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苑1
诗苑1
      河南省《淇河文化研究》网

慈母颂
淇水情深 - 慈母颂
慈母颂
 
作者:朱彦民  加入时间:2010-6-28 16:17:31  朱彦民的博客  

   小序:有一好友看了本人《母亲节忆母亲》一文,知我欲写文字表达对母亲思念与怀恋,却有文思偃蹇、搁笔神伤之窘况,很快就以本人口气替写了一篇《慈母颂》发来,读了令我无上感动,惭愧之至。个人才疏学浅,又无所作为,真不配朋友一番褒奖美意,也辜负了慈母当年之殷殷切望。然而无可奈何,只好将此文讽诵于母亲遗像之前,权作本人祭文吧!个人只好勉力前行,努力做事,争取有所成绩,庶几不负慈母教诲和朋友深情。

 

慈母颂

 

天地玄黄,瞻彼鹤翔。

 

有淇与卫,是吾家乡。

 

浮生若梦,降于饥荒。

 

十年所见,无边动乱。

 

嗟吾慈母,生之多艰。

 

耕种苟劳,苦雨严霜。

 

饥肠未饱,又断余粮。

 

携儿带女,行乞四方。

 

万苦千辛,殷殷何望?

 

有儿成长,雕琢瑚琏。

 

未忍远游,求学未返。

 

东瀛东渡,远望椿萱。

 

音容常在,未绕膝边。

 

谁奉汤药,未到床前。

 

于今思孝,不及羔羊。

 

慈颜永驻,竟成渺茫。

 

骑鹤而西,为吾永殇!

 

哀痛无极,垂泪汤汤。

 

敦敦教导,永失高堂。

 

忆昔儿时,要儿坚强。

 

寒灯夜读,缝补衣裳。

 

青眼白眼,无使仓皇。

 

节俭勤奋,布衣凤凰。

 

古道热肠,惠及梓桑。

 

生吾内美,正道其昌。

 

建此大业,欲报春光。

 

孰料生死,一隔黄泉。

 

至亲骨肉,如参与商。

 

应有仙乐,在天中央。

 

浮云朝露,含笑安详。

 

懿德长存,永列仙班。

 

注曰:该词情真意切,生动感人,颇抒己怀,惜乎未能一韵到底,韵脚处屡作变换。盖此友乡音缘故,安昂两韵直不分耳。然瑕不掩瑜,无伤大雅。他日若有余闲,代为订正可也!美髯朱某识于庚寅小满前三日晚.

 

附:

 

 

母亲节忆母亲

 

今天,广东汕头朋友陈彦雄先生给我发来一条短信,令我非常感动:“母亲节,我用心灵之纸折成最美的康乃馨,献给您亲爱的妈妈,祝她健康幸福平安!更感谢她养育了如此优秀的您,让您成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朋友!”我除了会给他回了“非常感谢”四个字,竟然再也找不到更多的表示感谢的话语。一时间,想起早已没有了健康幸福平安、已经去世两年多的母亲,不由悲从中来,鼻子一酸,涕泪交流。

多么羡慕别人有母亲健在呀,而我却如此不幸。子欲孝而亲不在,这是多么令人伤感的事情啊!

这两年来,我无时不刻不在思念母亲。想起母亲辛勤操劳一生,晚年未能享到幸福,反而病魔缠身,经历十多年的苦痛挣扎,终于不治,心如刀绞,不能原谅自己的无能,不能原谅自己没有于母亲在世时多想法陪陪她,我真是不孝之子呀!衷心祝愿远在天国的母亲,能够在天国健康幸福吉祥平安!

自从母亲去世后,我一直想写一篇追忆母亲的祭文。但想到母亲时总是感情不能平静,几次举笔铺纸,却不知从何写起,只有搁笔神伤,唏嘘不已。这种情况就像当年恩师王玉哲先生去世后,我总也写不出祭文来的感觉一样。我想,也许最终时间能够改变这一切,也许等到给母亲过了三年祭礼之后,感情才能归于平淡。但愿那时能写出一篇真正的追念母亲的祭文来。

在此,将母亲葬礼上路奠时宣读的悼词,放在这里,权代追思母亲的一个法器吧。

 

彭秀英老人祭奠仪式悼词

朱光临、朱中月撰稿

李荣勤老师宣读

王金礼先生主持

2008年2月19日农历戊子年正月十三下午一时三刻

浚县善堂镇东朱村大街出殡路奠仪式

今天,我们怀着极其沉重的心情,来参加彭秀英老人的祭奠仪式。彭秀英老人不幸于2008年2月13日即农历正月初七凌晨五点因病逝世,终年76岁。令人尊敬的彭秀英老人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虽然没有普天皆知的贡献,但在我们这个古老文明的村落中,她的故去也是石破天惊的,也是街坊邻里们悲切地难以忘怀的。

