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姓源于何时?谁是石姓始祖?宿松1945年十二修《石氏家谱》有以下一段文字:
“第一世:始祖卫大夫碏。卫上大夫,食采于石,因以为氏。路史曰,石碏,邑也,按国名纪,武穆之分,实为康叔后,仕迹见《左传》。子厚。”
这段话告诉我们:石碏是我们的始祖。石碏是卫康叔的后代,身份是卫国上大夫。石,是他的封地“以官为氏”。(一说以字为姓。都昌《石氏宗谱》“碏公生于武威(今甘肃民勤东比)石闽乡,遂赐姓石氏。”)卫国在今河南淇县。石碏的事迹见《左传》。
《辞源》介绍“石”姓说:“石,姓,春秋有大夫石碏。见《元和姓纂》。”介绍“石碏” 说:“石碏,春秋时卫大夫。其子厚与公子州吁交往甚密,碏州吁与厚密谋杀桓公而自立。碏因诱州吁及厚于陈国杀之,迎立公子晋为卫君。春秋赞美其能大义灭亲,谓之纯臣。见《左传》隐公三年至四年。”作为封建社会的“纯臣”,石碏的事迹在《史记?卫康叔世家第七》、《资治通鉴》等古代经典文献中都有记载,不同时代的史家均为之大唱赞歌,我们应为有这样的始祖而感自豪!
据《史记》记载,卫康叔六世孙卫靖伯,有个孙子名公孙碏,字石,史书又称石碏。石碏在卫庄公时是著名的贤臣,庄公有位庶子名州吁,因宠妾所生而受庄公喜爱,手中握有兵权。石碏为此而谏庄公,让庄公有所约束,庄公不听。(“六顺” 一词源于此谏。见《左传·隐公三年》。)五年后庄公去世,太子完继位为桓公。公元719年,州吁果然纠集党徒发动叛乱,刺杀了卫桓公自立为卫君。在这次叛乱中石碏之子石厚也是同谋,二人臭味相投,狼狈为奸。由于州吁王位来得不正,再加上他一味好武经常带兵打仗,很不得人心。他想改变自己的处境又想不出办法,便派石厚来征询石碏的意见。石碏假意说:“这很容易。国民所以不支持州吁,是因为他的王位来得不正,名不正言不顺。如果他求救于周天子,让周天子下一道诏书来追认,他的王位便名正言顺了。不过周天子是天下诸侯的盟主,并非一般人所能见到的。州吁要见周天子可以通过天子宠幸的陈桓公,这样就不难了。”石厚听后回去告诉州吁。州吁果然亲自带着石厚去求见陈桓公。这时石碏又派人通知陈桓公,请他把州吁、石厚抓起来送回卫国。不久两人同时被斩首,石碏迎立庄公弟邢为卫庄公。石碏为安社稷不徇私情,大义灭亲,同时表现了一个成熟政治家的斗争策略,被誉为“纯臣”——卫国的忠烈之臣。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719年的朝歌(今河南省淇县),厚的儿子优(骀仲)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石氏——这是史家公认的正宗石姓起源。
关于卫国石姓的渊源,在诸多典籍中皆有记载。汉代王符《潜夫论?志氏姓》云:“卫之公族,石氏、世叔氏、孙氏、宁氏.皆卫姬姓也。”唐代林宝《元和姓纂》“石”姓载:“卫大夫石碏之后。”石碏及其子石厚见于《左传?隐公三年、四年》。晋人杜预《春秋释例?世族谱》解释说:“石碏,靖伯孙”。宋代郑樵《通志?以字为氏》亦云:“石氏,姬姓,靖伯之孙石碏,有大功于卫,世为卫大夫。”宋代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中说得更清楚:“石,出自卫大夫石碏,其先以王父字为氏。”这些古代姓氏书籍的说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卫国石氏为卫康叔(姬姓)之后,出自卫大夫石碏。
这些典籍资料有一点相同,石姓出自姬姓,为石碏之后裔。
