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庚
古都朝歌研究

 

   

 

 

朝歌人物 - 武庚
武庚
 
作者:百科词条  加入时间:2011-1-9 9:48:25

    纣之子,幼时聪明好学。约公元前1066年2月底,商亡周立。武庚管理殷余民,殷民大悦。武王为防武庚叛乱,又在朝歌周围设邶、卫三国。朝歌以东设卫国,使管叔由管徒封卫,朝歌西与南为,使蔡叔由徒蔡封;朝歌以北为邶,使霍叔自霍徒封邶。共同监视武庚。此时,武庚留居在纣宫(今淇县城内的西坛、三海一带)续殷祀殷亡第二年,(公元前1065年)武王死,子成王年幼,武王之弟周公旦代成王掌管国事。对此,管叔、蔡叔皆不满,散布周公想篡位之谣言,并串联武庚起兵反叛。周公和召公为保周江山,“内弭父兄,外抚诸侯”,周公以成王命率军东征,伐朝歌叛军,武庚兵败被诛。周公又杀管叔、放蔡叔、贬霍叔,将朝歌“殷顽”迁于洛阳管教之。

目录

  • 1 封地邶国

  • 2 复国失败后的殷商遗民

  • 3 武庚邶城遗址

  • 4 参考资料

 

武庚 - 封地邶国

武庚

周代诸侯国,子姓,周武王灭商之后,为了安置殷商遗民,将商王畿之地分为邶、鄘、卫三地,封商纣王子武庚于殷地,称邶国。

邶国的始封地,或认为在今河南汤阴,或认为在今河南北部、河北南部一带。后一说较有影响,如东汉郑玄《诗谱·邶卫谱》就说:“周武王伐纣,以其京师封纣子武庚为殷后。庶民顽民被纣化日久,未可以建诸侯,乃三分其地,置三监,使管叔、蔡叔、霍叔尹而教之。自纣城而北谓之邶,南谓之,东谓之卫”; 《说文解字》也说:“邶,故商邑。自河内、朝歌以北是也;” 《后汉书·郡国志一》河内郡朝歌县亦称:“北有邶国。”[63]颜师古注《汉书》时即坚持了这一传统观点。

武庚

清光绪年间今涞水县出土一批铜器以后,因其中铭文都带有“北白”等字样。王国维于是提出邶国在今河北涞水县一带的观点,主张邶在今涞水一带的观点从此影响渐大。可是这一观点在解释《诗经·国风》的《邶》、《鄘》、《卫》诗时会遇到困难,魏建震《三代河北中南部古国古部族考》一文因此提出:邶国的始封地在今河南北部和河北南部一带;以后曾迁居涞水一带,涞水出土的多件邶伯铜器即其证据。

西周设立的邶、鄘、卫三国,后来因武庚串通管叔、蔡叔叛周而招致周公领兵东征,其结果按一般的说法是武庚、管叔、蔡叔被杀,原来的邶、鄘、卫三国之地划归卫国所属,周王室封康叔于卫,领“以殷余民”。从此邶国之民和邶国之地转属卫国所有。邶国仅历武庚一代而终结,是周初封国中寿命最短的方国。然而关于武庚的下场,文献还有另外一种记载,如《逸周书·作洛》云“王子禄父北奔”。唐兰《西周青铜铭文分代史征》认为“王子禄父”即武庚的生时之名。魏建震认为“王子禄父北奔”的地点是涞水流域,邶国随之北迁。

涞水流域的邶国何时灭亡,史所不详。 《诗经·大雅·韩奕》有“奄有北国”句。许多学者解释此“北国”即“邶国”。这样看来邶国是为韩国所灭。韩国的始封,有的说是西周初年,有的说是周宣王时期,则邶国被灭应在西周时期。

西元前1027年,商朝灭亡后,周武王封纣王的儿子武庚于殷地(今河南商丘)以祀殷后,留在殷墟管理商朝遗民,武庚却不甘心做周的臣子。周初,武王死后(西元前1026年),其子成王年幼(13岁),周公摄政(称咸王)。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因封地在周,称周公,后封鲁国,但未到鲁即封。他辅佐武王伐纣曾两次东征,并为西周奴隶制国家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制礼作乐,是我国西周初年著名的政治家。西元前1024年,武庚联合了管、蔡二叔以及商的属国奄、徐、楚等十几个国家一同向西进军,反周阵营声势浩大。如《尚书大传》云:“管叔、蔡叔疑周公,流言于国曰:‘公将不利于王’,奄君、薄姑谓禄父曰:‘武王既死矣,今王尚幼矣,周公见疑矣,此百世之时也,请举事!’然后禄父及三监叛也。”(管叔鲜,文王三子;蔡叔度,文王五子;霍叔处,文王八子。事监视商朝遗民,故谓三监)周公旦在千钧一发之际,于西元前1023年举兵东征,平定叛乱。西元前1022年,周公杀武庚,灭东方50国;管叔鲜被杀,将蔡叔放逐,霍叔被废为庶人。把微子(纣王兄)封于殷地,以代殷后,爵为宋公,以后为宋国,都于商丘。武庚的后人便以他字中的禄为姓氏,称为禄氏。武庚战死,叛乱平定,殷人见复国无望,只好纷纷出逃。

