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国人才之殇
古都朝歌研究

 

   

 

 

卫都研究 - 卫国人才之殇
卫国人才之殇
 
作者:徐未名  加入时间:2011-7-7 22:00:01

       在魏国变法、吴起楚国变法、商鞅秦国变法、齐魏马陵之战、张仪苏秦合纵连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乐毅攻齐、秦赵长平之战、吕不韦相秦、嬴政即位秦王、荆轲刺秦、这些都是对战国历史走势产生深远影响的人和事件。
  那么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人物和事件对战国历史的影响:李俚在魏国变法,掀起了战国变法的序幕,他使魏国一跃而成战国初期的经济实力最雄厚的国家;吴起魏国拜将,“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辟土四面,拓地千里”,使魏国成为如同当下美国一样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紧接着楚国变法,将变法思潮进一步推向了历史的舞台;商鞅秦国变法的作用不必多说了,他为秦国的崛起和最终一统天下奠定了最为坚实的基础;孙膑去齐,协助齐威王两败当时不可一世的魏国,杀魏国名将庞涓,并将吴起一手训练出来的威震天下的魏武卒精锐消灭殆尽,魏国从此一蹶不振,齐国取代魏国成为第一大国,魏国一家独大变成了齐魏秦三强鼎立;张仪苏秦通过合纵连横,使战国格局最终确定下来,秦国开疆拓土,一家独霸,山东六国日渐消弱,无法抗衡秦国,秦国与山东六国成为两个政治实体;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使赵国成为新兴强国,取代齐楚成为唯一军事上可以抗衡秦国的大国;乐毅攻齐使齐国几乎国破家亡,从此一蹶不振,大国之体不复存在;秦赵长平之战,使当时战国后期唯一一个可以军事上抗衡秦国的赵国精锐之师尽失、财力人力物力几乎耗尽,秦国从此成为二战后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吕不韦相秦,为秦国一统天下奠定了政治基础,在吕不韦相秦期间,秦国真正具备了灭掉六国的一切条件;嬴政即位秦王,雄才霸主经过几百年的酝酿终于诞生了,天下归秦已经不可避免了;荆轲刺秦,如同巴尔干导火索,正式拉开了秦始皇灭六国的序幕。
  回顾这些影响战国历史进程的人物和事件,你会惊喜的发现数不胜数的卫国人的影子。李俚、吴起、商鞅都是卫国人;孙膑、庞涓、张仪、苏秦都是鬼谷子的学生,而鬼谷子是卫国人;吕不韦、荆轲卫国人也。可以说,卫国成为了当时战国的人才库,为战国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以致后人不断感慨,这样一个弱小的国度,为何能出现这么多的乾坤大才,直至今日,也没有人能说出个所以然。
  当我们随着历史溯源的时候,会发现,卫国在西周时期为诸侯之长,实力雄厚。入春秋后国力却日渐衰弱,不仅没能参与霸主的角逐,反而成为各大国侵伐的对象。历史给卫国带来的巨大反差令人不得不深思。虽然导致卫国衰落的原因很多,但最为主要的一点毫无疑问就是人才的流失。战国时期,有两个历史现象很诡异,当时的齐国稷下学宫学风浓郁,百家争鸣于此,人才辈出,但齐国敬贤养贤却不用贤,大批人才流失;卫国和齐国正好相反,无论是治学还是教育都很落后,和齐国有天壤之别,没有好的学风也没有好的教育,但却出了这么多的大才之士,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无数的历史学家总结卫国衰落的原因,比较普遍的认识是卫国因循旧制、国君昏庸、内乱不断、外交失误、以及地理形势的不利是导致卫国从国际领袖退入宰割对象的主要原因。但谁都无法回避的就是卫国对人才的不重视,是卫国逐步被历史所淘汰的主要原因。
  卫国的人才之殇确实值得后人反思。但时至今日,从来没有人去思考,为何卫国这样的国度会产生这么多的赫赫大才。这里,笔者愿和大家做一番探讨,我想要探寻卫国人才辈出的原因,还是要回到起点,从郑卫的淫奔之风上去探寻:
  一、政治体制上
