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武公小传--《列国志》读后感其二
blueski推荐 [2009-11-17]
出处:blog
作者:惯偷罗平
在列国志中,卫武公认为动迁的害处的一席话令我映像深刻,所以就找了一些关于卫武公的一点东西归纳一下且做武公的一个小传:
首先将《列国志》中有关武公的描写奉上:故事的背景是周幽王无道,申侯就对犬戎许以重赂攻下镐京。但犬戎一攻下镐京杀了幽王就肆意抢掠遂成大乱。一开始关于武公,并不是直接描写的,而是通过郑国的公子成在郑国世子吃了败仗之后说武公“老成经事”可以去投奔他。接着郑国军队在去濮阳的路上巧遇武公,现在才正面描写:“中间坐着一位诸侯,锦袍金带,苍颜白发,飘飘然有神仙之态。那诸侯,正是卫武公姬和,时已八十余岁矣。”然后两国军队见面之后又合了秦晋之兵终于夺回了镐京。之后立平王,赏功臣就不在话下。但很快麻烦很快又来了,犬戎被逐之后并不甘心,倾举全国之兵来报仇,直吓得平王要迁都。而朝中除了武公之外其他大臣都急切地迎合平王动迁之意,当平王问武公为何不吭声时,武公说了下面这些话:
“老臣年逾九十,蒙君王不弃老耄,备位六卿。若知而不言,是不忠于君也;若违众而言,是不和于友也。然宁得罪于友,不敢得罪于君。夫镐京左有殽函,右有陇蜀,披山带河,沃野千里,天下形胜,莫过于此。洛邑虽天下之中,其势平衍,四面受敌之地。所以先王虽并建两都,然宅西京,以振天下之要,留东都以备一时之巡。吾王若弃镐京而迁洛,恐王室自是衰弱矣!”
“犬戎豺狼之性,不当引入卧闼。申公借兵失策,开门揖盗,使其焚烧宫阙,戮及先王,此不共之
仇也。王今励志自强,节用爱民,练兵训武,效先王之北伐南征,俘彼戎主,以献七庙,尚可湔雪前耻。若隐忍避仇,
弃此适彼,我退一尺,敌进一尺,恐蚕食之忧,不止于岐、三丰已。昔尧舜在位,茅茨土阶,禹居卑宫,不以为陋。京师
壮观,岂在宫室?惟吾王熟思之!”
---------------------
首先第一段话的意思可以说是很明白得讲明一个以农耕为基础生产能力极为落后的封建王朝的得以统治的要领--那就是军事防御能力。农耕国家的产生跟区域的防守成本是紧密相关的,如果一个民族拥有数量客观的人口中央集权可以降低整个国家的国防成本,因此一个古代农耕国家的军事发展程度可以直接反应这个国家的文明发达程度。在武公的话里他强调周王朝得一屹立于诸侯列国之中,不仅仅是因为它战胜了暴虐的商纣王,更因为周王朝本身强大的军事能力即“左有殽函,右有陇蜀,披山带河,沃野千里,天下形胜,莫过于此”为其强大的前提。
接着第二段话武公指出,开门揖盗将犬戎迎入镐京本是大错了,然后将周朝立国之地利拱手让与外人而偏安一隅这就是错上加错了。现在正确的做法就是“王今励志自强,节用爱民,练兵训武,效先王之北伐南征,俘彼戎主,以献七庙,尚可湔雪前耻”也只有这样才能首先立于不败之地,倘若舍镐京而就洛邑然后在求自强那就有点“刻舟求剑”的意味。
推古验今,周朝之衰弱亦可借鉴与今世。世界各国的发展都少不了经济的发展,处在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中,个别国家的经济波动已经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要想在世界强国之后建立自己的威信就必须有一个抗干扰强的经济系统,而要有一个强的经济系统就需要一个强的金融系统,不能因为我们的经济刚发展就可以以此为借口推卸那些本应可以避免的责任。要想国家自强先要立于不败然后才能自强不息。这才是王道。
-----------------------
说了这些话后,虽然句句在理,但固执的平王还是一意东迁。那武公当然不敢抗命,自知劝也不行最后只能沉默。
故事继续发展,武公也不再登场,平王东迁就做了老好人许以秦若将岐丰之地从犬戎手中夺回就将这些土地封给秦国。于是秦嬴开屁颠屁颠的回去马上整顿兵马,不出三年就收复了岐丰,之后秦国一跃而成大国,虎视中原。其他的诸侯看周王如此之好说话,之后也顾不上什么君君臣臣,遂周王朝自此不振。
