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一:诗经故乡
《诗经》收集的诗歌地域很广,包括今陕西、河南、山东、山西、湖北,而多集中于河南。地域范围北到《唐风》中的今山西省北部,南到《周南》《召南》中的汉水流域,东到《齐风》《鲁颂》中的今山东省,西到《秦风》《豳风》中的今甘肃省。具体地理范围如下:
1. 《周南》,周南是周公姬旦的封地,位于黄河与汉江之间,今河南省三门峡以西、陕西省西安以东的豫西、鄂西北、陕西商洛一带。
2. 《召南》,召南是周召公姬奭的封地,位于黄河与汉江之间,今河南省三门峡以东豫西、豫西南、鄂西北一带。
3. 《邶风》,采自邶国,邶国是西周初年诸侯国,姬发灭商后,为了安置商遗民,将商代王畿之地分为邶、鄘、卫,封商代帝辛的儿子武庚于殷地,称邶国。邶国地域认为在今河南省汤阴,或认为在今河南省北部、河北省南部一带。周公旦平定“三监之乱”后,国号被取消,领地并入卫国。
4. 《鄘风》,采自鄘国,鄘国位于今河南省新乡市东北一带,是西周初年的封国,周公旦平定“三监之乱”后,国号被取消,领地并入卫国。
5. 《卫风》,采自卫国,卫国是西周初年所建立的诸侯国,第一代国君是姬昌的第九子康叔封,辖地大致为今河南省黄河北部、河北省邯郸及邢台一部分、山东省聊城市西部,先后建都于朝歌(鹤壁)、楚丘(滑县)、帝丘(濮阳)、野望(沁阳)。卫国是存续时间最长的诸侯国之一,立国前后共计八百三十八年,传三十五君,卫武公时国力最强,灭于秦亡的前一年。
周公姬旦平定“三监之乱”,灭东方五十国,尽收原卫、邶、鄘之地,将原来武庚掌管的商都周围地区和商遗民七族封给康叔姬封,让康叔姬封迁徙至今河南省鹤壁市淇水岸边,在朝歌建立卫国。因此,采集自淇河卫地的《邶风》《鄘风》《卫风》均属于《卫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孔子之前的吴公子季札已经把《诗经》中的邶、鄘、卫作为一个整体,统称为《卫风》。
6. 《王风》《小雅》《大雅》,采自畿内,包括镐京、洛邑,也就是今天的西安、洛阳一带。
7. 《郑风》,采自郑国,郑国为周厉王的小儿子于公元前806年所建,初始位于今陕西省华县以东,周厉王的小儿子成为郑国第一代君主,尊称郑桓公。郑国初为周王朝畿内诸侯,周室衰微,郑桓公积极谋寻全身之策,通过向虢国、桧国贿赂,取得十邑之地作为新郑国在东方的立足点。当周室东迁,郑国借天子之名兼并了周边的一些小诸侯国,包括虢、桧两国,郑国由畿内诸侯成为畿外诸侯。郑国的东面是鲁、宋,西北是成周、卫、晋,西南就是陈、蔡、许和楚,周围还有许多姬、姜、偃、嬴及其他小国。郑国经常利用王室之名为自己谋私利,兼并了周边的小国,侵夺许国,干涉宋、卫、鲁等国,助齐国赶走了入侵的北狄。经过几次君位争夺,郑国国势大不如前,周边列强纷纷崛起。进入战国,郑国仍然得以苟延残喘。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
8. 《齐风》,采自齐国,齐国是周朝时期山东半岛的一个诸侯国,分为姜齐和田齐。西周初年,姬发灭商兴周后,封姜尚(吕尚、姜子牙)于齐,齐国又称姜齐或吕齐。公元前391年,田和废掉齐康公。公元前386年,田和放逐了齐康公自立为国君,被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公元前334年,田氏始称王,齐国又称田齐,其疆域大致为今山东省偏北的大部及河北省西南部,都于今山东省临淄。公元前221年,秦灭齐。公元前208年,齐复国。公元前202年,齐国被汉将韩信所灭。
9. 《魏风》,采自春秋时代的魏国,魏国是西周时期建立的一个诸侯国,册封地位于今山西省芮城县北一带,始祖是姬昌第十五子毕公高。公元前661年,魏国被晋献公攻灭,封给毕万,毕万成为战国时代魏国先祖。公元前453年,魏、韩、赵三家分晋后,魏文侯创立魏国,都于今山西省夏县。公元430年,为了变法图强,称雄图霸,魏文侯把都城迁到今河北省魏县。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也就是今河南省开封,到大梁后,魏国也称梁国。
10. 《唐风》,采自唐国地域,唐国是晋国的前身,位于今山西省翼城县一带,周成王在位时,把唐国封给了他的弟弟叔虞,叔虞的儿子继唐国国君之位后改称晋国。