武庚 - 复国失败后的殷商遗民

公元前1046年,西伯姬昌之子姬发立西周而代商。为了安抚商朝遗民,姬发立商帝纣辛之子武庚以守商祀,将商旧都朝歌封为殷都,并封殷都以东为卫(今朝歌东9公里的卫贤,属河南浚县),殷都以西为鄘(今朝歌西南的新乡县店后营),殷都以北为邶(今河南省汤阴县邶城),命管、蔡、霍三叔监管,以防止亲商诸侯及商民反叛(见《逸周书·作雒》、《汉·郑玄(诗)邶鄘卫谱》等)。 

武庚

西周二年,商朝诸侯氏族的牢固团结使姬发“白夜不寐” (见《史记·周本纪》)。不能安枕的心病,使尚未安定朝政,还没坐稳王位的姬发就过早崩逝。以当时“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规矩,在姬发的群弟之中,有资格接继王位的应当是年长的大弟管叔姬鲜。但此时姬发的二弟姬旦却拥立姬发之子姬诵为成王,并以成王年幼为由摄政国务,自封为周公,他还在其颁布的一些诰命中署上“王若曰”句等,以向人伐智和暗自称王。姬旦摄政篡权的言行,引起亲兄弟间的不满与内讧,被分封到卫、鄘、邶三国的管、蔡、霍三监,因不满姬旦摄政而联合叛周,挟武庚参加叛战,奄亳诸侯则劝说武庚乘机复国。于是,蒲姑、熊盈、徐夷、潭、鬲、榖、州、绞、郦、萧、费、弦、黄、葛、秦、齐、郯等诸侯国纷纷支持,积极参加武庚的复国之战。

周武王姬发因不能安枕,导致过早病亡的情景,姬旦记忆犹新。他深深懂得,对他摄政篡权的威胁,不仅来自亲兄弟及朝臣内部,还来自亲商诸侯与殷商遗民,最好的办法就是要消除隐患。为此,姬旦以成王姬诵之命率兵征战三年,诛武庚禄父、杀管叔姬鲜,流放姬度至蔡国(今河南省上蔡县)、降霍叔姬处为庶人,命诸侯营建新都洛邑,将顽抗不服的殷商遗民分别迁往成周(今河南省洛阳市)和陈、许、蔡、郑等诸侯国,封康叔立卫国于殷都朝歌,赐殷民七族;封伯禽于鲁(今河南省鲁山县),后迁奄国旧地(今山东省曲阜)立鲁国,赐殷民六族 。从此,殷商遗民沦为颈部系绳的奴隶,在西周王朝的残酷统治下被全部分割镇压。他们四散分居,劳苦耕作,繁衍生息。但不少诸侯仍然怀念纣辛,心存武庚,不服周管。徐、奄、淮等诸侯相继又反。成王姬诵无奈亲自出战,并于战后分封亲系诸侯。为了安定殷侯,成王封武庚禄父的伯父微子于宋(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称宋公、以奉祀商殷,这就是“宋国”的由来。随同微子前往宋国的殷商遗民忠于朝政,以国为荣,以“宋”为姓,于是就有了宋姓。周公姬旦在平息三监反叛之后,把武丁之子子宋的古宋国﹙今河北省赵县﹚封于微仲之子宋公稽,为宋公,以奉先祀。宋公稽之子丁公申继位后,把古宋国南迁宋国﹙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认祖归宗。宋国同为宋姓,人人共尊一祖,微子是宋姓始祖,商丘是宋氏祖地。这即是“天下宋氏是一家”和“天下宋氏源于商”之缘故。 

武庚因复国失败被杀后,其后裔不忘宗祖,有少许留在朝歌(今河南省淇县)附近守墓祭祀,并以“殷”、“商”、“汤”、“禄”为姓。也有因逃难分支到今河南省南阳、内乡、镇平、西平、汝南;山东省临沂、郯城;山西省河曲、陕西省柞水、大荔以及江苏省句容等地;还有的东渡海外,到了扶桑国(今墨西哥)的拉文塔、中美洲的尤卡坦半岛以及华华洲等地,把人类文明传播到了五洲四海。