  卫国是个很独特的国度,卫国是西周初年康叔的封国。在各个受封的诸侯国中,卫国有受封时间早,受封疆域大的特点。卫国被封时,周公曾要求亲弟弟康叔“启以商政,疆以周索”,使用商朝的统治制度。当时周王朝刚刚建立,没有统治经验,而借鉴商代的统治经验,因此,殷商的遗民,用殷商的体制去管理,体制一脉相承,无缝对接,卫国很快上道,说白了卫国就是周朝正统贵族和殷商正统遗民相结合的产物。
  大家知道,西周时期,周天子分封天下,所分封的诸侯国林立,为维护其以周天子为中心的有秩序的统治,周公旦开始制礼作乐,即周礼。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礼乐制度便成为对各诸侯国最有效的约束,因此孔子才会说要发乎情止乎礼。但卫国不一样,它是殷商遗民,采用的是殷商制度管理殷民。殷商殷商,商朝是商业发达的商族发展起来的,商贾天性重利,唯利是举,因此民风较为奔放,受礼法制约的少,也导致了卫国人较为务实重利。
  二、地理环境上
  卫国地域大致在黄河北岸,太行山脉东麓的今河南省鹤壁、新乡附近。而这片地区,地处中原的中心地区,介于鲁、齐、晋、郑、宋诸国之间,春秋时,南阳为卫之西境,与晋接壤,莘为卫之东界与齐为邻。东北边邑与齐、晋、鲁接壤。南楚丘为卫之南部边邑,与曹、宋毗邻。交通便利,接受信息快,是中原各国交通的枢纽之一。加上卫国民风奔放,国境几乎不设防,各国之间来往畅通无阻。而卫国毗邻的诸侯国都是春秋战国初期的大国,这些国家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程度较高,卫人很容易及时便捷地获取最新的思想和文化。再加上卫人商族后裔,周游经商,最易吸收各国先进文化思想。
  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发现与卫国有关的一个成语叫“桑间濮上”, 桑间在濮水之上,是古代卫国的地方。古指淫风。后也指男女幽会。 也就是那时候的卫国,地处中原土壤肥沃之地,桑榆发达,桑榆之间,多为男女幽会的场所,所以男女之风较为开放,试想到处是一眼可见的稻田麦田如何偷情幽会,而桑榆林间则是最佳的场所,在古代诗词中,桑榆也成为男女爱情的意象。在桑榆的浸润下,久而久之,卫国人思想较为开放,不受俗世偏见和礼法限制,所以孔子来到卫国才说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这也是为什么战国最为著名的三大变法都处于卫国人之手。
  三、权力体制上
  卫国是周朝贵族和殷商遗民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它的的权力体制,就是用周礼来治理庙堂,用殷商之法治理卫国民众。两者相安无事,互不干涩,无论卫国王室、贵族之间如何腐朽堕落,但总是周朝贵族之间的事,与卫人无关,所以在春秋有一个很奇怪的事情就是一旦诸侯国的王室昏庸腐败,要么国破家亡被吞并,要么就是权力体制发生变革,新兴势力和贵族新城代谢。曹国、宋国就是腐朽灭亡的,齐国、晋国、鲁国核心权力体制都发生过变革,但惟独卫国,再腐败贵族依然是贵族,再争权夺势权力体制还是自家把持,似乎与卫人不沾半点关系。于是,慢慢的慢慢的,卫人发现,无论卫国如何腐化,一般民众、士子都无法进入权力的庙堂,卫国不用贵族外的人,更不用贵族中有才有德的人,因此有抱负有志向的人不得不外出他国寻找施展抱负的舞台。因为即使学富五车,在卫国的权力体制内,是没有半席之地的,这是导致卫国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
  综上,卫国出人才,源于民风,让卫国人更追求自由、思想奔放、重利务实;源于环境,易接受新文化新思潮,更易学到新文化新思潮;源于卫国庙堂体制不敬贤爱才,乾坤大才只能外出寻找施展功名抱负的舞台。
  分析完卫国的人才之殇,我们会发现,这与我们现代的一些车企又何其的相似!
  未名
  6月28日夜





 

 
     
卫国人才之殇

《古都朝歌研究》 由淇园工作室和朝歌古都学会 主办    栏目主持人:王之珩    策划设计:闫玉生、郑厚德   管理运行:淇县之窗
 电话 0392-7222204    电子邮箱: dong-tuozi@163.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