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清一个人和一次战争(1)
岳武佐
一、认清一个人——微子是叛徒。
我对微子的认识是逐步加深的。
上世纪看到毛泽东一段话,说微子是汉奸。我不知道毛的依据是什么,相信,不行,我没有盲从的习惯;不相信,也不行,我不知道依据不等于毛泽东没有依据。於是存疑。
我看《吕氏春秋· 诚亷》:“(伯夷、叔齐)二子西行如周,至於歧阳,则文王己殁矣。武王即位,则王使叔旦就胶鬲於次四内,而与之盟曰:加富三等,就官一列。为三书同辞,血之以牲,埋一於四内,皆以一归。又使保召公就微子开於共头山下。而与之盟曰:世为长侯,守殷常祀,相奉桑林,宜私孟诸。为三书同辞,血之以牲,埋一於共头之下,皆以一归。伯夷叔齐闻之,相视而笑曰:禧!异乎哉!此非吾所谓道也。”
微子与周人签订卖国盟约。这就是微子叛徒的证据。我知道了主席并非没有依据,有盟约在,於是就相信了。
因为不见微子有卖国活动证据,想,光签个盟约,不就是一张纸嘛,没有活动,也算不得什么。所以,我原谅他,不恨他。
研究了牧野之战后,发现牧野之战实际上就是一场内外勾结的牧野政变。下面我还要说到,不多说。
牧野军事政变这一历史事实,在《周书》中也可得到佐证。《多士》中讲:
王若曰:“尔殷多士,今惟我周王丕(乃)灵(善,引申为神圣。)承(接受)帝事(指命令。),有命曰:‘割(灭)殷。’告敕于帝。惟我事不二适,惟尔王家我适(敌也。)。予其曰:‘惟尔洪无度,我不尔动,自乃邑。’予亦念天即于殷大戾,肆(故)不正(执而治其罪。)。”
译文:王说:“你们这些殷国的遗民听着,现在我周王奉上天神圣的命令,命令说:‘灭殷。’我们完成了这个命令,并报告给上帝。上帝要你们服从我的统治,不许怀有二心,但你们一定要和我王家为敌。我要说:‘是你们无视法度,我们并没有先进攻你们,是你们在自己的都邑,首先发难。’我考虑上天既己降下大祸给殷,所以也就不再治你们的罪了。”(王世舜《尚书译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7)
姬旦对殷遗民说:“我们并没有先进攻你们,是你们在自己的都邑,首先发难。”
这在自己的都邑首先发难者是谁?应该是有地位、与周有利害关系者。微子与周签订有盟约,这样,微子就把自己的利害与周捆绑在了一起。所以姬旦的话等于揭露了微子的叛国行径。
《妲己并非蛇蝎女,商纣也并非那么昏庸》曰:“近年来陕西出土的铜器铭文,其中的史墙盘铭云:‘青(静)幽高祖,才(在)微灵处。雩武王既殷,微史(使)烈祖乃来见武王,武王则令周公舍寓于周卑处。’
“关于这段话,近代学者赵诚在《墙盘铭文补释》中是这么解释的,“微氏高祖早在文王时代就已暗地归周,所以生前‘在微灵处’,死后遵为‘静幽’,以示安安静静地呆着,像五体投地那样地臣服于周。不仅没有以军队助纣反周,还可能有过保卫文王或周国的业绩,建立过功勋,所以称得上是周王朝的得力辅助,上帝赐给文王的大屏。从这种意义上才能理解‘静幽高祖’是周王朝的有功之臣,当然值得称道。
“《尚书。牧誓》中也提到过助周伐纣的八国中有微国,正是有了微子和胶鬲这二人,才有了《盐铁论。相刺》中说的:“纣之时,内有微、箕二子,外有胶鬲、棘子,故其不能存。”这里把商纣之亡归罪在这几人身上,恐怕也不无道理。〈作者:鲁夫 〉
