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淇河文化研究》网

鹤壁礼赞 - 故乡的小桥
故乡的小桥
 
作者:王晨  加入时间:2018-3-2 17:46:28  【鹤之声FM】诗河

2017-11-29 鹤壁市朗诵协会 鹤之声FM

多年在外当过兵的我,见过许多的桥,有纵横交错的立交桥、飞跨河面的铁索桥、曲径通幽的廊桥,还有尽现岁月沧桑的石拱桥、别有一番洞天的多孔桥、既惊险又悠闲的栈桥……这些桥曾令我叹为观止。然而,唯一让我魂牵梦绕,引起深深回忆的,却是那家乡的小桥——鹤壁集九孔桥。远处的群山渐渐模糊,昔日的记忆慢慢淡忘,只有家乡的小桥,从孩提时代起,就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脑海深处。

我爱家乡的小桥,它是鹤壁集先人汗水与智慧的结晶,具有悠久的建桥史和极高的桥梁建筑学上的审美价值。家乡的小桥横跨在我市鹤山区鹤壁集镇南山(即访子山)之下,自古就是鹤壁集镇的南北交通咽喉,就是鹤壁集人骄傲和自豪的地标性建筑。据史书记载,此桥跨径3.9米,台高1.4米,桥面宽5米,桥长40米,建于金兴定3年(公元1219年)。桥墩逆水置分水尖,拱券为尖拱式,以条石砌筑成弧形,桥身九孔,故名“九孔桥”。

鹤壁集地处太行山东麓浅山丘陵地区,奔流不息的河水、起伏不平的地势,注定了鹤壁集的交通离不开桥。世世代代生活在这一地区的鹤壁集先人,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摸索和总结出了高超、娴熟的造桥技术。当地人称为“子母石”的石头,是鹅卵石、砂浆在复杂的地质环境中形成的,坚硬且极不容易锻凿成规则形状。而鹤壁集先人硬是用此等顽石建起了桥梁,这不能不令人惊叹折服。还有,鹤壁集先人在采石、运石和建桥时所付出的巨大艰辛和表现出来的灵活技巧以及多有雕刻装饰而显得古朴、典雅的桥身,都说明了家乡的小桥是鹤壁集先人艰苦劳动和技术运用以及材料节省的完美结合,是一道鲜为人知的人文景观。家乡的小桥,体现出我国古桥所具有的深厚传统美学理念和鹤壁集地域文化意境,既是历史人文的载体,又是耐人观赏的艺术品,是科学与艺术的绝佳结合。

在近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家乡的小桥见证了鹤壁集艰难的奋斗历程和一步步走向繁荣的足迹,1963年8月被特大洪水冲垮,后两次在原址边上重建。家乡的小桥远近闻名,不论你到安阳、林州还是到汤阴、淇县、浚县,一提起鹤壁集九孔桥,年长的人没有不知道的。

我爱家乡的小桥,它既是一个观光揽胜的风景名胜地,又是一个令我难以忘怀的童年时光地。它虽然是一座普通的乡间小桥,但远观如长虹卧波,并且桥下河水清澈明净,桥两岸花草繁茂,鸟鸣山野,更兼南山葱绿、清俊、幽雅,青山、小桥、碧水相映,天然一幅风景画。同时,家乡的小桥又是我人生成长起步的桥。我清楚地记得,在这座小桥上,我摔过跟头,弄脏过衣裳。儿时的我经常想象着身上长出翅膀,似小鸟飞过小桥,可是,母亲总是叫我独自过桥。第一次走到小桥桥头,看着湍急的河水,听着哗哗的水声,我赶紧闭上了双眼,哭着要母亲背我过桥。她不允,拉我上了小桥,教我一步一步踩着她的脚印走。因为紧张、害怕,我的双脚不听使唤,哪里不平,偏往哪里走。不知过了多久,费了多大的劲儿,我才过了小桥。母亲也累得气喘吁吁,但始终没有背我。

到了上学的年龄,母亲要我自己去学校,每天都要路过那座小桥。胆小的我总是拐大弯从小路走。有一天小路堵了,我只好走上那座小桥。此时,我望见站在小桥对面桥头的母亲向我招手。我立在原地,等母亲来抱。但过了许久,她没有过来。我只得闭起眼睛,挪动着双脚过了小桥,扑进她的怀抱哭了。母亲擦干我的泪水,她的脸上有了欣慰的笑容,眼里充满了浓浓的母爱之情。

徜徉在由钢筋、水泥、料石重建的家乡的小桥上,看着快速驶过的车辆和脚步匆匆的行人,我感慨万端,浮想联翩。记得母亲对后来长大的我曾说过:世上哪有母亲不心疼孩子的,可生活的路是靠你自己走出来的。是啊,当告别生养我的母亲,踏进绿色军营的时候,我体会到了母亲说的这句话的深刻内涵。从那时起,我为母亲博大深沉的爱而感动。

啊,家乡的小桥,你引我走上最初的人生之桥;啊,睿智的母亲,你带我走进这流光溢彩的人间世界。我今后的人生或许还有更为艰难的桥,但家乡的小桥将给我温存的抚慰、无穷的力量!


 


作者:王晨-王伍全,保安。鹤壁市作家协会会员。

朗诵:波澜-朱瑞红,河南省朗诵协会会员、河南省演讲与口才学会会员,鹤壁市朗诵协会理事,鹤山外宣主播,鹤之声FM主播。




 

 

故乡的小桥

《淇河诗苑》由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主办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管理:   老农
技术支持:淇县之窗    豫ICP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