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县大山深处的红山摩崖石刻 一块石头“藏”着1400多年的记忆
古都朝歌研究

 

   

 

 

文物文献 - 淇县大山深处的红山摩崖石刻 一块石头“藏”着1400多年的记忆
淇县大山深处的红山摩崖石刻 一块石头“藏”着1400多年的记忆
 
作者:张志嵩  加入时间:2018-5-18 9:49:58

 

大石岩村已经将摩崖石刻复制到了山下

红色的石头

山路难行


 “每一次来,站在红山顶上观看着这处摩崖石刻和古人采石留下的錾壕,我都会有一种和古人对话的感觉。”4月27日,经过近2个小时的行走攀爬,记者和王合生一行终于来到了淇县灵山街道大石岩村附近的红山之巅,又在山脊上行走了约半个小时,最后在一处极为隐秘的悬崖边停下,王合生望着崖壁上依然清晰的摩崖石刻感慨万千。

王合生目前任职于鹤壁职业技术学院,是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工作之余涉猎广泛,爱好书法、金石茶艺、诗词歌赋、考证探幽、户外活动。这处鲜为人知的红山摩崖石刻王合生已研究了3年,石刻文字背后传递出来的历史信息让他着迷,并为之作诗一首:“红山摩崖无人知,千五年来荒草凄。君主令下三千士,当初为何破大石?”

 

为考证红山摩崖石刻,他九上红山

 

红山,又名红山岭,位于大石岩村所辖的阴窝自然村。红山摩崖石刻位于阴窝村东面的山顶,海拔约708米,只有条不明显的羊肠小道可到,即使是当地村民也很少见过。

王合生和红山摩崖石刻的缘分还要从2009年说起。“那一年我在一个论坛上偶然发现一位地质工作者发帖说,淇县阴窝村有处摩崖石刻,距今快1500年了,隐藏在荒山中,十分难找。”王合生告诉记者,那一年,他和二十多名驴友相约登上了红山。那是他第一次到红山,找遍几处山头也没有找到摩崖石刻,确实不好找,没有一点儿收获,回来后我就把相关的信息发到了咱们鹤壁本地的论坛上”。

2009年以后,一些驴友根据王合生的提示信息,陆续发现了红山摩崖石刻。2015年王合生第一次见到了红山摩崖石刻,并深深被震撼。王合生说:“这么好的历史遗存竟然没有人了解和研究,很可惜。我下定决心,要好好研究一番。”

为考证红山摩崖石刻,王合生九上红山实地考察。4月27日,记者跟随王合生一行登上红山,得益于去年大石岩村的旅游开发,先乘观光车到半山腰,再步行上山,即使这样登顶也花费了近两个小时,而差不多十年前,根本没有这样的路。爬山到了一半,青灰色的石头突然变成了褐红色,有很明显的分界线。“‘红山’大概就是每天太阳升起后,阳光照耀在这里,石头的红色更加浓郁,因此而得名,这绝对是鹤壁境内最漂亮的石头。”


红山摩崖石刻记录了一件“大事”

 

摩崖文字竖刻在一块坐南面北的巨石断面上,从右向左,除第一行为小字外,其余4行均为大字。大字每字高约10厘米、宽约16厘米,小字字径约为5厘米。红山摩崖石刻文字没有标点,王合生介绍,按现代汉语可句读为:“高齐国君主令三千人,杨,天保六年(555年)十月廿七日,破大石,高六十尺,长七十五尺,广丈八。”

石刻中的前三字“高齐国”,因千年风霜雨雪侵蚀,字迹风化,很难辨认。根据隶书篆书的演变和摩崖字迹的实际情况,暂定为“高齐国”较为合理,即“南北朝时期高洋所建立的北齐国”。

石刻中的“杨”字,单独一行,似乎没有刻完,应有下文却又没有,“杨”字独占一行是什么意思,王合生百思不得其解。“我分析首先是在此负责此事的北齐高官,二是监工、工长之类等低级官吏的姓氏。因为能够管理征调三千人,这不是一件小事情,必须是官员。”王合生说,“杨”氏应是指高官,且很可能是北齐居于宰辅地位的杨愔(yīn)。

从现有红山遗留的錾痕看,主要是开采大型石头和特大型石头。如果是那样,参与采石者可能不会刻碑记录此事,也不会留下如今看到的“破大石”的摩崖石刻。所以,红山采石场应是一个专门为朝廷开采巨石的大石场。

南北朝时期的一尺约为现在的29.5厘米,即现在的高17.7米,长22.125米,宽(厚)5.31米。王合生说,这么大一块石头就是在现在也非常罕见。

 

红山摩崖石刻文字价值非凡

 

红山摩崖石刻文字共五行,竖刻,阴文,共34个字。纵观整个石刻,并与同时代摩崖石刻文字进行比较,其是北齐时期流行的碑刻风格,但字体、字形大小不一,基本上一字一个规格,但多呈扁长方形。

