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城门题额
东城门:东望澶云
南城门:南控黄流
西城门:西瞻行翠
北城门:北迎紫极
西城墙北侧两便门分题:允淑门 观澜门
东望澶云:古澶州位于今濮阳西南,澶为古湖名,故址在今濮阳西,古黎阳东。站在浚县古城东门,可看到澶湖上升起的白云,也就是“澶云”。
南控黄流:大河当年自浚县淇门之南的文石津而向东偏北流,经黎阳津北去,过大伾山东麓向北而后东归大海。浚县古城南门之南便是大河“黄流”。
西瞻行翠:浚县古城西门地势较高,门外是北去的卫水,远望是苍翠的太行山群峰。
北迎紫极:解放初年,浚县北门外还是一条东西向的沙丘,黑夜站在北门远望,看到的是北天的北极星和小熊座、大熊座、仙后座、天龙座、仙王座。北极星又称紫微星,古人都把紫微星当成帝星,所以命宫主星是紫微的人就是帝王之相。故有“北迎紫极”。
允淑门:位于西城门与观澜门之间, “允淑”典出《诗经·小雅·鼓钟》:“淑人君子,怀允不忘。”有善良、美好、公平、倩雅之意,带着人们对生活更多的美好期盼。
观澜门:出门就是卫河,抬头便可看见河面上船来帆往,紫燕翻飞,鱼翔浅底,纤夫弓背逆水之舟,河水波澜起伏。
2、四城楼题额
东城楼:长春
南城楼:叠翠
西城楼:长青
北城楼:拱北
长春:希望四季常青,四季如春,是浚县儿女对未来的美好向往。
叠翠:层迭的翠绿色,层迭的山色。曹丕《黎阳作》:“南望果园青青,霜露惨凄宵零,被桑梓兮伤情。”唐代杜颜《灞桥赋》:“连山叠翠而西转,羣树分形而北疎。” 唐代刘蜕《吊屈原辞·招帝子》:“鸾去凤飞兮云不归,九疑叠翠兮横湘雨。” 元代萨都剌《溪行中秋翫月》诗:“四山叠翠开画图,溪濑漱石如笙竽。”叠翠也是一种植物蕙兰,梅瓣,传统名品,叶姿半垂,叶幅宽,叶色淡绿,花梗淡绿。花外三瓣质厚、紧边,瓣端有尖锋,质糯,二副瓣拱抱。深兜软蚕蛾捧,大如意舌,花色淡绿。
长青:与长春意思相近。
拱北:对着北极紫微帝星,两手抱拳上举以表敬意。
3、文治阁题额
东侧:丹流东壁
南侧:清环黎水
西侧:碧泻西山
北侧:黛护伾岚
丹流东壁:站在文治阁东望,一是能看到北去的大河,二是能看到大伾山,大伾山孤峰独立苍翠。丹流东壁形容流动着红色,色彩飞动。唐代王勃《滕王阁序》:“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明代何景明 《画鹤赋》:“徒流丹而暎绿,俱含意而论形。” 此处的“东壁”指的应是大伾山崖。
清环黎水:黎水借指浚县,又是说的卫水。古浚县城于浮丘山西南引卫水,绕城挖护城河,至城西北还与卫河。护城河长八里,宽二丈,深及卫水。城门外各建一石桥,桥头各建一石坊。清清卫河之水环绕着古城。
碧泻西山:西边的太行山中,淇河碧水自山中倾泻而出,东来入卫,然后北流。
黛护伾岚:黛是女子眉毛的代称,皆知美女。这里应是借指浮丘山上的碧霞元君,碧霞元君美女神仙护佑着大伾山岚,大伾山岚也是借指,指的是浚县儿女。
作为收笔,把我写的《昔日黎阳赋》跟在后面:
今日浚县城非昔日黎阳城,昔日黎阳城非古时黎阳城。古时黎阳城汉代位居大坯山北麓,卫水西侧。因水患而成湖,遂移城至浮丘山巅。黎阳城历经置州置郡,明洪武三年降州为县,移城于浮丘山东北麓,绕南、东、北三面构筑城墙,城西以卫河阻险。明正德五年,增筑西城墙,抵浮丘山而至。因登山鸟瞰城内尽望,故于明嘉靖十一年跨浮丘山峦拓筑西南城隅。明万历二年,围半壁浮丘于城内重筑城墙,终成昔日黎阳城。
黎阳城墙围长九里,墙高三丈五尺,城基厚六丈,城头厚二丈。城外石基高一丈二尺,上部砌砖,砖厚三尺,白灰桐油灌缝。城墙四周有雉堞,上有垛。东、南、西、北各筑瓮圈城门,门上分题横额:东望澶云、南控黄流、西瞻行翠、北迎紫极。城门上各筑二层高楼,分题:长春、叠翠、长青、拱北。城墙四角各建有角楼。又于浮丘山西南引卫水,绕城挖护城河,至城西北还与卫河。护城河长八里,宽二丈,深及卫水。城门外各建一石桥,桥头各建一石坊。西门北侧卫水一段城墙开有两个便门,分别题额:观澜门、允淑门。
城内分东西南北有四条主要街道,四条街道交汇处,矗立着一座文治阁。原名为中心阁,始建年代失考,明万历已卯年始移钟于中心阁。清顺治六年阁毁于大火,清康熙四十八年二次重修,改名为文治阁。阁的下部为方形平台,高两丈四尺,每边宽三丈六尺,青石基,砖砌墙面。四面开四个拱形大门,青石劵顶,人车可相对通行。四个大门分别题额:丹流东壁、清环黎水、碧泻西山、黛护伾岚。平台上建两层楼阁,阁高三丈,双重檐,琉璃瓦尖顶,四挑角,花脊,琉璃瓦剪边。平台边建有方孔女墙,墙高三尺。上层四面开窗,下层四面开门,四周有走廊绕行。东北角建有砖砌阶梯,可拾阶登阁极目遥望。
文治阁是黎阳的形象标志。每逢重要集会和盛大节日,阁下车水马龙,街道上商贾云集。每至正月,三省四县远道而来的香客赶集古庙会,登山烧香朝拜。十里八乡的民间高跷、秧歌、武术四街玩耍,竞相登山敬神,好一派锣鼓齐鸣,唢呐吹奏,鞭炮阵阵,热闹鼎沸。
城内建有一座孔庙,位于城内小西门里街,坐北面南。元末红巾军烧毁浮丘山上孔庙后,明洪武六年移址于此。后经多次增修,终有大成殿、启圣祠、名宦祠、敬一亭、明伦堂、泮池、戟门等建筑。大成殿内供有孔子牌位,左右由颜子、子思、曾子、孟子四人配祀,即四配,两边有十哲: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冉有、季路、子游、子夏。东西庑各十五间,供奉七十二弟子牌位。
昔日黎阳城襟山带河,位居伾、浮两山之间,西依卫水。蓝天白云之下,两山青螺,一弯碧水,数点白帆。城内商贾云集,街市繁荣,四座城门出入行人车辆,络绎不绝。护城河内清水微波,荷花飘香,两岸绿柳倒影,紫燕柳间穿梭翻飞,百鸟欢歌。可谓城坚池深,形式壮丽,美如画廊。至明崇祯年间,成为鼎盛,遂有民谚:“南京到北京,比不上黎阳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