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历史轨迹相传具有五千年,而在史籍中有记载能够推研的年数也只能到公元前841年,即周厉王当政年间。
在周厉王年以前的历代史事中,很少有年代记载,其所记载之年代更是难以衔接。如人们耳熟能详的“三皇五帝”,其说据记载出自战国时期,三皇距今太过遥远,约有四五千年至七八千年以前,甚者更远,而五帝相对来说近些,也有四千年,他们并不衔接。三皇何人,不能准确肯定,现在流传有以下几种说法:1、燧人、伏羲、神农(《尚书大传》);2、伏羲、女娲、神农(《风俗通义》);3、伏羲、祝融、神农(《风俗通义》);4、伏羲、神农、共工(《风俗通义》);5、伏羲、神农、黄帝(《古微书》)。6、自羲农(伏羲、神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三字经》)7、天皇、地皇、泰皇 (《史记》)8、天皇、地皇、人皇(民间传说)。五帝则有以下说法:1、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大戴礼记》);2、庖牺、神农、黄帝、尧、舜(《战国策》);3、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吕氏春秋》);4、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资治通鉴外纪》)。5、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伪《尚书序》)。6、黄帝(轩辕)、青帝(伏羲)、赤帝又叫炎帝(神农)、白帝(少昊)、黑帝(颛顼)。在年代记载上除了一些后人臆想的说法更无实证。(现在连夏朝是否存在国外都存疑,无实物佐证尔)在三皇五帝的在位年数上更为荒诞,例如魏晋时人皇甫谧著《帝王世纪》所载:“太昊帝庖牺氏,蛇身人首……在位一百一十年……传世五万余岁”“女娲氏,……亦蛇身人首。”神农氏……在位百二十年而崩。“”黄帝有熊氏……在位百年而崩“等等不一而足,实是虚妄。
流传下来最早的记载夏商周三代的详细年数的是战国时魏国史书《纪年》,它是在西晋时期,由一个叫不准( Fǒu Biāo )的汲郡人在盗魏襄王的墓穴中盗发的,原稿可能在永嘉之乱中遗失。后人根据在各种书籍中所记载的片段统合在一起,便是所谓的《古本竹书纪年》。它是现在研究先秦史的重要资料,幸有遗存。其书在夏商周君王在位年上由于遗失原本,现今的《古本竹书纪年》和《今本竹书纪年》均已不能统合推算三代君主年数。又与后来同为战国时的诸子百家所言大有异同,不能确信。而《竹书纪年》中西周年考与《史记》最为接近,故而成为考证西周年表的重要材料。
西周共有12王,其元年时间在史籍中没有记载,所以在考证西周以前建年的问题一直在困扰着历史学界。为解决这一历史问题。中国政府在“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启动了“夏商周断代工程”这一文化工程,旨在弥补历史所缺失的年代记载。
这项工程始发于1996年5月16日正式启动,直到2000年9月15日才通过国家验收。但是工程结果却屡次遭受质疑。
最早对共和元年以前历史做研究推断的是西汉文学大家刘歆,载于其作《世经》中。到清代时,文学界兴起一股历史考古热,特别着重于《春秋》、《左传》的解析。为“夏商周断代工程”做了大量的资料来源。
在西周历史年考中,武王伐纣的年代考证是重中之重,历年以来有很多种说法。前人对武王伐纣年代推算的十六说法:即公元前1130年、前1123年、前1122年、前1117年、前1116年、前1111年、前1078年、前1075、前1067年、前1066年、前1150年、前1051年、前1050年、前1047年、前1029年、前1027年。
关于武王克商在《史记·周本纪》中所记,也只有“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而已。只有纪日而无纪年,只知甲子是元旦日。不足以推算年数。
《国语·周语下》中“王将铸无射”章中有记载“昔武王伐纣,岁在鹑火,月在天驷,日在析木之津,辰在斗柄,星在天鼋。”刘歆以自己总结的“三统历”及《尚书·周书·武成》篇有关记载结合“王将铸无射”推断:”上元至伐纣之岁,十四万二千一百九岁,岁在鹑火张十三度。“刘歆的”上元“年是怎么推断的,在哪一年,是怎么推定的我们不得而知,他又是怎么确定伐纣年是“十四万二千一百九岁”的也不知。”但在《汉书·律历志下》又说:”汉高祖皇帝,……伐秦继周。……天下号曰‘汉’。距上元年十四万三千二十五岁,“如此就可以推断出刘歆推定的武王伐纣年为公元前1122年。以后,北宋邵雍的《皇极世经》、刘恕的《通鉴外纪》、南宋郑樵的《通志》、宋元时人金屡祥的《通鉴前篇》清代乾隆年间官修《通鉴辑览》俱从此说。但也有人认为《国语·周语下》中的“王将铸无射”章中的”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月在天驷,日在析 木之津,辰在斗柄,星在天鼋。星与日辰之位,皆在北维。……则我有周之分野也。“是刘歆伪作篡写入《国语》中的,其目的是为了为他利用”三统历“推断武王伐纣之年作凭证,也同时为他用”三统历“解说《春秋》而作宣传。
