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台遗址呈现朝歌城旧貌
古都朝歌研究

 

   

 

 

百家争鸣 - 鹿台遗址呈现朝歌城旧貌
鹿台遗址呈现朝歌城旧貌
 
作者:南通 殷先森  加入时间:2017-11-22 10:58:01

 鹿台遗址呈现朝歌城旧貌

――节选自王俊智、陈绍国、姬立文《纣都朝歌城遗址新探》
 
        按语  此篇推测大胆,但仍需要艰难的考古佐证。如真是这样,秋雨在《瞻斐诗话》第八回里的疑问也就不成问题了。常言说:不怕隔山,就怕隔水。那时间淇河流域属亚热带气候,雨水十分丰沛,淇河尤似一条小黄河,并不像现在少得可怜的河水流量。在远古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时候,帝辛建造朝歌、鹿台和钜桥时,不会不考虑重大的战略问题,把藏宝、存粮和大本营分置淇河两岸,这是兵家大忌,帝辛不至于如此白脖儿。所以,尽管郦道元的《淇水篇》那样说,秋雨推断是年淇河并不流经朝歌、鹿台和钜桥之间,三地应在淇河一侧。还有一个疑问,所谓的周武王牧野暴乱获胜后,不在朝歌庆贺,而是在如今的鹤壁市新区狂欢和“大赉天下”,这是为何?“大赉”之地也与鹿台和钜桥位于淇河同一侧。另外,卫姓获姓在卫贤镇,周人指挥牧野暴乱的所在地童山,也与鹿台和钜桥位于淇河同一侧。如果朝歌与这些地点分置在淇河两侧,某些古诗很难解释。――秋雨
 
《汉书·地理志》载:“朝歌,纣所都。”《水经注·淇水》:“朝歌城……殷王武丁始迁居之,为殷都也。”朝歌城是商代纣王的国都,已是共识。“殷墟”,从广意讲就是殷商王朝国都的废墟。商朝经17世31王496年(《百科全书》798页),曾经多次迁都,从汤到盘庚就经过5次迁都(《史记》:“帝盘庚之时,殷已都河北,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乃五迁……”)武乙即位后,殷商都城再次由亳迁都到黄河以北(《史记》:“武乙立。殷复去亳,徒河北。”)现在大家都知道安阳市是殷墟,郑州市也是“殷墟”之一。那么殷纣王的国都朝歌“殷墟”在何处?我们经过多方考证,认为在现在的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南部的“鹿台遗址”。(河南省人民政府于2000年9月25日公布“鹿台遗址”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鹿台遗址,现在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新城区南约3公里处。鹿台遗址东西长约2.5公里,南北长约2.5公里,是当年朝歌城的中心地段。千古淇河从鹿台遗址(朝歌城)的西边和南边流过。3000多年的历史风雨,几乎把商朝国都朝歌城的遗迹扫荡殆尽,但是,不少素有“活化石”之称的地名和村名,以及该地村民祖先的代代口口相传,却记录和传递了朝歌古城的不少信息。鹿台遗址的北边曾经有护城河,现在在河边有个村叫北郭庄,这是因为其所在地曾经是朝歌城的北城门即北城郭而得名。鹿台遗址的东边是白寺山,白寺山的北边是象山,南边是同山,是一道天然屏障。
 
        鹿台遗址的东部,有个村叫钜桥,是帝辛建设的国家金库和粮库所在地,《竹书纪年》载:“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3000年前,将国家的金库和粮库建设在国都内也是合情合理的。鹿台遗址西边淇河西岸边的村叫西高村,以前叫“淇水关”和“高村桥”。西高村人至今仍然为帝辛的大将军黄飞虎曾经在此驻守而津津乐道。西高村至今还留存有数段古城墙,西高村的“殷商文化淇水关研究会”认为,这些古代城墙是商代的古城墙(还有待考古专家认定)。特别值得一说的是,西高村这个城关古镇保存至今的南城门上,历史上一直将“淇水关”三个大字刻写在城门楼的南面。从地理位置看,淇水关正是我们认为的朝歌城的西关,是通往西边和南边的城关和唯一的通道(当地老百姓称之为“御道”,古代的国道)。而不是像有的人所说:“朝歌城在现在的淇县城,淇水关是朝歌城的北大门。”如果是那样,“淇水关”三个大字应该是刻写在淇水关东北角的东城门的东面才是合理的。西高村的村民孙某某等村民在本地区还发现和保存有甲骨文(已经经过国家专家鉴定),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这里曾经是商朝的国都所在地。鹿台遗址内的西北处有个唐庄,现在存有明朝“万历年肆年岁次壬辰清明”立的石碑,碑文中明确记载现在的唐庄那时是“大名府浚县德化里北宫堂”。现在的唐庄,是当年朝歌的“北宫”所在地,是帝辛的后宫即寝宫所在地。既然有后宫,就必然会有前宫,而且前宫距离后宫不会很远,只是因为帝辛的王宫毁于战火,在3000年后的今天难觅踪影了。在鹿台遗址的北部,有一个村叫姬庄。“姬”,美女也。是帝辛王宫舞女、歌女等的歌舞教坊、乐队所在地和居住地。
 
