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大人之道有三:一曰正蒙难,二曰法授圣,三曰化及民。殷有仁人曰箕子,实具兹道以立于世,故孔子述六经之旨,尤殷勤焉。
当纣之时,大道悖乱,天威之动不能戒,圣人之言无所用。进死以并命,诚仁矣,无益吾祀,故不为。委身以存祀,诚仁矣,与亡吾国,故不忍。具是二道,有行之者矣。是用保其明哲,与之俯仰;晦是谟范,辱于囚奴;昏而无邪,聩而不息;故在《易》曰“箕子之明夷”,正蒙难也。及天命既改,生人以正,乃出大法,用为圣师。周人得以序彝伦而立大典;故在书曰“以箕子归作《洪范》”,法授圣也。及封朝鲜,推道训俗,惟德无陋,惟人无远,用广殷祀,俾夷为华,化及民也。率是大道,丛于厥躬,天地变化,我得其正,其大人欤?
呜乎!当其周时未至,殷祀未殓,比干已死,微子已去,向使纣恶未稔而自毙,武庚念乱以图存,国无其人,谁与兴理?是固人事之或然者也。然则先生隐忍而为此,其有志于斯平?
唐某年,作庙汲郡,岁时致祀,嘉先生独列于《易》象,作是颂云:
蒙难以正,授圣以谟。
宗祀用繁,夷民其苏。
宪宪大人,显晦不渝。
圣人之仁,道合隆污。
明哲在躬,不陋为奴。
冲让居礼,不盈称孤。
高而无危,卑不可逾。
非死非去,有怀故都。
时诎而伸,卒为世模。
《易》象是列,文王为徒。
大明宣昭,崇祀式孚。
古阙颂辞,继在后儒。
《全唐文》卷五百八十七
《古文观止》卷九
【解题(序)】
箕子,名胥余,殷纣王的叔父,曾任太师之职,封于箕(今山西省太谷县东北)。他因劝谏纣王,被囚禁。周灭殷之后,武王将他释放。据传,他不愿仕周,逃亡到朝鲜,周武王就将朝鲜封给了他。《书经·洪范》中记载了他对答周武王的话,实际上是后人伪托的。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集团,实行政治革新而获罪,被贬谪到荒远的边郡为官,它的遭遇与古代贤者箕子的遭遇是有类似之处的。因此,这篇碑文是以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磊的,是借赞美箕子来寄托自己的信念和抱负的。所以文章虽以议论为主,但行文中却蕴含着深厚的感情和无限的感慨。
【注释】
题注:柳宗元的《箕子碑》刻石置于卫辉箕子庙内。箕子思念自己的祖国,曾从朝鲜返周,向武王陈述治理天下的《洪范》九畴(《洪范》九畴云者:(一)五行,(二)五事,(三)八政,(四)五纪,(五)皇极,(六)三德,(七)稽疑,(八)庶征,(九)五福六极是也)大纲,并回到卫辉故里,在比干墓前拜祭哥哥的无心英魂,写诗《麦秀歌》感怀,不忍离去。
碑: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它的应用范围很广,有封禅和纪功的碑文,有寺观、桥梁等建筑物的碑文,还有墓碑。它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多用散文以记事,称为“碑”;后一部分用韵文以赞颂,称为“铭”或“颂”。
蒙:犯,遭受。
难:危难。
六经:指《书》、《易》、《礼》、《乐》、《诗》、《春秋》六部 儒家经籍。
纣:商代最后的君主,也称帝辛,旧史称他荒淫无道,残暴专横,激 起人民的怨恨后被周武王所灭。
明夷:《周易》卦名。明指太阳;夷,灭,指太阳落山。本将引文即 出自《周易·明夷》。这里的意思是说箕子能韬晦,在艰难之中,保持正直的品德。
彝伦:即指伦理道德。
洪范:《书经》中的一篇。洪,大;范,法。旧说认为是箕子向周武王陈述的“天地之大法”。周兴十有三年,王访于箕子,于是箕子乃作《洪范》,以教武王。近人疑为战国时的作品。“洪范”之意又有一种解释:“洪范”一名来自《尚书·洪范》篇,取大禹治水,使洪水就范之意。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箕子到朝鲜之后,教当地人民种田、养蚕,讲习礼义,并为他们制定了八条禁令。
厥:同“其”,意为他或他的。躬:身体,自身。
殓:尽,绝。
稔:谷物成熟,这里指罪恶没有发展起来。
武庚:纣王之子。武王灭商后,仍封他为殷君。周成王时,他发动叛 乱,为周公旦所灭。
汲郡:即唐代卫州,在今河南新乡、汲县(卫辉市)一带。
显晦:明与暗。唐·杜甫 《天河》诗:“常时任显晦,秋至辄分明。” 比喻人之进退,出仕或退隐。《晋书》卷九十四《隐逸传·史臣 》曰:“君子之行殊涂,显晦之谓也。”唐·柳宗元 《箕子碑》:“宪宪大人,显晦不渝。”
蒙难:遭受灾难。语出《易·明夷》:"内文明而处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孔颖达疏:"以此蒙犯大难,身得保全,惟文王能用之。"
