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仁”探微(下)
古都朝歌研究

 

   

 

 

淇史钩沉 - “三仁”探微(下)
“三仁”探微(下)
作者:张贺勋
作者:张贺勋  加入时间:2018-5-21 19:01:09

再说比干。比干谏诤殉国所体现出的谏诤精神,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光芒四射,是极其伟大和难得的。

谏诤最早出现于夏朝,清晰于商朝,大盛于春秋战国,完善于汉唐。谏诤是君主专制下统治者自我监督、自我纠错的机制,其目的在于帮助统治者听取、吸收不同意见,做出恰切的治国良策。古人认为,谏诤“持善间恶”,直言规劝,促人醒悟,改过匡正,有助于国君个人修身,“假人之长,以补其短”,进行正确决策,巩固政权,获得治国的良效。《荀子·臣道》:“大臣父兄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去,谓之谏;有能进于言,用则可,不用则死,谓之争”(争与诤是通假字)。由此可见,诤是强谏,坚持规劝,甚至以死相谏。  

远古“人人皆谏官”。夏商周三代,公卿、大夫、乐师、太史,以至于百工庶民,都可以向国君提意见,朝廷也采诗以观民风。《诗经》中就有不少讽谏的内容。《尚书·说命上》:“群臣咸谏于王”。

商汤时就设有谏诤专门官职“司过之士”。“有过则谏,此为人臣之道也”

探讨了微子和比干的“仁”,再来说说箕子。箕子被认为是殷商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被称为"中华文化第一子""儒家前驱"

箕子务朝期间,是一个观察入微、心思细腻的人,想象力很丰富。有一天,他见帝辛进餐用了象牙筷子,就觉得帝辛开始由俭入奢、后患无穷了。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不可振也”。

 帝辛晚年,滋生骄横霸凌之气,朝堂充满了负能量,箕子不忍看到成汤创下的600年大商伟业断送在帝辛之手,索性披发佯装为奴,每日以弹唱“箕子操”曲子发泄心中悲愤。

周武王灭商后,箕子被释放。据传说,箕子不愿仕周,遂逃亡到朝鲜,后周武王将朝鲜分封给箕子,其受封之地就是当平壤。《三国遗事》记载:都平壤城。 箕子给朝鲜去了商代的礼仪和制度,带去了懂诗书、礼乐、医药、阴阳、巫术的知识分子,懂得各种技艺的能工巧匠被那里的人民推举为国君,并得到周朝的承认。史称箕子朝鲜。据说,今天的朝鲜喜爱白色民俗就是商代尚白遗风。 

箕子是对朝鲜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一位历史人物,受到世代朝鲜人民的尊重与爱戴,朝鲜和韩国都还有祭祀箕子的祠庙。

箕子流传于世的著作《洪范·九畴》,是一部社会政治秩序对君王说话行为的经验总结,是中国历代专制王朝的行政大法,对于中国专制社会的形成具有推波助澜的意义,也奠定了中国五行说的基础,提供了中国人传统思维的框架。它涵盖了对自然界、行为、治国安民、政纲、天文、历数、气候、祸福等等人生实践内容的全部。

箕子之仁,《箕子碑》里描述得非常清晰。《箕子碑》载于《古文观止》,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为箕子庙写的碑文。在这篇著名的碑文里边,柳宗元不仅评价了箕子的仁,且对“三仁”也作了较为系统而理性的解释。这篇写于1200多年前的碑文,脉络清晰,人物评价中肯到位,是一篇经典古文。

对于比干,柳宗元的解释是:比干以“忠谏救国颠为仁”。柳宗元说,在纣王时代,常理正道,都被搞得荒谬混乱了,上天用各种灾难表示威怒,不能警戒他;聪明正直人的言论,完全不被采用。象比干这样,拼死进谏,与商王朝同命运,真算得是“仁”了。(原文):当纣之时,大道悖乱,天威之动不能戒,圣人之言无所用。进死以拼命,诚仁矣。

对于微子,柳宗元说,只所以托身给周朝,是为了延续、保存商王朝的祭祀,他力保商祀,称得上仁。(原文):委身以存祀,诚仁矣。

对于箕子的仁,柳宗元说得就更充分了。他首先鲜明提出了品德高尚的人立身处世的三个要点:一曰正蒙难,二曰法授圣,三曰化及民。柳宗元说,凡是品德高尚的人,他的立身处世之道有三个方面:一是蒙受苦难而能坚持正道,二是把法典传授给圣王,三是将教化施及人民。箕子确实具备了这种立身处世之道,在世上很有成就。在天地变化的时代,自己保持了正道,这应该算一个伟大人物吧。(原文)实具兹道以立于世……率是大道,丛于厥躬;天地变化,我得其正,其大人欤!

柳宗元评说箕子,是他“忍辱负重、待天道改变,献出治国大法”而称仁。
   对于具备“仁”(包括君子)的标准,也许我们不能以现代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来对位、评价3000年前的古人。就连最受历代推崇的比干谏诤精神,亦与当今的法治精神、民主政治不能相提并论。但是,谏诤精神,早已穿越时空,为历史的文明进步产生了无法估量的积极意义。

还需要提出的是,在汉代以前,国家的概念并不严谨,诸候国之间的百姓是自由来往流动的;哪里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百姓就流向哪里,“天下唯有德者从之”,最明显的,要数战国时期,当时很多名人周游列国,寻求施展抱负的机会(包括上面我们提到的孔子),在这些仁人志士的思维里,国家的概念是相当淡漠的。

由此,比干、微子、箕子,三人仁矣!

 




 

 
     
“三仁”探微(下)

《古都朝歌研究》 由淇园工作室和朝歌古都学会 主办    栏目主持人:王之珩    策划设计:闫玉生、郑厚德   管理运行:淇县之窗
 电话 0392-7222204    电子邮箱: dong-tuozi@163.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