这一切说明,微子的叛殷,不仅有一般的盟约记载,牧野之战中与周人沟通,有周人“封”微子“于宋”的盟约兑现,有姬旦的揭发,而且有考古铜器铭文的记载。这就是一个证据链。从此,我们便坚定了微子是叛徒的判断。
殷作斌先生对说微子是叛徒颇不高兴,奋起要为微子“辨”。
殷先生说“微子与周人订了共头山之盟,只有《吕氏春秋•诚廉》一例孤证。”
《诚廉》讲什么呢?诚,是真心不虚伪。廉,是正直。《诚廉》就是讲真心正直不虚伪问题的。
文章说:“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坚与赤性之有。性也者所受於天也,非择取而为之也。豪士之自好者其不可漫以污也,亦犹此也。昔周之将兴也,有士二人,处於孤竹,曰伯夷叔齐,二人相谓曰:吾闻西方有偏伯焉,似将有道者。今吾奚为处乎此哉!二子西行如周。至于岐阳,则文王已殁矣,武王即位。观周德,则王使叔旦就胶鬲于次四内,而与之盟曰:‘加富三等,就官一列。’为三书,同辞,血之以牲,埋一于四内,皆以一归。又使保召公就微子开于共头之下,而与之盟曰:‘世为长侯,守殷常祀,相奉桑林,宜私孟诸。’为三书,同辞,血之以牲,埋一于共头之下,皆以一归。伯夷、叔齐闻之,相视而笑曰:‘嘻!异乎哉!此非吾所谓道也。……今天下暗,周德衰矣。与其并乎周以漫吾身也,不若避之以洁吾行。’二子北行,至首阳之下而饿焉。”
伯夷叔齐闻西方偏伯“似将有道”,便“西行如周”寻道。“观周德”,“观”有显示炫耀的意思。周人用名利成功俘获胶鬲、微子为例子,企图说服伯夷叔齐附周。然而“伯夷、叔齐闻之,相视而笑曰:‘嘻!异乎哉!此非吾所谓道也。”最后决定“与其并乎周以漫吾身也,不若避之以洁吾行”,与周人决裂了。
很明显,这是一个伯夷叔齐西去寻道的故事。二人西行寻道,结果发现,周人之“德”不符合伯夷叔齐所求之道,二人失败了。周人因伯夷叔齐的诚廉,“不可漫以污”,不能用名利俘获伯夷叔齐,也失败了。从而说明伯夷叔齐的诚廉,是“性也者所受於天也,非择取而为之也。”
文章结尾又强调说:“伯夷叔齐此二士者,皆出身弃生以立其意,轻重先定也。”
这么一个伯夷叔齐不受名利诱惑,保持诚廉的故事,用以证明“豪士之自好者其不可漫以污”,也是“性也者所受於天也”的主题。
殷先生不看《诚廉》的主题,不看该故事在全文中的作用,与前后文的联系,单取该故事,便下结论说: “这是一个武王伐纣前对殷用间的故事”。这么说真是与《诚廉》的主题风马牛不相及。
周人企图用名利收买微子的事实,诱惑夷齐投周,所举事实绝对不会虚假。
请问殷先生,你是根据什么定性为“用间的故事”的?证据何在?
接下来殷先生又提出五个疑问:
疑之一是“从故事情节看,伯夷、叔齐行到周时,文王已死,武王即位。即是说故事发生在武王伐纣之前。二人听说武王用间,先派叔旦在四内与胶鬲盟,又派保召公到共头山与微子盟。显然,这应是周室绝密的事情,伯夷、叔齐两位外来之客是绝对听不到、看不见的。”
明白写着是“观周德”,既然要显示炫耀周德,就得有人出面说,没人宣传,怎么能显示炫耀周德?这个人是谁?文中没有说。听了来人的宣传, “伯夷、叔齐闻之,相视而笑曰:‘嘻!异乎哉!此非吾所谓道也。……今天下暗,周德衰矣。与其并乎周以漫吾身也,不若避之以洁吾行。’”
有人说,有人听,有人议,最后有决定。殷先生却说:“显然,这应是周室绝密的事情,伯夷、叔齐两位外来之客是绝对听不到、看不见的。”真奇怪,文中明明说“观周德”,“伯夷、叔齐闻之”。殷先生的这个“绝对听不到”的判断又是怎么来的?
