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国史纲要(上)
古都朝歌研究

 

   

 

 

卫都研究 - 卫国史纲要(上)
卫国史纲要(上)
 
作者:任惠生  加入时间:2011-10-28 20:48:44

卫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富有影响力的著名诸侯国,明君、贤臣辈出,但是,查遍资料,却没有一部正规的卫国史,而仅有的不多的关于卫国的文章,也大都是爱好者搜集资料而撰写的史话、演绎性质的作品,难以为据。而卫国又是淇河文化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虽然资料极其匮乏,但也只能勉为其难,先粗线条勾勒出纲要,以俟后来。

一、地理疆域

卫国继承了商王朝京畿地域,相当于现在的河南省黄河以北的新乡、焦作、安阳、濮阳、鹤壁五市,和河北的邯郸以南、山东的菏泽、聊城的部分地区。卫国的地理特征是,西依太行,南枕大河,东、北两面则是平野,无险可守。春秋时期卫国周边的形势是,西面是晋国,东面和齐鲁接壤,南面是郑国,西南是东周,东南是曹、许、宋等国,北面是燕国、邢国,西北是狄人。整个春秋时期,卫国的主要盟友是东南的曹、许、宋,敌对是南面的郑国、北面的邢国和狄人。春秋中期以后,卫国先后依靠齐、晋,战国时则成为魏国的附庸。(参见:春秋列国形势地图;郭霞“先秦卫国兴衰历史研究”:卫国的疆域主要是在殷墟,北起武父(今河北大名县有“武父城”)以南,直至圃田(今河南郑州东有圃田)以北,西近东都雒邑(今河南省洛阳地区)附近,东达今山东滨海一带。)

统观卫国的地理形势,和数百年后的曹操的前期的势力范围一致。这是一片四战之地,非雄才大略者不能守。而卫国自武公、宣公后,鲜有雄才大略的君主,即便象文公、灵公那样的守成之君也不多见,因而卫国日削乃是必然之势。

卫国地处中原,地方千里,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加之卫国的主体商人善于贸易货殖,所以卫国一直是富庶之地,农业、工商业发达,以其“居天下中”的优势,一直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中心,诞生了子贡、吕不韦等名震千古的豪商巨富。

二、卫国世系

卫国史实虽不清楚,只有断续的故事,但卫国的世系确是在司马迁在《史记·卫康叔世家》记载的很清楚。自卫康叔封建立国,到君角灭国,世系清楚明白。

次序

谥号

在位时间

在位年数

都城

备注

1

卫康叔

 

 

朝歌

 

2

卫康伯

 

 

朝歌

 

3

卫考伯

 

 

 

朝歌

 

4

卫嗣伯

 

 

 

朝歌

 

5

卫疌伯

 

 

 

朝歌

 

6

卫靖伯

 

 

 

朝歌

 

7

卫贞伯

 

?——前869年

 

朝歌

 

8

卫顷侯

 

前868年——前857年

12

朝歌

 

9

卫釐侯

 

前856年——前815年

42

朝歌

 

10

卫共伯

前814年——前813年

2

朝歌

 

11

卫武公

前812年——前758年

55

朝歌

 

12

卫前庄公

前757年——前735年

23

朝歌

 

13

卫桓公

前734年——前719年

16

朝歌

 

14

卫前废公

州吁

前719年

1

朝歌

 

15

卫宣公

前718年——前700年

19

朝歌

 

16

卫惠公

前699年——前697年

3

朝歌

 

17

(无)

黔牟

前696年——前687年

10

朝歌

 

 

卫惠公

前686年——前669年

18

朝歌

复位

18

卫懿公

前668年——前660年

9

朝歌

 

19

卫戴公

前660年

1

朝歌

 

20

卫文公

前659年——前635年

25

楚丘

 

21

卫成公

前634年——前633年

2

楚丘

 

22

卫中废公

前632年

1

楚丘

 

 

卫成公

前631年——前600年

32

楚丘(公元前629年迁都濮阳)

复位

23

卫穆公

前599年——前589年

11

濮阳

 

24

卫定公

前588年——前577年

12

濮阳

 

25

卫献公

前576年——前559年

18

濮阳

 

26

卫殇公

前558年——前547年

12

濮阳

 

 

卫献公

前546年——前544年

3

濮阳

复位

27

卫襄公

前543年——前535年

9

濮阳

 

28

卫灵公

前534年——前493年

42

濮阳

 

29

卫出公

前492年——前480年

13

濮阳

 

30

卫后庄公

蒯聩

前480年——前478年

3

濮阳

 

31

(无)

斑师

前478年

1

濮阳

 

32

卫后废公

前477年

1

濮阳

 

 

卫出公

前476年——前470年

7

濮阳

复位

33

卫悼公

前469年——前465年

5

濮阳

 

