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碏在中国是有史以来鼎鼎大名的人物,他的名声就是因为杀掉儿子石厚而得到的。杀石厚,在当时的环境中似乎是不得已的,在那种环境中,父亲杀儿子杀得有理有节,不仅没有人谴责,反而得到称赞,并由此名传千古,名曰:“大义灭亲”。
那么,石碏的儿子石厚做了什么,使老子下了这么狠心呢?一言以蔽之,就是和庄公的儿子州吁交往。
在史书上,提起石碏,都是因为和州吁有关,可以说,没有州吁就没有石碏,除此以外没有石碏的记载。仅从这些记载的来看,可以看出,石碏心狠手辣,老奸巨滑,计谋老到,善于掌握事件的发展,总之,一切都在他的预谋之下。他对事件的掌握简直是随心所欲。
石碏是卫国庄公时期的大夫,庄公死后,桓公即位,他告老退休,老是告了,休是退了,但他并未闲着,而是像一位老猎人,冷静地等候着猎物的出现。
州吁是卫庄公与自己的宠嬖所生的儿子,当然属于庶子,一般是没有机会继承父亲的位置的。但卫庄公特别的喜欢他,胜过喜欢当时的太子。若不是当时的制度决定了州吁地位的卑贱,卫庄公肯定要立他作太子的,这点石碏就看出来了,他在进谏的时候就说过:“国君不要犹豫了,如果要立州吁做太子,那就确定下来。如果要立完做太子,也要确定下来。再这么拖下去,国家就要出乱子了!”
石碏的意思是,如果你想立州吁为太子,那就废掉原来的太子。但这是不可能的,纵使卫庄公有此心也没有此胆,因为这是当时的社会制度所不准许的,如果他霸王硬上弓,就会失去民心、臣心。
卫庄公的正配是有名的庄姜,也就是《诗经》上《硕人》一诗的歌颂对象。相信读者对诗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句子是难以忘怀的。可是这样一个举世无双的女人,却不会生孩子。幸好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男人可以三妻四妾,更不用说国君了。卫庄公赶紧从陈国又娶了个叫厉媯的女人,生了个儿子孝伯,不幸早死。跟厉偽一起陪嫁来的戴偽也给他生了个儿子,起名叫完,完的母亲年轻轻就死了,庄公就把完给庄姜做儿子,这就是太子,后来的国君桓公。
看来庄公并不太喜欢完,让他做太子是不得已的。他喜欢的是一个小妾生的州吁,州吁“好兵”,有武材,这也许是庄公喜欢他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因为那时老是打仗,这样的人材很需要,也很缺乏。
庄姜却不喜欢州吁,不但不喜欢,还讨厌他。女人就是喜欢文雅的孩子,不喜欢舞枪弄棒的调皮鬼。如果庄姜也喜欢州吁的话,州吁的人生就会是另一种样子了,石碏也就无法成名。
庄姜虽然不喜欢州吁,对他却无可奈何,因为有老公宠着他,可以说是放纵着他,他想怎么着就怎么着,石碏看不下去了,出来对庄公进谏,也就是告诉庄公正确的教育孩子的方法:“ 我听说疼爱孩子应当用正道去教导他,不能使他走上邪路。骄横、奢侈、淫乱、放纵是导致邪恶的原因。这四种恶习的产生,是给他的宠爱和俸禄过了头。如果想立州吁为太子,就确定下来;如果定不下来,就会酿成祸乱。受宠而不骄横,骄横而能安于下位,地位在下而不怨恨,怨恨而能克制的人,是很少的。况且低贱妨害高贵,年轻欺凌年长,疏远离间亲近,新人离间旧人,弱小压迫强大,淫乱破坏道义,这是六件背离道理的事。国君仁义,臣下恭行,为父慈爱,为子孝顺,为兄爱护,为弟恭敬,这是六件顺理的事。背离顺理的事而效法违理的事,这就是很快会招致祸害的原因。作为统治民众的君主,应当尽力除掉祸害,而现在却加速祸害的到来,这大概是不行的吧?”
