箕子,隐忍求成的智者
古都朝歌研究

 

   

 

 

朝歌人物 - 箕子,隐忍求成的智者
箕子,隐忍求成的智者
 
作者:竹下客  加入时间:2010-1-16 13:42:40

    箕子,商朝纣王时人。

    箕子的姓名,众说不一,也算是诸多史坛公案中的一桩吧。一说因封国于箕(今山西太谷),遂以封为姓,故称箕子。也有说是因为封国于箕而爵位为子,所以称箕子;但古时子为美称,多有未封子爵而称某子的,并不少见。还有说箕子名胥余,不过在古汉语中胥为小吏,余指末等,胥余指的是下层官吏或奴隶,《尚书》中“所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不爱人者,及其胥余”便是这个意思,所以,这究竟是不是箕子的名字,我是存疑的。

    箕子与纣王是亲戚,曾官至太师。太师在商朝时是君王左右的辅弼重臣,一个实实在在的官职,非后代虚衔可比。箕子具大才,其理想是帮助君王治理好国家,做一个能干的忠臣。可惜他生不逢时,殷商到了纣王这个时候,各种社会矛盾激烈碰撞,商的灭亡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箕子虽然也看到了这个趋势,但他不愿放弃自己的理想,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只是他采取了非常现实也非常聪明的做法。他性格孤耿,见不平则鸣,但很少一味冒死指斥或劝谏,而是既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又善于保护自己,充分显示出隐忍求成的智慧。也正是这种智慧,使他在那么险恶的时代能够保全自己的生命,从而为后来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提供了可能。

    一个朝代开始走下坡路或是行将灭亡时,总会伴随着浮华奢靡的社会不正之风的流行泛滥。据《史记》载,纣王开始使用象牙筷子进餐时,箕子就认为这有点太奢侈了,他慨叹道:现在用象牙筷子,下一步就会去用玉杯;用了玉杯,必定还会去想着把远方的珍奇巧怪之物都控制在自己手里,再接着还会造豪华的车子,建奢华的宫殿,君王哪里还会再振作起来做事呢?后来纣王果然越来越奢侈,精神也越来越萎靡不振,天天饮酒作乐,不思朝政。箕子一次又一次地劝谏,但毫无效果,纣王根本听不进去。于是,有人劝箕子说,君王若此,该是离去的时候了。箕子却不以为然地说:作为臣子,君王不听你的意见你就要离开,这是向世人彰显君王的错误而自己却取悦于民,我不忍心这样做啊!

    不过箕子也知道,纣王这时已经是一个暴君,以纣王的品性,如果自己再这样强劝下去,迟早会落得个杀身之祸。可是要想做成点大事,首先要保证自己活着。一次,纣王由于彻夜长饮而忘记了日期,就问左右的人,左右的人都说不知道,于是派人询问箕子。箕子对他的门人说,身为一国之君而国人都不知道了日期,天下就要危险了;而一国之人都不知道日期,独有我却知道,那我就更危险了。于是就让门人告诉来人说他也喝多了,不知道是什么日子。

    后来,他见纣王发明了炮烙之刑,更感到危险在一步一步向他逼近,就干脆披散着头发,假装疯了,和奴隶们混在一起。这个时候,他甚至想到了死,他作歌唱道:上天啊上天,我想要背负着石头沉河自尽。可叹啊可叹,要是那样社稷百姓们该怎么办?充分表现出他内心的彷徨和矛盾。这个时期他在私下里弹的琴曲后来被人们收集整理后流传下来,世称《箕子操》。但在公开的场合,不知道是不是由于感觉到了那种潜在的杀机的威胁,箕子演得太像了,太投入了,以致于纣王真的以为他疯了,就派人把他关了起来。

    没过多久,强大的西周灭掉了殷商。武王慕箕子之名,派召公释放了箕子,并向他询问治国安邦之道。箕子向武王讲述了自己的治国理论,他认为,昔日鲧治水以堵,违背了天常,天帝震怒;后来禹治水以疏,顺应了天常,天帝就帮助他,赐给他九种律法,即五行、五事、八政、五纪、皇极、三德、稽疑、庶微和向用五福、畏用六极。其中在“皇极”一段里,箕子集中阐述了治国之道,“毋偏毋颇,遵王之义;毋有作好,遵王之道;毋有作恶,遵王之路;毋偏毋党,王道荡荡;毋党毋偏,王道平平;毋反毋侧,王道正直。”他总结说,要想当好天子,就应当像做父母一样,把老百姓当作自己的孩子,来做天下臣民的君王。

    箕子把自己的治国之道和盘托出,并非有意于食周粟做顺民,而是把自己在殷商这一段的历史做个总结,以便开启一段新的历史。

    武王也觉察出箕子的用意,他不愧是一代明君,胸怀宽仁,便封箕子于朝鲜,并且不把他当作臣子对待。箕子遂率商朝遗老故旧一大批人东渡朝鲜,至于今之平壤,建立起了一个新的诸侯国,史称箕子朝鲜。箕子治国毋偏毋颇,以仁以德,辅以律法,颁布施行了“犯禁八条”,国中大治,老百姓夜不闭户,安居乐业,创朝鲜半岛文明开化之始,被中原称誉为“君子之国”。

    箕子以他自己的方式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这种人生的成功并非每个人付出努力就能实现,其间蕴含着箕子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智慧。这种做法在当时和后世曾给人以启迪和影响,也受到了很多的指摘和垢病。与之同朝为官的名臣比干,就是因为看不惯箕子的装疯愤而找纣王犯颜直谏,被纣王剖心示众。而屈原因抱负未伸最终负石投汩罗江自尽,也是做了箕子当年想做而未能做成之事。比干和屈原,都因此而遗芳百代。后人在评论箕子和屈原时,曾有过对比:“箕子世人鲜知,而咸知屈原。”表现出我们崇尚舍身取义的文化传统和思维取向,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这并不能磨灭箕子的哲人形象和智慧,而箕子智慧和隐忍求成的精神,也确实泽被后世,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譬如老子李聃隐居前在函谷关留下五千言《道德经》,是不是能够看到箕子出走朝鲜前留下自己治国理论的影子呢?





 

 
     
箕子,隐忍求成的智者

《古都朝歌研究》 由淇园工作室和朝歌古都学会 主办    栏目主持人:王之珩    策划设计:闫玉生、郑厚德   管理运行:淇县之窗
 电话 0392-7222204    电子邮箱: dong-tuozi@163.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