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桃园村首批文物保护小组的成员,如今有些人已经去世,多数人则年老体弱,无力再参与村里的文物保护工作,但他们的精神始终感染着村民,成员中如果有人离开,马上就会有新人加入,现在参与文物保护的村民越来越多。他们没有保护经费,也没有任何报酬,但没有一个人抱怨过。浚县文物部门曾经为桃园村第一批文物保护小组成员颁发了文物保护证,这张证书成了他们心目中的最高荣誉。
再难也要守好祖宗留下的“宝贝”
市文物队馆员张长安看过桃园村珍藏的这些文物后,认为这些文物多数是汉代的,也有商代的,但很难说有多大价值,有些文物离开出土地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但这批文物对研究淇河流域的手工业发展、葬俗文化等,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尤其是这些老人能把200多件文物保存得如此完好,真是少见!”
张景如老人说:“虽然我对文物保护知识了解不多,但我知道,保护文物需要一定的条件和环境才能确保文物不被损坏。现在,这些文物存放在木柜里,保存环境较差,有的已经被损坏,不知道这些文物还能保存多久。”
记者就此事采访了市博物馆馆长张长海。张馆长说,有些文物的保存条件很严格,对环境温度、湿度等都有要求,但陶器、石器等文物比较容易保存,只要不出现人为损坏,可以长期保存。
桃园村村干部王顺贤说,现在村里成立了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有专人负责对文物进行管理。“20多年来,村里的老人们全都是义务保护文物,没有任何报酬和资助,能把这些东西完好保存下来真是不容易。虽然村里没有足够的资金改善文物保存环境,但是再难我们也要把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保存下去。”
在记者结束采访时,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已经开始,但愿此次文物普查能让保存在民间的文物得到更好的保护。
有些东西毁了,可以再造,文物却不同,它一旦被损毁,永远无法复原。如果没有众多文物古迹,我们这个文明古国就将失去传统文化内涵,所谓的文明古国也将名存实亡。所以,我们要好好爱护文物。
桃园村位于新区兴鹤大街南段,“桃园遗址”是村民在建设砖瓦窑场挖土时发现的,专家说,这是一处历史遗存较为丰富的龙山、殷商、汉文化遗址。“桃园遗址”东靠京港澳高速公路,西临淇水,南靠浚大公路,北依新区,面积约10万平方米,1995年成为浚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个世纪80年代,数百件文物在桃园村被发现,其中,部分珍贵器物由浚县文物部门保管,其余200多件文物则被当地村民收集在一起集中保管。光阴荏苒,20多年来,曾经保护过这批文物的老人走了一个又一个,但200余件商、汉时期的文物却一直完好保存到现在。
砌猪舍的砖竟是文物
上世纪80年代初,为摸清文物家底进行了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浚县文物部门组织的文物普查队进村入户普查时,在桃园村惊讶地发现,这里许多村民家都有一种1米长左右、刻着漂亮图案的空心砖,这些砖多被村民用来砌猪舍,有些则被当作垫脚石铺在家门前的小路上。此外文物普查人员还发现,很多村民家里有一些石镰、石铲、陶罐之类的东西,这些东西被随意丢弃在院子里,数量之多让文物普查人员感到吃惊。村民告诉普查队员,这些东西是平时在生产过程中挖土时发现的,碎的当时就扔掉了,比较完好的就带回了家。
经过专家鉴别,这些东西很可能是商、汉时期的文物,这让当地村民十分惊讶。为确保这些文物不再被损坏和流失,村委会立即派人对分散在各家的文物进行收集,并将收集来的文物集中保管在村委会办公地,由村民推选出的8位村干部和村里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轮流看护。
后来,村里重修了女娲娘娘庙,这些文物从村委会搬到了娘娘庙。女娲娘娘庙位于桃园村西侧,四周全是庄稼地。别看现在的女娲娘娘庙只是一座小庙,相传很早以前女娲娘娘庙占地数百亩,为殷纣王时期的皇家庙宇,至今桃园村的许多老人都能讲一些有关殷纣王的故事。
走进女娲娘娘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通石碑,石碑正面刻有“桃园遗址”四个大字,背面刻有桃园遗址的简介。除正殿外,庙内还有几间低矮、狭小、潮湿的配房,配房内堆满了杂物,若不是亲眼所见,谁也不会想到这里保存着200余件商、汉时期的文物。有的文物被放在木柜里,有的堆放在床下,这些文物多是些石器、陶器、化石等,每件文物上面都写着捐献者的姓名和时间。
今年65岁的村民张玉英,只要有空闲就到庙里给看护文物的老人们做饭。张玉英说,当年村里收集这些文物时,一些村民担心无人看管造成丢失,就在各自上缴的文物上面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和上缴时间。记者数了数,装有文物的木柜共有8个,木柜的样式一致,每个木柜高1.2米、宽1.5米左右,而且木柜侧面装有玻璃。透过满是灰尘的玻璃,记者看见里面装满了大小不一的器物。8个木柜分别放在两间屋子里,柜门早已被钉死,要想打开非常难。张玉英说,这些装满文物的柜子是村民做的,后来又涂上了红漆。
20多年的精心呵护
在娘娘庙,记者见到张景如老人时,他正在与两位村民摆“龙门阵”。今年73岁的张景如,从新疆建设兵团退休后回到故乡定居,是桃园村看护文物的老人之一。在村民眼里,张景如是“见过世面”的人。谈起对这些文物的保护,老人说,自从这些文物被收集起来后,至今还没有得到过文物专家的全面鉴定,只知道这些东西出自商、汉时期,但是究竟有没有价值、有多大价值?谁也说不清,只知道这些东西是祖宗留下来的宝贝,一定要好好保管。
近年来,随着文物收藏热的升温,桃园村保存多年的这些文物,越来越得到一些人的“重视”,经常有人来村里打听这些文物,有些人想以重金收购,有些人则想尽办法企图从老人们手里搞到这些东西,也有人通过各种关系想“借”走文物。从2003年起就在庙里看护文物的赵建荣老人说,有一次,一个年轻人借着酒力把一个文物柜上面的玻璃砸碎了,虽然文物没有被砸坏,但把老人吓了一跳。
今年77岁的赵建荣是桃园村的“五保户”。“非典”那年,轮流看护文物的老人们都被派去防“非典”了,村里实在抽不出专人来看护这些文物,就想到了“五保户”赵建荣。通过交谈记者感到,赵建荣虽然已经77岁高龄,可说话爽快、利落,老人说:“村里管我吃管我喝,干这点事算个啥。”
一位村干部告诉记者,当初让村里的老人来看护文物还有另一层用意:平时出入娘娘庙的游客较多,老人可以经常和游客聊聊天,老人们有个头痛脑热的也能被及时发现。
记者在浚县文物旅游局看到了桃园村首批文保小组成员名单及详细资料,由于时间太久,纸张已经发黄。他们的名字分别是张廷如、王廷秀、张德如、张明堂、王高增、王春林、孙长文、张新如。当年,他们当中年纪最小的41岁,年纪最大的66岁。从他们的简历中记者了解到,他们中有村干部、乡村医生、国家干部,还有转业军人。
今年60岁的张树成目前负责村里的文物保护工作。张树成说,这些文物被收集起来后,村里就成立了保护小组,小组成员轮流值班,无论春夏秋冬、刮风下雨,每天都会有三四位老人守护着这些宝贝。已经去世的张德如老人就是一个典型,据说老人患病后还坚持去庙里看护文物,直到家人强行把他接回家。
来源:淇滨晚报2007-12-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