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辛——历史上被黑的最惨的帝王
古都朝歌研究

 

   

 

 

朝歌人物 - 帝辛——历史上被黑的最惨的帝王
帝辛——历史上被黑的最惨的帝王
 
作者:收集自帝辛吧、纣王吧、百度百科等  加入时间:2017-8-14 10:20:40

帝辛,名受,后世人称殷纣王、商纣王。作为“暴君”的代表,相信大部分人对他都很熟悉。但历史上的帝辛真的像我们眼中那样的吗?下面我从网上搜集了一些资料供大家参考。(收集自帝辛吧、纣王吧、百度百科等)

开篇
很理解大部分人希望为帝辛平反的心情。但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和评价标准。也许我们大力宣扬他的某些地方,在当下是正面的,到下个时代就成了别的意义的概念了。如果我们能摈弃古人的各种造谣,梳理出真正的事实,我觉得那就是对帝辛最大的尊重,所谓的实事求是。


一、相对于历史上的帝王来说,帝辛这个人不残暴
封神演义是演义小说,还是明代人根据宋代坊间故事改编的,完全可以忽略不计(那是文学范畴不是历史范畴)。
当然有人会说,帝辛再怎么也是奴隶社会的帝王,奴隶社会奴隶没有人权,社会形式也落后野蛮,和后来的人比他肯定残暴。
有关这一点,这张表格会给我们第一个直观的认识,图中浅灰色部分代表杀人祭祀的数量。罗马数字的1到5代表的是甲骨文的分期,其中帝辛和他父亲帝乙是第五期(最后圆柱最短的一个)。

就算被认为是奴隶社会,到帝辛的时候,杀人祭祀已经少之又少,如图,他和他爹加起来一百人左右吧,想想后来几个朝代杀俘虏(商代杀人祭祀杀的基本是战俘),还有二战的时候某些国家某些事情……因为各种原因草菅人命杀死的人也比他多啊(应该也是这篇文章,提出这是因为商王开始重视劳动力)。所以就算处于奴隶社会,帝辛也不残暴,反而,单纯从动不动拉几千几万人盖金字塔(古埃及),动不动把人当牲口卖来卖去(古罗马),动不动杀几百人来祭祀祖先(先商)的奴隶社会这一点来说的话,该说他很“温柔”呢(而且帝辛还收留其他方国的罪犯,拯救那些本来应该受到奴隶那样无人权待遇的人,“纣为天下逋逃主”就是这个意思)。


而下面我将说到另一个有趣的事实,现代学者经研究已经提出的,就是:在古文献中,商人再怎么骂帝辛,都没有说过一句帝辛残暴。说帝辛残暴的是周人,而且是在周人发动战争叛乱的宣传词里说的。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商和后来的国家不一样,周的概念不是商的一个行省,而是一个邦国,相对是比较独立的,帝辛是商人的王,人家自己国家的国民、贵族和王天天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都没说王暴虐,周人远在西方,怎么知道人家残暴?残暴这个说法,与其说是史实,不如说是周人及其后代的“造谣”更为贴切吧。至于为什么“造谣”,这里也可以提一下,商人尚武,商是第一个靠武力征服建立的国家,到帝辛时候,也还是以武力为扩展边疆的手段(虽然帝辛伐东夷是边打边安抚的),而周推行的“德政”,其实一开始只是针对商人尚武而出台的(个人觉得其实如果历史给帝辛时间,那德政的提出者没准是他?毕竟他伐东夷的时候就已经带有安抚的成分了),因此帝辛残暴这种说法,其实是周人对商人“尚武”这种说法的衍生罢了。跟他本人的人品其实没什么关系。


网上有拿少祭祀就少杀人说事的,帝辛的祭祀还有更深层次的意思。
祭祀是商人的礼仪,商人祭祀还不像我们现在这样清明节去一下忌日去一下堂会去一下,一次把所有人都搞定了,他们有自己的历法(就是六十干支那样的),在甲那一天,要祭祀名字里带甲的先王以此类推,祭祀的形式还有好多种,每种都要轮一次,然后到帝辛他爹和他这一代,祭祀一轮先王,要一年的时间……不改革他儿子孙子等等得烦死。
帝辛不但祭祀,而且帝辛卜辞中祭祀历谱是最全面完整丰富的,这为后人研究殷历谱和祭祀提供了很多的材料和很大的便利,周人所谓帝辛荒于祭祀的谣言可终矣。
但帝辛这种对祭祀制度效率化的改良……可能导致了一种适得其反的下场,甚是令人惋惜。


