、《拷红》等曲目,从而让崔莺莺的故事流传千古并使之家喻户晓。

  资料记载,元稹,字微之,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与太子少保韦夏卿之女韦丛结婚。结婚时的元稹仅仅是个秘书省校书郎。唐宪宗元和四年,年仅27岁的韦丛因病去世,此时31岁的元稹已升任监察御史。也许是命运在故意捉弄,元稹虽达到了政治目的,却成了孤男。

  有学者研究后认为,崔庄村一带流传的崔莺莺故事并非空穴来风,元稹(即张生)和崔莺莺本是一对初恋情人。元稹的《莺莺传》取材于崔庄村的“真材实料”,由《莺莺传》改编的戏剧《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即崔庄历史上崔莺莺的化身。持这一观点的人是从元稹的生平事迹、一系列历史资料、崔庄一带的传说和由崔庄莺莺坟出土的文物中找到依据。

  学者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说:“莺莺事虽元稹自叙,犹借张生之名”;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云:“元稹以张生自喻,述其亲历之境”;陈寅恪的《元白诗笺证稿·读〈莺莺传〉》说道:“《莺莺传》为微之自叙之作,其所谓张生即微之之化名,此固无疑”。元稹即《莺莺传》中的张生,恐怕没有什么疑义。

  元稹在妻子韦丛去世后写下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一千古名句,这首名为《离思》的诗看似元稹思念亡妻之作,而细品起来又让人看到了崔莺莺的影子。

  元稹的《莺莺传》写的是:唐朝贞元十六年,张生途经蒲州(今山西永庆)时借宿于普救寺,恰遇崔莺莺与寡母在寺中暂住。由于蒲州发生兵变,莺莺母女惶恐不安。幸有张生出面请来当地军吏来保护,这让母女俩有了安全感。莺莺母女拜见张生,感谢张生的救护之恩。看到面前的莺莺“颜色艳异,光彩动人”,张生不禁眼睛一亮。莺莺也对年轻英俊的张生动了心。侍女红娘看准了他们的心思,帮助这对一见钟情的年轻人结成情侣。后来张生进京应试,这对情侣分隔两地。张生在京城与贵人结姻,成了达官显贵的乘龙快婿。无奈的莺莺只得另嫁他人。

  《莺莺传》中有个情节颇为感人:莺莺为鼓励张生并表达忠诚之意,赠张生一枚玉环,“玉环一枚,是儿婴年所佩。玉取其坚润不渝,环取其终始不绝。因物达情,永以为好耳!”可是后来张生移情别恋,辜负了莺莺的一腔真情。当负心的张生以表哥的身份再求见已嫁人的莺莺时,莺莺遂赋诗予以回绝:“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

  《莺莺传》所讲的故事与崔庄村的传说何其相似——只是故事的发生地一个在山西,一个在河南罢了。

  与记者一道在崔庄村采访的孙志文曾10年前就开始研究《莺莺传》。孙志文说,唐代的读书人掀起了“游学热”,即所谓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游学可以领略各地的风俗民情和山水风光,以增长知识和丰富阅历。如果说崔庄的“崔莺莺”就是《莺莺传》里的“崔莺莺”的话,那么元稹可能是在游学期间来到崔庄认识崔莺莺的。元稹是不是“张生”,此莺莺是不是彼莺莺,不少学者正在继续探讨。

  

  ◇墓志揭开莺莺之谜

  

  崔庄村小塔地的莺莺坟在上世纪60年代的开荒中被夷为平地,而当地村民至今还称这处遗址为莺莺坟。当年在莺莺坟出土的墓志后来被浚县文物部门收藏。这块墓志的出土引起了文史研究人员的极大兴趣,人们希望从中能够看到莺莺到底是个什么样身份的人物。

  这块墓志高、宽均为0.66米,其楷书铭文《荥阳郑府君夫人博陵崔氏合袝墓志铭》由卫州司法参军秦贯撰写。铭曰:“府君讳恒,字行甫,皇试太常寺协律郎,文业著于当时,礼仪饰于儒行。少有倜傥之志,长负瑰奇之名。不苟誉以求荣,每亲仁以竭爱。乐善孜孜,不愠知鲜;量苞江渎,气含风云。神不忧德,配寿胡差,先夫人之亡,享年六十。夫人博陵崔氏,令门清族,庆余承善,四德兼备,六亲雍和。仁让得于天真,慈惠立于素尚。母仪内则,动静可师;礼行诗风,进止成法。虽婕妤女史,大家经教,承之于讽习,推之于行源者,亦异代殊人。其归一旨,未亡之叹;孀龄杳然,玉没何先?兰然遽至,以大中九年正月十七日病终于淇澳私第,享年七十有六。以大中十二年四月二十七日合袝先茔之侧。”

  由墓志铭可知,崔氏乃郑恒之妻。将墓志铭与《莺莺传》相对照,两者有诸多吻合之处:文学作品中的莺莺与墓志铭中的崔氏均姓崔,均为博陵人氏,且为同时代的人物。

  难道这些都是巧合?多年来致力研究《莺莺传》的孙志文说,不能简单地把在崔庄一带流传了千百年的崔莺莺的故事看成是空穴来风。

  孙志文说,唐宋时期的传奇小说相当于今天的纪实小说,一般是以真人真事为素材进行的艺术创作,具有一定的真实性,《莺莺传》自然也不例外。读过《莺莺传》的人都知道,崔莺莺与张生的恋情是一场悲剧,作者以细腻、悲怆的笔调记述了崔莺莺被张生始乱终弃的情感经历。张生为了仕途无情地抛弃了初恋情人崔莺莺,此类爱情悲剧自古以来都在不断上演,正如崔莺莺所言:“始乱之,终弃之。”《莺莺传》在结尾时写道:两个年轻人分手一年后,崔张二人各有嫁娶,即“后岁余,崔已委身于人,张亦有所娶。”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崔莺莺如果早知有这样的结局,她当初是断然不会背着母亲郑氏对张生以身相许的。

  崔莺莺后来到底“委身”于谁,作者在小说中没有任何交代,这就给研究人员和读者留下了一个谜团。学者根据崔庄莺莺坟出土的墓志铭认为,崔莺莺“委身”之人即郑恒。

  然而,尽管墓志铭、民间传说与《莺莺传》在多方面取得了相互印证,但是采访中也有人对记者说,《莺莺传》毕竟是前人创作的文学作品,不足以作为信史。照此说来,莺莺坟愈加令人感到扑朔迷离。  

原贴地址
淇河晨报 2009-01-14 http://press.idoican.com.cn/detail/articles/2009011427241/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浚县栏目    站长:姚慧明   毛冰雪

电话: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毛冰雪  郑厚德      运行管理:淇县之窗网站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