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04
13:47:10
还是第一次关注着交卸,我的目光久久盯着浚县地图上标示的交卸村。我想,交卸该是一个自然村,不知什么年代,分成了三个:前交卸、中交卸、后交卸。它们像三个珍珠或三个河蚌,南北一线散落在淇河东岸。
为什么叫交卸呢?在车上,我提出了这个问题。是不是和淇河有关,和曹操为讨伐袁尚,而在枋城“遇淇水入白沟”有关呢?交卸村在行政区划上现属卫贤镇,坐落在新镇枋城村北约两公里处。当年的白沟,该在枋城和交卸之间向东北流。秘书长穆延东同意我的推断。他说,交卸交卸,交通装卸,交汇装卸,交卸一定和河运有关。到村里后,果然证实了我们对交卸村名的推测。
这种寻根问底的研讨,显出了我对交卸村的陌生,显出了我对它历史的一无所知。全县489个行政村,在这之前,我从没有留意过它,甚至连这个村庄的名字,脑子里也了无印痕。可就是在这个村庄,却诞生了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李文田。在浚县数千年的历史上,进入我国正史、青史留名的人物,也不过十多位吧,李文田便是其中之一。
李文田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步校,曾任西北军团长,旅长等,1936年授少将军衔,同年任29军所属的38师副师长,(抗日名将,民族英雄,张自忠时任师长),驻防天津,兼任天津警备司令、市公安局长。1937年10月任59军副军长,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官,1948年授陆军中将军衔,随后任国民党总统府参军。
到了后交卸村,问起李文田,几位茫然。一位三四十岁的人说:听老茬人讲,他是一位国民党的大官。对于他的生平事迹则一无所知。村委会主任翁国华说,村里连80多岁的老人,也没见过李文田。李文田生于1894年,十六七岁离家,距今已100年了啊,淡出当代人的视野这不奇怪。可是,远方的一位学者、一位老人,却关注着从后交卸村走出的李文田,她叫李惠兰。李惠兰是抗日将领宋哲元的外甥女。《大刀进行曲》就是音乐家麦新根据宋哲元部队浴血杀敌的英雄事迹创作的。李惠兰女士是天津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她致力于中国抗战史的研究,并重点研究国民党第29军抗日战争史,1984年,抗日名将李文田,就诞生在后交卸村。
“七七事变”后,华北形势十分危急。《中华民国史事日志》记载:“1937年7月8日,中共通电全国武装保卫华北,建立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进攻。同时,毛泽东、朱德、彭德怀、贺龙、林彪、刘伯承、徐向前电蒋介石委员长,严令29军保卫平津华北。”李文田时任29军序列38师的副师长,驻防天津,兼任天津警备司令,市公安局局长。张自忠是38师师长,兼天津市市长。
1937年7月6日,向华北大规模疯狂进攻。北平和天津的形势吃紧。7月25日,师长张自忠赴北平代表宋哲元与日本人谈判,天津军政事务由李文田负责。7月26日,华北日军最高司令官香月清司对宋哲元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所属部队,分别在两日骨撤出卢沟桥,八宝山、西苑等,宋哲元断然拒绝了香月清司的通牒,并于27日向部队发出“自卫守土”的通电。李文田当时接到通电后,决定立即抗战。上午10时,李文田在寓所召集在津的主要负责人开会,史称“七人会议”。与会人员选举李文田担任天津抗日总指挥,并对参战兵力作了部署。
7月29日,李文田指挥部队向天津日寇发动攻击,并向同时全国发布抗日通电:“喋血抗日,义无反顾”。这是北平和天津沦陷前中国军队对日军的最后一战,也是卢沟桥事变以来国民党军队主动进攻的惟一战斗,后来被抗日战史学家称为“天津大出击”。在李文田的指挥下,官兵英勇杀敌,战事进展顺利,拂晓攻进了东局子机场,烧毁了十多架日机,占领了天津火车总站,并包围了日租界地,日本驻津总领事向日本驻北平大使馆发电惊呼求援,这时,北平已失守,宋哲元任张自忠代理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李文田代理天津市长,宋哲元撤离北平。日军占领北平后,开始增援天津,下午2时许,数十架日机对天津狂轰滥炸,军队伤之惨重,群众罹难两千多人,傍晚,大批日军从北平陆续开赴天津,7月30日,天津沦陷,李文田指挥部队撤出天津后,转赴静海一带继续与日军作战。不久,38师升格为第59军,张自忠任军长,李文田被任命为副军长,之后,转战湖北抗日,李文田协助张自忠指挥了著名的“随枣战役”和“襄樊战役”。由于李文田指挥作战有方,先后被任命为第33集团军总司令,第三绥靖区副司令,总统府参军,当张自忠将军以身殉国后,李文田作为张自忠多年的战友,更坚定了“为国家民族图生存”的信念,抗日战争胜利后,李文田不愿打内战,毅然脱离开了国民党军队。
天津为了纪念李文田将军,他当年居住的“老房子”至今保护完好。天津大出击前的“七人会议”会址楼也成了文物保护单位供后人瞻仰,在“七人会议”楼一侧,还有一条胡同,因是李文田兼任公安局长时居住这里,而得名公安里。
令人遗憾的是,在李文田的故里后交卸村,却没有任何与其有关的遗存了,甚至连他的抗日事迹也鲜为人知。村中60岁以上的老人,也没有一个见过李文田,几位80多岁的老人说,听上一茬人说,李文田在他母亲去世时(1922年)来过一回,从此再没有到过家。后交卸村养育了李文田,李文田是后交卸村优秀的儿子,他少年有志,十六七岁走出这个村庄时,心里便装了一个更大的世界。他长期辅佐张自忠,他与这位著名爱国将领、民族英雄为伍,“喋血抗日,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抗日救国的前线,在历史的天空里,留下了感召后人的隆隆足音。
蒋介石败走台湾后,曾几次派人和李文田联系,让他去台湾,李文田几次都断然拒绝了。解放初,他跟大女儿李燕居住在上海,那是一个浓雾弥漫的春日,女儿李燕中午回家,问保姆父亲哪儿去了。保姆说,有两个人,来和将军说什么事,将军随他们去了。李文田这一走,就再没有回家,再没了有关他的任何音讯。他这一走,给他的亲人留下了永远也挥之不去的痛苦的悬念;他这一走,也给历史留下了一个难以解开的谜团。
来源:马金章的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