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之河
淇河痴(姚慧明)文集  

   
     
关于淇河文化地域性之讨论
作者:张岳华 陈建增 姚慧明   时间:2012-3-15 13:17:20
     

张岳华 陈建增   来函::

 “淇河文化”已成为鹤壁媒体的常见时髦词汇,各界人士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虽然大多数文章都有共性和一致性,但也存在一些分歧。

笔者才识浅薄,无力进行全方位论述,仅就其地域性略述己见,抛砖引玉。

“文化”这个词汇含义深刻、广泛,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严格和精确的定义。然而一旦在其前冠以定语,那么就对其有了限定,时空概念还是容易界定的。如果冠以空间性名词“淇河”、“黄河”、“长江”、“中原”、“草原、“太行山”等等,那么就肯定在论述“文化”诸层面时就不能越地理区域空间之界;而冠以“殷商”、“盛唐”、“民国”等时间性名词时,当然也肯定不能越其时限界定。

“淇河文化”的地域性限定名词是淇河,一般常识就可以认定,是指全部“淇河流域”空间范围内的种种文化现象,包括上游和中游流域,鹤壁境内淇河流域仅属于一小部分。

河流流域范围是以分水岭划分的,流域范围与行政区划范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对于鹤壁市这个行政区地域,含两县三区的地理空间;对于淇河流域的范围,仅包括鹤壁市的部分区域,而不是全部区域。浚县的很少部分、淇县的部分、淇滨区的大部分范围属于淇河流域;而山城区、鹤山区的全部地域(属汤河流域、羑河流域、洹河流域)均不属淇河流域。

即使把所限定的地域周边也包括在内,那么也不能超出周边一个近邻流域范围的近淇河一部分,否则“周边”无限制扩大,就可以扩大到全球了,那就闹笑话了。这就是说,淇河流域周边概念,只能扩展到与淇河流域近邻的汤河流域、永通河流域、卫河(主流)流域的近淇河一部分,不能无限制伸向远端,更不能跨一个流域再扩伸到其它流域,不能扩大到全鹤壁市行政地域。

综上所述,把“淇河文化”概念与“鹤壁文化”概念混同在一起是不科学的,淇河并不代表鹤壁,鹤壁也不是仅有淇河。淇河下游流域一部分位于鹤壁,这是科学的用语。

笔者正在编纂《淇河志》,对淇河有全方位了解,在浏览一些有关淇河文化的文章时,发现文中作为论据而涉及到的一些文化现象之地域范畴,就超出了以上淇河流域的地域界定,我们认为有所不妥,在此与有关作者商榷。

 

张岳华  陈建增  2012315 联系qq171897050

 

    附:姚慧明复函

张岳华、陈建增二位先生:您好!
        或许我应该称二位“老兄”,但愿能获得允许。我是1945年2月17日出生,虽不知二位贵庚,但想必比我年长,因为我们虽未谋面,但您二位的大名和文章、事迹我早有所知,对您二位对淇河及鹤壁文化的热爱,还有您的严谨求实执着的科学精神,久仰至今,并有夙愿:择时亲临贵府,聆听教诲。只是家务缠身(老伴偏瘫),无法成行。突然收到二位大作,欣喜备至,我已立即将它上传入拙网《淇河文化研究》。
        文中所谈问题,也是曾经困扰我好长时间的问题,确实非常重要。我在前年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会成立之前,有篇文章《试论鹤壁核心文化标识》:
http://www.qxzc.net/qhwhyj5/html/2010/7/446.htm ,并受邀在研究会成立大会上宣读。其中有一段专门谈到二位所论述的问题,暂摘录如下:

        3、淇河若作为鹤壁的文化标识,完全能够承载和涵盖鹤壁全境的所有文化。可以说这正是她最有资格充当鹤壁文化标识的一个极其重要极其优越的条件。

       鹤壁市辖两县三区,将淇县、浚县的大部、淇滨区、山城区说成是淇河流域,似乎没有问题。鹤山区和浚县东部北部是否也能称为淇河流域呢?笔者曾经为此而质疑过鹤壁文化被称为淇河文化。学习了我国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教授《河南浚县大伾西部古河道考》一文后,得知现在的卫河,汉以前曾叫白沟,这白沟其实原是淇河汇合古清水的故道。清末民初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杨守敬注疏《水经·清水》:“清水本自入海,自周定王五年河徙南注,黎阳以北,清河之流遂绝,而故道犹存。今曹操开白沟遏淇水北流行清水之道。故《淇水注》渭之清淇,互受通称”。这即是说由于历史的原因,淇水和清水可以合称清淇,也可单称清水,或单称淇水,二者是一回事。清代中叶学者王履泰《畿辅安澜志》载:“卫河,古清、淇二水所导也,汉为白沟,隋为永济渠,宋元曰御河,明曰卫河。”这段话即是说,白沟原是清淇故道,“卫河”的名字始于明朝,命名的原因是因为其流经的地方多在春秋时的卫国地域。如此,发源或流经于鹤壁市的羑河、汤河、洹河等许多河流,追根求源,几乎都是原淇河(今卫河)的支流。如此,鹤壁市现在的辖区理应全属淇河流域。这就是说,毫无疑问,鹤壁文化全部可以被淇河这一标识物所承载和涵盖。鹤壁人在本世纪初就将淇河当作了其地域文化标识,将鹤壁文化称作“淇河文化”,实在是具有胆略具有眼光之举。

        不知所述有否道理,特请二位先生批评指教。

        此致
敬礼

                                     姚慧明  2012-3-15

 

姚先生:谢谢及时回复!

     对考古成果无异议,那些文献都很熟悉,不再重复探讨。

     可能是一种思维习惯吧!我们习惯于以现代人对现实的直观思维模式考虑问题,而不习惯于回到千年古辈子考究式思维、辩论。也许这是当政者所需要的,是有某种特色需要的,但我们不想那样做。就像我们是人,不是类人猿一样。类人猿已经进化到今天的人,为什么还要搬出类人猿说事呢,对一般百姓,那就是天书语言。研究归研究,现实还是现实,还是务实一些好。

     我们的《淇河志》中当然要溯源淇河,但是我们不能像你们那样定位淇河流域的现实空间界定。黎民百姓是现代人,喜欢听现代话,那样的考古定位百姓只能是听西游。

     建增都不想多说什么了,只好由我代为回话,礼尚往来吧。

     好啦!各自保重吧!

     祝夫人早日康复!

                                           张岳华
                                                   2012年3月15日晚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郑厚德      运行管理:淇县之窗网站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