34

卫敬公

前464年——前432年

33

濮阳

 

35

卫昭公

前431年——前426年

6

濮阳

 

36

卫怀公

前425年——前415年

11

濮阳

 

37

卫慎公

前414年——前383年

32

濮阳

 

38

卫声公

前382年——前372年

11

濮阳

 

39

卫成侯

不逝

前371年——前343年

29

濮阳

 

40

卫平侯

南劲

前342年——前335年

8

濮阳

 

41

卫嗣君

 

前334年——前293年

42

濮阳

 

42

卫怀君

 

前292年——前252年

41

濮阳

 

43

卫元君

 

前253年——前230年

33

野王

 

44

卫君角

前230年——前209年

21

野王

 

石同勋先生认为:从公元前1042年康叔建国到公元前200年君角在野王(今沁阳)亡国,历三十世四十三位国君,计842年。康叔封卫的时间,除石先生的 公元前1042年,也有人认为是前1045、1037等,按夏商周断代年表,武王灭商在前1046,三年而亡,三监叛乱,周公从恐惧流言到协和内部,再平叛,至少需一年,因此,石先生的前1042是可能的极限,康叔封卫只能在其后,不可能在此前。而前1037则不知所据。卫国亡国时间,应该是前209。《资治通鉴》有明确记载,此处当是石先生笔误。卫国积年,石先生认为是842年,此外,尚有838年、829年之说。(石同勋:卫国国君世系政要纪年初考)
卫国三十四世四十三君中,能够称为明君的,只有康叔、武公、宣公、文公、灵公、嗣君数人而已。
卫康叔姬封,文王子,武王、周公弟,“康叔…参加了武王伐纣以及克殷后武王主政是的一系列活动,如《逸周书克殷》载武王克殷后,祭社稷是‘毛叔郑奉明水,卫叔傅礼’,晋孔晁注曰:‘群臣尽从王而康叔傅礼。’后又有记载:‘乃命召公是释子之囚,命毕公、卫叔出百姓之囚。’《史记周本纪》:‘毛叔郑奉明水,卫康叔封布兹,召公奭赞采,师尚父牵牲。’由此可知当时的康叔年轻有为,政治地位相当高。三监叛后,康叔是周公东征的坚决支持者,《史记三王世家》云:‘康叔后扞禄父之难。’”(郭霞:先秦卫国兴衰历史研究)而且,郭氏解读《尚书康诰》也别出机杼:“已!汝惟小子,未有若汝封之心,朕心朕德惟汝知。”是说周公忠心康叔都明了,两人的立场观点是相同的。所以,郭氏得出了康叔追随周公带兵东征的结论。因此,平叛后,抚定殷地的重任自然落在康叔身上,而且,成为周王朝的主宰之一:“周公为太宰,康叔为司寇,聃季为司空。”(《左传定公四年》)而康叔到卫之后,不负重托:“康叔之国,既以此命,能和集其民,民大悦。”(《史记卫康叔世家》)
卫武公姬和,卫康叔卫康叔九世孙,釐侯之子。卫武公的生平在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述的十分简略:“四十二年,厘侯卒,太子共伯馀立为君。共伯弟和有宠於厘侯,多予之赂; 和以其赂赂士,以袭攻共伯於墓上,共伯入厘侯羡自杀。卫人因葬之厘侯旁,谥曰共伯,而立和为卫侯,是为武公。武公即位,修康叔之政,百姓和集。四十二年,犬戎杀周幽王,武公将兵往佐周平戎,甚有功,周平王命武公为公。五十五年,卒,子庄公扬立。”(《史记•卫康叔世家》)随着研究深入,学术界认为西周后期的“共和”不是《史记》所谓的周、召共和,而是共伯和干王位,共伯和即卫武公姬和,顾颉刚先生甚至推断卫武公姬和在共和元年时年十九。也就是说,卫武公姬和在夺得卫国的君主之位之前,先当了十四年的周天子!不仅如此,在鼎故革新、风云际会的两周之际,出兵帮助周平王平定携王、迎立东迁的卫武公,不仅是东方姬姓诸侯的代表,周平王赖以立国的政治基础,而且是抗衡秦、晋,抑制侵略成性的郑武公的中坚力量。这就是《史记》所谓的“佐周平戎,甚有功,周平王命武公为公。”卫武公在位五十五年,始终如一,恭谨自励,《国语•楚语》记载:“昔卫武公年九十有五矣,犹箴儆于国曰:自卿以下至于师长士,苟在朝者,无谓我耄而舍我,必恭恪于朝,朝夕以交戒我。闻一二之言,必诵志而纳之,以训道我。在舆有旅贲之规,位宁有官师之典,倚几有诵训之谏,居寝有暬御之箴,临事有瞽史之道,宴居有师工之诵。史不失书,矇不失诵,以训御之。于是乎作《懿戒》以自儆也。”所以卫人作“淇奥”赞美他。