庄公哪里听得下去,根本就不听,他就是喜欢这样的州吁,如果这小子是别的样子,他还不喜欢呢。
庄公不听,石碏也就算了。管他的,这国家是你的不是我的,不听拉倒吧。他叽叽咕咕地回到家里,把儿子石厚叫过来,对他说:“你今后不要再和州吁那小子来往了,那个人不是个好东西,别看庄公现在宠着他,将来决没有好下场。你跟着他混,也没有什么好下场。”
石厚也大了,翅膀硬了,有自己的想法,他就是看好州吁,认定跟着他有一个好的前程。那个叫完的小子算什么,文文弱弱的样子,哪里是州吁的对手!因此,对老爹的一番劝告不以为然。儿子大了不由爹,石碏也没有办法,也就做甩手爹了。
石碏真的没有办法吗?退一步说,就算他对庄公和州吁没办法,对自己的儿子,他也没办法?他对一切看得很清楚,洞若观火,明知儿子再跟州吁混下去,必定会毁灭的,却不去制止他,真不知他是怎么想的。以他的冷静和魄力以及计谋,治理自己的儿子是轻而易举的。对国对家,他都做了甩手掌柜。
不久,庄公死了,完顺利地登上国位,就是卫桓公。这时,石碏做了什么呢?告老退休了!真不知他是怎么想的!
按说,石碏是反对州吁的,同样,他也是拥护桓公的,这一点全朝上下包括桓公本人也是知道的。这时,为了国家的安宁,他应该留下来扶持桓公这位新君,给他出谋划策,以自己的魄力和智慧将州吁这个祸国之害给除掉,他的话桓公是一定会听从的,因为桓公自己对这个同父异母的弟弟也是有看法的。他看不惯州吁的娇奢滛逸,无法无天,就在登位的第二年,把这个弟弟驱逐出卫国。州吁没有准备,只好暂时到别的国家避难。
州吁逃亡到一个叫共的小国,一呆就是11年。这时候,若不是发生了一件事,他也就这样老死他乡了。
这一年,是卫桓公即位第13年,郑国发生了郑庄公的弟弟段发动军事政变,企图推翻哥哥郑庄公对郑国的统治,不想失败了,也逃亡到共国,所以后人叫他共叔段。州吁听到这事,触动了自己的心事,就跑去找到共叔段,主动和他交朋友。
州吁要和共叔段交友的原因在于,他们是同病相怜,他对共叔段的遭遇产生了极大的同情,再就是共叔段的行为让他敬佩,因为共叔段敢于用武力和当国君的弟兄对抗,虽然失败了,在州吁的眼里,仍然是个英雄。
共叔段的经历也惊醒了州吁:不能再这样活下去了!要敢于和命运抗争,要向共叔段那样,用武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凭什么自己这样任人宰割,有国不能归,有家不能回,而别人逍遥自在,吃香喝辣,美女满怀,夜夜笙歌?
“段哪,是你让我醒悟了,使我知道应该怎么去活,怎么做人。使我知道,我不应该等天上掉机会,我自己应该去创造机会。段啊,如果我成功了,决不会忘记你,一定会为你报仇,为你复国尽上我的一份心力。我说到做到!”
公元前719年,也就是卫桓公即位的第16年春天,经过三年时间精心准备的州吁纠结一伙卫国逃亡者潜回国内,伺机袭杀了卫桓公,州吁自立为君。
整个卫国一片哗然。
州吁急需做的事情是,想尽一切办法安定卫国。
他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安定国家,想的是利用外力来达到目的。他首先想到的是实现对共叔段的诺言。这看起来与安定国内的事风马牛不相及,其实是大有关联的:一、让世人看到,他是一个遵守诺言的人;二、可以转移国内人的视线,把他们的目光引到国际事务上去;三、籍此得到各诸侯的承认,也就是国际社会的认可。
州吁是怎么做的呢?