殷先生又疑之说:“用间有多种不同的设计,伯夷、叔齐二人听到的消息,或可是周室故意放出的风,意在让这些消息传到殷都去,以离间殷的君臣关系。”
“用间”一说本身就不存在。夷齐根本无意到殷去,周人怎么用夷齐去“离间殷的君臣关系”呢?
“或可是”又是什么意思?或许可能是?请问,是,还是不是?
殷先生的疑之三是:“如果他们真的有盟在先,微子可以理直气壮地要求武王兑现盟约条款,还有必要那么卑躬屈膝乞降吗?”
《史记·宋微子世家》曰:“周武伐纣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於是武王乃释微子,复其位如故。武王封纣子武庚禄父以续殷祀,使管叔蔡叔傅相之。”
微子早已降周。“周武伐纣克殷”之后,“微子可以理直气壮地要求武王兑现盟约条款”,完全没有必要“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然而微子真的 “膝行而前以告”了。“告”什么呢? “於是武王乃释微子,复其位如故。武王封纣子武庚禄父以续殷祀,使管叔蔡叔傅相之。”这就是答案。这一条殷先生用不着“疑”。
微子“卑躬屈膝”,不是要“乞降”。早已降过,何用再“乞降”?
殷先生自己说:“成汤钦定的王位继承制度不是‘兄终弟及’,而是‘嫡长子继承’”“这种规矩之厉害,微子肯定清楚。”难道微子一定要即刻“理直气壮地要求武王兑现盟约条款”,破坏这种‘嫡长子继承’制吗?难道周人非要立刻破坏“成汤钦定的王位继承制度”以激起殷民之愤吗?缓可平息事态,缓可安定民心,缓对周人对微子都有利。这样有利的事,他们都不干吗?
殷先生的疑之四是:“微子被封是在武庚复国失败被诛之后。”
对!殷先生说对了。问题是,武庚复国失败后封微子不算兑现盟约?还是算迟了?在盟约上并无时间规定。前边已说这是缓,缓对周人对微子都有利。
这一条殷先生也用不着“疑”。
殷先生的疑之五是:“武王率领西夷诸侯联军伐殷出师时,微子并不知情,还是等胶鬲至鲔水看到周师回来报告后,才知道周师的动向。”
殷先生说:“史已明载,当时微子已经出走,不在纣都”,怎么这里说“武王率领西夷诸侯联军伐殷出师时,微子并不知情,还是等胶鬲至鲔水看到周师回来报告后,才知道周师的动向”呢?
这么说,胶鬲从鲔水回来,是向微子报告的了!
胶鬲至鲔水看到周师回来,到底是到都城向帝辛报告了,还是向“不在纣都”的微子报告了?
“按理说,如果武王与微子早订好了里应外合的计划,周人早就该将周师何时出发何时到达殷都全部告诉微子,绝对不会再要微子派胶鬲去探听。”
“殷之大师、少师乃持其祭乐器奔周。周武王於是遂率诸侯伐纣。”武王灭殷,什么时候出兵,主动权不在周人之手。周人怎么会早“都全部告诉微子”?
更主要的是胶鬲至鲔水候周师不是侦察的。〈下文还会细讲〉
以上五疑,均无道理,合起来也撼动不了微子与周人签订了共头山之盟的事实。
殷先生说: “除《吕氏春秋•诚廉》以外,得要有旁证。”
“父为子隐,子为父隠,《春秋》为贤者讳,为尊者讳”〈明庄元臣《叔苴子》〉在这样又“隐”又“讳” ,“无是非”的社会风气中,能不给微子这一条讳,已经不简单了,还要多少条作旁证呢?
全文见http://www.qxzc.net/gr/ywz2/gc/(8).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