        在鹿台遗址的西边约5公里有一个花窝村(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帝辛时期专门为王室养植花卉的地方。在鹿台遗址的西南约2公里处,有一个村叫古城,以前叫“鹰犬村”,亦名“鹰狗村”,是专门为王宫养鹰和猎犬等狩猎物的地方。在鹿台遗址的东南有紧邻着的王寨、申寨、刘寨三个村,曾经是当年朝歌城帝辛的守城军队的驻地。在鹿台遗址的东边,有一个村叫草屯,是帝辛军队的草料场。在鹿台遗址的北边约2公路处,有个村叫牛庄,是帝辛的养牛和圈牛基地。牛庄的东南有个村叫化皮村,是帝辛设的皮革加工场,是专门为商朝的王宫和军队制做皮革铠甲和马匹鞍具等的地方。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466-527),他以三国魏人《水经》为蓝本,以水道为纲,参阅437种书籍,并且通过自己的实地考察,终于完成了《水经注》这一地理巨著,全书40卷31万字记述了252条河流及所经区域的自然、社会及人文状况。也是我国第一部全面反映淇河流域历史、自然及人文社会的重要文献。《水经注》记述了淇水发源地隆虑县西大号山,流经壶关县、黎阳县等行政区域和淇阳城、朝歌城等古城。
朝歌城四周的桥已知有六座。城南面在淇河上有3座(现在只留有遗址),北面北城门护城河上有一座,东面在现在的钜桥村有一座(钜桥村因此而得名)。古朝歌城的北面护城河和流经钜桥的河,因为几千年的自然变迁和当地老百姓平整土地,河道大部分已经不见流水。民国初年(1915年),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及徐世昌(民国第二届总统)拨款投资和捐款在现在的鹤壁市地段上修建天赉渠。建筑天赉渠为省钱省工,部分渠道利用了当年朝歌城北部护城河的故道。天賚渠至今还在为灌溉万亩良田发挥着作用。西面在淇河上通“淇水关”(现在的西高村)有一座。特别是朝歌城西面淇河上的这座大桥,历史上经过多次修建,现在是千古淇河上唯一一座古石桥。而且,该桥是按照周文王(帝辛的姑父)的《易经》理论,利用当地地形,将大桥与当地水、土、路统一设计,建设成了“太极图”形状。
 
        在鹿台遗址内的西北处,淇河的东岸边,现在存有一片百米见方的高地,当地年长老人说,这块高地历来被这里的老百姓习惯叫做“西高台”,也是朝歌城的最高处。唐庄的唐全道老人说,当年朝歌城内的最高建筑摘星台就建在这个高台上,是帝辛生前登高赏月和欣赏淇河风景的地方。现在在鹿台遗址立的“鹿台简介”石碑上也写有这样的文字:“鹿台上最高建筑物就是摘星台,鹿台高四丈九尺,摘星台更高…… ”
在鹿台遗址北约2公里处是大辛庄和小辛庄,原先是一个村叫辛庄,因帝辛帝辛死后埋葬在此地和帝辛的族人在此地居住守护而得名。紧临大辛庄的村叫堡上,是朝歌城外帝辛军队的关隘哨卡驻地之一。
 
        在鹿台遗址的北边约3公里处,有个女娲宫庙,是帝辛祭拜华夏始祖——女娲的地方。
 
        朝歌自古以来就是华夏主要的粮食产地,有“天下粮仓”之誉。商朝晚期将商朝的国都迁到此处,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周武王占领朝歌城后,便将城内财物等胜利品尽可能带往西岐(今陕西省)。由于帝辛的朝歌城内粮库内存粮太多,不能尽数取走,周武王为了安抚民心,便在现在的鹿台遗址北约4公里处的大赉店村(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将帝辛国库里的粮食分发给朝歌城四周的民众。此举一时轰动 天下,为周武王赢得不少赞誉,此事流传至今。
 
        《史记》明确记述了帝辛兵败退入朝歌城内,死于鹿台。(《史记》:“……周武王于是遂率诸侯伐纣。纣亦发兵距之牧野。甲子日,纣兵败。纣走入,登鹿台,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周武王遂斩纣头,悬之白旗。”)我们上面对鹿台遗址的论述,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朝歌城轮廓概貌,我们认为现在的鹤壁市新区的鹿台遗址就是3000年前的朝歌城遗址。古代的都城,一般都是建设在河流旁边,因为这样有利于人群生存和生活。我们认定的帝辛的朝歌城,西面和南面两面临淇河,是商朝晚期都城的最佳选择。而且,鹿台遗址广泛存在有自商朝以来,历朝历代遗留的建筑遗迹、生活用具、钱币、武器等等,庄稼地里的古建筑瓦砾随处可见。这也是河南省人民政府将鹿台遗址确定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鹿台遗址现在为鹤壁市淇滨区的姬庄、郭庄、唐庄、申寨、刘寨、王寨六个村庄共同管理。
 



 

 
     
鹿台遗址呈现朝歌城旧貌

《古都朝歌研究》 由淇园工作室和朝歌古都学会 主办    栏目主持人:王之珩    策划设计:闫玉生、郑厚德   管理运行:淇县之窗
 电话 0392-7222204    电子邮箱: dong-tuozi@163.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