卫宣公姬晋,武公孙。由于《史记》和《诗经》的缘故,卫宣公的抢夺儿媳、杀死太子、秽乱宫廷被人们所熟知,而其功业则淹没在恶名中。其实,卫宣公是功业赫赫的,否则,也不可能被谥号为宣公——一般来说,能被谥号为“宣”的,都是大有作为的中兴之主。其实,卫宣公是一个唐明皇式的人物,他在位的将近二十年中,向境外用兵,仅《左传》有明确记载的就有十次,平均两年一次,卫国的活跃程度由此亦可见一斑。卫宣公先后和宋、齐、燕、鲁、蔡、陈、郑等国联合作战,将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纵横捭阖手段和“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的邦交尊则都发挥到了极致——先是联合诸侯伐郑,后期又和郑国联合作战。卫国在当时的影响力在众多诸侯中可谓首屈一指,无人可与争锋,国内斗争失败或受逼迫外逃的诸侯和卿大夫,理想的选择是卫国。《左传隐公十一年》:许庄公奔卫。《左传桓公十一年》:郑昭公奔卫。卫宣公的最大缺陷,不是好色,而是没有选择好接班人,在政权交接上出了问题,导致了数世之乱,卫国几近亡国。
卫文公姬毁,昭伯之子,宣公之孙。卫文公即位于败亡之际,起步于危难之时,“卫之遗民男女七百有三十人,益之以共,滕之民为五千人…齐侯使公子无亏帅车三百乘、甲士三千人以戍曹。归公乘马,祭服五称,牛羊豕鸡狗皆三百,与门材。归夫人鱼轩,重锦三十两。”(《左传闵公二年》)“文公初立,轻赋平罪,身自劳,与百姓同苦,以收卫民。”(《史记卫康叔世家》)“卫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务材训农,通商惠工,敬教劝学,授方任能。元年革车三十乘,季年乃三百乘。”(《左传闵公二年》)卫文公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数年之中重建卫国,有再造之功,这与齐桓的鼎力相助密不可分。因此,卫国与齐国邦交至密,但是,齐桓死后,齐国内乱,国无定则:“秋,卫人伐邢,以报菟圃之役。于是卫大旱,卜有事于山川,不吉。宁庄子曰:‘昔周饥,克殷而年丰。今邢方无道,诸侯无伯,天其或者欲使卫讨邢乎?’从之,师兴而雨。”(《左传僖公十九年》)而齐国则助邢以害卫:“ 秋,齐、狄盟于邢,为邢谋卫难也。于是卫方病邢。”(《左传僖公二十年》)齐国的倒行逆施激怒了卫文公,于是,“二十五年春,卫人伐邢,二礼从国子巡城,掖以赴外,杀之。正月丙午,卫侯毁灭邢,同姓也,故名。礼至为铭曰:‘余掖杀国子,莫余敢止。’”(《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正是齐国的行为,导致了自卫文公以后卫国的百年亲晋。
卫灵公姬元,卫襄公子。卫灵公的诞生和即位,极具神秘色彩,《史记》的说法较为简明,卫灵公是卫康叔的选择:九年,襄公卒。初,襄公有贱妾,幸之,有身,梦有人谓曰:“我康叔也,令若子必有卫,名而子曰‘元’。”妾怪之,问孔成子。成子曰:“康叔者,卫祖也。”及生子,男也,以告襄公。襄公曰:“天所置也。”名之曰元。襄公夫人无子,於是乃立元为嗣,是为灵公。(《史记卫康叔世家》)《左传》的说法更为神奇,卫灵公不仅是卫康叔的选择,也是上天的选择,还是卜筮的选择:卫襄公夫人姜氏无子,嬖人婤姶生孟絷。孔成子梦康叔谓己:“立元,余使羁之孙圉与史苟相之。”史朝亦梦康叔谓己:“余将命而子苟与孔烝锄之曾孙圉相元。”史朝见成子,告之梦,梦协。晋韩宣子为政聘于诸侯之岁,婤姶生子,名之曰元。孟絷之足不良,能行。孔成子以《周易》筮之,曰:“元尚享卫国主其社稷。”遇《屯》三。又曰:“余尚立絷,尚克嘉之。”遇《屯》三之《比》三。以示史朝。史朝曰:‘元亨’,又何疑焉?”成子曰:“非长之谓乎?”对曰:“康叔名之,可谓长矣。孟非人也,将不列于宗,不可谓长。且其繇曰‘利建侯’。嗣吉,何建?建非嗣也。二卦皆云,子其建之。康叔命之,二筮袭于梦,武王所用也,弗从何为?弱足者居,侯主社稷,临祭祀,奉民人,事民人,鬼神,从会朝,又焉得居?各以所利,不亦可乎?”故孔成子立灵公。十二月癸亥,葬卫襄公。”(《左传昭公七年》)那么,卫康叔选择的继承人是否合格呢?应当说是宣公、文公之后首屈一指的有作为的明君。卫灵公一生的成就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打击大夫势力,成为真正的执政者。卫国自文公以后,内乱不止,卿大夫执政,君主成为卿大夫手里的砝码和玩物,以至于卫灵公的祖父卫献公发出“政由甯氏,祭则寡人”的感叹。而卫灵公上台后,却是一反常态的沉静,沉静的象一潭死水,没有任何波澜——十三年间《左传》竟无卫国的记载,而一有动作便是惊天动地的大作为,令人目瞪口呆:
