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到过淇县哪些地方
古都朝歌研究

 

   

 

 

淇史钩沉 - 孔子到过淇县哪些地方
孔子到过淇县哪些地方
 
作者:贾振君  加入时间:2017-12-14 14:16:57

  2017-12-08 凤凰宅主 孔子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多才多艺,对治理国家有许多独到的思想和见解,但在当时的鲁国却得不到重用,处处受到鲁国大夫的排挤。在他55岁时,离开鲁国,带弟子开始周游列国,踏上了十四年的传道授业的旅途。

大成至圣孔子

朝歌当时是卫国的国都,国王卫灵王尊重他,人民欢迎他,因此他的首站便选择了卫国,而且用十二年的时间在卫国各地开课讲学,足迹踏遍了卫国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与卫国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从《诗经》中流淌至今的淇河

孔子游历卫国,究竟开过多少学堂,到过多少地方讲学,现在已无法统计,但在孔子讲学的地方办起的书院倒是有文字记载的。明嘉靖《淇县志》载,春秋时,孔子适卫与弟子在七里堡、淇门等地讲学。清乾隆《淇县志》载,淇县有书院七处:

淇县书院,在县城内,于乾隆十九年建。

菉筠书院,在文庙西侧,于乾隆四十七年创建。有讲习房5间,斋房16间。嘉庆年间知县假作宾馆,于道光十年又作增修。

学修书院,在县北七里堡村南,古为孔子讲学地,后建三教堂,明崇祯年间重修。乾隆九年知县劳经武责该村杜丹将三教堂改为学修书院,且祀先师。

乐莫书院,在旧县城西门内,知县劳经武建。

淇澳书院,在县城北20里高村桥村南,知县劳经武建。

有婓书院,在县东张近村,知县劳经武建。

作新书院,在县城东南马湾村,有学田30亩。另外,受此影响,介屯村也有书院,有学田202亩收租充学资。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和学术研究机构,始于唐代后期,五代推广,至宋大盛,全面普及于明清。对我国古代文化教育、学术思想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清初期,为巩固其统治地位,曾一度抑制书院。雍正十一年(1733年),正式明令各省城、府、州、县相继设置官办书院。乾隆帝即位不久就颁布谕旨,积极诱导、鼓励官民士庶兴建书院,书院渐兴。

劳经武,举人出身,浙江钱塘人,乾隆六年至乾隆十三年在淇县任知县。他重视教育,兴办学院4所,并于乾隆九年主持编修《淇县志》十卷。

因七里堡村曾是孔子讲学的地方,有着浓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统,且村庄规模大,人口多,村民富裕,乾隆八年,劳经武责成七里堡村富绅杜丹修建学修书院。七里堡村东原建有三教堂,供奉孔子、老子、释迦牟尼,后倾圮。明崇祯年间重修。杜丹经与族人商议,决定把三教堂改建为书院。改建需要大量银两,本着有粮出粮、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原则,杜丹发动七里堡村民捐献银两、粮食、木材,出义工。同时,三教堂住持也四处化募,香客纷纷募捐,建书院的钱物很快凑齐,随即开工改建。经时两年多,于乾隆九年仲夏,书院竣工。

学修书院占地一千三百平米,坐北朝南,两进院落。院墙为青砖砌成,高约八尺,内墙面粉有白灰泥,墙顶为青砖勾出重檐,古朴厚重。临街为钟楼,阔三间,高约两丈,青砖平顶,正中有大门,门上有青石门额。门额长一点五米,高50厘米,厚十五厘米。上凹刻“学修书院”四个行楷大字。门额右边凹刻小字“大清乾隆乙未”,左凹刻“仲夏吉旦立”。字为知县劳经武亲书。正门两旁各有一个圆形木格窗。从钟楼大门进入,有砖墁甬道,宽约三尺,直通过堂。过堂阔三间,进深丈余,蓝砖青瓦。

