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x  
历代吟淇诗 最新版


淇泉新缘竹 
  作者:清·郑板桥 上传时间:2008-2-15 8:00:00  











 

岂有泰山蘧伯玉,

 

不识东家孔仲尼。

 

从此新缘竹,

 

春风吹到泰山西。

 

http://www.bxyuan.com/ns_detail.php?id=10949&nowmenuid=14192&cpath=1989:&catid=0

【注释】
题注:此诗见于《郑板桥自然主义艺术观与十八世纪中国思想的发展》一文:“郑板桥不是一般的艺术家,而是一位有深刻思想的艺术哲学家。‘各适其性、各全其天’是郑板桥艺术观念的哲学基础;物物平等、物吾平等、人人平等,乃是郑板桥的艺术追求;而这一追求必然导致他与伪道学及其所代表的社会决裂,不甘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他说:‘竹与石,皆君子也。君子与君子同局。诗云:岂有泰山蘧伯玉,不识东家孔仲尼,从此淇泉新缘竹,春风吹到泰山西。’(7)此处的“东家”是双关之语。与泰山西相对,‘东家’故然在东方,曲阜就在泰山之东:但以通常俗语,东家则为‘主家’。真的,他要同孔圣人(实指宋明道学)所代表的时代告别了。”题目为编者所加。(文末注) (7) 因为此条落款为“乾隆壬子秋日”,即乾隆五十七年(1792),故卞编《郑板侨全集》按:此年“郑燮已卒。此画虽是赝品,题句或有依据。”见该书,第382页。蒋按:“壬子”可能为“壬午”之误读,此年为乾隆二十六年(1761),正值郑板桥六十九岁。

蘧伯玉:蘧公伯玉,名瑗,今河南长坦县伯玉村人,生卒不详,事卫三公(献公、襄公、灵公),因贤德闻名诸侯。蘧伯玉品德高尚,光明磊落,孔子与善者,于齐晏婴,于郑子产,于卫伯玉。孔子几次适卫,多居蘧伯玉家,可见相交之厚。伯玉笃行不倦,慎德深思。一次,他使人到孔子那里,孔子问:“夫子(指伯玉)何为?”对 曰:“夫人欲寡其过未能也。”使者出,孔子曰:“使乎!使乎!”既赞伯玉之德,亦赞伯玉其使者。《论语》孔子赞:“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淮南子·原道训》说:“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伯玉确是一位求进甚急而又善于改过的人。

【作者简介】
郑燮(1693-1765),清代著名画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卫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做官期间,不肯逢迎上司,颇能关心人民疾苦,饥荒年岁,曾因擅自开仓赈济,拔款救灾,获罪罢官。后来长期在扬州以卖画为生。受石涛、八大山人影响较深,又发挥了自己的独创精神,为“扬州八怪”之一。他的画以竹、石、兰蕙为最工,用笔秀劲潇洒,多而不乱,少而不疏,芳兰数丛,浓墨画花,秀逸多姿;浓淡疏密,墨色淋漓,天趣横溢,神理俱足。他主张“不泥古法”,重视艺术的独创性。重视深入生活,观察写生。书法杂用篆、隶、行、楷并以隶为主,兼有画意的美感,独创一格,自调用为六分半书,人称之谓“乱石铺街”体。兼长篆刻,古朴不俗。《桐阴论画》的作者秦祖永曾把丁敬、金农、郑燮、黄易、奚冈、蒋仁、陈鸿寿七人的印章边款题跋辑为“七家印跋”。作品很多,画风极大地影响了清代的画坛。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拄石干霄图》、《丛兰荆棘图》、《画竹留赠图》等。有《板桥文集》。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持人:郑廷云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郑厚德      运行管理:淇县之窗网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