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x  
历代吟淇诗 最新版


大伾山 
  作者:明·高尚志 上传时间:  











 

紫雾通危嶂,苍山逼古城。
诸峰伏地起,独岫入云横。
俯带淇滨险,遥襄晋岭平。
河隍中野曲,沙势大江迎。
窈窕开幽径,参差构绮甍。
松巢留鹤羽,兰若问僧名。
洞久含灵润,花奇照晚晴。
乘高瞻巨迹,寻古辨深铭。
兴洽攀藤藟,怀舒委旆旌。
浩歌安终极,万里望蓬瀛。

——清•康熙《浚县志》

【题解】
大伾山“危”、“险”、“幽”、“绮”、“洞久”、“花奇”,有大禹治水的“巨迹”,有漫山“深铭”。到此一游,令人“浩歌安终极,万里望蓬瀛”,感慨万千,心旷神怡。
【注释】
大伾山:位于浚县城东南,山势巍峨,秀丽幽静。是我国文献记载最早的名山之一,商周时,浚地称黎,山称黎山。西汉初,朝廷于黎山脚下、黄河之滨置县。“县取山之名,取水在其阳”,因称黎阳,山亦名黎阳山。东汉初年,刘秀在山巅筑青坛祭告天地,遂赐名“青坛山”。明初,俗称浚县东山。金代明昌以前,大伾山为黄河转折点,黎阳津(又名黎阳关,对岸为白马津)为黄河重要渡口。黎阳县城“凭山为基,东阻于河”。因为“山阻河险”,这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战国时张仪劝赵王守白马津,苏代约燕王决白马口,秦末郦食其劝汉王塞白马口,白马津、白马口说的都是这里。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命张耳、陈余率兵三千渡白马津攻取赵地。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以幽并二州兵取天下,首先在黎阳立营,作为河北的屏障。东汉末年,曹操与袁绍交兵,皆以黎阳为制胜之地,几经争夺。两晋与前赵、后赵、前秦、后燕在黎阳曾多次大战。后赵大将逯明曾筑垒于大伾山东。后燕慕容德南迁,巧遇黄河结冰,军民踏冰过河,摆脱追兵。于是慕容德改黎阳津为“天桥津”。隋末,李密率瓦岗军攻占黎阳,打开这里的国家粮仓赈济灾民。时间不长,李密就招募了20余万兵士。唐初,朝廷在这里设置黎州总管府,辖四州八县。五代时,朱温、李克用曾在黎阳争斗。北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金兵进军黎阳,宋守军烧掉大伾、凤凰、紫金三山之间的两座浮桥后溃退。金兵乘小舟从这里渡河南进,直捣京师。清嘉庆年间,民间反清秘密组织天理教在大伾山设立了据点。天理教起义军在滑县起义后,拟先攻下浚县城,然后北进夺取北京。起义军围困浚县县城数月,始终没有攻克,天理教起义由此失败。清朝时,诗人张端曾任浚县县丞。在游览了大伾山之后,即兴题诗一首:“极目烟霞景万重,太行西峙水朝宗。是谁忽地开生面,第一山头第一峰。”
危嶂: 高如屏障的山峰。此指大伾山。
古城:浚县城。商代称黎,西汉初年置黎阳县,明初称谓浚县至今。现尚存明洪武三年(1370)古城墙。
诸峰句:各座山峰。此指大伾山在内的浮丘山、凤山等山峰。
独岫:一座山,指大伾山。
河隍句:旷野中的黄河故道曲曲折折。隍,huáng,没有水的护城壕。此指大伾山脚下的黄河故道。
窈窕:yǎotiǎo,幽深的宫室、山水、道路等。
甍:méng,房屋。
兰若:寺庙,即梵语“阿兰若”的省称。
巨迹:巨人的足迹。指大禹治水曾到过大伾山一事。《尚书•禹贡》载:禹疏河,“东过洛汭,至于大伾”。
深铭:大伾山有历史价值较高的历代摩崖题字65处,摩崖题记63处,碑刻126通。汇聚了一千多年来的宗教风习、石雕造像、摩崖石刻、民族文字、诗文、书法、建筑、墓葬、园林、风物传说等等遗存。铭,在器物上雕刻文字。此指摩崖石刻。
藟:lěi,藤,葛类蔓草名。
旆旌:pèijīng,泛指旌旗。
浩歌二句:纵情而歌(大伾山)什么时候是个头?放眼眺望蓬莱和瀛洲。意思是说大伾山可歌的内容多得歌咏不完,令人想到它就像万里之外的仙山——蓬莱和瀛洲。神话中渤海里有仙人居住的三座神山:方丈、蓬莱、瀛洲。
【作者简介】
高尚志,明寇县(今属山东)人,进士。万历十七年(1589)任浚县知县。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持人:郑廷云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郑厚德      运行管理:淇县之窗网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