“北齐的通行书体是楷书,但它隶、楷、篆风格混杂,而又以隶体为主,其中隶书以‘杨’字为典型,篆书以‘破’字为典型。”王合生说,红山摩崖石刻处于隶书到楷书的过渡阶段,字体介于隶楷之间。风格别致,堪称一绝,对我国文字的演化也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与官方摩崖石刻等相比,间架结构、篇章布局等功力浅陋,语句语法不符合当时的行文规范,记载历史事件不完整,与通行纪事文体不符,随意性较强。”王合生认为,红山摩崖石刻不是官方所为,能够刻石记载此事、留下这段文字的人,只能是粗通文墨、掌控一定实权且有一定文化和技能、又有一定自主空闲时间的监工、工头、工长之类的人。

“也许觉得三千多人劳作于深山,所破大石又实为罕见,应该记一下,于是或自刻石,或指使工匠为之。又刻在山头隐蔽处,似乎害怕被发现,也许正因为如此,才能保存到今天。”


红山的采石场还有诸多谜团

 

“为了弄清楚红山摩崖石刻背后传递的信息,我曾经到河南大学查阅历史资料,到邯郸临漳县古邺城遗址、佛造像博物馆进行实地考察并与专家进行了研讨。”王合生说,这么早、这么完好、这么重要的一块摩崖石刻,能够完整地保留至今,实属不易,是历史留给鹤壁人民的一块瑰宝,很有必要对其考证研究,深度挖掘。

王合生心中至今还有一个谜团。为什么要在红山采石,所采石头又运到了哪里,做什么用?这些摩崖石刻文字没有交代。北齐史料也没有记载,红山属于太行山脉,但该山体比较特殊,唯有山脊有成片的外表多呈暗红色或灰白色,内部多呈淡青灰色的巨大岩石,石质坚硬,耐高温,不易风化。因该石外表和颜色极似没有毛的、带有皮屑的毛驴皮,故被当地村民称作“驴皮石”“豆青石”,又叫“大理石”“花岗岩”等不同的名称。

从红山上留下的錾壕和寨眼来看,十分清晰和深刻,起初只在摩崖石刻周围有发现,随着不断探索,这种錾壕和寨眼在红山分布的范围很大。从实地考察看,采石场的面积还是相当大的,遍布整个红山岭,也证明了三千人在此开采石头证据确凿,场面宏大壮观。根据山头地势判断和当地村民介绍,此处山头已被削去了约70米的高度。

 

石头去了何方

很可能用于邺城建造

 

虽然此处开采石料的去向和用途,摩崖石刻文字没有提及,北齐史料也未发现记载,但王合生通过对北齐政治、经济、文化等情况的分析,以及对周边村庄的实地勘察,发现了蛛丝马迹。

王合生说,根据《北齐书》《北史》《资治通鉴》等相关史志资料记载,高洋及其后继位者大兴土木。位于河北邯郸市临漳县境内漳河岸畔的邺城是北齐的都城,高洋在位期间大修宫殿和铜雀三台,耗费大量石材,且高洋尊崇佛教,或许是采石为雕刻佛像。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现今残留的金凤台中,王合生找到几块据金凤台管理人员介绍是经考古专家鉴定过的“北齐时代”的石头和雕塑,与红山的“驴皮石”一模一样,很明显出自一处,看着相同的石料,王合生感慨万千,悬着的心顿时感到很踏实,最终找到了红山石料用于邺城建造的实证。

 

红山摩崖石刻已被重视

 

“这块摩崖石刻是迄今为止鹤壁市境内最早的摩崖,比大伾山上的摩崖还早700多年。摩崖的发现与研究,其意义在于它丰富和填补了北齐文化史,发现了1463年前红山石用于邺城建造的实证。”王合生说。

此外,以红山摩崖石刻为核心,红山风景秀丽,怪石嶙峋,各成风景,有“鸭嘴兽”“风恰石”“涌石”等自然景观。大石岩村也将以红山摩崖石刻为主要景点逐步建设成乡村文化旅游景区。

据了解,因为王合生的研究成果和多方呼吁,引起了市委书记范修芳的高度重视,并作了批示。目前淇县有关部门已经将红山摩崖石刻保护编入《淇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进行科学保护与开发。并由文物部门编制红山摩崖石刻保护方案,并拨出专项资金,启动了保护建设。

 




 

 
     
淇县大山深处的红山摩崖石刻 一块石头“藏”着1400多年的记忆

《古都朝歌研究》 由淇园工作室和朝歌古都学会 主办    栏目主持人:王之珩    策划设计:闫玉生、郑厚德   管理运行:淇县之窗
 电话 0392-7222204    电子邮箱: dong-tuozi@163.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