淇县七里堡村学修书院对联拓片

穿过过堂,即到正殿。正殿台基高三尺,殿高一丈五尺,东西五间,进深两丈有余,飞檐兽脊。建筑格式为明二暗三,即殿两端两间凸出,中间三间凹进,形成明柱走廊。明柱为正方形青石,表面光滑细腻,上面镌刻有楹联,上联为“富教两加皇矣圣言传沫土”,下联为“车徒三至岸然道貌留淇泉”。落款是“后学刘汉文沐手书敬题”。字体为正楷,端重大方。

这副对联赞孔子富民和教民的赫赫圣人言论世代盛传于沬之乡,他老人家带着车马弟子游卫国时的言谈举止和岸然神态给沬乡人留下深深的印象。

大殿前墙下部为青砖实墙,上部为镂空木隔墙。殿内距后墙两米处有立柱支撑大梁。立柱之间,用镂空木墙隔出神台,设有神龛,上面供奉有孔子塑像及木刻牌位。地面用方砖铺墁。正殿两侧,各有三间陪房,为青砖瓦房,屋深丈余,方格木窗。

整个书院,布局规整,钟楼、过堂、正殿同在一条中轴线上,建筑考究。据老一辈子人传,上世纪四十年代,书院尚建筑完好,院内古柏森森,环境幽美。为维持书院伙食开销,知县劳经武为书院划拨菜园一亩,位于书院东墙外,菜园旁边植有杏树,含杏坛之意,上世纪七十年代,尚有一株高大的老杏树存在。划拨学田五十亩,学田位于书院东侧,官道东边。

书院建成后,成了周边县府读书人研读四书五经,迎接科举考试的场所。他们从四面八方聚集这里,读书作文,切磋学问。另外,这里还设了私塾,村里家道殷实的人家,聘请了饱学之士,当私塾先生,把子弟送到这里,读书习字。受圣贤遗风影响,得书院之便利,七里堡多出读书人。从书院建成后统计,七里堡杜氏家族出修职郎一人,文林郎三人,进士一人,另有贡生五人,太学生五人,廪生、增生二十余人。

作新书院(圣人祠)

作新书院位于淇县西岗镇马湾村,也是在孔子讲学的地方办起的书院,有学田30亩。是历史上众多书院中唯一保存下来的一所古代书院。据史料记载,孔子当年曾在这里开课讲学,并由此启程前往陈国。孔子去世后,淇县人民为了纪念他,于汉武帝时期在马湾村孔子讲学处修建了“圣人祠”。后来,受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影响,淇县大兴办学之风,陆续在当年孔子讲学处及其他地方开办学院。圣人祠内的这处书院便取名为作新书院,“作新”源自孔子语:“作新民”,意为通过办学来培养新兴的国家栋梁之才。

作新书院内景

淇澳书院建在高村桥,也有其历史渊源。史载,孔子从淇水关上岸,在村朔邑庠讲学,受到卫灵公的热情欢迎。卫灵公非常高兴,激动地说,孔子,金凤啊,凤择枝而栖,卫国吉兆啊!高村桥有先师的足迹,又曾是淇县的雄关重镇,南北通衢驿站,历史上淇园、“淇澳”的中心地带,具有开办学院的扎实物质基础和浓厚的教育文化氛围。

淇水关南门

淇澳书院的具体位置在高村南北大街中段路东,频临淇河,傍水临街,竹树掩映,环境优美。书院面积约2500平方米,学堂9间,至今遗址尚存。书院文化对当地影响很大,高村史上曾涌现出许多名士英杰。清朝时,段家、杨家人才辈出,贤达林立,有大学士、儒林郎段永睿,处士段锦标,贡生杨锴等多人。

先师讲学的身影与淇县书院的故事已离我们远去,但是,儒家思想已根植人心,书院悠悠的余韵仍在朝歌大地回绕永驻。

 



 

 
     
孔子到过淇县哪些地方

《古都朝歌研究》 由淇园工作室和朝歌古都学会 主办    栏目主持人:王之珩    策划设计:闫玉生、郑厚德   管理运行:淇县之窗
 电话 0392-7222204    电子邮箱: dong-tuozi@163.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