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清一个人和一次战争(3)
古都朝歌研究

 

   

 

 

朝歌人物 - 认清一个人和一次战争(3)
认清一个人和一次战争(3)
 
作者:苦武佐  加入时间:2014-7-4 11:19:52

认清一个人和一次战争(3)

 

岳武佐

 

 

胶鬲是不是微子的使者,前文已讲。我想说的是,胶鬲不可能是帝辛的使者。理由如下:

第一,胶鬲是“殷使”,干什么呢?“朝要甲子之期”,与周研究如何灭殷的,如何当周灭殷的“因”。说白了,如何作周灭殷的内应。帝辛会派胶鬲去办这事吗?

第二、武王远道伐殷必是秘密行动。《吕氏春秋  精谕》曰:胜书说周公旦曰:“廷小人众,徐言则不闻,疾言则人知之。徐言乎?疾言乎?”周公旦曰:“徐言。”胜书曰:“有亊於此,而精言之而不明,勿言之而不成。精言乎?勿言乎?”周公旦曰:“勿言。”故胜书能以不言说,而周公能以不言听。此之谓不言之听,不言之谋,不闻之亊。殷虽恶周,不能疵矣。口吻不言,以精相告。纣虽多心,弗能知矣。目视於无形,耳听於无声,商闻虽众,弗能窥矣。(《吕氏春秋  精谕》)

周人平时办事对帝辛如此秘密,使“纣虽多心,弗能知”。现在他要灭殷,对帝辛一定保秘再保秘。帝辛不知道周人来,怎么派胶鬲候周师?

第三、如果胶鬲是帝辛的使者,说明帝辛知道了武王来犯。殷先生必然知道弦高犒秦师的故亊。秦人在郑国有内应了,秦人便兴师伐郑。当秦人知道郑国知其来时,孟明便说“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武王原本知道自己不是帝辛的对手,在无内应的情况下,竟兴师伐殷。可能吗?

当武王得知帝辛知道其来时,竟然不“还”,还敢将攻殷的时间地点告诉胶鬲,让胶鬲报知其主帝辛。这可能吗?

武王不但不还,还要拼命继续前进,累得“卒病”, “卒病”怎么战斗?这不是找死吗?

事实是武王不但不死,还 “鼓之而纣卒易乡,遂乘殷人而诛纣,盖杀者非周人,因殷人也。故无首虏之获,无蹈难之赏。”﹙荀子儒效篇)兵不血刃而克商诛纣。”﹙《尉缭子·武议》﹚“适令武王不耕而获。”这可能吗?

天下哪有这等奇事!

所以说,胶鬲是“纣王的使者”说,是不能成立的。

殷先生说“以京郊牧野为主战场是纣王预先选定的”正因为胶鬲的报告纣王才预先知道周师将在甲子日到所以他才预先拼凑出七十万奴隶兵(从《史记周本纪》),预先将这些奴隶兵开到牧野战场摆好阵势计划拒敌于国门之外。”

《贵因》明明记载:“武王曰:将以甲子至殷郊,子以是报矣。……武王曰:吾已令胶鬲以甲子之期报其主矣……武王果以甲子期至殷郊。”殷先生偏说:“以京郊牧野为主战场是纣王预先选定的不是周武王预先选定的。”到底武王自己说的对,还是你殷作斌说的对?

如果真能拼凑出七十万奴隶兵,不要说军事家帝辛,就我这个草民想到的,第一就是凭借黄河天险,截击周兵。第二,在山区设伏,伏击周兵。不会等在牧野与周兵死拼。何况身经百战的帝辛?

殷先生在前边说:特别是岳先生的说法最为典型。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所谓牧野之战牧野大战武王伐纣,只不过是一个卑鄙的内外勾结的军亊政変,是微子和武王给帝辛设下的一个陷井,一个圈套而己。”“无论从亊情的经过还是从周公的话语,都说明,三千年前发生在殷都朝歌南郊牧之野的军亊亊件,是一场军亊政変。这既不能叫武王伐纣,也不能叫牧野之战,更不能叫牧野大战,只能叫牧野军亊政変。它是一场内外勾结,经过长期精心准备的军亊政変。岳先生甚至认为实际上奴隶兵倒戈(并)不存在

后边殷先生又说: 如前所述,若周师伐殷是微子和武王事先串通好的行动,则战况一定是兵不血刃,甚至可能如岳武佐先生所言,牧野之战本就子虚乌有,连奴隶兵倒戈都是后世史家瞎编的,实际只是一场微子与武王早就勾结好的、根本没有打仗的军事政变而已。

殷先生像一位高级魔术师,一经殷先生之口,军事政变就变成了“子虚乌有” “根本没有打仗的军事政变”, 实际上奴隶兵倒戈(并)不存在变成了“奴隶兵倒戈都是后世史家瞎编的”了。

再联系前文,伯夷叔齐西周求道的故事,一经殷先生之口, 就变成了周人用间的故事。胶鬲朝见武王约定“甲子之期”,一经殷先生之口,就变成了胶鬲侦察周军。“武王曰:将以甲子至殷郊。”一经殷先生之口,就变成了“牧野为主战场是纣王预先选定的”。

断章取义,随心下结论,这就是殷先生的“历史唯物主义”!

如果我们将微子与周人签订盟约和牧野之战联系起来看,不难看出,微子与周人签订盟约是牧野之战的原因,牧野之战是微子与周人为实现盟约而进行的一次成功操作,殷亡是操作的结果。如果再往下看便是,武庚继殷祀是通向微子继殷祀的一座很短的过渡桥梁,几步便可抵达河的对岸。事情很凑巧,武王灭殷之后很快死了。成王少而姬旦执政,引起兄弟们不满,也给武庚复国之机,同时也给姬旦杀武庚兑现盟约一个借口,於是姬旦便毫不犹豫东征。姬旦灭武庚与姬发灭帝辛一样,没费什么力量。对此范文澜先生有自己的看法,他说:“武王克商与周公东征两次大战争的取得胜利,都是配合着殷奴隶兵阵上起义。”〈《中国通史简编》1964年8月第四版第133页第3行〉武庚既除,障碍得消, “乃命微子代殷后,作微子之命申之,与国於宋。后殷之子孙,唯微子先往,故封之贤。”〈《孔子家语·本姓解》〉这就是殷末周初上演在朝歌的一段历史的逻辑发展。
殷先生口口声声要客观公正评价微子,请问:你哪一点客观?哪一点公正?为叛徒辩护,同时暴露自己。

偏见比无知距真理更远。

 

 




 

 
     
认清一个人和一次战争(3)

《古都朝歌研究》 由淇园工作室和朝歌古都学会 主办    栏目主持人:王之珩    策划设计:闫玉生、郑厚德   管理运行:淇县之窗
 电话 0392-7222204    电子邮箱: dong-tuozi@163.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