《左传昭公二十年》:卫公孟絷狎齐豹,夺之司寇与鄄,有役则反之,无则取之。公孟恶北宫喜、褚师圃,欲去之。公子朝通于襄夫人宣姜,惧,而欲以作乱。故齐豹、北宫喜、褚师圃、公子朝作乱。   
初,齐豹见宗鲁于公孟,为骖乘焉。将作乱,而谓之曰:“公孟之不善,子所知也。勿与乘,吾将杀之。”对曰:“吾由子事公孟,子假吾名焉,故不吾远也。虽其不善,吾亦知之。抑以利故,不能去,是吾过也。今闻难而逃,是僭子也。子行事乎,吾将死之,以周事子,而归死于公孟,其可也。”
丙辰,卫侯在平寿,公孟有事于盖获之门外,齐子氏帷于门外而伏甲焉。使祝蛙置戈于车薪以当门,使一乘従公孟以出。使华齐御公孟,宗鲁骖乘。及闳中,齐氏用戈击公孟,宗鲁以背蔽之,断肱,以中公孟之肩,皆杀之。
    公闻乱,乘,驱自阅门入,庆比御公,公南楚骖乘,使华寅乘贰车。及公宫,鸿駵魋驷乘于公,公载宝以出。褚师子申遇公于马路之衢,遂従。过齐氏,使华寅肉袒,执盖以当其阙。齐氏射公,中南楚之背,公遂出。寅闭郭门,逾而従公。公如死鸟,析朱锄宵从窦出,徒行从公。
    齐侯使公孙青聘于卫。既出,闻卫乱,使请所聘。公曰:“犹在竟内,则卫君也。”乃将事焉。遂从诸死鸟,请将事。辞曰:“亡人不佞,失守社稷,越在草莽,吾子无所辱君命。”宾曰:“寡君命下臣于朝,曰:‘阿下执事。’臣不敢贰。”主人曰:“君若惠顾先君之好,昭临敝邑,镇抚其社稷,则有宗祧在。”乃止。卫侯固请见之,不获命,以其良马见,为未致使故也。卫侯以为乘马。宾将掫,主人辞曰:“亡人之忧,不可以及吾子。草莽之中,不足以辱从者。敢辞。”宾曰:“寡君之下臣,君之牧圉也。若不获扞外役,是不有寡君也。臣惧不免于戾,请以除死。”亲执铎,终夕与于燎。
    齐氏之宰渠子召北宫子。北宫氏之宰不与闻谋,杀渠子,遂伐齐氏,灭之。丁巳晦,公入,与北宫喜盟于彭水之上。秋七月戊午朔,遂盟国人。八月辛亥,公子朝、褚师圃、子玉霄、子高鲂出奔晋。闰月戊辰,杀宣姜。卫侯赐北宫喜谥曰贞子,赐析朱锄谥曰成子,而以齐氏之墓予之。
转眼之间,卫国强势的卿大夫竟然无一能够置身事外,或出奔,或削弱,或与灵公结盟,卫灵公一举掌握主宰权,如果说这只是意外,没有任何阴谋诡计掺杂其中,无论如何是说不通的,因为最后得益的只有卫灵公一方而已。从此,卫灵公一举摆脱了傀儡地位,成为真正的卫国掌权者。
卫灵公第二个巨大成就,是既善于识人又善于用人。《论语》中记载,孔子说卫灵公无道,有人问既然如此为何不亡国,孔子有些气恼地说:“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每个重要位置上都是最合适的人选,怎么会亡国?《庄子杂篇则阳》中有关于卫灵公的讨论:孔子向太史大弢、伯常骞、狶韦请教:“卫灵公饮酒作乐荒淫无度,不愿处理国家政务;经常出外张网打猎射杀飞鸟,又不参与诸侯间的交往与盟会;他死之后为什么还追谥为灵公呢?”大弢说:“这样的谥号就是因为他具有这样的德行。”伯常骞说:“那时候卫灵公有三个妻子,他们在一个盆池里洗澡。卫国的贤臣史鳅奉召进到卫灵公的寓所,只得急忙接过衣裳来相互帮助遮掩。他对待大臣是多么的傲慢,而他对贤人又是如此的肃敬,这就是他死后追谥为灵公的原因。”狶韦则说:“当年卫灵公死了,占卜问葬说是葬在原墓地不吉利,而葬在沙丘上就能吉利。于是挖掘沙丘数丈,发现有一石制外棺,洗去泥土一看,上面还刻有一段文字,说:‘不靠子孙,灵公将得此为冢。’灵公被叫做‘灵’看来已经很久很久了,大弢和伯常骞怎么能够知道!”