二、虽然后世宗周,但在商的问题上,万万不要信周人
网上为帝辛平反,经常引用到周人的牧誓等文(顺便一提,传世尚书为伪书,但牧誓一篇非伪文,利簋,清华简为证),这里指出一个我们忽略掉,但学者指出的误区:古书(这里的古书包括史记,尚书等)所载的,是周人发动战争的【理由】,而不是商灭亡的【原因】
看到区别了吧?周人就是说个天花乱坠,影响我们怎么看帝辛吗?一点都不影响。
周人从帝辛爷爷那一辈起就已经在扩张,密谋叛乱,企图灭商。所以周人黑商人天经地义,如果我们用不宗周的历史观念,随便怎么看都看得出:他们所谓的原因不过是为自己的叛乱正名而已,不过是一方之言,一种说法,不是信史,不值得尽信。周人要打仗,他们需要借口,这跟狼要吃羊的故事是一个道理。


三、有关帝辛的人才改革政策(为什么商人对帝辛有怨言之一)
帝辛的人才改革政策网上赞扬的已经很多,因为符合当下社会人人平等唯才是用的观念。
但当时不是这样的
帝辛的人才政策或许激进,但应该不是激进地提出的,更可能的一种因果关系是:
1.贵族迂腐(看清楚是贵族迂腐不是王迂腐),帝辛没人可用。
2.恰逢国家打仗,王只能带族众亲征。
3..战争胜利,王封立功的族众,贵族不服
4.王和贵族的矛盾进一步加深,王进一步用小人,小人得宠,更热心为王服务(没办法啊谁让你贵族不行),贵族对王进一步怨恨。
这就成了恶性循环。
那个时代不是人人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等级森严,贵族才能当官,下面的人再有才,不过如此(这里可以提一提妇好和妇井,妇好是很出色的,也受到武丁的重用和宠爱,但就是比不上妇井的地位,葬礼不如妇井,有学者指出,妇好有可能是外族嫁入商王族的女子,而妇井则是与商王族关系密切的贵族家的女子)。
重用下层阶级的人是非常出格的,而帝辛不仅是用平民,连其他方国的罪犯也用,“为天下捕逃主”,这些人,哪怕只用一个,也足以让他背负骂名。
但根据卜辞和文献,帝辛其实不是商唯一一个“亲民”的王,武丁和他有点类似,也是重用过不是贵族的人才,但武丁懂得怎么堵贵族的嘴:他不断占卜,表明这是神的旨意,而不是个人的独断专行的政策。
帝辛也有用过这一招,卜辞上不少,但这招在当时已经没有用,他也没有其他安抚办法,任由这种“王身为统治阶级背叛了他自己的阶级”的情绪在贵族中流传下去,其中的蝴蝶效应不可而之。
真是令人惋惜。


四、有关帝辛生活骄奢和后世误会的地方
这里说三点天大的误会
1.田猎,巡狩。
帝辛好田猎,这是学者已经证明的。好多人以为这是娱乐项目,其实不是。田猎是军事演习,要摆战阵的。而巡狩是在王都以外的方国进行的军演,起到军事威慑力的作用。这两者和玩是八杆子也打不到一处的(记得前一版本的百度百科说他伐东夷是打着去玩着回来的,其实根本不是这样,他是先到边疆的邦国,和当地的军队会合,打仗,或者在某些重要军事据点进行演习,视察,这样一路走下来的,出发和返回的路线都不一样,等于兜了一大圈,那会交通不方便,这么一来一回时间长达几个月甚至一年,比如帝辛十年伐东夷,一次去了两百多天,让你出差两百多天试试什么概念,帝辛其实很累的,而且他在返程的时候反而出现了去程没有的急行军,去程比返程长,可见根本不是玩着回去的)
2.鹿台和酒池肉林。
鹿台是什么?皇室高端娱乐场所?酒池肉林是它的配套设施?这简直是天下最可笑的误会。
鹿字是误抄,正确的写法是廪,廪台,是指代商的建筑里一种没有屋顶的高台,作用是储藏重要物资,即今日的仓库。
既然鹿台是假,酒池肉林便不可能为真,此谣言可止矣
3.酗酒
这个已经有人提,但我要更进一步补充,酗酒这点是可以做到真正意义上平反的。
首先明确酗酒这一点不是针对帝辛个人,而是针对商人全体(主要是贵族阶级),商人好酒,周人好食这是后世众所周知的。其实帝辛本人喜欢不喜欢喝酒,史书没提,卜辞也没有说。其次商代的酿酒也不是那么发达,他们所谓的酒不过是一种米做的饮料,酒精度数很低——要想喝到醉酒的程度,喝酒的人早撑死了。退一步说,就算帝辛爱喝酒又如何?今人没有个领导喝可乐上瘾的?
其实周人提酗酒一点,最初指责的应该不是喝得罪薰熏这种丑态,而是不勤俭节约——前面说了酒是粮食做的,属于高端食品,平民吃那么差你贵族吃这么好,这是有争议的,尤其在国家出现灾害的时候(下面会提及)。
还有一点淫乱,我觉得根本不值一提,前面已经说,帝辛顾着改革,顾着打仗,哪里有时间淫乱
总的来说,古代说帝辛生活骄奢,骄奢在哪里,没有具体的事实,不过是漫天飞舞的谣言而已——唯一可以成立的一点是帝辛作为商的王,作为贵族阶级最顶端的存在,被代表了。而最讽刺的地方也在此:他与他代表的腐败的贵族阶级,竟还是对立关系的。