 彭秀英老人1933年农历8月25日出生于滑县道口镇一个中产没落家庭,在兄妹七人中排行老三。她在战乱和苦难中艰难地度过了青少年时代。1954年4月,彭秀英老人与我村朱连仲先生结合,嫁到我们朱村。从此开始了她苦难而艰辛的人生历程。

 十年动乱期间,由于极左政治路线的影响,她的丈夫朱连仲受到牵连而失去了工作,回到村里又被视作地富反坏右分子而屡遭批斗,不得已离家出走,从此长期流浪在外。彭秀英老人用柔弱的双肩承载起家庭沉重的负担,用勤劳的双手编织着心中美好的愿景。由于家庭缺乏男劳力,年年缺粮,生产队又不给予任何照顾。为了多挣几个工分,除了干生产队里一天三晌的正常活计外,她还被迫干起了连男劳力都不愿意干的又脏又累的重体力劳动——挑茅粪。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寒,她都无怨无悔,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到生产队各家各户厕所中掏出茅粪,挑到几里地以外的生产队菜地里。披星戴月,早起晚归,春夏秋冬,寒往暑来,一挑就是多少年。她家居住的破旧房屋,年久失修,不避风雨,下雨天就是她们家的重灾日,经常是屋外大雨,屋里小雨,屋外不下,屋里还下。不仅如此,那时村里经常办政治学习班,作为流窜犯和坏分子的家属,彭秀英老人常常被迫坐学习班,代替丈夫接受批斗和思想改造。在最困难的灾荒年,她每年摘树叶、挖野菜充饥,与子女们苦渡难关。尤其到了青黄不接的春天,家中断粮,实在无法生活了,她就带着两个年幼的儿子到大刘营、赵胡、姜庄、白庄等村沿街乞讨,站街要饭。在那些不堪回首的岁月中,她不知经历了多少艰难困苦,付出了多少辛劳和力气,流出了多少汗水和泪水,可是在她心中始终抱定一个坚强的信念,那就是再苦再累,也一定要支撑起这个家,再难再穷,也要供应孩子上学,企盼孩子长大成材。

 彭秀英老人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但她又是一个伟大的女性,一个光荣的母亲。她的伟大就在于她的平凡,她的光荣就在于她的普通。她的一生是不幸的一生,她的人生账簿里永远记录的只有付出和苦难。她的一生又是幸运的一生,她的孝顺而争气的儿子朱彦民用优异的成绩,给她的人生道路增添了无尚的荣耀和光辉。

 彭秀英老人去了,无牵无挂,无怨无悔,静静地永远地离开了人间,离开了她精心建造的这个令人羡慕的家庭,离开了她辛勤教导、艰难养育的儿女们,离开了和睦相处了几十年的邻里乡亲们。她的去世,使丈夫失去了一个好妻子,儿女们失去了一个好母亲,邻里们失去了一个好邻居,朱村街里失去了一个贤德慈惠的好楷模。她的去世,给已成家立业的子女们留下了太多太多的遗憾和愧疚,给邻里乡亲们留下了无数无数的怀想和思念。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古诗很好地写出了像彭秀英老人和子女们之间的那种慈母与孝子的关系。然而如今树欲静而风不止,子行孝而亲不在。怎不令人悲痛欲绝,遗憾终生!彭秀英老人对子女的哺育之情、养育之恩,子女们只有来生报答!她在街坊邻里中留下的传统美德和慈母懿范,乡亲们自会自觉传承、学习和发扬!

彭秀英老人一生勤劳俭朴,节衣缩食,忠厚诚实,善良贤惠,克己为人,善待邻里,关爱儿女,热爱生活,不畏艰,顽强持家,含辛茹苦,育子成材,堪称楷模。

 彭秀英老人在艰难平凡的一生中,用勤劳换来了幸福,用坚毅战胜了困难,用善良博得了希望,用博爱换得了和谐,以大美赢得了尊敬。虽然她的功德无法与历史上的孟母、岳母相提并论,但她与孟母、岳母一样有高尚的思想、有高尚的行动,从而成就了她高尚的人生。她德泽乡梓,功昭日月,美德感人,昭示后昆。她时时刻刻为乡邻,处处事事为他人,盛德感人,众人皆知。但愿她的这些美德懿范能在我们朱村发扬光大,代代相传。但愿我们朱村贤母辈出,良妇代传,才子日盛。我们相信,朱村街的明天一定会更繁荣、更文明、更和谐、更美好!

 愿彭秀英老人的精神千古流芳!

 愿彭秀英老人的品德永昭后世!

 愿彭秀英老人长眠安息!

 愿彭秀英老人天堂走好!





《淇河诗苑》由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主办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管理:   老农 
技术支持:淇县之窗    豫ICP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