当初他对共叔段的承诺是帮助他报仇,具体实施起来就是讨伐郑国。连自己的国家都在混乱之中,怎么去讨伐别国呀?当然是联合别的国家,只要有其他国家愿意和他一起讨伐郑国,无形中就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承认,也就是对他君位的认可。
他首先从联宋下手。
宋国的情形是这样的:当初,宋宣公离世的时候,没有把国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与夷,而是把它交给了弟弟,就是宋穆公,因为与夷那时太小。这是宋宣公对宋穆公的了解,他知道穆公是个老实人,是个有道德的人,因此他知道穆公在离世时一定会把国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与夷,而不是穆公的儿子冯。果然,去年宋穆公临死时,把大司马孔父叫到床前,把宋宣公的儿子与夷交托给他。他很动感情地说:“先君宣公当初没有把国位传给他的儿子与夷,而是传给了做兄弟的我,这是出于对我的信任,我永远不会忘记。托大夫您的福,我在国位上一直平平安安,凡事顺利,得以保全了脑袋,因为没有人以为我是夺了与夷的位。现在我将要追随先君去了,如果先君问我,与夷怎么样了,我该怎么回答呢?所以,我不能把国位按常规传给我的儿子冯,而要把它传给先君的儿子与夷,因为这国位本来就是他的。现在,我请您扶持与夷,让他来主持国家大事,那我死了也就安心了,也没什么后悔的了。”
孔父说:“可是大家都愿意公子冯做国君呀!” 穆公说:“不行,这绝对不行!先君因为我有德行,所以才把国位交托给我,如果我把国位传给自己的儿子,那就是有私心了,就是没有道德了,就辜负了先君的信任,哪里还有道德可言?我要发扬先君的美德,您也不要废弃先君的大功。”他特意嘱咐孔父,把公子冯送到郑国去,免得大臣们把公子冯扶持到国君的位置上。
孔父对这样的重托,当然只好遵行,把公子冯送到郑国,扶持宣公的儿子与夷当上国君。郑国人听说与夷当上了国君,认为宋国这样安排不合理,因为举国都愿意让公子冯当国君的,结果,却把公子冯送到郑国来了,郑国如果看着不管,那岂不是与宋国人同谋了吗?所以,郑国准备用武力把公子冯送回国内,扶持他当宋国的国君,后来因故没能实现。虽然如此,宋殇公与夷却在心里把郑国人恨透了。
州吁得知这种情况,就派人到宋殇公那里去游说:“现在宋国上下所尊奉的公子冯还在郑国,他终久会成为您的祸害。郑国曾经想用军队把公子冯送回郑国当国君,自然是想废弃您的。国君如果因此而讨伐郑国的话,我国将尽所有的力量协助您,并且陈国和蔡国也将协助您。”
宋殇公求之不得,自然是答应了。随后,宋、陈、蔡、卫联合军向郑国进攻,好像没有达到预定的目的。这次战争打到郑国的东门,将其包围了5天,然后撤退。
国际上对这次行动还是很关注的。鲁国代国君隐公就谘询老臣众仲:“州吁想以此安定国内,讨好诸侯,能达到目的吗?”众仲说:“恐怕不能吧。我只听说用德行去安定百姓,没有听说用祸乱来安定的,这只能乱上添乱,使形势更加复杂。州吁凡事都喜欢用武力去解决,这就显得他很残忍,残忍的人是得不到百姓喜欢的,就没有人拥护他。这样,他的事情就不能成功。不但不能成功,反而会将祸患引到自己身上。”
但是鲁国还是有人支持州吁的。
宋殇公因为没有达到目的,兵力也不够,就派人到鲁国来借兵,准备再次攻打郑国。隐公因为众仲的意见,就不肯出兵。公子翚向隐公请求带兵去协助宋国,隐公仍然不同意,公子翚就自己带着部下去了。这次在前期的基础上加上鲁国的军队,打败了郑国的步兵。郑国就吃亏在还没有建立车兵。
虽然没有抓到公子冯,但总算出了一口恶气,宋殇公也见好就收。通过这两次军事行动,说明州吁得到了一部分国家的承认。
这次州吁在国际上是成功的,但国内呢,仍然不买他的帐,要他下台。
州吁黔驴技穷,干瞪着眼没办法了。
作为州吁的追随者,石厚也在为他想办法。石厚想起了他的父亲,父亲老谋深算,在国际上也有很大的影响。石厚跑回家问休闲的父亲:“州吁怎么办才能让国内安定下来呢?”