五、商末发生过天灾(为什么商人对帝辛有怨言之二)
商末刚好赶上了上一次冰川期的初期(这个冰川期到近代才结束),是气候从温暖改变的过渡期,商代的河南殷墟本来是像西双版纳那样森林茂密,动物成群还有好多大象的,到帝辛的时候突然改变了,于人民生活质量变差。
而当时的人又迷信,他们不懂这是自然现象,又把责任归咎于王,因为王进行祭祀改革不敬鬼神引至灾害…帝辛作为当时的王承受了这种责难,今天看来是很冤的,但在那样的远古,我们能说什么?
有网友分析了当时帝辛所处的政治格局,先王的政策错误给他留下一个烂摊子(武丁强盛的时候已经大面积失去西方领土,为周人强大灭商留下根本的后患),其实天灾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和,任凭王是个怎样的天才也没有用,这是何等的辛酸?


六、帝辛没有绝后
还得怪封神演义,搞得好多人以为帝辛绝后。其实帝辛至少有一个儿子,武庚,武庚是庙号,禄父相传是其名字。说白了,帝辛死了他儿子还在的。这个儿子还很优秀:并没有投降于周,反而在武王死后,说反武王派来监视他的三位周臣,一起造反了。这就是出名的周初的三监叛乱事件。


七、帝辛没有唯妇人言
有人说唯妇人言是帝辛的用人政策,是尊重女性的表现,这点可以讨论。
但我这里说一些我改变了的观念:
周人所谓唯妇人言针对的不是帝辛,而是商这个国的国风(帝辛又一次被代表了)。
换句话说,周人是比商人更歧视女性的,他们见不得女性从政,打仗。
这一点有以下方面可以佐证:
1、商人祭祀先祖,先祖的配偶也是享受祭祀的,而且可以单独拿出来祭祀。也就是说,商人对于母亲,也是放到高位非常尊重的。但到了周呢,取消对女性的单独祭祀,祭祀母亲只要祭祀父亲的时候顺带一笔就够了。
2、商人是子凭母贵,而从周开始,母凭子贵的陋习流传至今。
3、商人有女官甚至女性高层将领(妇好是元帅不是将军,将军是她下级单位),而周人没有女官。周人对女性的贬低可见一斑。
只可惜,帝辛身边没有杰出的女性。帝辛重人才,自己也聪明,肯定见不得蠢的,要真是封神演义里苏妲己那种智商的人,他早弄死了,根本不会听她说的。而且,试论帝辛身边若能有个像武丁的妇好这样的杰出女性,又何必劳驾王亲征东夷?(别说女性了,男性也没有,前面提到了,贵族迂腐,帝辛打仗只能靠平民,靠平民打了胜仗,这群迂腐贵族还不干了……对于这样的一群贵族,今人也只能呵呵了)。