卫灵公的第三个成就是,维护国家尊严。此时已是战国前夜,晋国六卿执政,各行其是,国策变换无端,令依附的中小诸侯无所适从。晋国执政卿赵鞅想和卫国签订盟约,但派出的涉佗、成何却蛮横无理已极:“卫,吾温、原也,焉得视诸侯?”根本不把卫国当诸侯看,认为是晋国的郡县,而且在歃血时抓住卫灵公的手强行进行,并要求灵公和卫国卿大夫之子为质。晋国的无理和羞辱,引起卫国君臣愤怒,卫灵公说:“我损害了国家尊严,不行就换个人吧。”大夫说:“这是卫国的耻辱,不是君主的过错。”于是,卫灵公先是和大夫统一了认识,随后召集国人讨论,取得支持:“晋国无论怎样攻击,卫国都能抵抗!”于是,“乃叛晋。晋人请改盟,弗许。”(《左传定公八年》)
卫嗣君,平侯子。在《韩非子》中被当做有小慧而无大智的反面典型,荀子也批判卫嗣君自恃小聪明而不知治国大道,但公正地说,是一位合格的守成之君。只是当时卫国只剩濮阳一地,难有作为了。《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第三十》载:卫嗣君之时,有胥靡逃之魏,因为襄王之后治病。卫嗣君闻之,使人请以五十金买之,五反而魏王不予,乃以左氏易之。群臣左右谏曰:“夫以一都买胥靡,可乎?“王曰:“非子之所知也。夫治无小而乱无大。法不立而诛不必,虽有十左氏无益也;法立而诛必,虽失十左氏无害也。”魏王闻之,曰:“主欲治而不听之,不祥。”因载而往,徒献之。(《战国策》也有相同记载)关于卫嗣君的“小慧”,《韩非子》、《资治通鉴》记载了两个故事:卫嗣君之时,有人于县令之左右。县令发蓐而席弊甚,嗣公还令人遗之席,曰:“吾闻汝今者发蓐而席弊甚,赐汝席。”县令大惊,以君为神也。卫嗣公使人伪关市,关市呵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市乃合之。嗣公谓关市曰:“某时有客过而予汝金,因谴之。”关市大恐,以嗣公为明察。卫嗣君的行为,可谓明清时期特务政治的发源和滥觞。
卫国的等级,卫康叔史无记载,但是无论从血缘还是封建的时间,以及其重要性而言,决不会低于侯级,周公将太公、召公、以及自己的儿子伯禽都封为公,那么,作为再三诰谕、担当殷商遗民管理重任的卫康叔的等级应当相当,只是因为康叔是周王室的大臣而不是诸侯,所以他的等级后代不能完全继承,只能降级,所以,作为周王室的大臣的康叔的子孙,都是伯爵,这种状况直到卫顷侯时才得到改变。《史记》说,“顷侯厚赂周夷王,夷王命卫为侯。”(现在学术界另有一种说法,认为卫国西周时期的伯是伯长之伯,即诸侯之长,——均从颜师古对孟侯的解释得出的结论——相当于后世的齐桓晋文,卫国是因为德衰而降为侯的。揆诸史实,这种说法难以服人,故不取。(可参见:郭霞:先秦卫国兴衰历史研究,学位论文;张阳:城濮之战与卫国一边倒外交,黑龙江史志,2009,8;刘淑强:诸侯之长,君子之国——卫国,文史知识,2009,7。)到卫顷侯的孙子姬和,由于“将兵佐周平戎,甚有功,周平王命武公为公”。自此经历大约二十任卫公,到卫成侯时,“十六年,卫更贬号为侯”,隔了大约二十多年,到卫成侯孙子时,“更贬号为君”,所以叫卫嗣君,国土只有濮阳一地,百年以后,秦二世“废君角为庶人,卫绝祀”。
但是,《左传》的作者对于卫国却始终称侯不称公,与《史记》不相符。(《左传》经、传称呼不同,经文中称侯,传文中称公的很多,经文中称公的有两例:一个是卫宣公:《左传桓公十二年》:丙戌,卫侯晋卒。但是,《左传桓公十三年》:三月,葬卫宣公。另一个是卫襄公。卫襄公在位时间不长,却被后世称为“文祖”,但其事迹《史记》、《左传》只有以疾辞盟一语,而且在《左传昭公七年》“经”之语也颇怪异:“秋八月戊辰,卫侯恶卒。…十有二月癸亥,葬卫襄公。”)究其原委,大概周平王封公只是针对卫武公,而不是针对卫国,所以,卫武公的等级是提升了,而卫国的等级并没有提升,所以《左传》只称卫国为卫侯。而卫国人则自觉继承了卫武公的爵位——当时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于是便毫无顾忌的僭越陵替。
卫国的都城,石同勋先生考证的结果是:公元前1042—前659年都朝歌383年;公元前659—前657年都漕邑(今滑县东)2年;公元前657—前629年都楚丘28年;公元前629—前239年都帝丘390年;公元前239—前200年都野王39年。石先生的结论虽仍有商榷之处,但大体出入不大,可以信赖。(石同勋:卫国国君世系政要纪年初考)

