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歌三千年》
一、 古都朝歌
河南省鹤壁市淇县,古代先秦时期叫做朝歌。这是一座披着神秘面纱的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名城。她曾经先后是商代晚期的都城,还是西周至春秋前期时的卫国国都,两朝古都时间长达四百六十五年。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说:“我们研究先秦时期的历史文化,往往绕不过朝歌。”
你想了解曾经做过四百多年古都的朝歌吗?
你想了解三千年灿烂的淇河文化吗?
你想知道有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在朝歌发生吗?
你想知道曾有哪些著名的历史人物从朝歌走出吗?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拨开历史的迷雾,重温一下从殷商、西周到明清时期,朝歌三千年灿烂而厚重的历史文化。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晚商到西周,再到春秋,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发展时期。人们在研究这一段历史的时候,往往就会发现,这段历史中的事件也好、人物也好,常常都与朝歌有着这样那样的关系,常常跟朝歌城联系到一起。我国当代的大历史学家、大考古学家,中国历史研究所原所长,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李学勤先生,他在给我本人的著作《解读朝歌》所写的序言中,就讲:“古朝歌位于今河南淇县,地势冲要,是中国历史上一处非常重要的都邑。传世文献记载,商朝最末一王帝辛(纣)即居于此,到西周初年又成为卫国的都城。”
李先生是中国顶级的先秦史研究专家,是我国学界泰斗,他曾多次到过朝歌考察,长期关注对朝歌历史文化的研究。李学勤先生还说:“此后一直到春秋战国,许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与朝歌相关。我们研究先秦时期的历史文化,往往绕不过朝歌。”
这说明,朝歌,是中国先秦史中的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
商代晚期,先后有四位帝王在朝歌作都城,武丁,武乙,帝乙,帝辛,帝辛就是商纣王。
第二十二王: 武 丁(商高宗 子昭 前1259年---前1201年在位)
第二十七王: 武 乙(商武祖 子瞿 前1144年---前1110年在位)
第二十九王: 帝 乙(商德王 子羡 前1096年---前1076年在位)
第 三十 王: 帝 辛(商纣王 子寿 前1075年---前1046年在位)
这四位商王并不都是紧挨着的。商朝,从商汤立国算起,到商纣王,一共经历了三十位帝王,武丁是第二十二王,武乙是第二十七王,这两位商王是把朝歌作为别都,就是有的历史学家所说的两都制,当时,朝歌还不叫朝歌,叫“沬邑”;人们说沬、沬邑、朝歌,说的都是同一个地方。帝乙呢,是第二十九位商王,他把商朝的都城迁到了朝歌,就是说这个时候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就转移到了沬邑;帝辛,帝乙的儿子,他是商朝的第三十位帝王,他把沬邑改名朝歌;四位商王在朝歌作都城总共多长时间呢?共80多年。
然后,西周至春秋,朝歌又作卫国国都383年。整个算起来,朝歌先后作都城将近四百六十多年。在全国,像朝歌这样作过四百多年重要古都的城市,并不多见。特别是商纣王时的朝歌,是“中华大一统”的都城,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因此朝歌在中国古都学研究方面,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朝歌是两朝古都,作都城的时间总共长达四百六十多年,是中
国古都先秦时期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那么,为什么商周时期
那么长时间要以朝歌作都城呢?她有哪些优越的条件呢
古代选都城,是有许多条件的,起码,有这么三条:第一,有山有水,有山易守难攻,政治上长治久安的保障,有充足的水源,可以满足生产和生活用水需求;第二,地理位置居中,以便政令四达,制内御外;第三,经济发达,富庶丰饶,能维持众多人口的物质需要。
按照这些标准,当时朝歌的条件可以说是得天独厚:你看,她西面是连绵不断的太行山,东面是清澈悠长的淇河水,再往东五六十里,就是黄河。我们知道先秦时期的黄河就在朝歌之东不远的滑、浚之间。在朝歌非常流行这么一副对联,很好的描写了朝歌所处的自然环境:
东临淇水观鱼跃,
西依太行听鹿鸣。
朝歌位于黄河之滨、太行山东麓,自古为南北通衢、东西会聚之地,古老的淇河、卫河围绕着她,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这一带交通便达、经济富庶,素有天下粮仓之称,这里的文化、艺术还有手工艺制作、青铜器制作水平、文明发达的程度,在当时都是最好的。
到商纣王时期,朝歌,以及淇河两岸京畿之地的人口已经达到数十万乃至上百万。
怎么知道当时朝歌有那么多人口呢?《史记·周本纪》里面记载,当年周武王率兵来伐战商纣王,兵临牧野,商纣王仓促应战,一夜之间就动员了大批兵力,出城抵抗,打响牧野之战。其实这个时候,纣王的主力军队正远征东夷,在东南江淮那一带打仗,商都朝歌这边是空的,无兵可派。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帝辛商纣王仍然一下子推出那么多兵力迎战。
商朝究竟出动了多少兵力呢?《史记》讲七十万,有的史料说十七万,我们即使按十七万说,也可以推算朝歌京畿之地人口应该在上百万之多。因此可以说朝歌是那个时侯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
这么多的人口,吃穿住用,需要多么庞大的物质保证体系才能够支撑!从现存的商朝遗址看,距离朝歌40里的范围内,起码有四个大型的粮仓或者财库:北有大赉店,东有钜桥、刘寨(鹿台、六台),西有鹿台。《史记·殷本纪》记载:商纣王“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意思是商纣王晚年加重老百姓的税收,横征暴敛,用来充实设在鹿台的财库,充盈设在钜桥的皇家粮仓;还说:武王伐纣,“命南宫括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以赈贫弱萌隶”,武王打败商纣王攻下朝歌城后,派他手下的大将,打开粮仓、财库,救济天下贫穷的奴隶。
这几座粮仓、财库有多大呢?相当大。现存的刘寨遗迹,在今天的淇滨区钜桥镇南,共有六个高出地面六米的高台,所以也叫作“六台”或者“鹿台”,与朝歌城西25里的鹿台相对应,都是商纣王的粮仓财库。仅仅这个“东鹿台”(刘寨)遗址,就有六个台地,每个五百公顷,总共占地近三千公顷,你看可以存放多少粮草!
除此之外,现朝歌城东关有商代“制骨作坊”遗址;城东北付庄、城北西坛有商周“冶铁作坊”遗址;城西北六十里的纣王殿,有铜炉沟、铁炉沟,有南炉台、北炉台,相传是商纣王打造兵器的遗址;有马兵峪、步兵峪,是商纣王操练兵马的场所。
朝歌这个名字很响亮、吉庆,然而,三千年来,朝歌这个地名也曾遭受误解。下一集中,我们讲几个关于朝歌的故事,请关注《朝歌之累》。
(作者为中国先秦史学会鬼谷子研究分会秘书长,鹤壁市淇河研究会副会长,朝歌古都学会会长)
联系地址: 淇县政协
联系电话:
邮 箱: yanzhaoan888@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