八、说句公道话:其实帝辛已经很努力了
前人对商灭亡的研究是不足的,而且把问题都集中到帝辛一个人的身上去讨论,是非常有失公允的做法。商是君主制国家不假,“君主在政治体制中确实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国家制度的完善,君主只是体系中的一部分,其所起的作用不是绝对的。实际上王权是一种体制,而不是王的个人意志
商的灭亡,更多的是国家体制的问题(但我们也不应该对其苛责,毕竟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武力征服的国家,也可以说是和现代国家形成概念一致的国家),面对这种体制问题,帝辛也进行了积极的改革措施(学者或称激进),包括变更用人制度,加强对外服的控制,扩大直接控制人口的数量(部分网友形容为搞民主),进行经济改革,推行法律改革,祭祀改革,而不是后世所谓的“只会享乐昏聩无能不听政”
帝辛已经很努力了,无奈这种努力遭遇的是周人的背叛,前人没有经历过的天灾(后人也没经历过啊,冰河期两千年一次),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的各种体制缺陷,而这些是后世的帝王没有一个人全部同时经历过的(同样是天灾,大禹治水的时候也没有哪个部落乘机叛乱过夏)。他的悲剧印证了那句古话,“天时地利人和”,个人的命运只能服从时代大背景,这也许就是《封神演义》里张口闭口谈及的天命吧
在此说他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倒霉的帝王,没有其二,或也不为过。


九、毛主席对帝辛的评价
蔡叔就封在蔡,后头变成上蔡。对于周朝说来,管叔、蔡叔都是叛乱分子。当时微子是里通外国。为什么纣王灭了呢?主要是比于反对他,还有箕子反对他,徽子反对他。纣王去打徐夷(那是个大国,就是现在的徐州附近),打了好几年,把那个国家灭掉了。纣王是很有才干的,后头那些坏话都是周朝人讲的,就是不要听。他这个国家为什么分裂?就是因为这三个人都是反对派。而微子最坏,是个汉奸,他派两个人作代表到周朝请兵。武王头一次到盂津观兵回去了,然后又搞了两年,他说可以打了,因为有内应了。纣王把比于杀了,把箕子关起来了,但是对徽子没有防备,只晓得他是个反对派,不晓得他通外国。给纣王翻案的就讲这个道理。纣王那个时候很有名声,商朝的老百姓很拥护他。纣王自杀了,他不投降。微子是汉奸,周应该封他,但是不敢封,而封了纣王的儿子武庚。后来武庚造反了,才封微子,把徽子封为宋,就是商丘。
——摘自毛泽东1959年6月22日同吴芝圃等人的谈话(见《党的文献》1995年第4期)


十、从囚文王看纣王
文王被囚一事,历来被当作纣王残暴的一大罪状。文王是怎么被囚的呢? 《史记》与《史记》,与《金楼子》,与《吕氏春秋》的记述都相互矛盾。究竟哪种说法真实可靠,我们无法作出判决。 这里不去考证哪个说法正确,只按照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囚文王于羑里而不是赦。文王在被囚期间干什么呢?写书。文王拘而著《周易》。说明文王在肉体上和精神上并未遭到太大的折磨,否者,他是不会静下心来写书的。而且周人也没有宣传文王在狱中如何受虐待,如果文王真的受虐待,周人是不会放弃这个攻击纣王的机会的。由此看,纣王残暴吗? “商王朝要全力对付东夷,为了稳定后方,又把他释放了。”(《中国古代史》)文王出狱之后,纣王“杀牛而赐之”。(《淮南鸿烈解十二》)纣王宴请文王,并不无愧疚地对文王说,告你状的是一个长鼻决耳的人。文王说,这是崇侯虎的形象。作为一个国君,连谁给他回报的都告诉被告者,这似乎显得幼稚可笑。后来,纣王为了安定西方,就依靠文王,赐文王弓矢斧钺,让其获得征伐大权,为巩固殷的后方作贡献。为了名正言顺,纣封文王为西伯。 纣王囚文王的原因说法不一,囚了还是没囚说法矛盾。对此,我们会产生诸多疑问。退一步讲,纣王囚了文王,又从哪里能看出纣王对文王的残暴呢?放出文王之后,纣王又是赐牛,又是宴请,还不无愧疚地解释囚的原因,还授权,还封官。纣王憨厚、热情、可爱的形象跃然纸上。纣王对文王有情有谊,有信任有希望。就连文王取得征伐权之后,伐犬戎,伐密须,败耆(即黎)国,伐邗,伐崇,纣王都不怀疑他另有图谋。这还引起大臣们对纣的极大不满。.事实是文王利用纣王对自已的信任,完成了对纣王的战略包围,打下了灭纣的坚实基础。 在这里看不见纣王的残暴,倒是见到了文王的不义。