三、政府和政治
卫国的政府机构,按理应该和周王朝的其他诸侯差别不大,但是,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列国的政府架构还是有区别的,因此,只能根据《左传》上的零星记载,大致勾勒一个轮廓。
相:卫国的执政卿称作相,相当于后世的丞相。春秋时期,各国称呼不一,有称为执政的,有称为当国的(郑国),也有称为中军元帅的(晋国)。
《左传•襄公十四年》:卫人立公孙剽,孙林父、宁殖相之,以听命于诸侯。
《战国策•宋卫策》:卫嗣君病。富术谓殷顺且曰:「子听吾言也以说君,勿益损也,君必善子。人生之所行,与死之心异。始君之所行于世者,食高丽也;所用者,绁错、挐薄也。群臣尽以为君轻国而好高丽,必无与君言国事者。子谓君:『君之所行天下者甚谬。绁错主断于国,而挐薄辅之,自今以往者,公孙氏必不血食矣。』」君曰:「善。」与之相印,曰:「我死,子制之。」嗣君死,殷顺且以君令相公期。绁错、挐薄之族皆遂也。
卿:爵位。有正卿、上卿、下卿、亚卿、少卿等。“执政”的爵位一般是正卿(或称上卿)。唯有齐桓公时的管仲,执掌国政而爵为下卿。这是因为齐有国氏、高氏二卿,由周天子所命,而管仲为恒公所命,其爵为下卿以表示齐对周王室的尊重。
《左传僖公三十年》:卫侯使赂周颛、治廑,曰:“苟能纳我,吾使尔为卿。”周、冶杀元咺及子适、子仪。公入祀先君。周、冶既服将命,周颛先入,及门,遇疾而死。冶廑辞卿。
司徒:是管理土地、人民的官,与后世户部尚书相当。
司寇:掌管刑狱、纠察等事,与后世刑部尚书相当。
司空:掌水利、营建之事,金文皆作司工。
《左传•哀公二十五年》:故褚师比、公孙弥牟、公文要、司寇亥、司徒期因三匠与拳弥以作乱,皆执利兵,无者执斤。
《韩非子•难四》:卫灵公之时,弥子瑕有宠于卫国。侏儒有见公者曰:“臣之梦践矣。”公曰:“奚梦?”“梦见灶者,为见公也。”公怒曰:“吾闻见人主者梦见日,奚为见寡人而梦见灶乎?”侏儒曰:“夫日兼照天下,一物不能当也。人君兼照一国,一人不能壅也。故将见人主而梦日也。夫灶,一人炀焉,则后人无从见矣。或者一人炀君邪?则臣虽梦灶,不亦可乎?”公曰:“善。”遂去雍鉏,退弥子瑕,而用司空狗。
大夫:相当于后世的各部尚书,今天的部长。大夫是有采邑的。卫国的孙氏封地在戚,孙林父在被卫献公和甯喜攻击时,他竟以戚邑投奔晋国。
《史记•卫康叔世家》:成公三年,晋欲假道于卫救宋,成公不许。晋更从南河度,救宋。征师于卫,卫大夫欲许,成公不肯。大夫元咺攻成公,成公出奔。
《左传•哀公二十五年》:卫侯为灵台于藉圃,与诸大夫饮酒焉。
左右宰:宫廷总管。应当和其他诸侯的太宰、少宰相当。《周礼•宰夫》职文说“掌治朝之法,以正王及三公、六卿、大夫、群吏之位”。“士司”也参与其事,《周礼•士司》文说:“正朝仪之位,辨其贵贱之等。”
寺人:宫廷内部成员。
《左传•哀公二十五年》:公使寺人纳公文懿子之车于池。
《史记•卫康叔世家》:至郑郊,石碏与陈侯共谋,使右宰丑进食,因杀州吁于濮,而迎桓公弟晋于邢而立之,是为宣公。
左右公子:相当于后世的太傅,教导诸公子。
《左传•庄公六年》:夏,卫侯入,放公子黔牟于周,放宁跪于秦,杀左公子泄、右公子职,乃即位。
祝:掌管宗庙,相当于后世的宗人府宗正。
《论语宪问》:祝鮀治宗庙。
《左传•定公四年》卫侯使祝佗私于苌弘曰:“闻诸道路,不知信否。若闻蔡将先卫,信乎?”
史:掌管祭祀、修史。
《左传•闵公二年》狄人囚史华龙滑与礼孔以逐卫人。二人曰:“我,大史也,实掌其祭。不先,国不可得也。”乃先之。
《左传•定公十三年》初,卫公叔文子朝而请享灵公。退,见史鳅而告之。