至唐代时又有新说。《新唐书·历志》上记载了唐代著名高僧一行的《历议》。一行据《竹书纪年》中”十一年庚寅,周始伐商。“的记载,再根据自己所修”大衍历“推算,将武王伐纣之年定于公元前1111年。
根据西周积年逆向推定克商年的办法,知道西周总年数就可以逆向推定西周起年。《古本竹书纪年》中说:”自武王灭殷,以至〔于〕幽王,凡二百五十七年。“(《史记·周本纪》引《史记集解》),逆向推定武王伐纣之年为公元前1027年。又有根据《今本竹书纪年》中在”武王灭殷,岁在庚寅……至幽王庚午”“共二百八十一年”所作的推断,将武王伐纣年定于公元前1051年。但是《古本》与《今本》的可信度有多少,作者有没有历史记载依据,文中所说的“以至〔于〕幽王”到底是指幽王元年还是幽王末年。“二百五十七年”是不是原始记录,未有更改,是否后人所注。
《史记·鲁世家》集解引徐广说:“皇甫谧云:‘伯禽以成王元年封,四十六年,康王十六年卒。’”又案:《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共和元年为鲁真公十五年。但《年表》又说:“一云十四年。”但是,鲁年表与《鲁世家》本就自相矛盾,不能轻易取信。
据《淮南子。兵略训》载:“武王伐纣,东面而迎岁,……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张钰哲先生利用电子计算机及大行星摄动而求得的这三千多年中的运动轨道,将历史上可能是哈雷彗星的记录加以分析考证推算后指出:如果武王伐纣时出现的彗星是哈雷彗星的话,“那么武王伐纣之年便是公元前1057~1056年”但《淮南子》中的“彗星”是不是哈雷彗星不能确定。故而存疑。
和以天象所推断的年数相应的是,据西晋人所发魏襄王墓中出土的《纪年》中所载:自武王灭殷,以至〔于〕幽王,凡二百五十七年。幽王元年则是公元前782(或前781年)年,而“二百五十七年”的“五”、“七”两字应颠倒过来,这样推算出来的武王伐纣年代才是正确的:即771 加11(幽王在位年数)再加275 ,即为公元前1057年(《从天象上推断武王伐纣之年》)。
而据《史记·周本纪》“既克殷后二年……武王病……周公乃行政当国,……行政七年,成王长,周公反政成王”的记载,逆算断定:武王伐纣之年当在成王元年前七年又二年”。即前1039年。成王元年是何年笔者尚不知如何推断,但是在《史记·鲁世家》中又载:“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襁褓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成王即位时既然还在襁褓中,就可以推断出成王不会超过2-3岁,又《史记·周本纪》“……行政七年,成王长,周公反政成王”推断,成王年不过十岁,而十岁是不能亲政的。按照礼制,亲政必然是在冠礼之后,据《仪礼.士冠礼》贾公彦疏:“诸侯十二而冠也。若天子,亦与诸侯同,十二而冠。”若成王十二岁行冠礼,那他即位之年即为五岁,五岁又怎会在襁褓之中呢?故此,武王伐纣之年为公元前1039年的说法又有自相矛盾之处。
除此诸多说法外还有一个难题,就是武王在克商后的在为年数有5种记载:3年、4年、6年、7年、8年。能不能确定武王伐纣之后在位年数推断西周元年也至关重要。
夏商周断代工程依据在陕西长安县沣西18号灰坑的含碳样品做检测得到武王克商的时间定为公元前1050-公元前1010年之间。有依据各种文物记载的月食年代认证比对,又将时间缩小到公元前1050年-公元前1020年。然后运用天文软件对书中记载的天像进行回推,得到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044年,公元前1027年三个年期。在根据”断代工程“所定的金文历谱,定成王元年为公元前1042年,在加以史学界普遍认同的武王伐纣后在位四年的说法,将武王伐纣年定为公元前1046年。它既与金文历谱衔接,又与《尚书》、《国语》诸多记载相容,故而被定为武王克商之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