十一、从伯夷投周看纣王
伯夷叔齐是中国古代有名的贤人,孟子称他们是圣之清者。古人对伯夷叔齐投奔周国多有记载。但他们到周国之后的情况就很少有人提及了。 《吕氏春秋·诚廉》记截:伯夷、叔齐二人听说西周“有道”,便投奔西周去了。到达西周,文王已死,武王当政。他们深入观察西周的道德风尚,发现武王派叔旦去策反纣王的高官胶鬲,以“加富三等,就官一列”为条件,签订盟约,一式三份。一份以牲血处理之后埋在四内,然后各执一份而归。又派召公去策反微子开,以世世代代为长侯,又把桑林和孟诸这两个地方送给微子为条件签订盟约。一式三份,“血之以牲,埋一于共头之下,皆以一归。”伯夷叔齐听到这些事情之后,相视而笑说;熹!奇怪啊!这不是我们所追求的“道”。过去神农氏执政时,桉时祭祀,但不为自已祈福。对于大众来说,忠信尽责,但没有索取.。武王用这种办法对待殷国,就是“以乱易暴”。.现在天下昏暗,周德衰败。与其在周国混而玷污自身,不如避开他们而洁身自好。于是,他们隐居起来。 《史记·伯夷列传》曰;武王载木主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伯夷对武王的指责可谓严厉,说他不仁不孝。尽管伯夷对纣王有意见,但,他承认纣王仍够国君资格,还称他是国君。认为武王们更道德败坏,与之共事就是玷污自己。武王灭殷之后,伯夷叔齐以之为耻,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饿死于首阳山。 一位大圣人不惜以死对武王伐纣进行抗争,可见武王伐纣的不义程度。可惜这件惊天地,泣鬼神之壮举,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也没引起后来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实在可悲!可叹!“圣之清者”的死是白死了。 伯夷叔齐.的言行具有代表性、权威牲、可靠性。我们应该从这里悟出一些东西。


十二、从纣王征东夷看纣王
战争可以掠夺财物以自富,纣王征东夷为什么损失了大量的财物呢?可见他没有“掠取”那里的财物以自富,而是一切开支自已支付,或许对那里还有一定补贴。“纣王每战胜一国都要把那里的财物抢掠一空”之说,可以休矣。纣王征东夷并非以掠夺财物为目的,也不是用纯粹武力镇压。他用的是征讨加安抚办法,所以董作宾用征抚一词。东夷来扰乱,我征讨你。又把东夷人看成自已人,加以安抚。并且派十五万殷民去与他们同化,使他们彻底与自已溶为一体。这怎么能说纣王残暴呢?这就是殷纣王“征”东夷,东夷人“服”的原因。这就是东夷从未叛殷的原因。也是殷亡后东夷人叛周,甚至是多次叛周的原因。 纣王征服东夷的大军始终没有投降周人,那么,他们到哪里去了呢? 纣王的十万东征大军一夜之间成了无家可归的游子,摆在他们面前的路有两条:或者向周人投降,命运不堪设想。或者逃往海外,命运也不容乐观。他们选择了宁可冒死出海也不投降周人的道路。经专家考证,他们中有一部分人到了美洲,并在那里定居下来,这就是今天的印第安人。关于殷人东渡的问题,中外专家早己有论述,地下文物也有证明,印第安人代代相传,他们是三千年前从天国经天之浮桥岛到美洲的。他们的祖先是殷人。 纣王的东征大军宁可冒死去寻找新的生活,也不投降周人,说明什么呢?说明他们忠于殷国,忠于纣王。否则他们可以投降,可以溃散,可以自谋生路,何必冒死集体出海呢?如果纣王残暴,军队会在这样的情况下忠于一个残暴的人吗?如果武王仁慈,爱人,这些军队为什么不奔向爱自已的人,而宁可死在海里也不投降武王呢?(出海部分存疑,略带小说传奇的成分)