《新序》:史鰌,字子鱼,病且死。谓子曰:“吾不能进琢伯玉,退弥子瑕。生不能正君,死不能成礼,。” 鰌死,灵公往吊丧,其子具言。公曰:“夫子生而进贤,置尸北堂足矣退不肖,死以尸谏,可谓忠矣。”乃召琢伯玉为卿,退弥子瑕,徒丧正堂,成礼而后返。卫国以治。
师:掌管乐礼。
《史记•卫康叔世家》:献公十三年,公令师曹教宫妾鼓琴,妾不善,曹笞之。妾以幸恶曹於公,公亦笞曹三百。
行人:掌管朝享聘问,相当于后世的外交部长。
《左传哀公十二年》:初,卫人杀吴行人且姚而惧,谋于行人子羽。
《左传襄公十八年》:夏,晋人执卫行人石买于长子,执孙蒯于纯留,为曹故也。
城守:地方军事长官。
《战国策•宋卫》胡衍因入蒲,谓其守曰:“樗里子知蒲之病也,其言曰:‘吾必取蒲。’今臣能使释蒲勿攻。”蒲守再拜,因效金三百镒焉,曰:“秦兵诚去,请厚子于卫君。”胡衍取金于蒲,以自重于卫。
目前见诸典籍的卫国官职,只有以上各种。
卫国的政治则特色鲜明。卫国立国较晚,因为前期是作为周王室的主要军事力量的殷八师的统帅和管理者存在,而不是一方诸侯。这一点,我在论述卫武公时说的很明确:
虽然都是“启以商政,疆以周索”,但是二者的区别也是明显的:一个是“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于少皞之虚。”一个是“以共王职”、“以会王之东蒐”,其职能和使命有着根本的不同。鲁国是周王室分封的第一批诸侯,也是周王室明确指定的东方诸侯领袖。鲁国是周王朝的缔造者之一的周公旦的封地,第一代国君是周公旦的长子伯禽。卫国虽是卫康叔的封地,但却不是诸侯,而是周王室派驻中原的军政代表,朝歌是殷八师的驻地。卫康叔及其子孙的地位,不是卫国诸侯,而是周王室的卿大夫。卫国和鲁国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一个是中央代表,一个是诸侯领袖。
在卫顷侯以前,卫国的领导人都称伯,一些现代学者便因此认为这是“方伯之伯”,为“诸侯之长”。(郭霞:浅析春秋卫国衰弱的原因)所以才有“因为德衰降为侯”的说法。其实,这应当是误解,是对卫国的特殊性认识不足造成的。在卫国称伯时期,其君主都是以在周王室任卿士为主,康叔、康伯更是周王室的栋梁。《史记》说,成王举康叔为周司寇,“康叔卒,子康伯代立”,就是说,康伯沿袭了卫康叔的职务。但是,由于并未封国,其爵位不可能太高,但其地位要比诸侯要高。而当周王室衰落,卫顷侯想成为诸侯时,其地位反而下降,因此,虽然“厚赂周夷王”,也只得到侯的爵位,实惠了却降级了。因为,无论怎么说,如果卫康叔立国的话,一个公的爵位是少不了的,绝对不会仅仅是一个伯。
明白了这一点,卫国的政府架构才能解释的清楚。由于卫国是由军管蜕变而来,卫国的世族卿士也就只有公室成员,而不是象其他诸侯一样,公室之外还有许多世族。在卫国800多年的历史中,能成为执政卿士的非公室世族,仅孔氏一家而已。同样,在卫国800多年的历史中,从来没有外来客卿能占据要位的。卫国的稳定是因此,卫国的衰落也是因此——在春秋战国的诸侯中,卫国的保守是无与伦比的,还是因此,卫国那些有能力的非公族名士贤哲,才纷纷到其他诸侯国效力,从而形成了卫国多贤士的局面。孔子几次到卫国希冀实现政治理想,是仅看到“鲁卫之政兄弟也”,没看到卫国的保守与排外,注定是个悲剧。
