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对当时许多人来说是件“天崩地坼”的事。孙徵兰就是其中一个。
毫无疑问,孙徵兰在明亡后是以遗民的心理进入清朝的。在清朝迅速统一全国,并稳固其统治后,他会采取何种态度应对呢?
这方面的史料比较缺乏。卫辉香泉寺一直是孙徵兰避暑、读书、探幽、问禅之地,他在此留下了诸多石刻。笔者一一抄录了他的这些石刻。然而,这些石刻全是万历、崇祯年间的,并没有发现有明亡后的。
一次偶然机会,笔者在香泉寺一个不起眼之处看到了一块石碑。当时草草看了一眼,只是辨认出来了是顺治十年的时刻——正好是孙徵兰去世的那年。因时间仓促,就没太在意。
后来又去香泉寺,又看到了那块石碑,又大概看了一下,知道是淇县、浚县两地善男信女水陆祀四年圆满的碑刻。这才突然意识到,会不会跟孙徵兰有关系?那回也是因为时间原因,没有深入研究。
直到头段时间,笔者再去香泉寺时,才决定抄录一下。通读过后,笔者惊喜地发现,这竟然是一通关于孙徵兰晚年活动的珍贵石刻,是研究孙徵兰晚年活动的一手资料。从这块《淇濬兩邑各里居善信水陸四祀告備銘於石序》中,我们对孙徵兰的晚年活动可以窥见一斑:
进入顺治年间后,孙徵兰跟许多明朝遗民一样,遁入空门,以逃禅形式来抗拒清朝的统治。由于孙徵兰是淇县名士,其影响力和号召力很强。在他的身边,集聚了许多信男善女,孙徵兰以朝谒神佛的名义,带领他们到全国各地大山名川去游历(至于有没有暗中联络反清复明的活动,因为没有史料证据,尚不能肯定。)在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年底,孙徵兰倡议在他的“老根据地”香泉寺设水陆醮事,得到了响应。从顺治七年正月起,到顺治十年正月,四年圆满后勒石纪之。
相关碑文如下:
我淇念翁孫老先生,宦族貴介,名士也。解卻儒紳為羽衣狀,偕淇上善士遍歷宇內名山大川。泛神聖棲真之處,在在進謁。已而建言設水陸醮事于香泉寺。頻年新正潔齋奉行。今四載具滿,將勒石紀同會姓氏。
另外,孙徵兰是以诗酒为伴的狂士。明亡前,有大量的诗作创作传世。然而截止到现在,笔者没有发现一首他明亡后的诗作。这从侧面也印证了他的消极颓废、灰冷出世的心理。
(作者信息:王震东,老家延津县。业余研究孙徵兰及明末清初史。现工作于安徽省淮南市人大。手机:138663092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