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苑1
      河南省《淇河文化研究》网

云梦山轶事
朝歌风情 - 云梦山轶事
云梦山轶事
 
作者:踏秋而歌  加入时间:2012-10-14 0:24:39  百度文库  

       

        ▲掉线

  一堵白的墙,一张纸

  就轻而易举地,遮掩了淇水的月光与风声

  多么痛苦的空白时光呵

  屏前,我无奈地

  一口一口地抽烟

  弯下腰,听-滴水轻微的哭泣

  半爿青花瓷的心事

 

  ▲相拥

  在距离弥合之前

  谁都来不及测量,一种惯性的相向碰撞力

  在相撞刹那

  你会感到,一种光

  神奇的热烈

  让陌生,退缩到千分之一毫米

 

  ▲漫步

  撇开那条碎石小径

  让树叶遮盖,不探究前额的纹路

  月光下,-任风

  翻动青春情书,允许一粒尘

  孕育春梦

  假如,今夜有梦

  那就让-行甜蜜的名词发芽吧

  让脚步,走成一个幸福

 

  ▲蔚蓝的天空

  从甲骨文的洞穴出来

  我们将一些陈旧的呻吟和血色,小心翼翼地放置原处

  风,将悲哀荡开

  给我吧,这带着体香的

  兰花手帕

  还有什么放不下呢,飞春的鸟

  已在蓝天

  叫响独白┅┅

 

  

据说,作曲家在写大主题的音乐作品时,经常保持两种姿势。一种是随时随地地倾听。一种是埋头在钢琴里手指乱飞,记录下一段段优美的旋律。如果最终大主题音乐作品,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完成,那么有幸留下来的一些优美的旋律,好象有一个称呼,叫“练习曲”。在我们的诗歌创作中也存在着这样的情况,很多诗人会写出一些片段的,优美的句子,但又无法融入大主题里,只能以断章或无题来命名。久而久之,我们甚至运用这种方式在一个大的主题范围里,零散地、一叶片似的,串联起来,构成诗章,甚至成书,像泰戈尔的《飞鸟集》。我们现在经常命名为组诗的诗歌,也存在着这样的情形,当然,大多数组诗自成一篇的作品会更多一点,但也有一些只以数字标识,就明显是一种叶片的串联。

  对于这种叶片串联似的诗的句子,我以为叫诗歌的“练习曲”是再恰当不过了。踏秋兄是这一类“练习曲”的高手。上面的这一组,就非常典型。正像音乐中的“练习曲”,都是一些优美的旋律,诗歌中的“练习曲”,也都是一些非常诗意的句子。所谓“诗意”,我一向对这个词充满警惕,觉得它对于诗歌的作用是比较可疑的,但是,就句子来讲,充满诗意的句子,确实是文学句子里最值得关注和称道的一类。既然叫“诗意”,那么就文字意思而言,就是它散发着诗歌一样的意境,它有比一般句子更大的言外之意,乃至言外之境界。

  举例说明。“想象,我弯下腰听-滴水轻微的哭泣/半爿青花瓷的心事”,这里“水的哭泣”和“瓷的心事”都是虚实结合很完美的句子,读来,散发着幽幽的语言芳香。她像一幅美丽的抽象画,停在你的眼前,期盼着你想象的加入。但仅仅这些是不够的,因为没有体现出作者的美学追求。所以,我们得读“一滴水”和“半片青花瓷”,这样你才读出作者所追求的一种古典意韵和语言对衬的美。

  踏秋兄这样的句子可不少,上面诗组里几乎每一个都有。例举如下,请大家慢慢体会。

  “在相撞刹那/你会感到,一种光/神奇的热烈/让陌生,退缩到千分之一毫米”

  “那就让-行甜蜜的名词发芽吧/让脚步,走成一个幸福”

  “还有什么放不下呢,飞春的鸟/已在蓝天/叫响独白┅┅”

  上述三句里虽然没有了古典美的追求,但却有一种现代诗歌语言的美丽在静静地展开,那些被作者重新擦亮的词语,总是以一种崭新的、令人欣喜地面容出现在我们眼前,让人禁不住浮想联翩。

  我发现,踏秋兄之所以能够写出这么多叫人感觉眼前一亮的诗句,是因为他还保持着一个非常好的习惯。那就是倾听。就象作曲家在写一部大作品时所保持的那种倾听一样,他很谦恭地保持了这样一个姿势,来面对纷繁错乱的诗歌论坛和诗歌现状。这种倾听的姿势,使他能够静心发现那些令他感动的那种美,并潜心学习,从而从容地展示在他的诗歌里。这样的姿势,我们可以从他数量众多的回帖里,一一发现。

  对这样一种诗歌的态度,这样一种倾听的姿势,我的心里充满了崇敬。我相信,大家也会有和我一样的感觉。

  踏秋兄是我们论坛的老大哥,是一位宽厚的长者。可喜的是,他对诗歌美学的这种追求,包容兼蓄,并没有特别的偏爱,对于那些他并不喜欢的诗风,他也是尽力呵护,所以,长久以来得到了大家普遍的敬重和爱戴。反映在他的诗歌上,这种宽容的心态,也使他的诗歌悠然自得地向着他理想中的美的方向,缓步前行。正像他自己取的网名那样,“踏秋而歌”,仿佛永远在美的世界里徜徉。

  写到这里,最后我要代大家说一句,祝福你,踏秋兄!谢谢你为这个论坛所付出的热情和心血!诗歌长存,理想长存,我们的情谊也将文字中长存!

本文章由山西最好的牛皮癣医院:http://www.bjyy009.com/整理发布,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淇河诗苑》由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主办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管理:   老农
技术支持:淇县之窗    豫ICP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