接着我看了《史记》中对卫武公的叙述(因为家里关于春秋战国的史书只此一本):从《史记》中可以看出武公除了老成经事之外还可以知道其年轻是的别样气概。
下面就是原文:四十二年,釐侯卒,太子共伯馀立为君。共伯弟和有宠於釐侯,多予之赂;和以其赂赂士,以袭攻共伯於墓上,共伯入釐侯羡自杀。卫人因葬之釐侯旁,谥曰共伯,而立和为卫侯,是为武公。武公即位,修康叔之政,百姓和集。四十二年,犬戎杀周幽王,武公将兵往佐周平戎,甚有功,周平王命武公为公。五十五年卒,子庄公扬立。
(翻译:四十二年(前813),釐侯逝世,太子共伯余立为国君。共伯之弟和曾被釐侯宠爱,釐侯给了和很多财物,和便用这些财物收买武士,在釐侯的墓地袭击共伯余,共伯被迫逃到釐侯墓道自杀。卫人把共伯埋葬在釐侯墓旁,称之为共伯,立和为卫国国君,这就是武公。武公即位后,重新整饬康叔的政务,百姓和乐安定。四十二年(前771),犬戎杀死周幽王,武公亲自指挥部将辅佐周天子平定犬戎的侵袭,建立了战功,周平王命武公称公。五十五年(前758),武公逝世,儿子庄公扬立为国君。)
《史记》中关于武公的记载只有寥寥数语,但即使这样武公的形象已经突出。武公在即为之前只能是个公子,那候位按理说是轮不到他的,但是武公却凭着之前的得宠广募武士竟袭击共伯,最后共伯只能自杀“让贤”,从这一段可以看出武公有后人李世民的气概来了。而且武公即位之后并不像那些贪婪的公爵篡位之后就骄奢淫逸,而是“修康叔之政,百姓和集”。可以说共伯这人生不逢时,为何偏偏有这么个弟弟呢,可悲可叹。之于武公,从他篡位自立又行德政惠民就足以看出他治理国家的才能,所以他不会埋没自己,该出手时就出手。
然后我还看了百度大神关于卫武公的介绍,现在就把重点摘录于下:
卫武公在位55年,能自责,百采众谏,常与下臣共勉。他95岁时,曾作《抑》诗以自儆。诗云:“人亦有言,靡哲不愚,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温温恭人,维德之基”。正如《国语。楚语》所记:“昔卫武公年九十有五矣,犹箴儆于国曰:自卿以下至于师长士,苟在朝者,无谓我耄而舍我,必恭恪于朝,朝夕以交戒我”。于是作《懿戒》,更和《宾之初筵》,以嗜酒之风。
关于谥号“武”的界定在《周书》中有样的定义: 刚彊直理曰武。刚无欲,强不屈。怀忠恕,正曲直。
威彊敌德曰武。与有德者敌。
克定祸乱曰武。以兵征,故能定。
刑民克服曰武。法以正民,能使服。
夸志多穷曰武。大志行兵,多所穷极。
后人对武公的评价:
卫人感其德,赋《淇澳》歌颂其高风大德,诗云:“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 兮!兮 兮!”、“充耳 莹,会弁如星。 终不可谖兮!” 明弘治间(公元1488年),淇人在山区耿家湾修武公祠,以志不忘。祠北坡建有“斐亭”一座,亭下绿竹莲藕,游者四至,年年有祭,祠前小石河(古美沟)更名思德河,(意永思武公之美德),河下一村原槐荫称思德村,祠四周崖壁题诗多首,其一曰:“
荣主爵骨骄逸,常把箴儆分付诗。
九十五年犹不老,忆千万载系深思。
高风直共在,盛德还同天地期。
漠漠荒祠成古迹,至今淇水尚依依。
明末崇祯年间,御史孙徵兰摩崖题记之:“圣从川湄千秋睿,德就山磨万古明”。
最后总结对武公的认识:卫武公(约公元前853年——前758年),名和,姬姓。与周王同宗。在《列国志》中他的形象可以用“老成经事”四字概括。关于动迁的态度可以看出武公有元谋,为人谦让,可以说是个旷世奇才。在《史记》中武公的形象又给人以别样的气概。后人的评价都为他的品德而折服。
关于卫武公的传就此告一段落以后如有机会看其他的书后再写。
希望多给点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