石碏早就知道州吁会是今天的局面,见儿子来请教,眼睛一转,说:“去见见周天子吧。”石厚不明白,这时候去见那有名无实的周天子有什么用。石碏见他疑惑,解说道:“ 周天子现在实力不如以前,但架子还在,只要周天子接见了你们,你们的地位就合法了。”石厚这才恍然大悟,赶紧请教:“可是怎么去见周天子呢?”石碏说:“陈国的桓公正受到周天子的宠爱,现在陈国和卫国很和睦,如果通过陈桓公,让他代为向周天子请求,就可以达到目的。”
石厚得到这个方法,心中欣喜异常,赶紧向州吁报告,州吁也认为可行,决定按照这个方法去做,就让人去见陈桓公,请求他介绍去见周天子。陈桓公同意了,州吁自然是高兴,这下可以成功了,做梦也没有想到这是心狠手辣的石碏设下的一个致命的陷阱。
这期间,连石碏也对州吁亲近起来。石碏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卫桓公的母亲是陈国的,他怕州吁对此警惕,如果州吁对陈国产生警惕性,那他的陷阱就挖不成了。为了让州吁对陈国去掉戒心,他必须这样做。
不久,州吁带着石厚一帮人向陈国进发。与此同时,石碏派人抢先到陈国去,对陈桓公说:“卫国地方偏狭,我也老了,管不了什么事了。马上要到陈国来的这两个人,确实杀死了我国的国君,请您趁这个机会把他们抓起来。”
陈桓公为了卫桓公,自然把这两个人抓了起来,并请卫国派人来处理。因为卫桓公的母亲是陈国的人,陈国是卫桓公母亲的娘家,亲戚是要帮亲戚的,州吁这个外人被抓也是活该。
卫国人派右宰丑到陈国去,在濮水旁就地解决州吁,不用经过任何司法程序。出于对石碏的敬重,石厚就交由石碏自己去处理,无疑,这是对石厚网开一面,他的死活完全在父亲的手中。
石碏却派管家獳羊肩在陈国处死了自己的儿子。
石碏本来是不想管这个摊子的,他知道卫桓公当上国君后,州吁是不会甘心的,内乱的发生只是时间的问题。这期间他一直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石碏跑来为州吁问计,这一下让他恼恨起儿子来,因为儿子这样做,不仅会毁了他自己,还毁了石碏的一世英名,儿子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连带他也要被扫进去,他不甘心啊!
于是怒从心中起,恶向胆边生,借除掉州吁,连同儿子一起除掉。这个决定是为公为私,恐怕连石碏自己也搞不清,但首要的,是要解脱自己与这个不争气的儿子的干系,为自己正名,这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的。如果是为国,在桓公即位的时候,他就应该站出来,利用自己的影响帮助桓公去掉州吁,这样不仅让国家免除一场内乱,连自己的儿子也挽救了。这时候,他不出手,是真的什么也不想管了。他也确实没有管,一直袖手旁观,直到石厚向他问计。他是一个有影响的人,一举一动都在别人的眼下,石厚这一问计,突然之间让他和州吁搭上了关系,如果不采取行动,别人就会对他产生猜疑。
除掉自己的儿子是第一位的,除掉州吁是附带的,因为州吁基本上与自己无关,倒是这个儿子,不杀就不能还他石碏以清白。
石碏此举确实为自己正了名,此名曰:“大义灭亲”,并且让他流传千古!
石碏死也可以瞑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