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在作者《空同集》中,此八首诗前为《经行塞上二首》,可见作者有一次长途旅行的过程。前七首写的都是途中所见,第八首写百泉。
第一首写辉县石门山。可能作者是从辉县出发。该诗气魄很大,由“石门”联想到“天关”,由“天关”想到太行王屋,仿佛太行、王屋山如两扇石门,石门一开,吐出辉县石门山。意象雄奇,吞吐天地,让人震撼。
第二首写华山之关河之地。华山中断,黄河奔涌,水激石门,雷声如吼。在黄河的不断冲刷之下,昔日的潼关险隘已成废垒,巍峨的仙掌峰依然保留着秦人的信息。
第三首写雷首山。前两句写景,突出山之雄奇高耸、险峻无比;后两句想象、夸张,随意从北岳分给胡地一座山峰,就可以雄压辽阳,跨海而去。
第四首由写山转为写水。“源泉”应指百泉,其水汇成卫河而北流。自然永恒,而人事多变,后两句有岁月消磨、物是人非之意。
第五首写武王伐纣。由今天的卫水想到昔日的“漂杵之血”,由眼前的白云幻化成昔日的猎猎战旗。
第六首写淇门之景。淇门乃淇水、卫水交汇处,民风淳朴,风景绝美,丝毫不亚于江南胜地。后两句巧用“桑间濮上”之典,桑间在濮水之上,是古代卫之地。后人多用“桑间濮上”指淫靡风气盛行的地方,《礼记·乐记》甚至说:“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但作者却反其意而用之,春花锦绣,五月采莲,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
第七首写黄河、济水同流,沿途有少室山、天坛等美景。
第八首“石镜”可以理解为百泉,回荡着天光云影,映照着古松雪峰。
这组诗是李梦阳览物之作,描摹精到,时有奇句。但总体来看,于字句的雕琢上用力甚深,但境界一般。这也是李梦阳诗之拘囿之处。
【注释】
天关:犹天门。
河内:指黄河以北,以沁阳为中心的广大地区,为古河内之地。
盘谷:指盘古口,位于河南济源县北12公里的太行山南麓。此处有盘古寺,因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而名震天下。
共城:即今辉县市。共伯和时所居的共城在原辉县东五里。
浊河:混浊的河流。特指黄河。《水经注·河水一》:“河水浊,清澄一石水,六斗泥……是黄河兼浊河之名矣。”
仙掌:可能指华山东峰之仙掌崖。传古代黄河有大山阻拦,灾害连年,河神左手托华山,右足蹬中条山,给黄河开辟入海河道,拯救万民。“仙掌”就是河神托华山时留下的手迹。华山仙掌为关中八景之一。
雷首:古山名。即今山西省中条山脉西南端,介于黄河和涑水间,主峰在芮城西北。《书·禹贡》:“壶口、雷首,至于太岳。”孔传:“三山在冀州太岳上党西。”孔颖达疏:“《地理志》云……雷首在河东蒲坂县南。”《穆天子传》卷四:“天子南还,升于长松之隥;孟冬壬戌,至于雷首。”
耐可:宁可;愿得。清·曹贞吉《沁园春·赠柳敬亭》:“荡子辞家,羁人远戍,耐可逢场作戏来。”
青春恶浪:青春,春天草木葱茏,指济水之景致;恶浪,指黄河之景致。
三花树:即贝多树。一年开花三次,故名。唐·杨炯《少室山少姨庙碑》:“馀基隐嶙,仍知万岁之亭;古木摧残,尚辨三花之树。”
天坛:指天坛峰,为济源县王屋山主峰。
【作者简介】
李梦阳(1473—1530),明代文学家。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今属甘肃)人。
徙居河南扶沟。出身寒微。弘治六年(1493)举乡试第一,次年中进士。
曾任户部主事,后迁郎中。弘治十八年(1505),因弹劾“势如翼虎”的张鹤龄,被囚入狱。出狱后,途遇张鹤龄,扬马鞭打落其两齿。正德元年(1506),因替尚书韩文写弹劾刘瑾奏章,被谪。刘瑾败,复起任原官,迁江西提学副使。后因替朱宸濠写《阳春书院记》
被削籍辞归。
他为官清正廉洁,刚毅不阿,顽强抗争,多次以直言构祸,五次入狱,数遭贬谪,仍不屈不挠,被当时士人奉为楷模。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强调复古,为明代复古派前七子的领袖人物。
著有《空同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