卫国的上层是世卿控制,尤其是文公以后,世卿的权力日渐增长,甚至于到了恣意拥、废卫侯的程度,像鲁国的“三桓”、郑国的“七穆”、宋国的“六族”,卫国也是世族横行,卫国公族显要者,有石氏、宁氏、孙氏、北宫氏、太叔氏、公叔氏和南氏等。异姓卿族之强者唯有孔氏一族。《左传哀公二十六年》载:“昔成公孙于陈,宁武子、孙庄子为宛濮之盟而君入。献公孙于卫齐,子鲜、子展为夷仪之盟而君入。”后人评论,自卫成侯宛濮之盟起,世卿已经控制了卫国国政。最著名的就是卫献公明白表示“政由甯氏,祭则寡人。”《姓氏考略》记载:“甯,卫康叔之后,至成公生季食采于甯,以邑为氏。从甯跪、甯速、甯俞、甯相、甯殖至甯喜,蝉联大夫职位,有“九世卿族”之说。并一度把持朝政,后来甯喜被杀,甯氏在卫国之势尽失。最为强横的孙林父则驱逐卫献公。《左传襄公十四年》:卫献公为教训孙林父,让乐师歌“巧言”终章,于是,文子曰:“君忌我矣,弗先。必死。”并帑于戚而入,见蘧伯玉曰:“君之暴虐,子所知也。大惧社稷之倾覆,将若之何?”对曰:“君制其国,臣敢奸之?虽奸之,庸如愈乎?”遂行,従近关出。公使子蟜、子伯、子皮与孙子盟于丘宫,孙子皆杀之。四月己未,子展奔齐。公如鄄,使子行于孙子,孙子又杀之。公出奔齐,孙氏追之,败公徒于河泽。鄄人执之。
但是,世卿大夫控制的只是内朝,与此相对的是外朝。外朝是朝国人。国人是属于统治阶级的下层,成份复杂,有贵族子弟下降者,有退职旧官吏,有工商业者。他们有一定的文化,具有参政意识。国人也是军队中的骨干力量,他们平时为民,定期参加训练,战时执干戈上战场。“无民孰战”,这是当时贵族们都深刻认识到的事实。所以在贵族内部争权斗争和国际斗争中,都注意要获得国人的同情及支持。卫国的朝国人,史籍记载最著名的有四次。一次是在卫文公时。《左传僖公十八年》:冬,邢人、狄人伐卫,围菟圃。卫侯以国让父兄子弟及朝众曰:“苟能治之,毁请从焉。”众不可,而后师于訾娄。狄师还。”另一次是卫君叛晋依楚,国人废君。《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二十八年春,晋侯将伐曹,假道于卫,卫人弗许。还,自南河济。侵曹伐卫。…卫侯请盟,晋人弗许。卫侯欲与楚,国人不欲,故出其君以说于晋。卫侯出居于襄牛。还有两次是在卫灵公时。《左传•昭公二十年》:丁巳晦,公入,与北宫喜盟于彭水之上。秋七月戊午朔,遂盟国人。《左传•定公八年》:卫侯欲叛晋,而患诸大夫。王孙贾使次于郊,大夫问故。公以晋诟语之,…行有日,公朝国人,使贾问焉,曰:“若卫叛晋,晋五伐我,病何如矣?”皆曰:“五伐我,犹可以能战。”贾曰:“然则如叛之,病而后质焉,何迟之有?”乃叛晋。晋人请改盟,弗许。
朝国人且要国人对政事表态的举动,发生在卫、陈这样的小国为多。这是由于他们的国力不强、人口不多,而国人是军队的骨干,在国家处于生死存亡的危难关头,更要获得他们的支持。因此,春秋时期的政治史上,中小国家中国人最为活跃,往往左右政局。但是“朝国人”之举是不常有的,它只是在国君或执政大臣需要时才临时举行,不是一种常制。实质上是召集者利用“朝国人”来达到政治目的的一种手段。这是一种古代部落民主制被变了质而在阶级社会中的遗留形式。
卫国社会下层的管理,则是“启以商政”,也就是沿用了商代的传统政治规范,所以,卫国虽然没有象郑国那样,与商人立下盟约,但是,商人的自主权还是很大的,政治上的影响力和自由度也是不可忽视的,卫国的工商业的发达丝毫不次于郑国,“郑卫之音”能够并称,是有其共同的社会基础的。所以,王孙贾才对卫国的工商业者如此不满:“苟卫国有难,工商未尝不为患。”(《左传•定公八年》)由此也可见工商业者与政府的疏远和淡漠,政府对工商业的掌控和影响的无力可见一斑。这也许就是后人批评卫国“政散民流”的根源所在。





 

 
     
卫国史纲要(上)

《古都朝歌研究》 由淇园工作室和朝歌古都学会 主办    栏目主持人:王之珩    策划设计:闫玉生、郑厚德   管理运行:淇县之窗
 电话 0392-7222204    电子邮箱: dong-tuozi@163.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