11. 《秦风》,采自秦国,秦国是周朝在中国西北建立的一个诸侯国,其先祖嬴姓部族是商朝贵族,早在商代就是镇守西戎的得力助手,因嬴姓部族卷入了“三监之乱”,遭到西周的惩罚,被迫西迁,嬴姓部族沦为奴隶。周孝王时,秦先祖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封为附庸,秦人此后世代为周王室养马,并戌边对抗西戎。周夷王以后,周王室越来越衰败,不得不依靠秦人稳定西部疆域。公元前821年,秦庄公击败西戎,被周宣王封为西陲大夫,赐以原大骆之族所居的犬丘,也就是今甘肃省天水西南礼县一带之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戎攻杀,秦襄公率兵救周有功,得到周平王赏识。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并赐歧山以西之地,秦国正式成为周朝诸侯国。秦穆公时,秦国先后灭掉西方戎族所建立的十二个国家,国土达千余里,秦与西方常年频繁征战,造就了秦人能征善战。秦孝公时,任用商鞅实行变法,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中期最强大的国家。公元前325年,秦国君称王,即秦惠王。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237年,秦嬴政即位。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灭六国实现了华夏的大一统。
12. 《陈风》,采自周代的陈国,陈国分周代陈国和商代陈国。商汤灭夏后,册封舜的后人虞遂于陈地,建立了商代的陈国。商末,舜的一个后裔妫遏父(阏父)投奔西岐,做了西岐负责管理陶器生产的陶正。妫遏父为西岐经济发展做出很大贡献,姬昌将自己的大女儿太姬嫁给了妫遏父的世子妫满为妻,姬发灭商后,分封部分上古圣贤名王的后裔为诸侯承奉圣祀,妫满被册命派遣到陈地,取代了虞遂后代当了陈侯。两个不同时代的陈国先后均建国于今河南省淮阳一带,定都宛丘(淮阳城关)。周代陈国位居周初十大封国之列,地盘比商代陈国大。周代陈国存续时间为公元前1045年至前478年,辖地最大时达十四邑,大致为今河南省东部和安徽省一部分,楚惠王杀陈湣公后陈亡,陈国共历二十五世,延续五百多年。
13. 《桧风》,采自桧国,桧国是高辛氏火正祝融之墟,姬发灭商后,将火神祝融后裔求言封于桧地,后建立了桧国,都于今河南省新密曲梁镇,地理范围处于古豫州偏北部,荥泽之南,溱洧两河之间,相当于今郑州市一部分。公元前769年,被郑武公所灭,领地并入郑国,故桧风可以认为是郑风,就像邶风、鄘风可以认为是卫风一样。
14. 《曹风》,采自曹国,曹国由姬昌第六子开国,共历二十六世,存续五百五十六年,是春秋时期中原东部地区的二流诸侯国,没有什么建树。公元前487年,宋国虏杀曹伯阳,曹国覆亡。曹国辖地为今山东省定陶一带,建都陶丘,也就是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
15. 《豳风》,采自豳国,豳国是周人先祖不窋之孙公刘所建,建国于夏末商初时期,位于今甘肃省宁县一带。公刘是周人部落首领,其祖皆为夏朝贵族,是夏代农耕总管,世代为夏朝负责五谷棉麻、秋收冬藏之类农事活动。商代周人先祖不窋由关中北行,定居于戎狄之间。豳国建立后,历经三百余年,到了古公亶父时,豳国才迁往周原,也就是西岐。
16.《鲁颂》,按理说《诗经》中有《国风》,《鲁颂》应该归入《国风》,题目也应改为《鲁风》。但作为诸侯国的鲁却与作为朝代的商周并列,归入《颂》中。可能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诗经》由出生于鲁国的圣人编纂,圣人也是有私心的,这样说可能亵渎了伟大的圣人;二是鲁国在周朝的特殊地位,实际上是缩小了的周朝。鲁国是周公姬旦的封国,周公姬旦因辅佐天子,未能就封,乃由嫡长子伯禽前往就国。鲁国的地理位置相当于今山东省的南部,兼涉河南、江苏、安徽三省一部分,国都设在曲阜。周公姬旦摄政,对周朝有吐哺之功,周成王因此赠鲁国以天子的礼乐,因此鲁国是缩小了的周朝。此外,齐国是周代开国功臣太公姜尚的封地,在周代诸侯国中的地位仅次于鲁国,但齐国只是周朝的异姓诸侯国,是不能与鲁国平起平坐的,因而采集于齐国的诗歌只能是《齐风》,而不能是《齐颂》。
17. 《商颂》,汉代传诗者分齐、鲁、韩、毛四家,齐、鲁、韩三家都认为《商颂》是周代宋人所作,而毛家认为《商颂》是商代作品,自汉末毛说畅行,三家之说废止。然而到了清代,多人认为《商颂》就是《宋颂》,是春秋时代的作品,产生于今河南省商丘一带。今天也有人认为是微子作品,微子启受周封立国于宋,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市。但从新出土的文物与相传资料看,认定《商颂》为《宋颂》实属错案,大有辩明的必要。
《诗经》的诗歌多集中于黄河流域的河南省和陕西省,所以说《诗经》的故乡在黄河流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