春秋时康叔的6世孙卫靖伯有个孙子叫公孙碏,字石,又称石碏,是卫国的贤臣。卫桓公二年,其弟州吁骄奢被桓公撤去将军之职,出奔国外。十几年后,州吁领着党徒潜回国内,刺死桓公,自立为君。石碏之子厚也参与了密谋,被拜为大夫。后石碏把州吁和石厚骗到陈国,又暗中给陈桓公写了一封密信,信上说:"卫国褊小,老夫耄矣,无能为也。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所以,州吁到陈国后,立即被抓了起来,后来,石碏命人杀州吁、石厚于陈,然后迎立桓公之弟公子晋为国君。《春秋》称赞石碏说:"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厚的儿子骀仲,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石氏。史称石姓正宗。
《春秋·列国爵姓》载,“石碏,隐四卫大夫。石子,同隐四,呼其氏也。”说明石氏始自鲁隐公四年(公元前719年),迄今2720余年,传90余世。
但这段话似乎不可信。有诗为证。鲁隐公四年(前719年),卫国公子州吁(前人亦称“卫州吁”)联合宋、陈、蔡三国伐郑《诗经·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 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故有人认为应在这之后。
二、据《唐书》所载,石为"昭武九姓"之一。当时祁连山北昭武城(在今甘肃省临泽县境内)有康居国,后为匈奴击败,迁至中亚阿姆、锡尔两河流域,成立了康、安、曹、石、米、何、史、火、寻、戊地等九个小国,称为"昭武九姓"。唐高宗永徽年间,九姓先后归附内地。其中有石氏。石国故地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一带。
三、 南北朝时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载,北魏有代北三字姓乌石兰氏,进入中原后改为单姓石氏。又据《后赵录》载有冉闵改姓石氏为石闵。《北史》载,娄氏有改姓石氏。
说到石姓公认始祖石碏,我还想说说这位渊缘颇深的远祖,卫国建国国君卫康叔和他的卫国。卫康叔最初称“姬叔” ,史称文王百子,与周武王姬发是同胞兄弟十人,武王排行第二,康叔排行第九,初封“康” (河南禹州北),成王时移封于“卫”(河南卫辉),周公伐殷,他迁商墟朝歌(河南淇县)。他出任成王的司寇,王赐卫宝祭器,以彰有德。说到石姓,追根溯源,我们不得说说与石姓源渊颇深的两位远祖——卫国国君卫康叔和中华始祖黄帝。
卫康叔最初称“姬叔”,是周文王的儿子,与武王是同母兄弟,《史记》介绍文王十个儿子:长曰考,次曰发(即周武王),三曰管叔鲜,四曰周公旦,五曰管叔度,六曰曹叔振铎,七曰成叔武,八曰霍叔处,九曰康叔封,十曰冉叔载。这位姬叔封初封“康”(今河南禹州北),周成王时移封于“卫”(今河南卫辉),后得故商墟朝歌(今河南淇县)。卫康叔的八世孙公孙石碏,就是我们石姓始祖。
从康叔而言,“姬”是父姓,“康”“卫”是国姓,“石”“孙”是分支,五姓同出一源。
“姬”姓源于黄帝。黄帝姓公孙,因居姬水而改姓姬。《史记》载黄帝25子12姓:姜、常、薛、任、彭、萧等。另外周、齐、鲁、文、蔡、贾、蒋、魏、潘、毕、万、毛、张、李、余、杨、何、唐、韩、于等姓都与姬姓同出一源。所以我们可以这么说,“姓氏”源于夏朝前期的原始社会,发展普及大约在奴隶社会的周朝。国家的兴衰,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化,民族的分化融合,姓氏也在变化发展。真正的“一脉相承”“千秋万代”是很难说绝对的。
最后还要说说我们的故国卫国。“康叔”是一位奋发进取受重用的有道名君。公元前1042年在朝歌立国,至公元前200年秦二世把卫国最后一位国君君角废为庶人,前后共842年,历34世43位国君。可谓历史悠久。事见司马迁《史记卫康叔世家第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