《通志·氏族略》载:“宋民,子姓,商之裔也。”由于微子是纣辛的庶兄,武庚的伯父,同为“子姓”商之后裔,故有“殷宋一家”之说。自武庚复国失败被杀、微子立“宋国”、称“宋公”之后,殷商遗民便成为华夏民族由子姓最早分流而成的宋姓、殷姓、商姓、汤姓和禄姓。同时以宋姓(也有以殷宋)、殷姓、商姓、汤姓和禄姓命名的村庄、营寨、集镇、城市、山川、河流等开始出现。

甲骨文

由子姓分流的宋姓在发展过程中,有部分外姓因避讳、逃难等原因改成了宋姓。如五代时辰州(在今湖南省邵阳、怀化地区西部)的蛮酋人改姓为宋、北宋时西夏党项族改姓为宋、明代时赐元人伯奇特兆尔为宋一诚、清朝时贵阳府有得宋姓于元朝的土司、满洲八旗嵩佳氏改姓为宋,这些均为少数民族改姓;还有日本侵占台湾期间,台湾土著族人被迫使用日本的冈田、本田等姓,1945年台湾光复后,废除日本姓,选用宋姓等。也有因名门望族而取先辈之名或字另立姓氏的,如宋戴公之后改为戴姓、宋武公之后改为武姓、宋宣公之后改为宣姓;孔姓亦由宋氏第八世孙孔父嘉之名取孔字而来。宋国大司马孔父嘉是微子之弟微仲衍的八世孙,儒家圣人孔子的六世祖,“孔子之先,宋之后也”﹙见·《孔子家语·本姓解》﹚,所以有“孔宋同源”之说。今朝鲜族、东乡族、土家族、满族和回、蒙、苗、彝、藏以及台湾省的土著族等均有宋姓。而殷姓在先秦时由于“殷”与“衣”古音同,遂有殷姓成为衣姓;北齐时因忌讳废帝高殷,由殷姓改为汤姓;宋朝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因避讳赵匡胤之父赵弘殷,由殷姓改为商姓、汤姓、戴姓;清朝时满洲八旗音佳氏改为殷姓等等。中国的一些少数民族中也有殷姓。

殷商遗民中由子姓分流而出的宋姓人口现约1120万,占中国总人口的0.81%;居当今中国百家大姓第23位。殷姓、商姓、汤姓和禄姓则排列在100位之后。

武庚 - 武庚邶城遗址

邶城遗址,位于汤阴县城东南16公里。乾隆《汤阴县志》载:“邶城在县东三十里,此武王灭殷、分封诸侯,封纣子武庚于此。”

约公元前1057年,武王攻克朝歌后,举行了隆重的祭祀典礼,宣告周人正式继承殷商天命,建立西周王朝。为了控制商朝统治的中心地区,武王封商纣之子武庚于殷地邶城,让他以族长的身份继续统率殷商遗民。同时派自己的兄弟管叔、蔡叔、霍叔三人,留在殷地监督武庚,号称“三监”。

墙盘

周公旦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他曾跟随武王伐纣,功勋卓著。灭商以后,又与召公奭一起辅佐武王。二年后武王死,其幼子成王即位,周公旦摄政。留在殷都作“三监”的管叔、蔡叔由怀疑而至不满,武庚乃乘机串通“三监”联络东方故旧殷、东夷、淮夷、徐、奄、蒲姑、熊等族十七国,起兵叛周。

周公旦经过一番“内弭父兄,外抚诸侯”的工作,安定好了内部之后,便亲率大军东征。东征军迅速诛灭了以武庚为首的殷贵族叛乱势力,杀掉了武庚和管叔,流放了蔡叔,霍叔被废为庶人。经过三年战争,相继削平了参与叛乱的东方小国和诸侯。邶城和殷都变成了废墟。

邶城遗址,可辩遗存有:冢子,村东500米处,高出地面3.5米,面积约300平方米,相传为古观兵台;教场路,村东750米处,宽7.5米,长1100米。采集文物有三棱形铜箭头,传为古人习武处;城隍岭,村西30米处,1982年钻探发现,土质坚硬且纯,间有层次,似夯打痕迹,推测为商代邶城缄址。

武庚 - 参考资料

http://www.qxzc.net/rwz/gdmr/new_page_4.htm
http://whxs.anyang.gov.cn/aysh/ReadNews.asp?NewsID=399
http://hi.baidu.com/bingyi_yi/blog/item/557a427bddebc6f60bd187b2





 

 
     
武庚

《古都朝歌研究》 由淇园工作室和朝歌古都学会 主办    栏目主持人:王之珩    策划设计:闫玉生、郑厚德   管理运行:淇县之窗
 电话 0392-7222204    电子邮箱: dong-tuozi@163.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