以正:已正。
授圣以谟:指箕子作《洪范》,以教武王一事。谟,mó,计谋,策略。
宗祀:zōngsì,谓对祖宗的祭祀。
夷民:谓使度量标准统一,民众交易公平。
宪宪:欣欣,喜悦貌。
大人:指德行高尚﹑志趣高远的人。
显晦不渝:不论在名位显赫或者处境不佳之时都不改变。显,明。晦,暗。不渝,不改变。
道合隆污:
明哲在躬,不陋为奴:纣王奢靡,旦夕饮酒作乐而不理朝政。箕子屡谏纣不听。有人劝箕子离去,箕子曰:“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悦于民,吾不忍也”。于是箕子便披发佯狂为奴,随隐而鼓琴以自悲。纣以为箕子真疯而囚禁之。
冲让:谦让。
不盈:不满。
称孤:称王,称帝。
时诎:shíqū,在困难的时候。
卒为世模:终于成为世人的典范。
《易》象是列: 列于《易》象。指“箕子之明夷,利贞”是《周易》中的一条爻辞,“明夷”是六十四卦之一。
大明:指君主。
宣昭:宣扬,显扬。
崇祀:崇拜奉祀。
式孚:
颂辞:赞扬或祝贺的文词。
后儒:后世的儒者。亦以指二程朱子。
【译文(序)】
一般说来,伟大人物立身处世的原则有三个方面:一是受危难仍能保持正直的品德;二是将治理天下的法典传授给圣明的君主;三是使人民受到教化。殷朝有位贤人叫箕子,确实具备这三方面的德行而在世上立身行事,因此孔子在概述“六经”的要旨的时候,对他特别重视。
在殷纣王那时候,大道背弃,政治混乱,天威显示不能加以制止,圣人的教诲毫不起作用。牺牲生命以便维护天命国运,确实是一种“仁”德,只是不利于家族的延续,因此箕子不去这样做;委身降顺以便保存自己宗庙的奉祀,确实也是一种“仁”德,只是参与灭亡自己的国家,故而他也不忍心去做。上述这两种办法,已经有这样做的人了。因此他便保持自己清醒的头脑,随顺适应这混乱的世道;隐藏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在囚犯奴隶中受屈辱;貌似糊涂却不去做邪恶之事,形同柔弱而却自强不息。故而在《易》中说;“箕子能做到韬晦。”这就是蒙受危难而能保持正直的品德啊。等到天命更改了,人民得到了公正和安定,于是便献出治国的大法,因此成为圣君的老师,使周朝的人们能根据这些法则来调整伦理道德。创立典章制度。故而在《书经》中说:“因召回了箕子而写成了《洪范》。”这便是将治理天下的法则传授给圣明的君主啊。等到被封在朝鲜,推行道义来训化民俗,使德行不再鄙陋,人民不再疏远,以便发展推延殷朝宗绪,使外夷变为华夏,这便是使人民受到教化啊!所有这些崇高的品德,都集中在他的身上,天地变化发展,自己能获得其中的正“道”,难道不是伟大的人吗?
啊!当那周朝的时运尚未到来,殷朝宗庙的香火还没灭绝,比干已经死掉,微子也已离去,假如纣正做恶还不算多而自己死去,武庚能为暴乱而忧虑并力图保存社稷,国中要是没有箕于这样的人,谁和武庚一起使国家复兴并加以治理呢?这也是人事发展的一种可能性啊。这样来看箕子能忍辱含屈到这种地步,莫非正是在这方面有所考虑吗?
唐朝的某一年,在汲郡修建了箕子的庙宇,逢年遇节便祭祀他。我敬慕先生被特别地列为《易经》中的卦“象”,便写了这篇颂。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 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省运城县解州镇)人。他曾积极参加王叔文集团革新政治的。唐顺宗时,任礼部员外郎。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后迁为柳州刺史。他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在散文和诗歌的创作方面,有着很高造诣。他的诗,善于寓情于景,写得俊雅峭拔。
资料:某君题郑成功祠联:
人间剩有田横岛;
海外还留箕子碑。
——田横岛在青岛,据传秦末汉初,齐王田横属下的五百壮士,宁死不降与刘邦,为赴大义,集体自刎于该岛上。柳宗元着有《箕子碑》,箕子,名胥余,殷纣王的叔父,曾任太师之职,封于箕(今山西省太谷县东北)。他因劝谏纣王,被囚禁。周灭殷之后,武王将他释放。据传,他不愿仕周,逃亡到朝鲜,周武王就将朝鲜封给了他。箕子碑,盖亦代指流亡未归之地吧。
( 读《对联话》札记)
http://www2.tianyablog.com/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5375&PostID=1013150&idWriter=0&Key=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