十三、从淇县地名和民间故事看殷纣王
人民为了永远纪念纣王,将纣王生前的作为化为地名和故事,甚至神话,代代相传。往事越三千年,至今朝歌大地、淇河两岸,还有许多纣王的遗迹,流传着许多纣王的故事。 纣王在朝歌及其附近留下遗迹有二十多处,如纣王城、纣王墓、纣王殿、鹿台、钜桥、朝歌寨、鹰犬城、社稷坛、交卸、纣饮马池等等。.完全可以画一个殷纣时期的地图。 关于纣王的故事也有十多个,如《犯凉水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传说,纣王在深山里(今纣王殿)练兵,很长时间没有回家。他的妻子很惦记他,於是就不顾即将临产的身孕上路了。走到今大石岩西地,感到口渴,便在一条小溪边喝了几口凉水。再往西走不多远就觉得肚子疼起来了,又走了一段,疼得不能再走了,于是找了个山洞住下来。过了一会,小产了,生下一个男婴。可是,孩子死掉了。於是将小儿埋在就近的一个山头上。墓早己不见踪影,但人们今天还称这个小山头叫太子墓,生太子的山洞叫圣贤洞,喝凉水的地方叫犯凉水。其他如《哑叭庄的故事》,讲的是纣王一句话,直到今天这个村里的青蛙都是哑叭,不会叫唤。《无核枣的故事》,讲的是纣王一句话,直到今天这类枣都没核。《金牛岭的故事》,讲的是纣王得到神牛的帮助。 朝歌人甚至以纣王为骄傲。有时会骄傲地说:我们这里坐过皇帝。还形成两个朝歌特有的歇后语,形容某种东西坚固,就会说“殷纣王的江山——铁铜一般。”还有一个歇后语是“殷纣王的儿子——别子(或死别)” 象纣王这样,一个国君在死后被骂了三千年,然而却留下几十个遗迹和十几个民间故事,当地人不以其为耻,反以其为荣,常常对其津津乐道,在中国历史上恐怕是绝无仅有的。在这些地名和故事中,不仅有纣王的地名故事,还有他妻子、儿子、女儿甚至孙子的地名和故事。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对比是鉴别的有效方法,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我们不妨把纣王和卫作一对比。 纣王都朝歌仅三、五十年的时问,卫都朝歌却有四百年。纣王留下了许多地名,卫国基本没留有下一个。朝歌人根本不知有卫。一个殷纣王人们记住了三千年。卫国在朝歌历十四世十七位国君,更有历来被称颂的卫康叔和卫武公,但人们却没记住一个。人们把武公祠叫成“五更丝儿”。康叔祠周边的群众不知康叔祠为何庙。连卫懿公好鹤,当狄兵打来时,人们都说,鹤有本领、有爵位,让鹤去抵抗吧。这么有趣的故事都没流传下来。只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由于修志的需要,旅游的需要,少数人开始研究卫文化,并逐步扩大。但直到今天仍是县城里有些人知道了卫,广大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村还不知卫为何物。纣王留下许多民间故事,而卫国一个也没有留下。对比之下,谁活在人民心中,谁死掉了,不是一清二楚了吗? 从对历史的贡献说,纣王更新观念,能认真听取妇人的意见;对战俘,不把他们杀死,而是把他们变成奴隶,从事各种生产劳动,这就发展了生产力;对奴隶放宽管束,对有才能的奴隶授以官职,这不能说是任人唯贤,但起码可以说这是对任人唯亲用人制度的一种冲击,一种打击;不能按时祭祀鬼神,说明神鬼观念淡薄了,这对迷信思想也是一种冲击;纣王征服东夷,不仅保住了国家的安全,扩大了领土,而且把中原文明带到了淮河长江流域,加速了中原与江淮之间的文化交流;《淮南子》曰: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前交趾,后幽都。这么广茅的地方可以说是今天中国的一个雏形,实现了中国的初步统一。然而文王武王及周公他们有什么历史功绩呢?他们耍阴谋,施脆计,经过两代人的“努力”,以一个落后的小国推翻了纣王的先进的大国,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出现了第一次大的波折,除此以外还干了些什么呢?将一个京畿之地分成邶、鄘、卫三国,加上武庚统治的朝歌就够四国了。又实行大分封,据荀子说,周初分封了七十一国,姬姓国五十三个。从此诸侯国之间的矛盾纷起,战乱不断,一直延续了八百年。这是功还是过?一个社会制度落后、文化落后、法制礼制都落后的领导集团,代替了社会制度先进、文化先进、法制礼制先进的领导集团,这是进步还是落后了呢?


以上内容摘自网络,自行整理,欢迎补充及讨论。


 




 

 
     
帝辛——历史上被黑的最惨的帝王

《古都朝歌研究》 由淇园工作室和朝歌古都学会 主办    栏目主持人:王之珩    策划设计:闫玉生、郑厚德   管理运行:淇县之窗
 电话 0392-7222204    电子邮箱: dong-tuozi@163.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